楊小凱經濟學框架評析

論壇君楊小凱經濟學構建了一個非常大氣的分析框架,能將現代經濟學各流派盡收囊中,但是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文主要對其不足之處進行簡要解析評論。

楊小凱經濟學被認為「有一個非常大氣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將現代經濟學的各個流派盡收囊中,從而整合成一個新的經濟學主流學派。」[張永生,新古典經濟學之美,張五常等,站在經濟學的高坡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7,P39]同新古典經濟學相比,其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徵:第一,以「人們兩難選擇」為起點;第二,假設人的知識技術由分工水平決定;第三,揚棄新古典規模經濟,用專業化經濟來表徵生產條件。第四,沒有純消費者與企業的分離,而新古典框架則是純消費者和純生產者絕然兩分。第五,交易費用對經濟組織的拓撲性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然而,該分析框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本文將對其不足作出簡要的解析和評論,以供同道商榷。

一、人的選擇:主觀與客觀

楊小凱經濟學是以「人的兩難選擇」為起點,「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內生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的決策」。「當交易效率高於臨界值k時,人們會願意選擇專業化,如果交易效率低於臨界值k,他們會拒絕專業化,不參加市場活動,並選擇自給自足,至於專於哪個行業,則全由相對價格Px/Py決定。兩個專業化模式(x/y)和(y/x)中效用的比較說明人們會選x專業,當且僅當:Px/Py≥1,人們會選擇Y專業,當且僅當:Px/Py≤1」。[經濟學原理,楊小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第77頁]然而,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人的選擇都不只是受交易效率和價格所決定。

第一,從現實角度看:

1.能力約束。無論何種選擇,選擇的人首先必須具有選擇能力,選擇專業也一樣,沒有電視機專業生產技術的人不可能選擇生產電視機;也不是因為經濟學家相對價格較高,人們競相選擇經濟學。如果那樣,人們都會選擇做皇帝。沒有當上總理,並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打算,最為關鍵的是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這一點最為突出的表現在企事業招工中,每個招工單位都明文規定,必須具有相關專業技術和資質證書。行行出狀元,如果你具有較強的能力,選擇什麼專業對於你來說可能都不算是問題。

2.資本約束。「洋人買得多,也賣得多,而中國人卻捨不得買,也賣不多。」[經濟學原理,P2]但買賣多少並不是人們選擇分工的直接因素,這除與人們的消費習慣有關,但更為關鍵的是人們的窮富問題。手頭上沒錢,你買什麼?消費如此,投資生產更如此。如果沒有資本,你欲投資資本密集型產業,你總會感覺力不從心,參與分工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投資航天飛船的生產,就是建立一個小小的麵粉加工廠,沒有資本誰也做不成,即便交易效率極高,你也無法選擇麵粉加工的專業化分工。

第二,從歷史角度看:

人的存在不能夠脫離歷史,人們對生產條件的選擇同樣受人們所處的歷史環境所決定。比如原始社會,不選擇自給自足能另有所選嗎?人們能夠參與電視機的專業化生產嗎?而現代人如果不消費工業品或者不用別人供給的種子、肥料、農藥和農具,單純溫飽可能都無法解決,他已經沒有了早期大量的自然資源供選擇。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逐漸改變,自己生產手工農具的技術也已失傳,想在自己的實踐中去發明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地有所主,物有所屬,選擇自給自足,靠雙手與自然資源已經不可能了。「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所以生產力是人類的實踐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於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532頁]楊小凱這一點完全無視歷史是向前進化的,忽視人們生產條件的進化。

可見,人的選擇具有客觀條件的約束,而楊小凱卻「假設對於每個消費——生產者只有一個時間稟賦約束」,[楊小凱,專業化與經濟組織,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0.1.P32]以交易效率、價格做取捨,把其它約束條件都假設掉。「這個假定是不合學術規範的」。

二、專業技術知識:內生與外生

楊小凱得出人們選擇專業化、分工的理論基礎是:人們可以通過專業化——熟能生巧內生比較優勢。「正因為人們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專業,所以整個社會掌握的知識比一個春秋戰國的社會多很多。在那個古代自給自足的社會,每人所生產的東西與其他人差不多,他們的知識也差不多,由於這種非專業化和信息不對稱,結果整個社會掌握的知識反而少。孔子知道他那個時代的大部分知識,而今天一個數學家只知道數學中的很少部分知識。」[楊小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8。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P31]「由於自給自足時一個人接收的信息與另一人的相同,這兩個人,或者說整個社會,掌握的信息也就與一個人所掌握的相同。」[專業化與經濟組織P32]「知識由分工水平決定。」「一種鈾礦石,對於尚未分工的某個原始社會而言,只是一塊毫無用處的石頭。但它對於通過複雜的分工掌握了更多知識的社會而言,就意味著大量核能。」[專業化與經濟組織P24]可見,楊小凱認為:人們的技術知識內生於專業化分工,但該命題顯然存在以下問題。

1.忽視歷史發展

在自給自足階段,究竟是由於當時社會的科學知識、技術與信息少人們易於掌握,還是由於分工不足而導致不具有現代化知識。而現代知識多,不是世世代代人們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術較多,還是現代分工水平較高一下子內生出這麼多知識與技術,致使人們終生學習也不可能掌握完。其實這是顯而易見的,自給自足階段人們選擇高級分工,他能有多些現代化知識;如果現代人選擇自給自足,他是否掌握的信息能與其它人完全相同。人類社會的技術知識都是建立在前人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沒有前人的技術知識積累,哪有今天的高科技、知識爆炸,哪有今天核能的利用。如果現在讓一國從原始時代開始,不給他們知識和技術,讓他們去專業化生產,誰敢保證不會亡國。

2.無視個體差異

「瓦特和巴爾頓發明蒸汽機的故事」[楊小凱,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5 P127]是楊小凱分工決定知識與技術水平的主要根據之一。但如果分工能夠決定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那麼,相同的分工水平,就應當具有相當的知識技術。相同的社會制度、同樣的分工水平,參與國際自由貿易的國家不只美國,但有美國科技知識水平的能有幾國。同一國家、同樣的社會制度,同樣的分工水平,為什麼只有瓦特成功了。同樣的上衣,同樣的面料,不同的裁縫,為什麼就具有品牌與質量的差異。可見,個人的能力不只是分工就可以決定的。

楊小凱引用斯密論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認為「許多被認為是同種的動物得自天性的資質上的差異遠較人在接受社會風俗和教育前所具有的要顯著得多。」[斯密,國富論,P21,謝祖鈞,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3]但這並不能說明人與人之間沒有差異,每個人都佔有一個有別於其它人的基因。同胞兄弟能力有別,同班同學分數不同,同專業同事有的人有成績,而有的人卻碌碌無為。我國的作家可謂多矣,但出成績的屈指可數。孔子以後幾千年,分工水平越來越高,可孔子或曰相當於孔子的思想家能有幾人。現實中,沒有電腦專業知識的人是不可能進行電腦專業化生產的,沒有電腦生產的專業化技術是不可能有電腦生產的分工。

3.倒因為果

分工的水平雖然能夠標誌全社會的技術知識水平,但分工卻無法決定一個社會的知識水平,而是相反,一個社會的科學技術、知識水平決定該社會的分工水平。這是美國、中國和肯亞分工不同的主要原因,人們如果不藉助人類幾千年的經驗知識,靠內生優勢不知還要摸索多少年。我們去專業化生產軍用飛機,也一時半會生產不出美國的F22,我國專業化生產汽車的廠家也不少,分工程度不一定次於其它國家,但為什麼我們就生產不出法拉利、林肯、雷克薩斯等等,即便生產個大眾、奧迪也要購買別人的技術。

可見,分工之前必須具有專業化比較優勢,尤如招工首先選擇專業人員,具有多年工作經驗者優先,並且必須進行上崗前培訓,沒有一個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去等待職工內生優勢的產生。我們不能夠指望讓沒有外科資質的大夫,在病人身上內生出心臟的手術技術來。人們既照顧外生比較優勢,也兼顧內生比較優勢。所謂的遠大的比較優勢也並不只是內生一項,技術的引進是前提條件。

毋庸置疑,比較優勢能夠被分工所強化和內生,我們也不否認分工對技術知識的重要意義,斯密確實說過不同專家之間生產率差別是分工的結果而不是分工的原因,可以出現干中學,熟能生巧,內生技術知識。但社會並沒有滯留於斯密時代,單純以熟能生巧——內生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技術的產生並不是在應用中產生,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產業,技術也成了一種特殊商品,技術生產也必須具有外生的科研技術知識。讓一個不具有科研知識的人去搞科研,也很難內生出專業技術知識來。

可見,楊小凱只能誤導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特別是對於我們未來的孩子,更不能夠指望利用將來的內生優勢去建設國家,我們一定要抓住時間和機遇,充分利用人類社會所積累和發明的各種知識與技術,加大教育、科研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們選擇專業化的技術能力。增強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綜合競爭力。

三、人的存在狀態:生產者與消費者

楊小凱經濟學框架中「沒有純消費者與企業的絕對分離,而新古典框架卻以此分離為基礎。」[經濟學原理P16]究竟如何看待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這與學者們看問題的角度有直接的關係,楊小凱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的,因此,我們仍從歷史發展與演化的角度來研究。

我們首先要明確這樣幾個概念:自給自足是指每個人只消費自己生產的東西;而局部分工或曰部分分工,則是指部分消費品靠自己生產,而另一部分消費品靠市場上購買。完全分工則達到這樣一種狀態,不能夠直接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享是伴隨著分工的深化逐漸加大分工狀態的,在完全分工狀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消費自己生產的商品。

如上圖[經濟學原理P15]所示:楊小凱對分工狀態的描述是不完善的。b圖是二個產品的二人分工,其它的二人純屬多餘設置,他們也是部分消費品靠自己生產,部分消費品靠市場上購買;而c圖則是四個產品的四個人的分工,其實,c圖也不只是四個人的分工,這只是對問題的說明簡化而已,他們也都是部分消費品靠自己生產,部分消費品靠市場上購買。他的c圖和b圖沒有任何區別,他們中的任何人都是部分消費品自己生產,部分消費品在市場上購買。可見,楊小凱的完全分工狀態是不完全的,他的消費者仍消費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真正的完全分工是建立在商業基礎之上的,各分工主體之間必須存在一個中間商,導致每個人都不可能直接消費自己所生產的商品。比如,生產電視機、電腦,甚至生產麵包、自來水的生產者也必須同時購買電視機、電腦、麵包與自來水。楊小凱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模型對現代經濟形式的沒有能夠準確把握。

在自然經濟時期,人們的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因此,此時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完全是統一的。

當人們進入社會分工階段,他們就利用自己的相對或絕對比較優勢,自己生產了東西拿到市場去換取個人需要的別人的東西,如果買較自己生產貴時,人們可以自己生產。如果自己生產某種物品具有效率,他就專業化生產某種物品。此時,人們雖然可以選擇專業化生產,但也可以選擇自給自足,此時的人們處於不完全分工階段,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合二為一,也可以分離存在。

但當人們的生產方式進入到現代的組織協作階段,多個人在一起共同生產一種產品,他們的生產是為組織生產的,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生產的產品,他自己不能出售、消費,只有組織才能確定產品的去向,其生產是完全社會化的,他只為社會提供產品,而為自己生產的是貨幣收入。既生產電視又必須買電視,既生產麵包又必須買麵包。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人們的分工是完全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是完全分離的。

顯然,楊小凱所謂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一體,只能局限於從自給自足向分工的轉化階段。文定理也不是現代化生產的假設,也只適應從自給自足到社會分工的轉化,對解釋組織生產無能為力。然而,在經濟發展到現代化階段,絕大部分產品人們都不可能自給自足,生產者就是生產者,而不同時是消費者,即使他自己生產的產品,他也必須通過購買才能夠獲得消費,根本不可能直接把自己生產的產品消費掉。恩格斯早有明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以致社會不再能消費他所生產出來的生活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84頁]因此,生產者與消費者存在一定的分離是現實的,對經濟學的研究也是必要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合二為一顯示了其分析框架的歷史局限性。

四、生產條件:分工與規模

楊小凱經濟學用「專業化經濟而新古典框架中用規模經濟概念表徵生產條件」。[經濟學原理,P15]其實,經濟系統是複雜的,單純用專業化經濟或規模經濟均不能全面、準確地表徵生產條件。

從歷史上看,人們的生產條件並不只是專業化——分工一種形態,至今存在過三種形態:

第一階段:人們自種自食、自織自穿,被經濟學稱之為自給自足階段。在此階段不可能存在分工或曰專業化的問題,因為,當時人們根本不懂得專業化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如果研究此時的經濟問題,談專業化與分工可能是多餘的。

第二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由自然到自覺的轉化,人們在吃飽的情況下又思考著如何吃好,多樣化需要促使交易產生了。初起人們的生產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生產,隨著產品交易水平的提高,人們發覺自己生產該產品不如換取別人的此種產品更合算,也就是說,用自己的產品去換取別人的此種產品所消耗的交易費用大大低於自己生產該產品所消耗的生產費用,並且,第一,由於技術專業化,職工比學完全部技術要節約相當多的學習時間,且減少了相當多的學習和培訓費用。第二,由於技術專業化,經常重複同一操作,故而技術嫻熟,工作速度可以加快,工作能力可以增強,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人們便生產自己在技術和資源方面佔優勢的產品,人們便進入了專業化——分工生產階段。

第三階段是伴隨著人們分工的深化,人們的分工水平由社會分工發展到了組織分工,由簡單分工發展到了協作分工,用於生產的協作組織——企業便產生了,組織的產生,使人們的分工形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使人們由簡單分工上升到複雜的協作分工。這種協作分工,或者稱之為分工協作,他是人們在分工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管理,使人財物合理配置,產供銷秩序、協調,使人們的生產條件發展到了組織生產階段。很明顯,作為組織的生產條件不同於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條件,「分工是指人們專於不同的方向」,但有分工不必有組織。組織要求系統、秩序、協調,但有分工是否就會有系統、秩序和協調?作戰時部隊有騎兵、步兵、裝甲兵和炮兵,分工是夠精細的,但為什麼不用了一個兵種再用另一個兵種,或者說一人一人的參戰,而總是協作戰鬥,統一指揮,按部就班。因此,組織協作並不是分工所能替代的,而現代經濟就是以組織為特徵的企業形式。

單純用專業化經濟描述現代生產條件是不全面的,這主要在於楊小凱對現代化的生產條件發生了誤讀:現代化的生產條件是一種組織經濟。組織內部分工水平只能夠說明組織的生產水平,或曰組織生產條件的質的描述,但並不是有了分工,就有一切,分工只能是分工,他無法決定社會生產力,而生產力必須同時包括量——組織的規模,沒有規模的組織是不存在的。分工是企業質的描述,而規模則是企業量的描述。因此,表述組織經濟必須結合規模經濟,現代化的生產條件不能單從某一方面入手,要想全面解釋,必須質量結合。缺乏任何一種描述都是不完整的。「拋棄規模經濟」也是楊小凱經濟學走偏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交易費用:必要條件還是畫蛇添足

「新興古典框架中交易費用對組織的拓撲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而新古典框架中交易費用沒有這種意義。」諾貝爾獎得主阿羅評價楊小凱:「使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渾然一體」。[站在經濟學的高坡上,P39]楊小凱引入交易費用的目的重在解釋分工:「不管是內生交易費用還是外生交易費用,對分工水平和生產力的發展都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楊小凱的交易費用與分工的關係是混亂的。

1.條件與障礙

楊小凱認為交易費用是分工產生的必要條件:「什麼是分工發展的條件呢?分工一定有代價,……這種種分工的代價經常與分工增加的交易費用有關。」[經濟學原理P3]如果交易費用是分工發展的必要條件,那麼,沒有交易費用,就不會有分工,或者說交易費用的大小不會絕對影響分工,是分工產生的原因。

然而,「當實際交易效率很高時,人們就會選擇專業化,因為此時專業化的好處會超過交易費用……。如果交易效率低於某一臨界值,交易費用就會超過專業化的好處,……人們就會拒絕專業化,不參加市場活動,選擇自給自足。」可見,此時的交易費用過高導致交易無效率,從而阻礙分工。如果交易費用阻礙了分工,那麼,他就不是分工的必要條件,因為,阻礙越小,分工越容易;阻礙過大,分工就會取消。交易費用就成了人們選擇分工的障礙物,是交易中的「摩擦力」。但如果把分工的產生歸結為交易中的費用,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尤如把人走路歸結為路面的摩擦力一樣荒唐。

2.因與果

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楊小凱自身都存在著邏輯混亂,他認為分工具有代價(交易費用),因而產生分工,而該代價是因分工而產生的。可見,該代價(交易費用)無論是條件還是摩擦力,都是分工內生的。分工產生的代價產生分工,自身就存在著嚴重的邏輯問題。因此,分工的代價不可能成為分工的條件。其實,更多的時候,楊小凱是把交易費用看作分工的結果,而不是條件。「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生產力,因而減少稀缺程度,……這卻無疑會增加交易費用。」「……完全分工狀態,每人的專業化程度、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程度、每人的貿易依存度、社會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個數、經濟一體化程度、生產集中程度、交易次數及總交易費用、每個人的生產率都比局部分工時增加。」這裡的交易費用都是伴隨分工產生的,有分工必然產生交易費用,是分工的結果。

3.資本與費用

楊小凱把分工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分工有代價。但該代價在楊小凱經濟學中並沒有保持邏輯的同一性,如「由於專業化會導致交易費用的增加,專業化會以犧牲當前消費為代價提高將來的生產力。」「生產率的未來提高是以目前消費為代價的,因為這個過程中交易成本會提高。」顯然,該被犧牲的消費,並不是指交易費用,而是為了減少或降低交易費用而不得不犧牲當前的消費,從而作為減少或降低交易費用的資本。

4.畫蛇添足

楊小凱對交易費用與分工關係的混亂解釋關鍵即在於交易費用根本不能夠解釋分工的產生和發展,或者說對分工根本沒有多大意義。分工初起只是自然的分工,靠水者吃魚,靠森林者吃果實,大草原宜於放牧和狩獵,這都是自然分工。但後來人們發現分工能夠利用人們的比較優勢,大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大大地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要,而不只是交易效率,由此自然分工慢慢地轉向自覺分工。如斯密認為:「產生分工的也正是人類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馬克思對此也有明確的闡述:「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後來是由於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發地或『自然地產生的』分工。」為什麼會產生分工,斯密、馬克思的理由已經夠充分的,楊小凱引進所謂的交易費用純粹是為了趕潮流,沒有一點實際意義,畫蛇添足。

六、結論

其實,楊小凱的經濟學框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即使放棄人們選擇的約束,其解釋力也只局限於從自給自足向專業化——分工的演化階段,超越這一階段再單純用專業化或分工經濟表述是有失全面的。

來源:經管之家(人大經濟論壇)

作者:謝永俠(ID:xieyongxia)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PUA之框架終結篇
構建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的《預演算法》框架
日媒:安倍稱要改變被佔領期間的各種框架
國土部今年將農地改革列首位 已形成土改框架建議
34試談苗族的歷史框架(二)

TAG:經濟學 | 經濟 | 楊小凱 | 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