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彼腦洞還彼身 日本「侵華神劇」里的中國人都是啥形象? | 低格必讀
我是導語君
聖旨雲,今年9月3日全民額外放假,低格君聞之一陣大喜。然而喜過之後,憂上心頭,天朝如此高調紀念抗戰勝利(讀作:正面撕日本),乃1949年後頭一回,中日關係怕是又硬起來了。這些年,大家沒少吐槽過抗戰神劇,今兒低格君反其道而行之,給大家講講日本人拍的「侵華神劇」在解讀歷史時都有哪些腦洞。
說起日本「侵華神劇」的拍攝史,最早可追溯到七十多年前炮火正酣時。淞滬會戰後,日本進駐上海,為了塑造「為維護地區而戰」的軍隊形象,日本以拍攝了一系列以上海駐軍為主角的半紀實題材電影,官方名為「戰記映畫」。以歷史眼光看來,這些影片中大量記錄30年代滬上風貌的實景鏡頭為後人留下了珍貴資料,但軍國主旋律的局限導致劇情槽點多多,極具封神潛質。
▼兩張「戰記映畫」海報,左: 1939年《上海陸戰隊》,右:1938年《支那事變後方紀錄之上海》
這一時期的神片,低格君選出熊谷久虎導演的《上海陸戰隊》為代表。此片主線情節是說,「八一三事變」後,某支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小分隊在兵力數十倍於自己的蔣家大炮面前,通過N次慘烈肉搏戰,頑強抵抗兩個月最終干翻「敵人」的英勇事迹。
這種忠奸對立英雄打怪的敘事套路您是不是覺得眼熟?這完全就是敵我對換版的地道戰地雷戰嘛!片里中國人的杯具形象可想而知,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中國軍人,立場使然,他們被刻畫為醜陋、無恥的「惡敵」角色,在戰鬥素養與個人品格上都跟日本軍人相差甚遠。
比較內涵的是,為了表現影片男主(日軍中隊長)救助中國婦孺的人道主義精神,編劇還特別設置了一個中國美女角色,這姑娘本來一腔熱血地仇日,後來在災難面前餓昏了,骨氣也沒了,因為一個饅頭,被敵國軍人體恤百姓的無私道德所征服了。
▼劇情截圖,看了看視頻,這姑娘說著一口日本腔的中文,聽得人好想抽她
「戰記映畫」受主體思想所限,劇情腦迴路普遍奇葩,但也不乏相對深刻之作。低格君自認對日本電影略有研習,在此介紹個人眼中誕生於戰時的侵華題材第一神片(非貶義)——野村浩將導演的《蘇州之夜》。這片兒是1941年底上映的,那會兒日本的戰略重心已經轉到太平洋上去掐美帝了,換言之,他們對已在囊中的天朝戰場那是相當自信。
此片就誕生於這種自信感之中,講的是一段悲情浪漫的戰時跨國戀,故事領域發生在日本人最喜歡的醫療行業。男主日本人是日方派遣到上海的醫生,女主中國人是在孤兒院打工的歌女。您看看這人設,不得不咬牙切齒地佩服編劇的妙手——這本身就隱喻著日本作為文明先進的強國對貧弱中國的救助關係。
▼看一眼當年日本報紙上刊登的此片廣告,我們繼續八
具體到人物形象上,男主日本醫生是個懷揣濟世救民夢想的高富帥,替體制腐敗設備落後的中國醫療界(這倒是實情)操碎了心。女主的形象比較有意思,身為歌女卻深明大義(不要日本人賞錢),對孤兒弱者充滿愛心,對男主先恨後愛分分合合,還要糾結於民族的鴻溝和失散多年的表哥的三角追求......這種設定,低格君覺得已經不光是國家性別化的象徵,還反映了對前途迷茫搖擺的舊中國面對已完成現代化的新日本時的那種相形見絀。
順說,此片演女主角的乃是鼎鼎大名的李香蘭。這也是個風雲絕艷奇女子,對她感興趣的可自行百度。低格君特別推薦一下她演唱的《蘇州夜曲》,真是哀愁浪漫醉人心魄,寫著寫著低格君都自動哼出來了:「投君懷抱里,無限纏綿意,船歌似春夢,流鶯宛轉啼.......」
▼ 李香蘭演過不少侵華神片,長期被天朝封殺,1945年更是打成漢奸,但她人美歌甜演技好,還是值得尊敬的一代佳人
嚴格來說,日本人拍「侵華神片/神劇」的歷史,在裕仁天皇宣布投降那刻就已經划上句號了。但咱們的文章還得繼續,因為在戰後漫長的歲月里,日本藝術家們一改粉飾歷史美化侵略的態度,在大小熒幕上玩命地反思戰爭、打倒軍國主義,也貢獻了一批大有改觀的中國人形象。
1950年,戰後首部反戰電影《拂曉的逃脫》誕生,拜黑澤明的編劇所賜,我們看到了英勇不怕犧牲的中國軍隊和堅強獨立的中國女人。順說,這片女主又是李香蘭,OMG真是神奇。
▼ 雜誌介紹頁,您湊合看看,左下疑似高能
接下來是重量級的。1959年-1961年,小林正樹導演陸續推出反思名作《做人的條件》三部曲,講述一名身陷中國戰場的日本知識青年的從軍經歷和心路掙扎。導演的智慧和勇氣令人敬佩,借主人公之口首次公開承認了「日本是侵略者」,而中國人的反擊是正義的。
反戰視角之下,中國人的形象也得到進一步的歷史還原。影片第一部里,出現了不少性格具有真實感的中國人角色,導演一改當時日本電影中的中國人一律說日語的慣例,讓這些中國人都說中文,強調他們的民族身份。
這三部曲,低格君真心推薦大家看看。雖然展現中國底層百姓麻木狀態的情節會令愛國主義者不爽,但事實上此片中所涉及的日本人、蘇聯人、朝鮮人都是優劣並舉,不褒不貶。
▼ 第一部里,為逃兵役來到礦場的男主和他的中國勞工同事們
▼ 同是第一部里,男主和中國的底層歡場女子
其實,在《做人的條件》里,共產黨已經刷過一發存在感。片中不但有中共組織勞工反抗日軍的場景,就連日軍陣營中也出現了共產主義的信徒。但畢竟,反思影片多以日本軍人為主人公,中國人並非塑造的重點,自然也就主要體現為與日軍接觸最多的國軍戰士與中國百姓。
然而,自從1972年中日建交後,共產黨陣營的中國人形象開始在戰爭題材的日影日劇中成逆襲之勢。最碉堡的當數1970-1973年的《戰爭與人》三部曲,看這拍攝時間,不得不說具有某種獻禮意味。
▼ 我就隨便放張海報圖,沒別的意思,大家隨便看看
此片主要是在講親身參與侵華戰爭的日本軍人一家從盛到衰的家族故事,以小見大,借而反映出一部軍國主義對華戰爭史。「其中的中國人形象因客觀真實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影片導演山本薩夫也因此榮膺每日電影獎最佳導演。」
——這種和諧感滿滿的評價一看就是百度百科說的,低格君只是隱隱覺得影片中八路軍滿臉光輝高喊「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台詞,以及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的片段,似乎指示著另一種「神劇」的走向。
▼ 百度了一下此片的評價,這自黑捧中共的程度連中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我是結語君
戰爭是敏感題材,中日戰爭更是敏感題材,中日戰爭里的共產黨是敏感中的大敏感。熒幕上對方的形象,其實也是兩國關係的晴雨表。畢竟,神片神劇的受眾正是兩國各自的普羅大眾。日本藝術家醜化我們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藝術家們(蛤蛤,姑且尊稱一聲)正視對方的時代何時到來?在熒幕上虐對方很容易,在生活中戰勝自己,很難。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雅安地震後負面新聞纏身 中國紅十字會公益形象待修復
※門神傳說:五花八門的門神形象 揭秘「家宅六神」分工
※Fashion┃你的形象告訴了人們什麼?
※詩詞鑒賞之人物形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