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中華讀書報》評出2017年十大好書
這裡是中華讀書報編輯部評出的年度十佳圖書(按書名音序排列)。選書的範圍: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內地首次公開出版發行的圖書。評選著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獨創性,品質,趣味。學界和讀者口碑亦曾參考。點評文字除有署名者為特別約請的專家撰寫外,其餘均由中華讀書報編輯部撰寫。
1.《邊緣人偶記》,徐國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38.00元
隨著《中國與大戰》《一戰中的華工》等著作在西方主流出版社出版並推出中譯本,徐國琦的名字日漸為中國學界和讀者所知。本書是徐國琦一部半自傳性質的作品,記述了他在安徽農村的貧苦童年、上大學、負笈美國、取得哈佛博士學位、開展研究和著述、在美國和香港執教的奮鬥經歷。書中對在美國求學治學經歷的記述尤其細緻,包含許多生動細節,如關於美國的博士資格考試、論文寫作、畢業後怎樣找工作、著作如何尋求出版、教授們的教學認真到什麼程度等等,都通過個人親身經歷有所展現,對國內高等教育界不失為一種鏡鑒。書中相當一部分內容為「師友雜憶」,關於楊生茂、入江昭、歐內斯特·梅、亨廷頓、馬若德等人的記述尤其動人,為我們了解這些學界大家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第一手材料。作者自言對何兆武《上學記》、何炳棣《讀書閱世六十年》等回憶性著作情有獨鍾。與老一代學者的作品相比,本書在完整度方面或稍有遜色,內容組織也稍顯隨意,但著述精神上確是一脈相承,真誠、感性、直率,我們讀來就不能不受到觸動。徐國琦生於1960年代初,這一代學人寫自傳的還不多,徐之《偶記》為我們觀照這一代學人與時代的相遇、他們的奮鬥精神、他們對中國與世界的思考,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文本。
2.《重塑中華 :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黃興濤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59.00元
本書是黃興濤教授繼《「她」字的文化史》之後又一部圍繞一個名詞而展開的史著,是其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的最新力作。本書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方法結合起來,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作了系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既注重歷史脈絡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發掘解讀,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也重視國家體制、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並努力呈現了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歷史面向。作者對「中華民族」觀念的追索從清代開始,重點放在晚清和民國階段,通過豐富的史料,呈現了這一觀念通過精英和大眾、歷史和現實、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深刻互動而逐步確立的過程。時下,認為「民族」為「想像的共同體」和依賴於這一認知途徑的所謂「建構」說頗為流行。作者雖承認「建構論」不無合理之處,但在書中揭示了遠比「建構」複雜的一幅歷史「演化」的圖景,強調歷史演進方向的某種規定性,乃至「現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的基本走向」的「某種不可選擇性」。相關論述深具說服力,不但史學價值突出,而且對當下備受關注的民族和民族主義問題的研究亦有參考價值。本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之前景,現實意義亦堪稱重大。
3.《第三極的饋贈:一位博物學家的荒野手記》,[美]喬治·夏勒著,黃悅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喬治·夏勒,博物學家,野生動物學家,動物保護學者,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上三位最傑出的野生動物研究者之一。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阿拉斯加、非洲、印度、巴西、巴基斯坦……他在這些地方研究馴鹿、大猩猩、野生虎、美洲豹、岩羊……而與他結緣最深的國家可能是中國。1980年代初,喬治·夏勒來到四川卧龍研究大熊貓(經由《最後的熊貓》一書,我們對他這段經歷已多有了解)。1980年代中期以後,他開啟了在第三極——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調查。「一年又一年,中國的高原誘惑著我,一次次回到這裡。」本書的主要內容即是喬治·夏勒數十年間在西藏、青海等地的工作實錄。書中主角之一是藏羚羊,此外作者對鼠兔、盤羊、棕熊、雪豹也著墨甚多。作者當然寫到其科學工作,但那並非重心所在。「博物學仍是自然保護工作的基石,必須……用心觀察,聆聽,記錄,親自走進荒野。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人類開啟世界的大門,但也可能將大門緊閉,除非我們學會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這是「博物學家」的立場,而非「科學家」的取向。支撐其全身心投入的是愛的激情,而非科學發現的誘惑。正是這份愛,賦予書中那些略顯瑣細的記述以獨特的光輝——他帶領讀者踏上的是一趟荒野之旅,也是一趟心靈之旅。
4.《兒童法案》,[英]麥克尤恩著,郭國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38.00元
《兒童法案》圍繞一個孩子的輸血案鋪展開來。差三個月就要滿十八周歲的男孩亞當·亨利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開了處方讓他輸血。但孩子的父親因為信仰的原因,認為亞當不能輸血。這個時候,醫院將孩子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女法官菲奧娜決定親自去醫院探望亞當。一番懇談之後,菲奧娜深受觸動,最終,她的裁決將給兩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兒童法案》這部長篇小說最讓人佩服的是,一個作家如何處理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麥克尤恩顯然並不是法律專業人士,然而他的寫作像一個浸在法庭幾十年的書記員,既簡潔明了,又充滿邏輯。麥克尤恩在小說中創造了一個堪稱經典的人物形象,那便是從頭到尾都與人爭論,處理公平和正義,以及用清晰的條理幫助人們找到事情真相的菲奧娜。讓小說中的人物,從頭到尾都在講道理,是可能的。麥克尤恩做到了這一點。這部作品將法律、宗教信仰以及人類的各種底線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作家用自己的邏輯能力對讀者進行了教育,既有常識的教育,又有人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還有邏輯的教育。通常情況,一個小說家,在講述中強調故事的切口,高潮的設置,以及留白的空間。而麥克尤恩用另一種方式結構這部小說,其強大的敘事能力再次讓我們折服。(趙瑜)
5.《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何炳棣著,中華書局2017年8月第一版,128.00元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學,從不做「第二等」的題目,向來「扎硬寨,打死仗」,選擇高難度的「大題目」進行研究。何先生早年研究明清人口經濟社會、中國農業和文明起源問題等,均有國際學界交口讚譽的佳作問世。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屆古稀的何先生在深思熟慮後,決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領域,選擇「攻堅」中國思想史上一些關鍵問題,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論文。這些論文構成了本書主體。其中對商周奴隸社會說、新儒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批評都引人矚目,論述《孫子兵法》為中國現存最古的私家著述、《老子》辯證思維源於《孫子兵法》、秦之崛起與墨子學派大有關係等文章均震驚整個學界。上古史料匱乏,很多論證,不免倚重多步推測——但「推測」絕不是「猜測」或者「猜謎」,而有賴於研究者基於史料的分析、推演能力,還要有超凡的想像力和思想穿透力,而何先生這方面的功夫是得到公認的。即令後世人們真的證明何老推測完全為錯,亦不掩這番學術歷險工作本身的光彩。在書中,何先生一再強調:華夏人本主義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所謂「宗法基因」;「兩千年來覆載儒家思維的框架是宗法模式的」。在討論先秦諸子時,將諸子學說為後世闡釋為形而上理論的部分盡行剝去,僅「留下赤裸的政治哲學內核」,強調其為「激烈競爭中產生的『道術』即『南面之術』」。本書的這些核心思想,極富啟發性。
6.《回望》,金宇澄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通過濃厚滬味的海派長篇《繁花》去走近、解讀作家金宇澄的寫作走向和心路歷程未嘗不可,但極易陷入片面。直到這部非虛構作品《回望》出來,與其前作一虛一實,宛如兩手握筆雙足走路,金宇澄的文學世界至此才算趨於完整。這部新作屬近年坊間層出不窮的重述家族史、書寫父輩之列,重點是寫作者父母的往事,也涉及一些更早先輩的故事。事實上,後人進行這樣的書寫時,可用資料太少固然捉襟見肘,但像金宇澄這樣,父母留下的文字和照片如此豐富,則面臨取捨、梳理整合之難。他的解決辦法是以極富文學性的筆觸,採用「我的父母」「父親」「母親口述」「我們回望」等幾重敘事角度,從父親的書信、筆記和母親的老相簿中尋找線索,讓不同敘事主體的回憶盡量流露其時代烙印和個性特質。讓父母留下的、憶及的線索自己說話,憑記憶碎片和陳年舊照一點點拼起歷史面貌。某種意義上,這些才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在這部敘事角度多重、記憶交叉而各異,體現出克制、凝重、反思「腔調」的作品中,作者無意仰視父輩的人生傳奇或拔高他們的個體價值,目的僅僅如其在書中最後所言,面對父輩記憶「迅速脫落與枯萎,隨風消失,在這一點上說,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7.《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李伯重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從15世紀末到17世紀中葉,隨著東西方交流日密,世界格局逐漸朝著經濟全球化過渡。歷史學者李伯重的這本書關注的正是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與東亞世界的關係。多年致力於中國經濟史特別是明清經濟史研究與寫作的李伯重先生基於既往學術積澱與尋求學術突破與新意的勇氣,特別是近年來其學術興趣向軍事史、社會史等方面的擴展,完成這部作品可謂水到渠成。本書文本源自作者在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中的同題演講,有面向大眾讀者普及這一歷史話題之意。當然,在保持學術嚴謹的前提下用相對淺顯的文字將這樣一個時空範圍龐大、學術含量豐富的命題表達到位,實在是作者面對的一大挑戰。為此他做了不少準備,閱讀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從文字陳述到文本結構乃至章節題目都包含著作者「大家寫小書」的良苦用心。所謂「火槍與賬簿」,意指軍事革命帶來的新型暴力和國際貿易中追求的經濟利益,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因這兩者而被打破,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如此長的時代背景下對發展機遇的把握各異,這對此後一二百年的世界歷史進程影響深遠。作者充分吸取了當今國際史學界的新成果與新潮流,對各家說法有所綜合,同時也包含個人看法,最終完成了這樣一部兼顧國際視野與通俗表達的全球史普及佳作。
8.《平原客》,李佩甫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45.00元
這是一部讓人看著心痛的作品。如同麥子變黃,人的變化也是無聲息的。「植物」在發芽的時候,都是向著陽光的,可長起來就不一樣了。在平原,最好的「植物」可以生長成什麼樣子?它們為什麼長成了這個樣子?李佩甫在《平原客》中,寫的是一個特定地域的精神生態,同時探討的依然是植物與土壤的關係問題。過去,李佩甫寫底層人物比較多,關注的多是底層老百姓的命運,而《平原客》則是對這塊特定地域「精英人士」「潮頭人物」的一種研究。這些人大多也是從社會的底部衝殺出來的,是改革開放給了他們機遇。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的力量也在一步步顯現。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連生物都在發生變化:嫁接生長出來的果子味道越來越怪,花期是可以在冷凍室里更改的……小說圍繞一個副省長的殺妻案展開。李佩甫曾經關注過各省的十多個殺妻案,注意到這些悲劇中人是如何一步步相互逼著走向懸崖的。《平原客》的筆觸緩慢、平和。李佩甫要寫出一種感覺:「麥子黃的時候是沒有聲音的。」這是一種「有毒而不自知」的日子。這是一種很緩慢的過程。他寫出了這種日子的「緩」。
9.《詩的八堂課》,江弱水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第一版,34.00元
雖然整理自作者的研討課講義,《詩的八堂課》卻非課堂實錄,而是借「講課」為名的談藝之作。作者徵引古今中外的詩作與詩論,就博弈、滋味、聲文、肌理、玄思、情色、鄉愁、死亡等話題,展開了精彩的專題性論述。本書無意於架設一個完善周密的理論體系,但它有著極為清晰的脈絡,似近漫談,實則條分縷析、環環相扣,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在每篇的「有詩為證」部分,拈出討論的作者及作品,從楚辭、陶淵明到袁克文,從魯迅、戴望舒到卞之琳,從鄭愁予、張棗到朱朱,從莎士比亞、里爾克到特朗斯特羅姆,縱及古典、現代與當代,橫及本土、東方與西洋,文學研究內部的塊面、畛域或範疇根本無法攏住。網間有人將之視為才子之書,本意或是不無微詞,但在這樣的粗鄙年代裡,恰恰可以視為一種特別的肯定。就《詩的八堂課》中的表現而言,作者以往評論埃德蒙·威爾遜的話,也可以挪用過來用以形容他自己:「他熟諳學界所有的新進理論,也老練地使用這些理論,但絕不囿於某一理論……在任何時候,他都脫略蹊徑,直見性情,精闢、尖銳,甚至大膽到粗暴。」以作者的學養見識和自視自期,自當應在劉勰這樣的角色身上,那麼,《詩的八堂課》並不(屑)以高頭講章的面目出現,也許不是謙虛,甚至可以說是「所謀者大」。(朱欽運)
10.《中關村筆記》,寧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5.00元
中關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從20世紀最後20年,到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在中國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的進程里,中關村發生的一切印證了一句話: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正變得越來越好。但這種改變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寧肯歷時兩年,對中關村眾多人物進行了多次深入採訪,記錄了時代的真實、改革的真實,為開拓者立傳,為歷史存證。深度採訪帶來的活力與溫度,使每個故事都洋溢著濃厚的現實主義情懷,是近年來紀實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穫之一。馮康和數學藝術、陳春先和中關村矽谷夢、柳傳志和聯想、王選和漢字激光照排技術、馮軍和愛國者、王江民和江民殺毒軟體、王志東和新浪、鮑捷和量子點光譜儀、吳甘沙和自動駕駛技術、蘇菂和車庫咖啡、程維和滴滴打車……十九個段落,十九篇手記,他們的故事,閃閃發光。「多年來我一直浸潤在文學裡,沉浸在現代主義小說的閱讀中,有關中關村的閱讀讓我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再次找回了文學之外的感覺。」對寧肯來說,這次的寫作堪稱一趟跨界之旅,定有別樣體驗;於讀者而言,借小說家的目光打量這個時代,亦會有新鮮的感受和發現。
來源:中華讀書報微信公眾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1988年)
※中華道教《三元真經》
※【中華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族神獸、鳳族神獸
※成功者的十一大信念 >>信念>>勵志奮鬥>>中華勵志網
※(6)《中華仙道絕學全書》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