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成功典例

君子務本 教子有本親子教育成功典例

 
目錄君子務本 教子有本教孝初識《弟子規》 做《弟子規》 朝起早,夜眠遲 衣食簡單 做家務 學校的學習 《弟子規》伴隨下的成長 從小學到初中 深入《弟子規》 高中 教子心得 感悟聖心 《弟子規》中的隱惡揚善 與孩子一起成長 堅忍之心 給孩子時間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君子務本 教子有本

我比較喜歡孩子,所以大學一畢業就在兒科做醫生。我沒有過多的奢望,只想默默地做一名真正的好醫生。這樣接觸了許許多多的孩子,便有了一個心愿: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能是一個幸福的人。 隨著孩子的到來並漸漸長大,怎麼樣教他,教他些什麼才能達到自己的希望,便成為纏繞在心頭的最大問題。常常跑書店,翻報刊,雖然這方面的論述不斷增多,可很雜亂,不僅難以下手,而且很多似是而非。尤其那些所謂的崇尚自我,充分地發展了孩子自私的慾望。幾年後,當家長發現,那麼讓自己愛戀的孩子,願意為之獻出生命的孩子,開始對自己怒目而視,開始威脅,開始向自己舉起拳頭的時候,不禁自問:到底怎麼了?無限的迷茫,無限的痛苦,無限的困惑便纏繞著身心。 用迷惑帶著孩子長大,只能是這裡抓一把,那裡抓一把,孩子也越來越讓自己有種「抓不住」的感覺。他吸收能力很強,出去玩一次,被別人帶一帶,回家就很難管。他最怕的就是小朋友到我們家玩後或者我們帶他到小朋友家玩回來,每次總要狠狠地教訓他一番。 放學回家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玩,不知道該給他看些什麼書。孩子漸漸也調皮了,會打架了,有時也發現他帶回家裡來不曾有過的東西。看到這些,總要批評他,有時也杖責。每當這時,內心的煩悶、迷茫與憂慮就無法排解。再加上整個社會的變化,學生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在校時間越拉越長……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時間就學這些嗎?有沒有讓他學了以後一生都可以受用的東西呢?整個那段時間,眼前就像有一層霧,我怎麼也看不清面前的路,誰能指點迷津呢?該怎樣做,該教孩子些什麼呢?我不停地在心底喊著。每當夜深人靜時,就會呆望著天空,希望從那閃爍的星光里得到答案。

返回目錄

教 孝

蒼天不負有心人,就在孩子三年級結束的暑假裡得到一張光碟,當時沒放心上。後來那是怎樣的日子啊,怎麼也不會忘記,孩子開啟了這張光碟,也開啟了我們真正的生命。那時我正在做飯,聽到房間里傳來講話聲,跑去一看,光碟里一位老者正講到中國文化。以後才知道他就是釋凈空老教授。老人家講:「四大文明古國何以只剩下中國,就是因為孝道。『孝』,上邊是「老」,下邊是「子」,就是表示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永遠不分離。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像一個鋼筋架構……。在中國沒有代溝,代溝是引進詞,是近來中國才出現的現象,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會有代溝。」老者繼續說:「現代學校大多是知識技能的傳授,真正的教育是教「做人」,教育的根本是教「孝」,從《弟子規》做起,一定要做。」雖然聽到「孝」字我有些彆扭,因為我們是喊著口號把她踩在腳下走過來的,誰提起這個字,就好像是從古物堆里爬出來的。但老人家那講話的神情,那堅定的語氣,深刻的道理及毋庸置疑的態度,還是像一道電光劈開了眼前的迷霧。我這葉在大海中久久漂泊的小舟,終於有了方向。  

返回目錄

初識《弟子規》 

很幸運,從一位長者那裡得到了《弟子規》,便急切地打開: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 ……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 ……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 ……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 ……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 ……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 …… 字字句句,撞擊著我的心。那麼的親切,那麼的明朗,活了這麼大,竟然不知道世間還有這麼好的書,自己一直以來對人生的迷茫全在這裡化開了。 想想禁不住悲從心來:這麼好的文化,這麼好的教訓,為什麼不流傳,為什麼不教給我們呢?我們生活得這麼苦、這麼迷,尋尋覓覓空過了那麼多歲月。看著眼前的孩子,一種責任感驅使著我:一定要用《弟子規》好好教他。 「弟子」,不是指小孩,而是指做學生的人。在聖賢人面前,我們都是弟子。所以孩子在家的時間,和他一起學,再也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我們互相勉勵一定要把自己塑造得像《弟子規》上說的那樣。初始先熟讀,以後逐條對照,讀到我們做到點的就很欣慰。尤其孩子,我們常讓他穿校服,有的老師同學會取笑他,就有點動搖,當讀到「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就更堅定了自己的做法。 孩子很快會背了,這樣就越來越熟悉,日常生活做事就按經文去做,「父母呼,應勿緩……」不斷督促,慢慢「晨則省,昏則定」也能做到了。 孩子會用《弟子規》判定是非了。有一次與一位要好的同學去游泳,在岸上休息時,一位被母親抱著、才幾個月大的孩子打了他同學,同學很生氣,回擊了那個孩子,結果這位母親批評了同學,同學一直心裡不服。在回家的路上,兒子想起了《弟子規》中「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就給同學說:「咱們已十歲了,懂事了,那個孩子還小不懂事,當然該忍讓才是。」到家後他把這件事講給我,問我他做的對不對。我聽了很高興,誇他做得很對。這時,我看到了孩子眼中那閃動的光亮。 是啊,做《弟子規》,我們的生活有了尺度,內心有了主宰,這條路是對的。於是,便重新安排了生活。

返回目錄

做《弟子規》朝起早,夜眠遲 

因為「教子有本」,心慢慢定下來,「本立而法生」,方法就來了。想著浪費了那麼多時間,而孩子最佳學習時間已越來越少。《弟子規》上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於是自己早上三點左右起床,規定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這樣時間就寬鬆多了。起床洗漱後,讀經典,勉勵自己在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想以此為準則,做孩子的榜樣。五點半叫孩子起床。開始很難叫,叫過了又睡,有時就掀掉他的被子,也打過。一天早上給他講:「你再睡一會兒是不是可以不起來了?」他說不是。我說:「對的,人生就是這樣,該做的必須做,那就不要浪費時間,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毅力的。只要一醒,骨碌一下爬起來。」這樣說著就把手伸給他說:「來,骨碌起床!」他很高興就起來了。以後早上把他叫醒後,一說「骨碌、骨碌」他就起床了。一段時間後就很自覺,也越來越珍惜時間了。一般是讓他十點鐘睡,有天晚上已十點多,他說:「媽媽『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要再睡晚點兒。」孩子知道時光的寶貴了,應該成全。後來就五點喊他起床,晚上仍是十點左右睡。他起床後自己整理床鋪,洗漱,包括書桌、學慣用品全是自己整理。 一開始要先做給他看,帶著他做幾次,以後他做過再檢查、鼓勵他。這時如果發現哪點沒做好,一定不能批評他。因為他還小,不太有標準。罵他「你怎麼做得這樣差」的時候,他確實不知道該怎樣做。一兩次記住得少,我們應該說:「看!這樣放。」或者,「看!這樣疊,記住了吧!」說不定要多次重複,大點的孩子可能更難改。說實在的,孩子進步的快慢與父母是怎樣做的有很大關係,只要我們能練就什麼事、任何時都不生氣,再教之以孝,從《弟子規》做起就不難了。每當孩子氣餒的時候,就告訴他:「一定要堅持下去,你以後肯定會知道這樣做的好處的。」 早上一邊做早飯一邊看著孩子。孩子早上讀經典、背經典,從《弟子規》開始,每天哪怕背兩行都行。第二天會把前兩天的重複背一遍,星期天就全部複習一次,很熟悉的一個月複習一回。這樣細水長流,背了《弟子規》《三字經》《大學》《中庸》、《論語》《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及其《序》、十善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在初中畢業的假期里又把《道德經》背會了。因為這之前是孩子記憶的最佳時期,古時候的教學就是利用這段時間來記憶。幾年來的節假日也一直如此,從未間斷。 記得在小學的一個周末,孩子說:「媽媽,明天我睡個懶覺吧!」孩子第一次這樣要求,就答應了:「好吧!明天早上幾點叫你?」孩子說:「六點。」當時我就笑了,說:「你不太貪心嘛!」誰知第二天,他照樣很早就起床了。他說睡在那裡沒意思,也浪費了時間。 是啊,孩子小時候,沒有什麼好惡,教給他正確的,習慣成自然,他就做得很好。

返回目錄

衣食簡單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原材料到成品要經過很多道工序,需要許多人的付出,所以告訴他要節儉,要惜福。常給孩子講:一個人一生的受用是有限的,在自己吃飽穿暖的同時,要想到許多人還在挨餓受凍。平時讓孩子常讀《了凡四訓》的講解——修福積德造命法,和《太上感應篇》的解釋——集福消災之道,還有德育故事等,以幫助《弟子規》的學習。 孩子從小對衣著不要求,衣服破了,給他補補照穿。初中有段時間,對衣服有點挑揀了。發現後,我就告訴他:「你們這個年齡還不知道什麼是真好。自以為好的,可能會鬧出很大笑話。特別是剛剛覺得自己大了,很想學大人的樣子,學的很多是不好的一面。」就在陪他散步時,把一些同年齡孩子的奇異打扮給孩子看,問他那樣好不好,他就搖頭。我說:「咱們按《弟子規》做,而你這樣穿著既乾淨又大方,不會讓人看不過眼。」孩子以後再也不挑了。 《弟子規》中「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飲食清淡單一,都是自己動手,不放過多的油、鹽、味精等調料。因為自己是學醫的,過去太注重「營養」,身體反而不好,孩子也經常生病。後來才知道:最簡單的飲食就是最好的飲食,最自然的飲食就是最健康的飲食。另外吃季節性食物,很少吃零食。不考慮零食本身不好的一面,單說胃腸,它就如一部機器,負荷是一定的。我們總是想法設法去擴大它的容量,開發它的潛能,讓它一直工作,不能有充分的時間休息調整,反而減損了它的壽命。飲食清淡單一,定時食,身體都很好,精力旺盛,也不易疲乏。生病的原因可能很多,但認清病從口入,把好這一關,多數疾病都能避免。自己做飯,也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容易生起感恩的心,也會更努力按我們說的去做。

返回目錄

做家務

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認識到讓孩子做家務更能激發他的孝心,而且更喜歡跟父母交流,增進親情。開始先讓他買些油鹽醬醋等,後來等他放學回家時帶些面點。每次做完都要肯定他,拍拍他肩膀,拉拉他的手,或者用讚賞的目光看著他,孩子就會很滿足了。有一次與丈夫出去辦事,回家時已過午飯時間,可進門一看,孩子已燒好飯菜等著呢!我非常驚奇,從來沒教過他。一看,米飯因水放少了有點發硬,青菜雖然有點糊,但那種清醇的香甜是我們做不出來的,那味至今仍留在口邊。當時孩子說,是學著我平時怎麼做的。我告訴孩子:第一次做就這麼好,真能幹!爸爸媽媽終於也能吃上現成的了。孩子很高興。因為孩子親自做過,知道一切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以後再也不挑飯菜了。 後來還漸漸學會了洗碗、拖地、晾曬、摺疊衣服,分類洗、放,曬鞋襪等。這樣在家務上我不僅多了個小幫手,孩子也不斷從做事中獲得自信心、觀察力、耐力,還懂得了要珍惜勞動成果,如不隨手扔垃圾、不隨處吐痰、保持衣物整潔等,把《弟子規》上「謹」的一部分逐漸做到。 說著好像很輕鬆,其實做的時候也是反覆多次,比如掃地、拖地,也要先做給他看一下,而後讓他做。家長一定記住不能急,不能求完美。孩子剛剛做肯定不會像我們做的那樣,一定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還要告訴他:「你真行,第一次做就這麼好,真不簡單!」「看,把這裡這樣拖。」只找一個毛病就行了,不要再找一大堆不足,那些不足讓孩子慢慢來,給他喘氣、接受的時間。孩子會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好。 有個星期天,孩子很高興地說:「媽媽。今天作業不多,我來打掃衛生吧!」我就找個簡單的,讓他用撣子輕輕地把傢具表面撣一撣。他已做過,也就沒再跟著他。一會兒就聽到「啪」的一聲鞭炮聲。跑去一問才知道,他把不知道什麼時候的一個摔炮碰到地上,就告訴他「事勿忙,忙多錯」。他說:「知道了媽媽!」誰知過一會兒,更大的一聲巨響傳來,還夾雜著玻璃摔碎的聲音,原來他把掛鐘碰掉了。就有點生氣地問他:「鐘錶那麼高怎麼會碰到呢?」孩子說:「我想它可能也髒了,把它也撣一撣,用力大了。」如果原來脾氣,我會連問都不問,認為他貪玩,教訓他一番。現在知道孩子是好心,只是還沒學會做事。我們家長也往往因為怕出亂而錯過了練就孩子勤勞本性的時期,以後惰性形成了,孩子有時候也想好,但是沒有毅力堅持下去。想到這,我說:「沒做過的事,不知深淺,應先試探著做。看似簡單的不一定好做,看似難的也不一定那麼難,『勿畏難,勿輕略』。」孩子說:「我記住了,媽媽!」一起收拾好破碎的鐘錶,又各自繼續做事。我心裡正想著剛才的事,又「啪」的一聲。唉!今天「三聲巨響」,他最後把一個小瓶碰掉摔碎了。我們倆看著,他也覺得好笑,忍不住都笑了,就算孩子交了學費吧,另外也是在磨練我的耐心。我也愛急,看他毛手毛腳就罵他,這樣讓孩子有話不敢說,許多假話也往往由此而產生。 孩子越做越歡喜,也常跟我上菜場。為了節省時間,每次買菜我總是買幾天的,往往一稱好,他就搶過去提在手裡。怕他提不動,他說不讓他提,別人會認為他不孝順。看到的人都誇他懂事,他自己也從做事中感受到盡孝的快樂,體會到一種責任感與成就感。 因為做家務花費了一部分時間,孩子上課注意力更集中,做作業更專心,更認真。家務需要耐心,作業上也發現他耐心增加了,不那麼急了,細心點兒了,小地方錯的越來越少。我突然間明白了:聖人的教誨才是最科學的,並且超科學。因為聖人的方法是按一個人成長的自然順序:小時候記憶力好,多背誦;好動,就讓他學習洒掃庭除。這樣既學習了生活的技能,又耗去了多餘的精力,正好是「才」有所用。而且孩子天性沒有成年人的難易、好醜、苦樂、願與不願。只要引導好,對他來說玩與做事是沒多大區別的。從日常的勞作中,他得到了更大的快樂,也具備了孝的本領。 平常也常給孩子講:《弟子規》就是一個「孝」字,也是現在說的「愛」字,從孝父母到孝他人,從愛父母到愛他人,再擴大到愛事、愛物,給孩子養成一種純愛之心。一天傍晚與朋友帶著孩子去散步,在路的一個拐角處,孩子被一個東西滑個趔趄,低頭一看是西瓜皮,孩子撿起來就扔到了垃圾桶里。這位朋友講:「不要撿了,反正已經走過去了。」我說:「別這樣想。如果我們前面有人撿了,自己的孩子就不會滑到;如果我們不撿,就會讓後面的人滑倒。也許後面被滑的,正是我們的親人。」所以有時走在路上,見到樹枝、磚塊都會撿了放在路邊。

返回目錄

學校的學習

其實,如果有孝心德行好,學習自然會好,因為他有動力。雖然有一些天資的差別,但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對於我們家長來說,不管孩子學什麼,首先要給他一個好的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學校、周圍、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一定要從小抓好,另外是對待學習的態度。 那是在孩子要上學的前兩年,我因為身體的關係到小學做校醫。當時也引起不小的反響,許多同事、朋友勸我,可我的想法是:任何一個人在一生中要有所取捨,這麼年輕顧不住自己,家庭孩子不能照顧,要那些空有的地位與名望有什麼意義。自己所學的東西,只能使選擇的道路更寬、更有餘地,如果成了繩索捆綁了自己還學它幹什麼! 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後,與丈夫商量,他也認為很好,就這樣到了學校。兩年的時間接觸了老師、家長、孩子,感慨很多。孩子們的吸收、模仿能力實在驚人,剛上學的小孩跟老師不到兩個月,連走路的姿勢、跳舞的舉動都一模一樣。聲音大、愛喊叫的老師,班上的學生也同樣的大聲,還會有幾個調皮的,很難管;脾氣好、聲音柔和的老師帶的班,孩子也規矩乖巧。另外老師的孩子如果特別受寵,容易形成驕慢、任性、懶惰,更自我。 看到這些思考了很久,報名之前就給他規定: 一、因為媽媽在學校,要表現更好,不能跟同學鬧矛盾,讓家長有意見,讓媽媽丟人。 二、自己東西自己整理,不要因忘帶書本讓媽媽送,那不可能! 三、不要隨便到老師辦公室。不到午飯時間,不到媽媽辦公室,除非帶同學看病。 四、當同學的面稱我醫生,不要媽媽、媽媽的叫。 五、每頓飯吃好,在學校媽媽沒有零食。 六、不能接受別人的東西。 另外告訴老師一定要把兒子與其他同學同等看待,並且要更嚴格一些,不能讓他有任何的優越感,給孩子一個自然成長的環境。自己則除非工作上的原因,不輕易找老師或去班上。 學慣用品都是最簡單的,顏色單一。書包一用就幾年,鉛筆、筆盒也是最普通的,這樣孩子不會花很多心思在這上邊,不會向同學炫耀,也不會當作玩具。鉛筆每天帶兩支,孩子用的就很小心。而不是一帶一大把,用的時候不愛惜。有的同學還用筆尖到處戳,看著筆一支一支地斷,家長的心血反而助長了孩子的不良心態。家裡孩子的學慣用品也是自己整理,過段時間會抽看。書桌、床鋪及房間乾淨、整潔,無多餘的飾品。這樣孩子的心是凈的,學習易專心。 平時很少看電視,只在節假日偶爾看看。一是怕損傷孩子的眼睛,另外電視節目也確實惡多善少,即使有孩子看的也必定幫他選好,陪在他身邊一起看,直到關閉。學「孝」、教《弟子規》後,知道電視是個「斗鬧場」,報紙大多也是「邪僻事」,乾脆不看了。孩子看的書目,也是親自過目並幫他選。小時候必把他放在視線之內,以後的玩伴也必定是了解的,沒什麼惡習。玩回來也大多會觀察他,並過問他們玩的內容加以引導。 記得他沒上學時,年長的老師曾問過:「孩子睡不睡懶覺?有沒有吃零食的習慣?做不做家務?愛不愛讀書?有前兩者則難學好,只要勤勞、愛讀書就容易愛學習。」所以當我們坐下來時,手裡總是拿一本好書。有一次他爸爸回家,帶來了遊戲機,我就告訴他不要讓孩子知道,另外也希望丈夫當孩子的面不看電視,不開電腦。可有時候,丈夫忍不住拿出遊戲機來玩,孩子知道了總是心神不寧,我便趁丈夫不在家時,把遊戲機砸壞了。待丈夫回家,我拿出砸壞的遊戲機說:「如果家裡就我們倆隨你玩,我也不想限制你。可現在有孩子,我們一定要有個好習慣,對孩子負責。如果孩子在家時,你再看電視、玩電腦,我也會一一把它們砸掉。別人看重的是錢與這些東西,我看重的是孩子。沒有這些,孩子不會學壞。」丈夫還好,雖然開始有些怨言,可回家後也能遵守家規。後來,他也常常讀善書,不斷地在進步。他對電腦的愛好在孩子學電腦時還幫助很大。這樣,整個家庭有一個很好的靜謐的環境,就很利於孩子成長。一般我們除家務外就讀書,看德行光碟。 我的朋友很單純,因為平時忙,只有周末才偶爾聚一聚,單位里的聚會不是非參加不可的也不參加。我認為:任何一個地方少了我,照樣都會很好;而孩子,尤其他小的時候,母親便是他整個的依靠。我總希望孩子對自己、對家庭能依賴,能靠得住,所以很少出去。這樣孩子對父母、對家多一份依戀,心裡有話總能有人說,就會很安心,少走許多彎路。丈夫很隨和,從來沒有他看不慣或者可計較的人,朋友多,帶回家來對孩子影響很大。他覺察後,也不再帶這樣的朋友來。有一次帶回來幾個朋友打牌,之前沒給我講。當時我也很熱情,對他們很好,泡茶、倒水。等他們走後就告訴丈夫,以後不要在家裡起「灶」了,為了孩子。後來丈夫說因為我太熱情,他們也不好意思再來了。 我們居住的小區也比較安靜,孩子在周圍玩耍也很放心,所以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很重要。孟子以他那樣的天資還需要母親三遷來成就他,我們現在就更應該注重環境的影響。但不要去埋怨社會,埋怨周圍,因為大環境也是由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組成的。一定先從自己做起,帶孩子做,帶家庭做,起碼自己及孩子、家庭先受益,而後波及周圍。 學習上讓孩子明確學習態度:學生的本分是學習,要尊重老師,上課專心聽講,作業認真。常常多講,反覆講老師的付出,老師的辛苦,一定要為他樹立老師好的形象,讓孩子生起對老師的感恩之心,他就會按老師說的去做。另外給孩子多講一些愛學習的故事,讓他受到激勵,也愛學、想學。平時多問問孩子能不能聽懂,學習上有沒有困難。除學校布置的作業,不買任何參考資料及習題,不參加任何學習上的輔導班(英語、奧數、作文等)。因為小學東西有限,孩子年齡小,這時該是愛動的年齡,反而讓他整天趴著做題。尤其許多題繞來繞去,難度超過孩子的思維發展,讓他從小恐懼,以後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 有許多孩子開始很好,家長為了讓他更好,便買來一大堆的參考、練習。孩子應付完學校里的作業,回到家又看到這麼多,他們很聰明,在抵抗不過時也有了對策:在學校開始想辦法玩,作業不做。一個班那麼多同學,老師也總不能一一盯著。這樣回家就告訴家長:學校的作業還沒寫完。家長沒辦法,就催著孩子做。孩子看早一點做完了,父母照樣另加,他不得已,就開始拖時間。孩子是不太有時間概念的,他也不知道已到晚上十一、十二點,只想著能逃過就行。真是可憐的孩子!所以許多家長說:他做一道題能磨很長時間。另一種情況就是從小養成了拖拖拉拉的習慣。在一開始老師也說孩子拖拉,我就給兒子講:「你作業做得又快,質量又高,省下的時間你就可以自己支配。」在校,他就可以自己讀讀書;如果是在家裡,我就會帶他到公園走走,或去書店看一會兒書,或者給他講個故事作為獎勵,有時候就放他到樓下玩一會兒。這樣孩子的身心就得到調節,學習也不再成為一種壓力,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給孩子的承諾一定是正面的、能兌現的,所以孩子就越來越好,很快就改掉了。考試從不向他要分數,要名次,只問錯的題懂了沒有。成績好了也從不用錢獎勵,而是送給他一本書,或帶他到書店看書,或者帶他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還要告訴孩子:學習好是應該的,是自己的本分。 教「孝」、做《弟子規》之後,再也不催他學習了,總是勸他少做一道題,多讀一些德行的書。如果德行不好,就告訴他「不要上學了」。德行不好,學那麼多的知識,對人民、對社會反而有更大的危害。雖然只抓德行,沒抓學習,他學習進步反而更快了。

返回目錄 

《弟子規》伴隨下的成長從小學到初中

一開始因為不知道怎麼樣教孩子,錯過了九年的教育時間。不過由於上學後對他要求比較嚴,所以他還能尊重老師,友愛同學。語文學習還可以,可數學從第一次考試的倒數第二到三年級的依然「不怎麼樣」,我也從不幫他補。因為我認為小學數學本應該很簡單,可偏偏這樣分、那樣合,把孩子攪迷了反而再要讓他不迷,所以我總是要求他基礎題會就行了,然後鼓勵他,給他信心。告訴他:肯定會好的,你能行。 三年級的一天,孩子在家做數學,當時我走過去,孩子說:「媽媽,我數學可能學不好了。」我有點兒心痛,問他怎麼會這樣說,孩子說:「今天一位老師從我們教室門口走過,見到數學老師,問我的數學怎麼樣,數學老師說不怎麼樣。」我說:「你很難過,對吧?」孩子點點頭。我就告訴孩子:「媽媽不這樣想,媽媽相信你肯定會越來越好。媽媽剛上學的時候,數學比你還差呢,但內心裡總認為自己會學好的,以後也趕上了。」這樣孩子好像安心了點。有一次與他一起去賣廢品,他在一堆書里看到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兩本奧數書,就很想看。他問了廢品回收處的叔叔後,就帶回家了。有時間他就翻一翻,越來越喜歡,還啃了幾道題。所以想讓孩子做什麼,一定給他信心,開始不好沒關係,但一定要給孩子信心,給孩子力量,讓孩子看到希望。 小學三年級的第二學期,把他轉到了離家很近的學校,一者因為有了學後班,下午我本可以四點多下班,可還要在校等他近一個小時。從孩子上學起,他爸爸常常出差在外,家裡所有事務都是自己一人做。這個時間先回家做家務、做飯,放學還要來接他。有時讓他自己回家,路上又不放心。二者我在學校,怕他從小得到照顧,養成自己不努力,還貢高我慢,對他把握不那麼踏實。跟孩子商量後就轉學了。開始他不同意,我給他講明原委,並告訴他,相信他適應能力很強,老師很快會熟悉,也很快能有新的好夥伴。在他開學後的第二天,他已上學走了。我看到書桌上有個本子,以為他忘帶了。想孩子剛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怕他心理壓力更大,就把本子給他送去。那時剛好數學課下,他跟我站在樓道里,我問他:「上課老師講的能聽懂嗎?」他就撲在我的懷裡哭了。他說:「媽媽,這一塊上學期已講了,今天等於複習一下。我回答一個問題,老師說我講錯了,還批評了我。」我趕快安慰他,告訴他別難過,哪有學生不被老師批評的,真不明白錯在哪,可以再請教老師。其實這時想再去跟老師交流吧,又怕老師誤會我護孩子,責怪她,只好先走了。當時看到孩子那樣,心裡也很難過,還有埋怨。後來就冷靜下來了,想著一方面剛到新環境就被批評,而在原來的學校心裡總有依賴,老師對他也比較寬;另外一方面他回答的與老師的要求可能不符。等孩子回家後就告訴他:「你還記得吧,小時候經常說話讓媽媽聽不懂,你很急,我也急,可就是不明白你想表達什麼。」他笑了。我繼續說:「你在原來那個學校里,老師的表達可能與現在的老師不一樣。現在老師習慣這樣說,你就改成這樣說就行了,是一個意思。」並告訴孩子,聽這位老師教過的同學說,老師很認真負責,教得也很好。他後來越來越喜歡這位老師,對數學的愛好可能就在這時開始了。學習上只注重他的習慣,家裡沒有額外的練習,所以總是外面沒有小朋友了,他還在玩。後來有幾天沒聽他說要出去玩了,就奇怪地問他最近怎麼乖了,天天呆在家看書(都是課本以外的)。他這時說真話了,上學期期末考試的前一天,他在外面玩,被這位老師看見了,把他批評了一頓,說:「現在外面還有玩的學生嗎?」他才知道老師就住我們家附近,不太敢出去了。我笑他說,看來還是要多被罵幾次。所以在孩子面前從不說老師的過錯,也不讓他找別人的毛病,遇到問題時他才會去反思自己該怎麼做,不給自己找借口,找退路。 每到考試的時候,就不再做題目,反覆看課本,因為每一道題都是由書上的內容變化來的。把書本的知識熟悉了,完全掌握了,萬變不離其宗,考起試來也就很好應對了。我們一定不要平時不著急,不督促,一遇考試急了,趕快找老師,或者自己幫著孩子補,把重要的拎一拎。因為小學東西少,短時間很容易有成效,孩子總能考得不錯,家長與孩子都沾沾自喜,以為孩子很聰明,孩子也自以為是。因為嘗到了「甜頭」,以後每次都急匆匆地抱佛腳,到初中、高中這樣的學習就難以再顯過去的神威。可家長、孩子都已養成習慣,很難克服自己。有的孩子每次看到分數就難過、掉淚,過不了幾天習氣又佔上風,懶惰、懈怠,如此循環,便是苦頭吃盡。所以一開始很重要,要「慎於始」。把分數看重,孩子就會去分數上計較。他不想自己沒做好,不去考慮自己是否掌握了該學的知識,而是找老師給自己改錯了沒有,去分數上打算盤。 有一個孩子,幾位老人、兩位大人外加其他親戚朋友都圍著他轉,家長是學校里的老師。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老師批改過的試卷上自己做錯的地方改成正確的,然後拿著試捲去告訴媽媽,說老師給他改錯了,媽媽連問也不問就去找老師……把分數看得如此重要。可就這樣一位處處受寵的孩子,在四年級時很認真地給其他同學講:「還不如死了,活著真沒意思。」我聽到後簡直驚呆了! 後來我才明白,一個人在世間,如果生活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剩下慾望,就是這個樣子。 每次孩子考完,我從不問分數,不問名次,總是問錯的題明白了沒有。一般期末試卷不再發給同學,就讓他去問老師查看自己錯誤的地方。有一次他不敢去,說:「老師會不理我們。」我就告訴他:「你們同學肯定每次都問老師自己的分數。你告訴老師想看看自己的試卷,看看自己錯在哪裡,這樣老師肯定會很高興,知道你是為學習去的,而不是只關心分數。」這一次期末考試後就給他安排了這個任務。 後來他從學校回來非常高興,告訴我說:「媽媽,您說的很對。我今天問了老師,老師很高興地把試卷拿出來,還把錯誤的地方給我仔細講了。」他知道了好學的好處,內心受到很大鼓舞。以後每次考完,如果不發試卷,他就會自己去請教老師,這樣孩子就學會了學習。 分數是對一段時期內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考得好,說明自己學得還可以;考得不好,說明該掌握的沒學好,或者自己學習中沒在意這一部分,漏掉了,正是發現了薄弱處,應該高興。心態擺正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考試來調整促進我們的學習,而不是被考試、被分數壓迫。 考試之後,有幾次是其他同學發現兒子的分數被多扣了,而他從來不提,也不去要求加分,反而多給分數時他會不安,會去找老師把不該得的分數扣除。 就這樣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老師也說他進步很快。一般這個時候的孩子都很調皮。我就告訴老師,我們有「本」,有《弟子規》,並介紹給他們。 孩子到五年級末的一天,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上六年級的時候,班上任何職務我都不想承擔了,要一心好好學習。」他第一次提到要學好課程,我真切地感受到聖人教誨的力量真的是根扎對了,一發芽就快了,內心充滿無限的感恩與寬慰。不過,我告訴孩子:「不要太想著自己,只要你不要求就行,如果老師希望你來做,不要認為浪費了時間,一定看作是對自己的磨練,是為同學服務,認真做好。因為老師也相當於父母,『老師命,行勿懶』嘛。」孩子說:「媽媽,我知道了。」上初中時要分快、慢班。考完後他告訴我,感覺考得不好,怕到不了快班。我說:「不要看重這些,事實證明許多上快班的以後不一定出色。而所謂慢班的,只要知道學,後勁更大。」後來他又一次憂慮,我知道孩子還小,一些道理不能一下子通,就試探他:「媽媽去給校長講講吧。」孩子趕快搖搖頭說:「我們學《弟子規》『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我說:「是啊!如果我們不在快班而進了快班,就會多擠掉一個人。另外大家都會想辦法找門路,反而讓很多的人心不安,起了壞影響。」他說:「是的,媽媽。我還覺得這樣不是自己的本事,沒出息。」他很自強。我就趁機告訴他:「該是什麼樣的路,就順著自己現有的水平,如果水平沒達到進了快班,反而壓力大,不是好事。只要心裡不覺得比別人差,努力學,成績好了,能再進快班的。從學《弟子規》到現在,你是不是在進步?」他點點頭。我接著說:「咱們是有「本」而學,有目標,有方向。媽媽始終認為,哪怕成績差些,但你還是最好的,因為你德行好,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終於放下心來。 初一年級的暑假,我必須回老家一趟,而他因為有電腦競賽不能一起回。回家不到半個月回來,發現他的神情總有點不對。在電腦面前時,只要我坐在這個房間,他總有點兒不安,眼睛像是在不時地瞄我,還發現每當我從電腦面前經過,電腦畫面都被他跳過去。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缺點,好奇心強而時間有限,怕一上電腦會忙著瀏覽很多東西,一直沒敢學,對電腦也不太懂。可是憑一個母親的敏感,懷疑他在玩遊戲,因為沒找到證據,不敢「打草驚蛇」,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還多關心他。我回老家後,他爸爸雖然在這裡,但白天工作,晚上應酬,常很晚才回家。孩子晚上非常膽小,這樣白天黑夜的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電腦上了。又觀察兩三天,就把他叫到身邊,看著他的眼,我內心不由地陣陣作痛:孩子目光不再那麼水靈了,變得獃滯,而眼白也像石灰一樣,沒有淡藍,沒有生機。我就嚴肅地告訴孩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照照鏡子看,你的眼睛不像原來了,從我走到現在,才半個月就這樣,說明你的心已沒有原來光潔了。你當時打電話告訴媽媽每天還在學《弟子規》,可上面說的『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不能做不孝的事啊。『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你如果玩遊戲了,從現在起改掉,媽也不怪你,媽原來也犯過錯。想想媽媽從懷孕起,怕影響你胎兒時期的發育,不看電視;出生後,怕對你眼睛不好,也很少看。而你則不愛惜自己。遊戲給你帶來什麼呢?浪費了你的時間,耗費了你的精力,損壞了你的眼睛,破壞了你的德行。沒有一利,都是害,而且還要提心弔膽。人要這樣生活多痛苦啊,你說是不是?」他深深地點了點頭,承認自己錯了。 然後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訴他:「媽相信你是個自強的孩子,能改掉,不會讓媽媽又憂又羞。」正好開學後不久,學生體檢,他視力一下子降了。其實一上學,他自己就有感覺,黑板上的字小點就看不太清楚,這樣就帶他去配鏡。經查兩隻眼散光帶近視,巧的是一隻近視重的是用來看電腦的,散光重的那只是用來瞄我的,我就坐在那邊。看著檢查結果,他自己也很感慨:一個人的用心確實很微妙,能在自身全反映出來。正如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一樣,一個好念頭先受益的是自己,一個壞念頭受害的也是自己。 不過有了這次教訓,我盡量少離開他。因為孩子在長大,接觸在增多,稍有不慎,管不住心就會滑坡。而教育確實是需要長期的、連續不斷的一門深入去熏修才能紮根,其間不能有絲毫疏忽。以後他真的改正了,對我說:「想想玩遊戲那麼累,還誤了許多事,確實沒什麼意義。」後來眼睛慢慢也有光澤了,眼白也恢復了淡淡的藍色。我鼓勵他說,再努力,讓視力恢復正常,一定要有這個信心。 聖人的教誨都是內求,就是一切「反求諸己」。出現問題,先觀察、反省自己該去怎麼做。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訴我,今天老師給他調了座位,跟另一個同學坐在一起。這位同學上課總是講話,沒人願意跟他坐。老師問他覺得那個同學怎麼樣,他說還可以,這樣就調了座位。說實在的,這位同學非常聰明,因為父母離異,他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缺乏自製。因他聰明,一聽就懂,所以精力多。我也很同情這個孩子,但心裡還是咯噔一下,不過馬上沉靜下來,告訴孩子:「他很聰明,也很熱心、善良,只是習慣不好。我們用好的行為來影響他,不要受不好的影響。媽媽相信你是個懂事的孩子,能管住自己。」孩子說:「我知道了,媽媽,我會這樣去做的。」平時我總是鼓勵他:「不能丟聖人的臉,不能讓別人因為我們而對聖教起疑心,讓這麼好的寶藏被我們玷污。這樣既不孝順,更對不起把這些教誨傳給我們的老師。想想你多幸運,媽媽迷了那麼多年,走了那麼多彎路,我們一定要以自己的行為把聖教、把孝的文化證明給人看。」每當這時孩子總是若有所思,深深點頭。 上課時,這位同學跟他講話,他要麼不理,要麼輕輕擺手示意別講,待下課時再交代這位同學上課別跟自己講話,而且從來不生這位同學的氣。不但如此,還從這位同學身上發現了許多優點。雖然兒子數學呈進步趨勢,但仍是他的弱項,面對難些的題找不到思路。這位同學由於聰明所以有思路,但由於缺乏耐心總是做不下去。兒子按他的思路就做出來了,所以受益很多。另外兒子還常感嘆這位同學的文科也好,尤其大家都頭痛的政治,他不怎麼聽,到考試前翻翻書,分數還相當不錯。所以學習上兒子常與他交流,並時常對他說:「我不如你,你要認真了,該多出色啊!」學會了「道人善,即是善」。 正如他在文章中寫的:敬老師是「孝」,友愛同學是「孝」。他對老師非常恭敬,上課也認真聽講。回到家總給我講,老師那麼辛苦,那麼認真地教導,不能不好好地學。常常發現,因為家長對老師的成見,而形成了孩子一出現問題不是找自己的錯,而是找一大堆老師、同學的過錯,為自己找借口,這樣便很難學好。因為孩子一上學的時候,我就觀察到目前社會上老師的變動很頻繁,於是一再告誡孩子,無論哪位老師教,他們的心跟父母一樣,都希望咱們學好。但每位老師的習慣不一樣,教法也不見得一樣。要能適應老師,怎麼教就怎麼學,按老師講的去學肯定能學好。而不是說我習慣這樣了,老師那樣教不行,去找別人毛病,肯定自己吃虧。所以雖然老師經常變動,每次班上都有一些同學成績上下起落,而他一直比較平穩。 初二年級的時候,原來的英語老師走了,換了一位外地來的老師,就又提醒他要去適應。可他回來常提起同學對老師有意見,我就再次告訴他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是學生,是去學知識的,人無完人,不尊敬老師而專盯人家的缺點,受影響的是自己。他默然。但常見他一回家把《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英語語法》搬出來看。英語語法很讓人頭痛,他好像也不怕,每天回來都翻,第二學期更是這樣。有一天他跟我講:「有意見的同學越來越多,同學都覺得沒學到什麼,班主任讓我給英語老師講一下(他是英語課代表)。」他還說:「我們同學常常看到其他班級上完英語課時,黑板上寫很多,下課與其他班同學交流,發現他們老師教很多,而我們上課只把生詞照著講講,其它講得很少,而是讓我們自己去讀、去看,同學們發現常有講錯的。」這時我才想起他這段時間的表現。就說:「如果這樣,就要慎重,單為自己就不必說了;但為了全班同學,不能不說,可一定要『怡吾色,柔吾聲』,很恭敬給老師說班上同學很愛學,想多學點,請求老師能多講點。」然後告訴他做好思想準備,「老師真愛你們,他會很高興的,否則要準備好忍受責難。」孩子仍沒敢說。 幾天後班主任又催他,因為已到初二下學期,再過一年要中考,家長意見也大了。他就用英語寫了一封信,讓兩位到老師辦公室去的同學悄悄帶去,在老師不在意的時候放在了辦公桌上。當老師發現後打開一看,勃然大怒,拍著桌子喊道:「誰寫的,打亂了我的教學計劃。」老師氣得跑到教室發脾氣,說:「書上的還沒會,哪個考滿分了,還要求多講,能吸收嗎?」還找寫信的同學。兒子就到老師辦公室,說是自己寫的。 老師把他批評一頓,說:「每次聽寫都有錯,考試都有錯,再講多了能理解嗎?」孩子不好說什麼,內心肯定很生氣,那段時間情緒不太穩。我常安慰他說:「你儘力就行了,老師說的也對。你不是已經有思想準備了嗎?」我還以為事情已過。誰知,一天他晚自習回家,一進門就趴在我身上哭。長這麼大第一次見他這麼傷心,我的心都快被他哭出來了。 等他情緒穩定些,就告訴我:「英語老師說班上越來越亂,女生也不聽話了。並在班上告訴班主任,都是那封信惹的。而我這次也沒考好。英語老師在班上總提起那句話:『書上還沒學會,學會了怎麼會錯?』」我就安慰他說:「這樣不是更能激勵我們把學過的學紮實,不被找毛病怎麼進步呢?要不你怎麼會去翻語法書。這一塊都不太喜歡,你反而進了一步,真應該感恩老師才是,只要會學都是進步的動力。況且不是已做好忍受責難的準備嗎?」這樣一說。他平靜點了。不過我還是決定到學校走一趟,看看到底什麼情況。 先找了班主任。一見班主任,老師即說:「他這段時間怎麼回事,從沒像這次考得不好,歷史才57分。」我一聽便知道他傷心的原因,自從上初中,他越來越在意分數,而歷史是他較喜愛的科目。老師告訴我已讓他寫檢查。我說:「謝謝老師,是要對他嚴要求,我會督促他的。」然後就問,「是不是孩子惹英語老師不高興?」班主任說:「沒什麼,還好。」這樣辭別班主任老師,再去見英語老師。因為曾在一起聊過互相認識。她讓我坐下後就沒講話,我就直接說:「老師,很對不起,我是來道歉的,孩子讓您操心了。」這樣一說,老師開口了:「現在學生真難教,課前也常提醒自己上課忍住,別發火。可是一到課堂上看著學生,氣就不打一處來。也有講錯的時候,有的同學就在「文曲星」上一個個查。你兒子還好,都是兩邊同學鬧的。」於是勸我給孩子調個座位。我想:是啊,做老師也真難,家長面對一個孩子都不知如何下手,老師要管全班那麼多的同學,又談何容易! 老師也知道自己愛發脾氣,整天瞪個眼也難受,她也想改,只是習氣形成了,真要經歷一個長期的刮磨。作為學生,則一定要忍受,要從內心裡尊敬老師。老師發脾氣也肯定是我們的學習態度不好,如果真好學,老師也不想發脾氣。後來我告訴老師:「都是孩子,而兒子的同桌只是沒人管,他真的不壞,不想傷害他,他已經很可憐了,總得有人跟他坐,我會多提醒兒子的。謝謝您老師,謝謝您對他的關心,並謝謝您的批評指導,挫了他的銳氣,他在家還跟我瞪眼呢。」老師笑了。我想老師的情緒直接影響全班,又是在這麼重要的時候,於是告訴老師:「我會讓孩子給您認錯的。」老師把我送到樓梯口。 這樣知道了孩子傷心的原因:都沒考好,歷史不過關,另外就是與英語老師之間的誤會。待兒子回來,就告訴他:「想想自己嗔恚心多強,就是老師批評了你,也不該放在心裡。你著實在自己成長的歷史上記了一筆『我氣(57)』。」然後告訴他我去了學校。他不好意思地說:「我一定改。」我就要求他給英語老師認錯,為了自己的以後,也為了全班同學:「畢竟老師心情好才能好好教你們。而且從這件事中,你也學到很多。 另外,不管什麼事,讓老師那麼生氣,那麼難過也是自己的錯。」他說:「知道了媽媽,我會改的。」後來他給英語老師道了歉,老師還又給我回了電話,我就又感謝她對孩子的教導,這樣雙方的結都解了。經歷了這一次,孩子也成長了,認識到瞪眼發脾氣確實不好,愛瞪眼的毛病去掉了很多。 初中的三年除下《弟子規》的學習不斷進步外,課業上也更努力,連走路、跑步都在背書、背單詞。上課有時困意來了,就用圓規刺腿部或手臂,保持清醒,能專心聽講;而且早晚讀誦經典及做家務一直堅持,中考也沒停止過。因為他自己從《弟子規》學習中明顯感到了好處:記憶力強了,英語單詞也好記了,其他同學都頭痛的古文他則由於經典的背誦變得很輕鬆,數學成績明顯提高並且穩定。 初中的這一階段是讓家長、老師比較頭痛的,一些對孩子持「隨他長」觀念的家長也尋求怎麼教了。這段時間,孩子最易有情緒的波動,對師長的反叛,也就是逆反,還有代溝的出現。我們則因為學「孝「、教」孝「、做《弟子規》而順利走過,這段時間還是他進步明顯也最多的時間。釋凈空老教授講的:從小教「孝」、學「孝」,從《弟子規》做起,就沒有代溝。我們證明了。

返回目錄

深入《弟子規》

2005年4月,一位長者送一套蔡禮旭老師的《弟子規》細講四十盤的《幸福人生》,如獲至寶。這才明白:《弟子規》還有那麼多深奧的道理,自己所以進步慢,還是沒抓到根本上。 以往總是停在字面上,其實連字面都沒懂。蔡老師講:教育要以身作則,父母一定先做到。我發現,自己好的地方孩子也好點,毛病重的地方孩子也難改。這次便痛下決心,對自己要狠。一句句地重新開始。就如前兩句,那麼普通,那麼平實,但真正做到很不容易。 那是有一次,喊孩子兩三聲都沒回應。走過去一看,他正在做習題,便問他是否聽到喊聲。他點頭。我有點生氣:起碼先答應一聲啊!這時我突然想起了蔡老師的話:「《弟子規》的前兩句是培養敬意的。」噢,一下子如夢初醒,還是老師體會得深刻啊!如果孩子真有敬意,真從內心愛父母,他時刻會怕傷了父母的心,哪會喊幾聲不應呢? 反過來看自己:認為養老人是應該的,在事上對他們關心照顧,可內心深處的敬意總是找不到,不知道怎樣才是恭敬。另外一開始就帶著厚重的知見,想著聖人一開頭怎麼不用優美一點的詞句,這麼通俗、平實,誰都講得出,一直沒太放心上。可嘆的,正是這種自以為是,只重華麗,不重內涵讓自己吃了大虧。這時再來讀,便一掃過去的想法,感覺越來越親切:只有這樣講、這樣說才能表達出真實的意趣啊。 這麼長時間以來自己真孝還沒做到,而真正的孝就在這兩句培養,這是一個做弟子的應有的態度。自己真的很笨,很懊悔,如果從恭敬心開始會進步得更快。從此以後在長輩面前一呼即應,有命即行,語言柔和,面帶微笑。吃飯先讓長輩,經常做點老人喜歡吃的,並注意他們身體的調養,有時專門給老人買點可口的。老人家說給孩子吃吧,我總說:「他年齡小,牙齒好,消化強,吃什麼都行。」老人家就很高興。經常陪他們走一走,聊一聊,聽他們「嘮叨」,慢慢的恭敬的感覺就找到一點兒了。 老人知道我們學「孝」,學《弟子規》也非常高興。有一次回老家,帶了幾本《弟子規》,父親一看,說這可是好書,他也會背一些。父親背了《朱子治家格言》《千字文》《百家姓》。我很驚訝,讓老父背著,我記下了《朱子治家格言》,可內心卻有說不出的滋味。 我問父親:「原來您會背這麼多啊!您怎麼不教我們呢?」我長了快四十歲,第一次聽到老人家背。內心是欣喜,是失落;是惋惜,還是埋怨,說不出來。去追究誰呢?便更下決心,一定要學好,做好,教好。看到孩子愛瞪眼,我便「怡吾色,柔吾聲」,先學微笑,不管開口、閉口總是笑著。非常管用,孩子一呼也跑得快了,還會像蔡老師示範的那樣,恭恭敬敬地問:「媽媽,有什麼事嗎?」責時,也能順承點了。我要求他無論在哪兒都要面帶微笑,常常上學、放學提醒他。他開始不好意思,我只好抓他癢,他漸漸也能養成習慣了,目光也變得柔和燦爛了。 有一次,只記得當時批評他想的不對,誰知他辯解了一大堆。這時我突然憶起小時候媽媽不讓我說話的事,現在一下明白了:只有少說,才能多聽,多思考,多觀察;否則,只養成了會說,只圖一時嘴上的痛快,而說出來的都是無用之辭。這時,便嚴肅地告訴他:「不要再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後父母、師長無論說什麼都不能辯解,不能還口,不能講自己理由,你還不太有辨別的能力,善惡、利害還分不清。平時與人相處也要少說話,《弟子規》里『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一定要做到,遇事多聽、多觀察。」孩子以後就不再爭辯了。但是,真有不清楚,不明白的他會與我討論。 初中畢業的假期里,開始帶著孩子看《幸福人生》,後來讓他自己看,每天四盤,並要求他詳細做筆記。告訴他,記下來的我也能常翻翻看看。這樣他學得就更認真,每天聽著、做著,常能自己反省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能做到了,「父母責,須順承」還差點;有點「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的樣子了,說話時也注意「信為先」、「道人善」,能「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練習「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開始「聞譽恐,聞過欣」,謙下恭敬的樣子有一點點了。家務也越做越好,並能撿起地上垃圾,把路面上蚯蚓挑到路兩邊的土裡去。並在聽完後決定了以後的學習方向:學聖賢,做聖賢,選文科。 就在看完《幸福人生》的第二天,他到書店去買高中用書,帶了100元。那是一個中午,路上人不多,就在離書店很近的地方,突然他的車被人從後面撞倒,因為沒防備,一下子連人帶車倒在了路邊的灌木里。等回過神來,看到面前站著一個粗蠻的漢子,向他叫著:「怎麼不長眼睛,把我的車撞壞了。賠錢!賠我10元錢。」孩子一下子感到遇上了冤家,詐騙錢的,就趕快恭恭敬敬地說:「對不起,真的對不起。」不過心裡想著:不能給他,這樣他會再騙更多的人。持續了很長時間,這個人一會兒說要告派出所,一會兒說要到法院,兒子都現出一副很怕的樣子,一味地說:「對不起,我沒看見,不知道,請原諒。」被逼得沒辦法,想把錢給他,又怕100元被他全拿走。後來那人看詐不到什麼,就只好悻悻然走了。走時還狠狠地說:「你以後小心點!」兒子趕快說:「謝謝,謝謝!」待那人走遠後,孩子才去買書。回家後一進門就告訴我:「媽媽,剛學完《幸福人生》,今天就有了一場考試。」這時我才注意到他身上髒了,手及手臂都划出了血道,不太深,就用清水清洗了一下。他說:「我當時只想著蔡老師講的,要一味地恭敬、謙虛。而且想著這是父母辛苦的錢,不能給他騙去。」我拍拍兒子的肩膀,用讚賞的眼光看著他:好樣的,你通過了考試。 

返回目錄

高中

對於學「孝」、做《弟子規》,孩子切身的體驗越來越深。怕他高中壓力大,我給他講,把早晚的讀誦減一點吧。他反而說:能少做幾道題,這個可不能減,不學聖人的教誨,學習怎麼會上得這麼快!他終於悟到我常常給他講的話:「堅持下去,以後你肯定會知道好處的。」不但如此,他早晚讀誦的時間反而自己加長了,而且更認真、更恭敬,不像原來有時像應付一樣。晚上只睡四五個小時,十點左右睡覺,三點左右起床。精力很好,上課從來不困。到了高三時,中午才休息十到十五分鐘。 一年級的時候在快班,同學都知道學習,班上環境很好。一年級的第二學期要分科了,分科時就報了文科。因為沒有分快、慢班,所以班上學習環境比較差。雖然他自己已經有思想準備「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但有時回到家還是生氣。看他這樣,我就告訴他:「你學了《弟子規》知道規矩,大家都沒學,不知道,一定用好的行為去影響、感化其他同學,而不是被人拉跑。到你真的不再感到被影響時,就會升起感恩的心。你的不足都被這些同學磨掉了,這時你會真的感恩。而真正感恩的心會很柔軟,不會有氣。要真正地去做,聖賢的教育都是要求自己。」 幾乎天天勉勵、督促他,仔細觀察、提醒他。以後牢騷越來越少,代之以王同學很善良,張同學很謙虛,李同學很熱心……還常常感嘆:「很多同學都很聰明,稍一用功,成績就很好。他們如果學了《弟子規》,不知道該怎樣好呢!幸虧我接觸了,要不然不只會多麼差呢。」 也漸漸體會到了「事勿忙,忙多錯」。他說:「有時不光在做事上,作業、考試也是這樣。心一急,想到要快點做,就會錯的多;靜下心,反而容易了。」他還有個感慨:有時候拿到試卷很簡單,就高興起來,結果考得反而差;對於一些難的題,有畏懼害怕的心,也更難有思路。如果見到容易的不起輕忽的念頭,難題不畏懼,都去認真地一步一步地做,結果都挺好。這就是《弟子規》上的「勿畏難,勿輕略」。他對《弟子規》的體會深廣些了。 高二的家長會上,讓我介紹教子經驗。當時,還有一位從南京來的專門講學習方法的教授,從國內談到國外,講得非常豐富。他講完我就介紹,告訴家長,剛才這位教授講的方法很多,都很好。可是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想一想,這麼好的方法能不能讓我們的孩子接受,怎麼樣讓孩子接受,他們聽不聽我們的話。如果不聽,再好的方法,對他們來說也沒有用。我今天介紹的就是根本——教「孝」。有了「孝」,能尊敬老師,孩子就肯接受,肯聽。哪怕沒什麼方法教他,也會從孝心、敬意中生出方法。然後就講帶孩子學《弟子規》的經過。 後來,陳校長告訴家長,在會考前的一次學習方法介紹上,陳校長看了兒子的發言稿,全篇竟找不到一個學習方法,但越看越感動。講的是對父母的孝心,對老師的尊敬。校長說:「發言稿最後寫道:『學習方法多種多樣,各有不同,但是以感恩的心對父母,感恩的心對老師,感恩的心去學習,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學們:讓我們學會感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這篇文章不長,校長大部分都複述出來了,我當時也被感動了。他還給大家講了個故事,內容是一個大公司招聘高級職員時,要求應聘者回去為母親洗腳。這位校長接著說,憑他這第一線老師的教學經驗,單單學習方法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德行好的同學,學習都不會差。高中三年兒子的孝行更紮實點了,學習也一直衝在前面,最後的高考成績讓老師、學校都比較滿意。 高中期間,與老師、同學都處得很好,任何同學與他探討學習的問題,他都認真地講解,連其他班的同學都願意去問他學習上的問題。同學還喜歡跟他講心裡話。他給大家講自己學「孝」、做《弟子規》的體會。告訴大家:多一份孝心便多一份成績。在高考後的同學聚會上,他說:「這兩年多的相聚,在同學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每位同學都是我學習的榜樣,許多方面都比我強。」勉勵大家:不管走到哪裡,不要忘了自己的父母,不要忘了行孝。所以在「十一」長假時,班裡的同學幾乎都回家與父母團聚。有的同學電話里告訴他,離開家了,才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是啊,人人都想做個好人,都想做好父母,都想做好兒女。只是從小沒人告訴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做。  

返回目錄

教子心得感悟聖心

過去讀很多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在將要離開世間時總會哀嘆:自己這一生對不起父母,沒盡到孝心,並深深懊悔。當時很不明白。學「孝」、教「孝」後才知道,「孝」是紮根的教育,「孝」隨順人的天然本性。一個人只有從小紮下這個根,才與其天性相合,一生才會踏實,才會幸福美滿。 《弟子規》告訴我們一個人最應該做的以及怎樣做,開章即明學習順序:「首孝悌,次謹信……。」一個人一生中,父母的恩德是最大的。從懷孕時的忍耐、等待,到分娩時的陣痛,以及出生後的養育,用盡了心血,孩子的一點一滴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因此一個人只有孝其親,才會愛他人。愛他人而不孝其親,絕對是別有用意。而真孝的人不會讓父母擔心,會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同學、朋友,做事會謹慎、講信用,愛一切人。 在「孝」篇中,又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兩句為開始,使「弟子」首先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恭敬之心。有了恭敬之心,後邊的學習才有下手處。這兩句話進一步的理解就是:你心中有話先別說,有解先別辯,因為確實還不具備說與辯的能力——還沒有真做。這時說得再多是空說,辯得再多是狡辯,毛澤東主席曾說的「實踐出真知」、「不吃梨子不知梨子的味道」是真理。確實有聰明人,說「我一看就知道它的味」,仍不過是猜想而已。真正具備了說與辯的能力,有機會,仍是「孝」篇中下文里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也說明只有在父母無論有多大的過錯,子女仍然能夠怡色柔聲切切勸諫,不怪、不怨、不恨父母時,才算真正具備了說與辯的能力。 所以《弟子規》的學習從不讓「弟子」說話開始,以開頭兩句反覆訓練,孩子越小越好,就告訴他「一呼即應,一命即行」。 更重要的是,教的人在長輩面前也必須這樣。因為孩子很會模仿,單說不做,效果不好。家長一定不要聽著一個孩子講那麼多,那麼會說是「真可愛」,才真是害了他。讓他多背經典,多讀經典,把他最好的記憶利用起來,這都是一生中可以受用的生活、做人的準則。孩子只有在不急於表達時才會認真地去聽,去觀察,否則他就忙著說話。家長在孩子面前也要做到「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勿使一言空發」。我們的言行、舉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印在心裡,模仿在行為上。我們也只有在少說、不說時才能靜下心來,反思問題的根源在哪裡,而有的放矢。

返回目錄

《弟子規》中的隱惡揚善

在教孩子時,用的方法最多的,是《弟子規》中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效果非常好。就孩子本身來說,他哪個地方有缺點,有毛病先不說,而是找他好的方面,也就是找他身上的閃光點來鼓勵他。比如說他起床動作比較慢,我們可以說:「你起得挺早,動作再快點就更好了。」這樣孩子很自然地就加快了速度。第二天可以再告訴孩子:「我覺得你確實快多了。」孩子就會更努力。 學習方面也是這樣,想讓孩子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告訴孩子:「你現在寫作業好像又快又好了。」並時常這樣提醒、鼓勵,孩子以後會真的這樣勉勵自己。用在家庭,想讓丈夫改習氣,也不時地誇他好的一面:善良,寬容。然後告訴他:「與人接觸時能少說點話就更好了,禍從口出。」他就很高興地注意改正。如果直接說「你話太多了」,這是「揚人惡」,尤其成人,肯定不高興。 生活中亦如此,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也是隱惡揚善;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是「隱惡」;而讓他學聖教,則是「揚善」。不接觸不好的人群,多讓他看、聽德行故事也是隱惡揚善。這樣在孩子身心中建立了真正的尺度,行有時日,再遇到不好的也不被污染了。怕的是根本沒有標準,沒有尺度,遇到這些到處是不善的東西,那天天學的是惡,想的是惡,行的是惡,身心中所建立的便是邪的尺度,哪能不邪呢! 記得有一所中學,前幾年,每年畢業生都會在快要畢業的時候給學校造成很多混亂:砸窗玻璃,損壞走廊照明工具,破壞水龍頭等等。經了解,原來是當學校偶爾出現這種情況時,校長及老師為了防止更多的過激行為,不停地在學生大會或班級上警告同學不要像上屆畢業生那樣破壞學校用具,不尊重老師,還說出了許多上屆畢業生的不良行為,以防萬一。結果情況反而愈演愈烈,事與願違。 後來有位老師給學校建議:在學生的會議上,在班級里一定要多宣揚過去畢業生好的一面來引導,不講不好的,比如尊敬老師、愛護公物、感恩學校、學習努力。並告訴同學,相信這屆畢業生肯定會做得更好,給後邊的畢業生做好榜樣。對個別不好的學生則背後教育,不在其他同學面前,尤其不要在全校學生大會上批評。否則他會破罐破摔,「揚人惡,即是惡」,導致「疾之甚,禍且作」。這樣做之後,效果真的很好,以後很少發生上述事件,而且畢業生也很知道感恩老師、感恩學校了。確實是這樣,「隱惡」他們不見惡,才不思惡。而且許多人根本想不到做什麼事情,時常聽的是惡聲、見的是惡行,他好奇心來了,覺得好玩,就去模仿著做。如果宣揚好的,把應該怎樣做擺在他面前,肯定也去模仿,也能做得很好,因為每個人都想成為好人,成為受他人尊敬的人。

返回目錄

與孩子一起成長

找到教子的根本,也化開了一直以來對人生的迷茫。生活有了目標,有了方向。不斷地在生活中帶著孩子去做,一些問題也能看到癥結了,脾氣好點了,孩子改得也快點,一切變得順暢點了,這時覺悟到自己還不太像個母親,沒有母親的樣子。於是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衣著整潔大方,容顏慈愛端莊,語言柔和,也學著縫縫補補。這樣孩子回到家裡會感覺到心的溫暖與安定,也更努力地去改正自己。 就在兒子上初二的時候,我越來越體會到人生時間有限,學要趁早,自己全身的毛病進步太慢,而且工作、家庭、孩子難以一一周全。兒子再有一年多就上高中了,如果高中能在身邊讀倒很好,熏習時間長,根能扎得穩些;如果到外地,「本」不堅固,就易夭折。這時就有了不工作的想法。恰恰就在年底,單位有一批買斷,與丈夫說出了自己的心思,他很支持,這樣2004年開始就不工作了,全力照顧家庭、孩子,自己再努力趕上。 如果說我有什麼優點,就是還有點自知,知道自己差:能力差,精力差。所以不管做什麼事,就先以眼下的本分,先從身邊最該做的做起。之外有能力就做,沒能力先放下。從小我就這樣,如果眼下最該做的沒能及時做好,便會深深地自責與內疚。 回家之後,一下子輕鬆多了,覺得真正的生活開始了,後悔沒早點想到。生活環境單純了,心裡明亮了許多,對他們父子倆也更能和顏悅色了。因為過去大家都是匆匆忙忙,各有自己的一份工作,還要照顧家庭、孩子,都非常地疲憊。說話交代事情就像吵架一樣,看到聽到不如意的互相指責、抱怨,很難有好臉色、好脾氣。女性也認為自己也有工作,為什麼還要多管孩子、多做家務,所以互相推諉。一家人整天像冤家,形成惡性循環。自己這時候能平靜了,心情好了,還很感念丈夫在外奔波的辛勞,他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便把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他則感恩我照顧家庭、教導孩子的辛苦,工作便更有力量。一家人越來越和諧。 心靜下來,又發現了很多過去意識不到的毛病,如吃飯狼吞虎咽,說話急切快速,行走慌慌張張,做事心急如焚,一切都好像在趕著,對照著《弟子規》一一去改正。因為讓孩子做,自己必須有良好的身教,否則會形成反面的影響,孩子對自己也不服。記得有一次批評他還瞪眼生氣時,他回嘴說:「你還沒改呢!」我一時語塞。是啊,自己不也是在瞪眼生氣嗎?我趕快拉著孩子的手說:「唉,也正因為媽媽知道越大越難改,才對你要求嚴格。你還小,習氣輕,媽媽費了那麼大勁還是沒你改得快。你改再快點兒,做媽媽的榜樣。」孩子就真的很努力。到了高中,許多方面確實都成了我的榜樣。平時丈夫不在家,孩子常給他打電話,讓他注意身體,早睡早起。有時也讓孩子準備一些題目,等爸爸回家時請教。這樣孩子漸漸也知道了怎樣去關懷他人,怎樣讓家庭和睦;丈夫也感到了家裡對他的依賴與牽掛,常會關心、過問家裡的事了,如果有空還買買菜、做做飯,還常給孩子講一些德行故事。孩子只要與他爸爸一起吃飯,連上高中那麼緊張,每次也總要堅持幫爸爸盛飯,並恭恭敬敬地雙手遞上。他爸爸從孩子的表現中也真切體會到了聖教的威力,因為周圍的親朋正為孩子嘆氣、奔波、找門路的時候,自己則享受著孩子的孝順。 心靜下來,眼界也寬了,發現許多過去的怨結都是自己的不對,是自己沒有盡到真正的孝心。《弟子規》中做到一兩項也只是表面文章,沒做到「怡吾色,柔吾聲」、「言語忍,忿自泯」,沒做到「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沒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沒做到的太多了。發現自己這麼多毛病,知道習氣難改,才對他人多了一份寬容的心、理解的心,少了一份求全責備的心。 也很感謝兒子,因為要教他,才想到教育,才找到了根本。讓孩子做,自己必須先做,必須以身作則。所以自己學「孝」、教「孝」,孩子學「孝」;自己進步了,孩子進步了。而孩子的習氣比大人輕,他進步快,又促進我的進步。孩子長大了,自己才真正長大。這時才找到了「人」的感覺。所以教孩子學「孝」,做《弟子規》,與孩子一起成長。 

返回目錄

堅忍之心

遇到聖教很不容易,尤其習慣已養成。開始真的是全身毛病,無從下手,一定要有堅持忍耐之心,一定要克服自己,要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從頭做起。只要自己能堅持,帶著孩子做,就有希望。每天堅持不懈,一段時間後,會陡然發現:確實不一樣了,自己進步了,孩子也進步了。 把孩子帶到世間,一定要盡到責任。孩子一生的幸福把握在父母手裡。無論別人說什麼,無論什麼磨難都要忍受,為了孩子一生,也為了自己以後不後悔,一定要堅持。 孩子一直都是自己帶。當時他奶奶以及姨媽也都說把他帶回老家養,沒有同意。不是不放心,因為我看到那些不是父母帶大的孩子性格的偏離,另外孩子與父母之間天然的親情對孩子的成長會更有利。年輕精力、體力好,苦一苦很快就會過去。許多人認為媽媽帶大的孩子會柔弱,意志不堅強。後來隨著年齡的長大,都改變了看法。其實,孩子的性格取決於帶他的人的意志是否堅強。 學聖教後,丈夫受周圍人的影響,也常會懷疑:「讓孩子啥都不爭,那麼善良,以後能適應這個社會,能生存嗎?」我就告訴他:「放心吧,你會知道的。」聖人的教誨,是隨順人的本性,也就是隨順天然,是本該這樣,就如嬰兒對父母的親愛。教育,使這種親愛繼續保持並發揚光大、善利萬物。所以孩子的內心是踏實、幸福的。 而目前的教育,與自然相反,把這種天然的親愛變成利、變成爭,後邊接著就是害。愛爭的孩子渾身長滿了刺,最先受害的肯定是身邊的人,與父母、親朋討價還價,而後是他人。有誰看到刺不躲的呢?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因為與本性相逆,內心就很空虛,很迷茫、困惑、痛苦,在這個世間沒有可以信賴的人。這種現象在孩子上高中後體會很深。在一起的同學,不知為了什麼要學習,有時也想學好,又不肯用功。想讓老師給點外力,但抓得緊了又滿腹牢騷。他們的內心非常矛盾,有心事不知該給誰講,不知道誰能給自己指路。父母不理解自己,真正有見地的朋友找不到,心靈非常孤單。 當時有許多人也說我對孩子太嚴格,生活簡單,很少吃零食,連電視也不給看。老人來後,看到孩子懂事、尊重他們,都很喜歡。但是都恨我,認為這麼好的孩子我還要管著。他們根本不能明白,好孩子正是這樣教出來的。我自己則忍耐著,無論老人說什麼,就講道理給他們。講不通,就笑,就孝。堅定一個信念:聖人不會騙我們,一定要證明給大家看,也常常以此鼓勵孩子。另外悄悄地告訴孩子,讓他給老人講:「媽媽這樣教非常好,我自己得到很多利益,要不我也會不懂事,不知道孝敬你們。」這樣,關係就緩和了。 我不工作之後也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都不放在心上,只要丈夫沒意見就行。也真的很感恩他,雖然有時候他對我的做法有懷疑,但在大的事情上都還能支持。我能這樣做,就是得力於他。我不工作時告訴丈夫:「如果經濟方面緊張,感覺有壓力,就告訴我。哪怕去洗碗、掃地,我都無怨言。」他反而說:「這樣很好,家裡孩子一點不用操心,全心工作,反而很輕鬆。」以後買菜,經常會碰到同事,他們問我現在在哪上班。我就告訴他們:「在家。」沒人相信。我很認真地告訴他們:「確實是的。不過我在家裡一邊補缺學做人,一邊磨練做家務,比讀博士還重要。」他們都笑了,我也很開心地笑了。 因為當時曾有人問我:以後還出來工作嗎?我說看情況,暫時兩年內不會工作。兩年後,有人給我打電話,希望我去工作,我拒絕了他。他則說:「你就讓丈夫養著嗎?」我告訴他:「一家人還分得那麼清楚,誰養誰了,還像一家人嗎?再說過去各自忙於工作,還都要再承擔一份家務、一份孩子的教育。現在我在家裡,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孩子的教育,丈夫則一心工作,都比原來輕鬆了,是分工不同,怎麼受人養呢?」他不作聲了。 因為我們學有「本」,關鍵是抓德行,不看重成績和學校,這樣非常省心、省力。中考時,很多家長帶孩子到處考,想擇「好」校,精力、財力都耗了,反而讓孩子分心,影響了中考成績,兒子則只參加了中考。分數公布後我暗自高興,真是「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他可以在離家很近的也是比較好的一所高中學習,丈夫與孩子也都同意。這時來了一位長者,一進門就喊:「孩子的學習重要,前途重要,你要讓他出去上,你不能自作主張,要與他爸爸商量。」我很驚訝:現在不知怎麼回事,颳起了一股風。只要把孩子放出去,好像就盡了父母的責任,真是感嘆不已。 而許多孩子,在外邊出事後,不得不轉回來,或者父母一方去陪讀,怎麼還不能明白呢?不過知道她是好心,就耐心地給她解釋:「已商量過了,他爸爸也覺得很好。」她就轉而問孩子,孩子說:「我聽媽媽的。」我就「怡吾色,柔吾聲」地告訴她:「我們家的事都是商量著定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愛的方式雖然不一樣,但真愛、假愛要分開。現在社會到處都是誘人的東西,大人尚且不能自控,把沒成熟的孩子扔得很遠,一旦學壞了後悔莫及。讓孩子到外地,我太省心了;但把孩子生下,父母就不能圖省事,要盡心儘力地教導他,給他一個立身之本。出去上,說出來很容易,孩子不好了所有的苦還要孩子來受,父母來受,社會來受。況且他還是孩子,缺乏選擇能力。在關鍵的問題上,大人還分不清是非利害,怎麼能把這麼重要的事給孩子來決定。我是他媽媽,您放心,我知道怎麼做對他最好。」就這樣,三年高中又在身邊,吃住在家。這三年,他在《弟子規》學習方面根穩固一些了,也成熟一些了,成績也直向前沖。他不止一次地感慨:「媽媽,虧得在這上了,我越來越知道好處了,不然不會進步這麼快。」 所以,對於聖教,只要堅持下去,一門深入,長期熏修,自然效果越來越好。

返回目錄

給孩子時間

首先要捨得花時間給孩子。之所以遇到《弟子規》讓孩子做,孩子也願意做,除下自己帶動外,就是平時與孩子之間一種親情,願意花時間給孩子,願意聽孩子講話,從中把握孩子的思想。我覺得作為家長,作為一個帶孩子的人,一定要能時刻關注到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言笑舉動中了解到他內心的想法。所以,從孩子進門的一剎那,就能從他臉上讀出在外邊的情況。孩子常常會說:「媽媽,你怎麼知道我的想法的?」 從來不把錢看得重要,孩子生病不能上學,也總是請事假在家守護。雖然會扣很多錢,許多同事笑我傻,也不放心上。因為世間的許多東西是錢換不回來的。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讓自己成為孩子身心的依靠,孩子的內心便踏實安穩。另外,平時對孩子一定說話算話,說到做到,不欺騙他,這樣孩子對父母才會信賴,說的他也會聽。 另外就是給孩子改過的時間。要培養一種德行或改掉原有的習氣,需要一個過程,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尤其剛開始一段時間很艱難,家長自己先要把心穩下來,然後多提醒孩子,多鼓勵,給孩子以信心。比如早上起床,孩子原來天天賴床,現在每天賴的時間短點,或一周有兩三次不賴了,就是進步,趕快鼓勵孩子,告訴他:「你真行,現在賴的次數少了,再努力。」孩子看到希望,就有信心了。觀察社會上,無論孩子學什麼不能堅持下去的,多是父母沒有耐心而不是孩子。 所以我們把孩子帶到世間,一定要教好他,給他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生活中確實不需要那麼多,一個人吃飽、穿暖、有房子住夠了,再多了也是煩惱。把自己的一生安排得輕鬆一些,使生活井然有序,用一顆平和的心面對家庭、孩子、工作。一定要知道人最大的弱點就是永遠也難以填平慾望的溝壑,正如佛經上所說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很少有人說「我現在已滿足了」,總是剛剛有一個滿足,馬上又生起另一種想法。孩子從小沒有這些慾望,我們只要給他吃飽穿暖,告訴他世間的一切是有限的,一個人一生的受用是有限的,祿盡人亡。 教「孝」,從《弟子規》做起,紮下根基,孩子的一生就很幸福。  

返回目錄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而在上邊作畫的首先是父母,可以說父母決定著孩子一生的命運。所以這一筆要很慎重,要先扎德行之根。 比如水能為人所用,是因為它在一定的規矩里,沒有堤壩就會泛濫。生命之心水也是這樣,一開始必須用教育的堤壩去防護,而這個最基本的防護堤就是「孝」,從《弟子規》做起。 教「孝」,孩子學「孝」,做《弟子規》,更體會到了「教兒幼時」的重要。隨著孩子不斷地進步,尤其到了初中明顯的變化,更形成了與其他孩子的反差,引起了家長、老師的注意。因為一般學習好的孩子脾氣大,與其他同學難相處。而兒子不但非常恭敬老師,與同學關係也很好。許多家長也紛紛詢問,就會把《弟子規》介紹給大家。到了高中更是這樣,陳校長就說:「他明顯的表現就是,不管成績再好,也總認為不如別人,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 兒子常常跟同學說:「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我們周圍的人。」同學回家給家長講了這些,連家長也都很感動。親戚朋友的擔心也可放下了,因為原先都認為孩子很善良,會不適應社會,受人欺負。事實上,許多同學喜歡與他在一起,喜歡對他傾訴,喜歡與他討論學習。是啊,「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如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我們好心感召到都是好的,心不好才破壞了周圍的環境,感召到不好的。另外誰不願意與可信賴的人在一起呢?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與他為友。 孩子考上大學後,更有一些家長帶孩子與他一起學習。也有一些孩子問他們的父母:「我小時候你們怎麼不教我《弟子規》?」有的家長說:「你不學。」孩子說:「我小時候不懂事,你們怎麼不像人家家長那樣,去催促我、要求我、帶著我學呢?要不我也很好。」是啊,聽到孩子發自心底的呼聲,該怪誰呢?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好孩子,小時候不懂,他需要一種外在的力量,一種不斷的帶動、督促、勉勵、鞭策的力量。這種力量在孩子幼時便培養了他的孝心,堅持之心,忍耐之心,勤勞之心和自信心。如果這些在小時候沒有養成,長大之後就是花十倍、百倍功夫,也不一定能喚回。這就是許多孩子在長大後很想學好,而又很難堅持下去的原因。 有位母親是學校老師,從她侄子的身上悟到很多。她侄子進校時是討人喜歡的孩子,一、二年級成績還不錯,以後越來越滑坡。父母都忙於事業,根本沒時間管他,孩子養成了懶惰、愛吃、愛玩。因為老師一開始就很照顧他,其他同學自己要做的事老師會替他做,他則形成了驕慢之心,以為一切都可偷懶。到了中學,為了他的學習,從早上四點鐘就要起床請家教依次補課。上課學一遍,回家再補一遍,仍是很差。孩子非常痛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痛苦。所以這位老師決心自己帶孩子,用聖賢教育教孩子。她一邊上班,一邊做家務,一邊帶孩子學。她給孩子規定也比較嚴格,學習上輔導班都不上,有空就帶孩子讀經典,看德行故事。許多同事批評她,孩子的爺爺奶奶也看不慣,但她一直堅持。開始上學看不出什麼,小學三年級則名列前茅,而且理解力及思考能力很強,作文也很好,非常懂事,母子倆越來越有信心。 還有位母親,開始沒認真做。後來想到孩子再有一年就要上學了,孩子坐不住,愛說話,這時就開始認真了,兩個月就非常有效。但是「十一」假期給孩子放開玩了幾天,退了許多。她十分後悔,以後堅持抓得很緊,平時也比較注重自己的學習。這位孩子是個男孩,很調皮,話多,媽媽就不讓他說話,只做,從《弟子規》做起,並背誦《弟子規》《孝經》。因為孩子愛動,就讓他早晚拜祖,這樣耗去他多餘的精力,也練就他吃苦耐勞的品質。有時不聽話,罰拜一百個。一個多月媽媽非常高興:「明顯感到了孩子的進步,安靜、穩重多了,話少多了,也懂事了,而且背書越來越快。」她每天都認真堅持,哪怕生病都不休息。而她自己原來面對許多事情總是無從下手,現在有點智慧了,知道怎樣去做了。她很後悔:懷孕的時候就遇到《弟子規》,沒能去做。是啊,凡是真做、收到效果的無不嘆息相識恨晚。她最深的感受就是:想讓孩子做,自己必須先做;想讓孩子改,自己必須先改,節假日也不能放鬆,只有真正帶著孩子去做,才會有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母親很早遇聖教,但沒太注重孩子的教育。到孩子上了初中二年級,那明顯的叛逆讓她驚醒:不能再耽誤時間了。便狠下心來,每天早晚帶著孩子讀聖賢書,跪拜聖像以懺悔過失,平時也多注重鼓勵孩子,與孩子交流。漸漸的,孩子脾氣好點了,一年後明顯變化,很少再有叛逆行為。所以只要我們方法對了,任何時候開始教育都不晚,只要堅持下去,但肯定是越早越好。 學習聖賢的東西,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事物。聖人的教誨,聖人的苦心,就是讓我們從根本——「孝」入手,讓願意真做的人在生活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們切實感受到社會對於孝心、孝行的呼喚,對於德行的渴望。願全社會一切有這個願心的人學「孝」、教」孝」,從《弟子規》做起,自己做,帶孩子做,肯定會有很大收穫。 孩子小時候很喜歡得到指點與教導,很喜歡回家後喊「媽媽,我回來了」,那一種溫馨的洋溢在心底的依靠。真希望孩子的父母,無論哪一個,特別是母親,尤其在孩子幼時,能在家裡全心照顧他、教導他,與他一起做《弟子規》,與孩子之間建立一種可信賴的親情,使孩子的一生生活得有依靠、有規範,使他有一生的幸福,而我們以後也很欣慰,否則都泡在痛苦中。最苦也不過十幾年,一晃就過去了。人的一生總要做點事情,而孩子就是自己最大的事業,不努力也會過去,那就很難對得起孩子,也對不起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依靠,得到可以一生受用的教訓。現在我們遇到了,也以我們希望父母之心把一生的幸福給孩子。 教「孝」,從《弟子規》做起,願我們一起來做。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1952年的教育海報 看了才發現今天孩子太悲催(圖)
淺談學前幼兒教育誤區
2018年教師資格面試試講導入法——歌曲導入
關於《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的幾點思考 2016-11-02 10:25 | IB中文講堂

TAG:教育 | 親子 | 成功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