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志養生方略

情志,是指人在智、情、意、行方面的精神狀態。中醫養生歷來強調情志養生法,並將其列為諸法之首。祖國醫學認為,人的情志和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從情來,壽隨志走。情志是形體之根,內含精、氣、神三大樞要。《黃帝內經》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是世代醫家恪守的養生法則,也是中國式養生秘訣的要義。

  第一節  保持生命活力:養神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人體所具備的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力及其靈性和生機。活力,指生命之旺健;靈性,指思維之敏捷;生機,指活動之蓬勃。養神,是人對自身認識的一種回歸,是一種精神、意識、情感和思維方面的修鍊活動。不是逃避現實、消極不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對人格有強化作用。古人認為神濁則骨老,多情則骨衰;神在於養,情在於節,其要律在此。  一般情況下,情志健康、有所寄託的人,也是生理上最能保持健康的人。精神穩定樂觀,神思就穩定;神思穩定,氣血就平和;氣血平和,就有利於保護臟腑功能;臟腑功能正常,人就遠離疾病和衰老。若是生活無目標、無信念,精神萎靡不振,則無以激發身體各部位的功能,時間久了就會減弱原本強健的臟腑功能,使氣血運行失常,精神和身體得不到有益的滋養,疾病將隨之而至。精神不空虛,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與形俱,才能盡享天年。  一、安心養神  養生者應心情安閑,心思若定,心除雜念,心清如鏡,以便真氣順暢,精神守於內,疾病無處生,形體勞作但不致疲倦,身體健康而無疾。養成理智和冷靜的態度,凡事從容應對,冷靜思考,學會「處變不驚」,泰然處之。「既來之,則安之」,這是人所共知的養生格言。《壽世青編·養心說》云:「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zhi憤怒)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這裡指出遇事應泰然處之,以安心養神。古人的一些「排遣」方法,至今仍有借鑒作用。「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告誡人們,世事皆有隱憂,如意處常有大不如意之變,要看到事情的兩面性,不可忘形於一時。  二、休眠養神  所謂休眠養神,就是指通過睡覺,使大腦處於休息狀態,同時使身體內各部位的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無負荷或少負荷,進而達到積蓄精力,復甦體質。生理醫學研究表明:保證睡眠6~8小時所積蓄的精力可供正常活動16~18 小時的耗費。如果氣候和環境條件複雜或勞作過重,往往會釀成過度疲勞和某些器官失調。因此,生活中應勞逸結合。而過多的思慮則傷神氣,損壽命。《萬壽丹書》謂「多思則傷神」,因為神為心所主,養神必先養心,心靜則神安,心動則神疲。故此,要養好神,最好的辦法是使自己處於休眠狀態,摒棄雜念,無思、無慮、無憂、無喜、無悲、無怒、無恐,以此養神則長壽,反之,多思則心動,心動則傷神。因此,休眠養神是養生保健的又一重要思路。  三、清靜養神  古人認為心靜神自安。《黃帝內經》也有「靜則神藏,躁則神亡」之說。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神不安,思慮萬千,哪有不生病的道理?  現代文豪郭沫若青年時代在日本留學時,由於經常廢寢忘食地讀書學習,不久就得了神經衰弱症,心悸亢進,睡眠不寧,記憶力減退,影響學習,非常苦惱。後來就學練「靜坐法」,每天早上和晚上臨睡時各靜坐30分鐘,月余竟收到明顯效果。他堅持不懈,後來癥狀全部消除。郭老在以後半個世紀的人生歷程中,之所以身體康健,與他年輕時練靜坐法不無關係。所以,要保持身體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恬淡」、「清虛」,使外邪不入,內心安定。清靜養神這一方法對老年人健康長壽非常有益。靜志安神,清心靜養。古人把養生攝神總結為堅持「十二少」,戒除「十二多」。「十二少」指:「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為養生之都契也。「十二多」指:「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昏錯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煎熬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在充滿變化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放鬆一下自己,中老年人應該利用靜默片刻這種每個人都有能力運用的方法來修身養性。每天白晝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肌肉容易放鬆,氣血容易暢通,從而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四、「糊塗」養神  「糊塗」是一種意念,一種境界,一種超凡脫俗的心理狀態。  作為社會中的人,生活在繁紛複雜、日益變化的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時,人有七情六慾,煩惱和憂慮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可能碰到。如不能正確對待,就會產生憂慮情結,影響身體健康。一般認為憂慮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無憂找憂,不僅為自己眼前的事前思後想,為自己前途所慮,而且還為一些不該自己擔憂的事去憂慮不已,結果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第二,對面臨的問題從負的方面想得多,想得複雜,有時甚至把自己的想法看成是既成事實,而產生憂慮;第三,胸襟狹窄,常常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為一些個人的瑣事憤憤不平,而產生煩惱。要想保持樂觀的情緒,要去除這些憂慮情結,就要學會去「糊塗」處理。對於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和不容改變的事實,也要平靜地加以接受,堅定生活的信念。  五、節慾養神  我國歷代醫家及養生學家十分重視清心寡欲,認為這是調攝精神、益壽延年的重要環節。  大凡世人,多為名利困擾,為慾望所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情場受挫、考場失利、官場沉浮、商場敗北,如此等等。人若不能擺脫貪慾,擺脫困擾,必墜無邊苦海。有座古寺門口寫有這樣一副楹聯:「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佛號經聲喚回苦海迷津人」。它告訴世人,人生若為名利所累,便如牛馬鷹犬,任人鞭策,聽人羈絡;慾望為苦海,回頭才是岸。所以,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若五難尚存,雖心希不老,也難以益壽延年。可見只有寡慾,才能清心,只有清心,才能全神。  (待續)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常按12養生穴保健防病
立春節氣如何保養?養這一點,勝過補一年~24節氣養生大全~
【經典】十四經絡艾灸養生法——配經絡動畫圖!
冬至養生「葯補不如食補」:增苦少咸 養腎防寒
冬季養生湯大全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