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活了幾十年很少注意這兩個是分開的,有個巧妙的方法

小止觀六妙門,是智者大師抽出來《修行地道經》及《達摩禪經》的一個修行的方法。天台宗創這一宗比禪宗晚一點點,差不多同一個時候,兩方面分開。他自己修持有成就,把這個方法寫了出來以後,小止觀天下流通了。到現在為止由小乘變成大乘,我一點都不客氣地批評,誤盡了人了。大家走六妙門小止觀的辦法,沒有一個走通的,也沒有一個修成就的。

我說這個六妙門的問題,智者大師有錯嗎?沒有錯。他是大慈悲,他整理出來修安那般那的方法,以此來作為修定入門。但又馬上轉到大乘去了。他怕一般光修安那般那出入息,修啊修啊有神通了,有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空中可以飛起來的神足通,結果變成外道。因為五通一來,般若智慧受障礙了,不會大徹大悟了。因此他一轉就轉到大乘了,變成三止三觀。可是從他這個以後,後世修行的人成就少了。

六妙門是對的,但用錯了。你把六妙門拿來對照看看。所以現在走遍天下禪宗,乃至打起坐來,問他們在幹什麼?在修止觀,修數息觀,就在那裡打坐。不止他們哦,古人很多落在這裡。像蘇東坡、陸放翁、白居易他們都是學禪學道的,陸放翁「一坐數千息」,打起坐來自己數這個一呼一吸,每次上座數幾千個息,等於念咒子,念了幾千萬遍。我看了就笑,陸放翁在學會計啊,有什麼用?

為什麼用這六個方法呢?其實六妙門只有一個門。我告訴你們原則,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利用你的風大。我們生命都是氣嘛,這個氣詳細講很多,今天先講六妙門。你們打起坐來,思想到處飛,收不攏來。思想為什麼不能清凈呢?因為你自己那個電風扇的電源沒有關掉;也就是說呼吸在動;呼吸動思想就動,思想動呼吸就動;換句話說,「心」、「息」兩個沒有合在一起。

我們中國人有句罵人的話,「沒有出息」。這是道家的話,說你呼吸不對,沒有出息,悶住在那裡變成笨笨的,所以要有出息才對。沒有出息是什麼人?這句話好毒啊,如果沒有出入息就是死人,因為死人才沒有呼吸往來嘛!所以這個息有這樣重要。

現在告訴你,打起坐來為什麼思想不能寧靜,念頭不能清凈呢?因為呼吸往來,風動,行陰的關係。呼吸為什麼往來?因為你思想沒有寧靜。你說這兩個哪個為主,哪個為附帶的呢?都不對,兩個平等的,天平一樣。你如果呼吸寧靜了,思想也寧靜了,這個天平也就平穩了,不是心先動還是氣先動的問題。

因此道家懂了釋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門,就有個比喻叫「降龍伏虎」,要把這個、那個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飛鳥一樣,亂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來不知所從來,去不知所從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給你拉回來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們這個鼻子的呼吸往來,你平時也沒有特別注意,現在坐起來什麼都不管,能夠聽得見呼吸更好,聽不見你也會感覺得到,感覺一進一出。你感覺第一下,感覺第二下,思想跑開了,你就曉得兩個分開了,趕快把它拉回來,所以道家又叫這個男女結合,陰陽雙修,等於女人跟男人配合連在一起。道家說陰陽配合中間有一個媒婆叫「黃婆」,就是「意」,你那個意識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來有來往嘛。一上座什麼都不管,意識只注意這個呼吸,思想就與它結合在一起,不亂跑了,方法很簡單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訴你「數」。怎麼數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進來。一進一出叫一息,你數一;再來一進一出,數二;再來一進一出,數三;記這個數字。如果呼吸一進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以後,還有個方法,不數下去了;再呼吸一進一出數九,再一進一出數八,倒回去數。

如果呼吸一進一出數到三,中間想別的了,不算數,重新來過。再數呼吸一進一出數一。如果數到六,又有別的思想岔過來,不算數,再來從一數起,這叫數息的法門。可是你想想看,我們的呼吸本來天性一進一出,本來有的,對不對?同時我們還有一個作用,感覺到自己有沒有注意呼吸。哎呀,不對了,它又亂想了。這一心就有三個作用。

所以我們普通罵人不要「三心二意」,三個心二個意,你看我們生命裡頭多麼鬧熱啊。三心二意合起來歸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鬆,呼吸到哪裡你不要管,你會感覺到的。這個呼吸到胃了,到哪裡了,你跟著這個去也是妄想,因為心跟息沒有配合為一。

六妙門一共六個要點:一數息,二隨息,第三步止息,第四步觀,沒有講觀息。止、觀、還、凈。其實,應該說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凈息。可是把下面這幾個息字拿掉,反而解釋不清了。

你修行打坐,為什麼還管你的氣呢?叫你先認識自己出入息,一進一出,你把心跟呼吸配合。思想跟呼吸,這是兩樣東西哦!從生命投胎以來就分開。你看這個生命活到五十幾,雖然老了,但永遠很規律地呼吸。可是很多人活了幾十歲,根本不曉得呼吸是什麼!你沒有管耶,你只是那個第六意識思想在亂想亂跑,是不是這樣?佛學有一句話,就是把向外馳求,像野馬一樣亂跑的心,用一條繩子,用自己生命這個氣(風大),把它拉回來配合到一起。

怎麼拉呢?你不知道拉,他告訴你先要"數";氣一進一出數一、數二。其實這個時候有三個心在用,你知道「數」是心的投影,那個心跟氣配合為一,一個心在用嘛。旁邊還有一個影子在看自己數對了沒有,兩個影子在旁邊看住了,都是自己變的。後面,還有個監察的作用在,哦!這一下我沒有亂想,完全數對了。你看這個心的厲害。所以廟子上塑的菩薩四個面孔。四面自己都看到了,佛像代表你的心,我們心的功能同時四面看見。

這個心在同一個時候是多用的,你要拴攏來歸一,歸到呼吸上來,只有一個東西是不動的,拿現實的生命講是知性。我現在在講話,你們大家在聽話,是不是有一個知道我在講話、你在聽話的?這個是知性,是不動的,它都在。 

數息的目標再講一遍,你打起坐來數息一二三,為什麼用數呢?能數的是心念,不管你數不數呼吸,同呼吸沒有關係,不過借用呼吸把這個心念拉回來,跟呼吸配合。大家學佛學道,拚命在那裡數息,我說你們是學佛還是學會計啊!呼吸是生滅法耶,進來又出去,出去一定是空的嘛,你數那個空的東西幹嘛!可是佛為什麼叫你用數息呢?因為你心拉不回來,所以用呼吸往來做工具,把心拉回來,心回來你就不要數了嘛!不數幹什麼?隨。

 

摘編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

真正走到小乘修定來了,讓你們知道如何修定。你們都學過六妙門,都曉得六妙門第一數息,第二隨息,第三止息。這個息字是我加上的,其實都有個「息」字啊。第四是觀,第五是還,每六是凈。這六個字,智者大師從《修行道地經》《達摩禪經》抽出來的,智者大師開創了天台止觀,叫做小止觀六妙門,是不是啊?你們都不講話,好難辦哦!我的辦公室本來是「南辦」嘛。結果大家打起坐來,在那裡觀呼吸,數來數去,對不對啊?你看現在不論日本中國的禪宗,有些禪師,到處傳的都是數息,坐在那裡打坐,聽這個呼吸,進來出去,一二三,這樣數下去,我就哈哈大笑。

怎麼數的知道嗎?有一個方法是,一來一往數一,數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從頭從一數到十。或者十一,十二一直下去,這個方法是最差的。好的一種方法是倒轉來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這樣來來回回數,你們大部分用的是哪個數法?我先問問看。(答:來回數)一般是來回數。對了,就是這樣老實的對話,你不要講道理,問答是問你這一句話,這是白的黑的?白的就答白的,結果你又講起道理來,就不對了。剛才古道師說,一般是隨這個息數,那是第二步了。我現在問大家,你們答問題就要腦子清楚啊!

先講數息這個法門,我們為什麼看鼻子的呼吸,數來數去,原理在哪裡,知道嗎?制心一處,處在什麼上面?制在息的上面嘛!是攝心用的。什麼叫安那?出息。什麼叫般那?入息(按:有經典解釋不同)。反正一呼一吸,梵文叫安那般那,中文叫出息入息。可是翻成中文,有一點你們要注意哦!所以修禪宗的,就要參究,為什麼不翻成「出氣入氣」,一定翻成「出息入息」?注意這個息字。再退回來講,這個息字中國字是怎麼寫的?是「自心」,叫做息。自心就是息,不叫做「氣」了,這個要了解。

再進一步,為什麼修這個法門?你們大概沒有好好研究《修行道地經》《達摩禪經》吧!一定沒有,只是拿到這個六妙門。所以我對天台宗的朋友很不客氣說,我說你們害死人啊!智者大師用這個方法,他自己得了好處,後世講不清楚,亂搞了一千多年,和尚們及在家人學佛的,就在那裡吸啊呼啊,天天在那裡數息,我說你是學會計嗎?老是記一二三四……數字記了幾千年,一坐數千息,有什麼用啊!

《修行道地經》告訴你,這是了生死的方法,同時也是轉變色身,可以祛病延年,最後了生脫死。安般法門就有這樣重要。

上座修安般法門時,才發現思想亂飛,跟氣是不合一的。平常我們活著,誰管自己的呼吸啊!自己活著幾十年,有沒有管呼吸?不打坐的時候,你們說有沒有?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知道?躺在床上睡不著的時候,才聽到鼻子有呼吸來往,對不對?平常都沒有管,你看這個心跟它是分開的。

如果一個真有修養的人,就是這樣講話,乃至打拳,曉得心氣本來合一的,不要硬閉著氣,出拳時還要「嗯,哎」!哎個什麼啊!本來合一的嘛!

你們注意,這個心氣本來合一,可是又兩個分開;因此修行的方法,先走風大,安那般那路線,叫你把心拉回來。等於拿氣做一條繩子,你這個心念像個猴子,外面亂跑,拿這條繩子把這隻猴子栓過來,歸在一起。

打起坐來,先注意自己呼吸,然後又告訴你,呼吸粗的,大的叫「風」;我們的呼吸只到肺部為止的,叫「喘」;比肺部再深一點,叫「氣」,到丹田到肚臍那裡,那個還只叫「氣」;再進一步,好像停留了,不呼不吸了,那個才叫「息」。

拿這個做繩子,做釣魚一樣的釣餌,把自己的心釣回來,所以叫你數息,自己注意呼吸,進來出去,出去進來,從一數到十,這個念跟著氣數到十,中間自己曉得,沒有一個雜念妄想岔進來,才算數息成功。如果進來出去數一,進來出去數二,數到「五」的時候,一下想到別的,不算!重新再來,從第一再來,這叫數息。

如果我知道呼吸進來出去,順著數到十,再倒回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來回都數,呼吸都知道,念頭沒有別的散亂,其實別的也知道,可是有個主要的念頭跟呼吸沒有離開,這樣數息就對了。

摘編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

你們打坐是不是在靜坐?不是,一般人打坐起來,叫做「靜鬧」,一邊靜一邊鬧,腦袋裡萬念齊飛,一邊在後悔,思想停不了,自己的呼吸如何,一點都不知道。因此到了隋朝時,天台宗智顗大師把修禪定的方法,整理成六個步驟的法門,叫「六妙門」——數息門、隨息門、止門、觀門、還門、凈門。靜坐時應如何「數息」?觀自己的呼吸進出,把呼吸自然的一進一出,叫做一息。數這樣一吸一呼十次,中間要沒有一個思想念頭插進來,這叫做「數息」。

宋朝的陸放翁詞中有句:「一坐數千息」。陸放翁晚年打坐修道,他說一坐在那裡啊,幾千次呼吸他都記下了。我說陸放翁在吹牛,他做不到的,文人都愛說大話。你試試看,比如念佛、念咒子、修准提法,真的念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算,算到十聲中間沒有一個雜念,才叫念佛。要是十聲裡面想到「明天那個股票不知怎麼辦」,那就不算了(一笑)。

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修禪宗,打坐時用數息的方法,一坐就是一個鐘頭,數了多少啊?我說他們:「你這是修會計啊,不是修佛嘛!」你把呼吸的數字記到一千一萬有屁用啊!呼吸,是生滅法,吸進來、出去了,跟流水一樣,也跟蠟燭的光一樣——後來的一直補上前面的,當你看到時,那亮光已經消滅了。

數息時要用鼻子,自動的、自然的呼吸。嚴格來講,不僅僅是鼻子,只是我們還在初步修行,所以利用兩個鼻孔。實際上講呼吸,人身上十萬八千個毛孔,每個毛孔都在呼吸。比方以前戰爭活埋敵人時,只要埋身體一半或是三分之二,就不能呼吸,鼻子露在外面也一樣,照死不誤。所以普通人以為生命光靠鼻子呼吸是錯的,整個身體,連肛門、前後陰、腳底心,都在呼吸。這個太深了,你先管鼻子就好。

人的呼吸是自然來往的,你知道自己在呼吸,所以你才能記下它的數字。打坐時開始數息,你看這時候忙不忙:第一,呼吸自己本身在忙;第二,你要記住呼吸;第三,要管住自己沒有記錯;第四,又要管住自己不要起雜七雜八的念頭。幾個心同時在用,所以沒有得定,沒有達到心一境性、定生喜樂的境界。

那麼天台宗為什麼採用數的方法?這裡有個巧妙。因為呼吸是自然往來,你心又很散亂,那麼數息等於是拿呼吸作為繩子,把散亂的心神集中起來,拴住就好。所以說數一下,心定了,就不要數了。

如在數息中間,動了一個念頭,岔了一個雜念,須重新數起,中間不準有雜念,一路做下去。陸放翁的詩:「一坐數千息」,表示一坐起碼就有幾個鐘點。陸放翁、蘇東坡這些名人,當年都是做功夫的。凡是營養過剩、血壓高睡不著覺或雜念多、慾念旺的人,要計出息;有些身體衰弱、血壓太低、腦神經衰弱的人,要計入息,這就是對治法門。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病。修行初步要懂醫理,不懂醫理是搞不好的。身體不好也不壞的人,可分上、下午分別各數出、入息。

佛把秘密告訴你了,這就是為什麼要得定必須達到氣住脈停的道理,天台宗之所以修數息觀的道理也都在這裡。有關於「氣」,佛法分為三種層次,我們平常粗的呼吸叫作「風」;把「風」調和柔軟了,在鼻間像有呼吸,又好像沒有,實際上有呼吸,這叫「氣」;到最後不呼亦不吸,這才叫「息」。

天台宗數息觀有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凈」,但是,許多修習此法門的行者都在數呼吸,數了五百下、一千下,只曉得數呀數,這是學會計?還是學統計?都忽略了後面幾個步驟;而且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去,學佛要學不生不滅,守著呼吸數,做什麼呢?數只是最初的方便法門,利用數來調和呼吸,到了呼吸柔細時,就不要數,跟隨著「氣」,再進一步,感覺好像不呼吸了,就止,也就不隨了。

摘編自《南懷瑾答問集》《如何修證佛法》《圓覺經略說》

******

讚賞

已開啟文章轉載。歡迎關注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原創作者:南懷瑾」。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注意!小兒氨酚黃那敏等葯不能隨便給孩子吃了!
怎樣能引起獵頭公司的注意? |
實習要注意的2

TAG:方法 | 南懷瑾 | 十年 | 注意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