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的名宅與風情,一場新舊囈語
位於什剎海景區以東的南鑼鼓巷,從南到北不足800米的直線距離,貫穿了700年的歷史,東西各自排布元代遺留至今的8條衚衕,20世紀90年代,這裡散落著零星飯館和大片民宅,眾多文臣武將安家此地,無數社會名流犧居於此;如今沉鬱的四合院大多成了萬般風情的酒吧或店鋪,頹敗的青石板路上少了旗袍馬褂的身影,卻穿梭著手捧TimeOut找尋「中國味」的老外、背著徽章包的潮人一族、妝面靚麗的中戲美女,以及拿著相機四處猛拍的遊客,共同編織著一場亦新亦舊的囈語。
從「蜈蚣街」到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周邊的衚衕排列整齊,節節相扣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它的得名變故頗多:明朝稱為鑼鍋巷,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圖》中改為「南鑼鼓巷」;文革時曾更名為輝煌街,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得以重新歸名為「南鑼鼓巷」。
自元代遺留至今有8條衚衕位於什剎海景區以東的南鑼鼓巷,從南到北不足800米的直線距離,貫穿了700年的歷史,東西各自排布元代遺留至今的8條衚衕,往東看依次是菊兒衚衕、後原恩寺衚衕、前原恩寺衚衕、秦老衚衕、北兵馬司衚衕、東棉花衚衕、板廠衚衕、炒豆衚衕,界限分明;往西面走是前鼓樓苑衚衕、黑芝麻衚衕、沙井衚衕、景陽衚衕、帽兒衚衕、雨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含蓄而委婉。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據史料載,元朝時,元大都城市規劃將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門東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和鼓樓東大街從東南西北四邊排成一個長方形的格局,將南鑼鼓巷作為中心分界線,東部名「昭回坊」,西部則為「靖恭坊」。南鑼鼓巷的北邊齊整分布著大都路總管府、萬寧寺與中心閣,它的南邊就是偌大皇城。大都路總管府相當於明清兩朝的順天府,萬寧寺是皇家寺院,中心閣是大都中心,均是相當重要的城市標誌。元大都里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今天的南鑼鼓巷仍遺存著元代「魚骨式」的衚衕格局,儼然成為故宮緩衝區的其中一處,另三處分別為北鑼鼓巷、什剎海、國子監。衚衕格局那麼完整,衚衕里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老去的時光婉容、老蔣等名角的故事早是街頭巷尾無人不知的談資,倒是前門在炒豆衚衕、後門在板廠衚衕的僧王府,為南鑼鼓巷平添了少許幽密。僧王府是清代親王僧格林沁的私家宅邸。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旗人,生前正值清王朝搖搖欲墜、國土滿目瘡痍的時期,大沽海戰時他率部將英法聯軍打得潰不成軍,後來卻在山東與捻軍交戰中全軍覆滅,本人也陣亡于山東曹州,註定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可嘆國運衰落,再視死如歸的英雄也挽救不了大勢已去的江山,無奈驍勇蓋世卻生不逢時,戰死沙場卻回天無力。民國後,僧王府被王爺的孫輩後代典出去拍賣,逐年被分割成了零星院落,至今舊貌不在,卻依舊幽雅閑適,沉默無語。
棋星羅布的名宅
在這裡,20世紀前期間隔著馮國璋舊宅、蔣介石行轅,以及段祺瑞執政府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靳雲鵬的家(後為中央戲劇學院)。19世紀90年代周邊鋪陳著僧王府、皇后婉容的娘家故居、直隸總督榮祿的府邸、大學士文煜的舊園。在南鑼鼓巷正街上,房牌59號傳說是明末降清的將領洪承疇的宅院,現在早成了普通百姓的人家,嬉戲著跳皮筋的小姑娘和頂著足球的傻小子。所有故事的情節梗概,伴著老去的時光,紛紛糾結散繞在南鑼鼓巷繁複龐雜的背景中。
齊白石故居雨兒衚衕13 號,據傳這裡原是清中晚期內務府一總管大臣的宅子,因大臣用了修建皇宮的材料,建制又超過了規定,很快受到參劾。新中國成立後該宅由文化部購買,作為畫家齊白石的住所。由於老人思念在西城的舊居,在此住了不長時間便遷回西城,此地便改為齊白石紀念館。「文革」期間,紀念館被撤消,改為北京畫院。
婉容故居帽兒衚衕35、37 號,又稱皇后府,是末代皇后郭布羅·婉容的娘家,為其曾祖父郭布羅·長順所建。婉容生於斯長於斯,雖然少年時代一度住在天津,還在天津的教會學校里讀過書。但是她被冊封皇后之後,就從天津回到這裡待嫁,每日與家人在一起,度過了她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可園帽兒衚衕9 號的可園是清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的宅第花園,始建時仿蘇州拙政園和獅子林。全園南北長不過100 米,東西寬不過30 米,前園疏朗,後園幽曲,建築物小巧多姿,有涼亭、水榭、暖閣、假山、走廊、拱橋、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錯落有致。1949 年後曾為朝鮮駐華使館。
黑芝麻衚衕13 號四合院黑芝麻衚衕13 號院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是清朝刑部尚書、四川總督奎俊的宅邸。民國時期,外交總長顧孟余曾在此居住。至今格局清晰,上馬石、花廳、影壁、垂花門、游廊一應俱全。這個四合院因為徐靜蕾在此拍攝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而名聲大噪,後來又作為電視劇《甜蜜蜜》的片場,據說由於劇組有破壞文物的行為,文物部門已三令五申禁止該院落接戲。
僧王府炒豆衚衕77 號、板廠衚衕30 至34 號原是清代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王府。歷史上的僧格林沁能征善戰,在1859 年的大沽海戰中,他督軍大敗英法聯軍。1863 年後又受命在山東、河南、安徽鎮壓捻軍。民國年間,沒落的僧家子孫將祖屋變賣,接收人是官宦名門朱家,其高祖朱鳳標為清道光年間進士,曾官至一品,拜禮部尚書。國學大師朱家正是朱鳳標的直系子孫。
榮祿的宅邸菊兒衚衕東口,現在的3號、5號、7號和壽比衚衕6號,是清代直隸總督、兵部尚書榮祿的宅邸。原宅很大,分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樓房,中為花園,東部為五進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後一部分曾作為阿富汗大使館,後又被劃為幾部分,改為職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壞,保護狀況較差。
秦老衚衕35 號四合院原為清晚期內務府總管大臣索家宅子的花園部分,名曰「綺園」,至今院內假山上仍有「綺園」二字的刻石。索氏後代是曾崇,因曾崇的兒媳婦為清末代皇后婉容之姨,故民間流傳這所房子是" 皇后的姥姥家"。現為三進院落,佔地2000 余平方米,院內主要建築均為硬山合瓦清水脊頂。
蔣介石行轅後圓恩寺衚衕7 號在衚衕中段北側,坐北朝南,是一組中西結合的建築,既有中式四合院,又有西洋式樓房。原為清宗室「風月場上魁首,賭博局中豪客」載旉的宅第,因賭運欠佳,將此宅輸與他人。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裡成為蔣介石在北平的行轅,也是蔣介石在政治上由巔峰跌入低谷的見證。
茅盾故居後圓恩寺13 號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進宅院,茅盾於 1974 年12 月搬入此院, 直到1981 年辭世。建館後,故居內的書房、卧室、會客廳等處陳設嚴格按照茅盾生前的原貌布置,室內的沙發、案頭的花瓶、壁上的對聯都是舊有之物。另於前院修建了一尊置於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的茅盾半身雕像,所有展室均向公眾開放。
衚衕南北家家創意無限
行走在今時今日的南鑼鼓巷,流轉另一重風景。如果說上海人把情緒儲在咖啡館和酒吧里,那麼北京的咖啡館則擁有比上海更加欲語還休、心生溫暖的靜,輕輕一撥弄,京城幾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動得錯落曲折。細數酒吧,三里屯沒有做到的南鑼鼓巷做到了,後海失去的南鑼鼓巷又給找了過來。
南鑼鼓巷的迷離夜色,燈光簇擁的「衚衕兒」酒吧。
餐吧「咂摸」坐落在一座民國建築里,注意這不是鬼樓。
南鑼鼓巷之夜,有時會透出詭異的意味。
在「燒肉人」接吻十秒鐘就可以得到一盤免費牛舌。
原來「肚臍眼」也可以用來做店名的,他家牆上的塗鴉值得一看。
載巷風格陳舊慵懶,時而驚現混血靚麗的女招待。夜晚和白晝都是風景早的有「過客」、「載巷」,後來有「喜鵲」、「沙漏」,再後來又有「老伍」、「單眼皮」、「觸礁」、「衚衕兒」和「知胭齋」等等,老闆都很隨和,經常親自調酒給客人。「過客」適合戀舊,但現在不知是否換了老闆,開始改路線以「吃」為主,酒吧之稱也許名不符實。至於其他Bar,隨便挑一戶對眼的,進去一樓點杯藍橙利口酒或雞尾酒,然後靠著臨街的大扇透明木窗,瞬間便被周圍溫婉動人的情致包裹其間:窗外青瓦、古樹成蔭、皓腕晃眼,室內暖和沙發、棉布舊椅、老書成架,耳邊滑動著Blues或Lounge音樂,就連牆上的版畫和照片,背景也多在文革前後或更早的清末,不需要太多解釋和辨別,抿酒細談間無心留意就好。南鑼鼓巷夜晚和白晝都是風景,沒有誰比誰安靜,只有動人心魄的風情和敦厚。享受咖啡南鑼鼓巷的咖啡和酒吧往往不分家。巷子北口的「當地時間」是南鑼鼓巷第一家咖啡屋,不過三十平米的面積,有一面略施小盆花草的玻璃天花板,而他們的Slogan曾令我心有戚戚許久——「世界很大,人類很渺小,而Local Time屬於每一個人。」不光是咖啡,這家店曾經的甜點也非常好吃。「小新的店」和「沙漏」研磨的咖啡頗有味道,「與食巨近」則搜羅了不少京油子的口頭禪,「滴答咖啡吧」有露天陽台,夏夜隨意而坐,合著Jazz舞曲的樂拍,望著樓下來往行人和躲在台階後面的小貓,光陰驟然被拉長了,一點一點喚回了散失在夜色中的記憶。閑逛小店衚衕南北家家創意無限。新潮和懷舊間有上世紀30年代的咖啡研磨機、蒸汽加壓壺,40年代的唱片機、手搖電話,50年代的縫紉機、二八自行車,60、70年代的綠軍包、綠茶缸以及80年代的橡膠鴨、下蛋機器雞;琳琅和簡潔裡間雜著最北京的京劇臉譜和最中國的瓷器工坊。北京奧運前,很多店裡還進了一批仿江南刺繡的旗袍、包包、手帕和首飾盒,色澤花樣欠妥,大俗大雅,大有爭洋人寵之嫌。當然南鑼鼓巷的店家們也大肆展賣著時下流行的手工小本、毛絨玩具、首飾和潮人新寵。創可貼T恤店是一位英國紳士江森海有心搞笑的結晶,把「為人民服務」、「宮爆雞丁」的字樣,建國初的水壺茶具,碗盆紅花統統「扔」到衣服上去,他從沒想過會大紅大紫,卻無心插柳般成了近年傳媒的新寵,連鳳凰衛視也對此做過專訪。「飾絕」是一家手工首飾店,幾個大玻璃瓶里有無數叮噹作響的琉璃珠,細待客人挑選、串起,格外有情致。所謂時尚從來離不開「新」與「舊」的交織,要麼重新啟用數年前的庸碌,要麼提前預測數年後的潮流,再要麼兩廂摻雜,萬般的好情致。品嘗小吃無人不會推薦49號的文宇乳酪店,靠在路面平凡無為的店面,古舊的招牌暗淡得要命,幾張桌子四周一群新客舊友或坐或站,手捧白色小瓷碗,上面漂浮著乳白的乳酪和起皺的奶皮,無不吃得嘴角上揚心滿意足。文宇乳酪的師傅言語不多,據說店主是三元梅園的一位老師傅,祖上得到宮廷里廚師的真傳,時至今朝依然獨獨堅持著每天限量賣完關門,沾染沒落王朝的嘆息,暗自不朽著。另有傳聞南鑼鼓巷的蚵仔煎和烤魚非常不錯,我卻一直沒有在意,或者去時又忘記留意,始終未曾一試。經常感念北京在城市化的浮華絢麗後,仍舊名正言順地保存有相當數量的類似街區,將京味風格的元素一點點舒展開來。儘管爭議了很多年,但相對地方城市而言,北京對於文化和藝術景觀的全情呵護已屬特別有心了。由此即使別離南鑼鼓巷,衣角也還殘留著它的情緒和氣息,有點惘然,可不無慶幸。夜霧妖嬈在頭頂的天窗外,木質的四格窗框化不清周旁路燈微透而來的溫雅光輝。房間里昏暗低沉,配著藍調音樂,唯有布藝沙發上斜靠的三兩朋友或戀人在低低私語,偶爾透過桌上微微搖曳的燭台和牆角閃爍的電視屏幕所交織的些許亮點來分辨彼此。牆面上的時鐘滴滴答答,似乎提醒來客現在是零點20分,這裡是南鑼鼓巷。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永康街與南鑼鼓巷的對話(12.6.27)
※北京行(十一):南鑼鼓巷
※北京最有名望的衚衕不是南鑼鼓巷,曾是藏龍卧虎之地
※在北京去南鑼鼓巷絕不能錯過的12家美食
※南鑼鼓巷衚衕(三)圖
TAG:南鑼鼓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