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歷屆天價拍品盤點——北京文藝網

2006年,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出1.51億元

  1.5億港幣買一隻碗

  張永珍雖然出身於古玩世家,但是其藏家名聲遠不如她的哥哥張宗憲。每次拍賣,她總是說「看著很好」,包括此次以1.5億港幣拍賣到手的原屬其兄張宗憲的杏林春燕圓碗,她也只說在現場「看著很美麗」,覺得驚艷就買了。

  她只出招兩次: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欖瓶」,經過張宗憲掌眼,她以4150萬港元買下,捐贈給上海博物館;2006年的這次她又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

  「真正的專家都沒有這樣的實力。」瓷器藏家馬未都佩服的是張永珍的金錢觀,「她把金錢用到了極致」。

  張宗憲買下的蘇州老園子並不出名,但他使之成為蘇州園林中的異類。一個常去那裡玩的評彈演員說,這所小園林被年過80歲的張宗憲改造成了北方皇家園林樣子,重要處放置著一些他收藏的精品,比如前兩年花人民幣1000萬拍賣到的乾隆琺琅彩熏爐。瓷器專家趙榆說,張宗憲拍賣到手之後,立刻有人想花高出一倍的價錢買,但是他不願意出售,「他已經到了享受這些藝術品的階段了」。

  儘管買起古董來不惜千金,但在現實生活中,張宗憲無論對人對己,都很節儉,熟悉他的人說:「他坐飛機一向只坐經濟艙,80歲之前到哪裡都是打的,去年才買私家車。」和評彈演員們去吃飯的時候,他甚至節省到不願意大家點飲料的地步,覺得那是浪費。

  但這不妨礙他成為成功的古董商人。從十幾歲開始玩古董,到80歲還在做古董生意的張宗憲確實被認為是當代少有的人物。瓷器專家趙榆介紹,張宗憲的父親張仲英18歲時在上海五馬路開設古玩店「聚珍齋」,是家大店,有位英國爵士一次就買走3萬銀元的貨,而張宗憲自幼就幫助父親從北京進貨,從北京古董商那裡學會很多東西。1948年,父親把他送到香港,張宗憲開始吃了不少苦,弄到一分錢都沒有的地步,「去賣自己的鼻煙壺,賣的錢剛夠一頓飯錢」。新中國成立後,父親也不再有錢接濟他,可是當年他在香港古玩市場上給人的印象,總是油亮的髮型,講究的穿著,透著年輕玩家的氣質,「他是地道的上海人,任何時候都講究賣相」。

  上世紀50年代,他開辦的古玩店漸漸有了起色;而80年代,他也是最早來內地搜羅藏品的香港地區古董商之一。

  精明的張宗憲早就發現,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賣上得到更大發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1968年他首次參加倫敦的拍賣會,當時這是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從此就開始了坐著飛機,趕赴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的奔波生活。由於他很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雲海間度過,於是把自己又稱為「雲海閣」主。

  「他收藏瓷器的特點是『全美』,要求沒瑕疵;收藏書畫要求『真、精、新』。」趙榆說。即使真跡,破敗的書畫也不是他的收藏對象,也就是因為如此,他收藏的東西也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個非常認真、非常正直的生意人。」馬未都這樣形容他。「我不求人,不怕人,賺錢是我的本事,全世界最好的文物許多從我手上過過。」這是他對自己的總結。

  張永珍在50年代去香港,正是他幫助的結果。「他們兄妹4人,他和這個妹妹最親近。妹妹剛到香港時候,他還沒發家,倆人一起挨過一段苦日子。」張宗憲最小的兄弟曾開古董店和他競爭,兩人關係不好。成長後的張永珍的生意完全脫離了古董業,在70年代中期,她和霍英東的兒子等人成立專門公司,在香港代理大慶的石油,建立了和內地良好的商業關係。改革開放後,她在內地投資了交通、商貿和房地產,上海的第一幢高層建築雁盪大廈就是她的手筆。後來,她又把北歐的愛立信等企業引向中國,資產早就遠超兄長張宗憲。「她很大氣,說話、行事都像男人一樣乾淨利落,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底下的工作人員都很怕她。」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文藝范十足的棉麻連衣裙製作
關於國產喜劇片「熱賣」的思考(文藝觀察)
粵海風:也談延安文藝座談會
現在的女人真會穿,48歲的大姐這樣穿裙子,減齡文藝范十足

TAG:文藝 | 北京 | 盤點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