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 九針十二原篇第一章第八節
《黃帝內經》是中醫哲學的理論基礎,分《素問》和《靈樞》上下兩卷;共81章,162節。
【原文】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提要】本段講"氣至"的重要性。
【白話解】進針之後,如果沒有得氣的感覺,就說明"氣"還沒有"至",應當繼續施行手法,而不須拘泥於手法的次數,總以達到"氣至"為度。如進針之後,有了得氣的感覺(即"氣至"),就可以出針,不須再行針刺和留針了。九針各有它的適應證,因而針的形狀也各不相同,要根據病情選用,才能適合需要。針刺的要領,就在於達到氣至,有了"氣至"的感覺就表明有了療效。療效確切的,就好像風吹雲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樣。針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這裡了。
【原文】黃帝日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日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1]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提要】本段講五輸穴的名稱和作用,以及腧穴的本質。
【注釋】[1]神氣,指真氣。
【白話解】黃帝說我想聽你講一講五臟六腑的經氣是從何處發出的。
岐伯說五臟各有其自己的經脈,每條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條經脈各五個穴,共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也各有其自己的經脈,每條經脈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條經脈各有六個穴,共有三十六個腧穴。人體共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合起來共有二十七條經絡,從經絡的脈氣來講,則總計共有二十七氣。這二十七氣在全身上下循行出入。
脈氣所發出的地方,如同泉水的源頭,稱作井;脈氣所流過的地方,像剛湧出泉眼的微小水流,稱作滎;脈氣所灌注的地方,像水流漸漸匯聚輸注於深處一樣,叫做輸;脈氣所行走的地方,像大的水流迅速流過一樣,叫做經;脈氣所進入的地方,如同百川的會合人海,叫做合。十二經脈合十五絡脈的二十七氣所出入流注運行的地方,就是在這井、滎、輸、經、合的五腧穴之中。
周身關節空隙的交通之處,共有三百六十五個腧穴。如果掌握了它的特點,懂得了其中的要領,那麼一句話就可以將它說得明白;如果不懂得其中的要領,就會感到散漫而沒有體系,而對這麼多腧穴也就無法完全了解。
必須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關節空隙之處,指的是神氣運行活動、出入內外的處所,著重於內部功能的反映,而並非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態。
轉自網路,整理alin。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論《內經》的醫學和氣象問題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1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四)四季五味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九】設方·知針石
※黃帝內經中瘧疾的病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