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福音與中華歷史

基督福音與中華歷史

(2011-03-24 10:36:21)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是《聖經》第一卷《創世紀》的首句,《創世紀》緊接著記載上帝造化出無比美好的地球環境和生物世界,最後「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讓他們繁衍生息,遍滿全地。從古至今,上帝是深愛著全人類的上帝,他在三千多年前揀選拯救了以色列民族,向他們啟示自己,使他們確立信仰,藉他們撰寫《聖經》,讓自己的愛子耶穌基督降生在以色列,實現十架救恩並興起基督教會。這一切長期、耐心而周全的預備,都是上帝為了讓他賜予人類的救恩能夠逐步臨到天下萬邦,正如上帝所宣告的「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神」《聖經?以賽亞書》。

中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又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上帝既為普世之主,就早已將救恩的種籽播撒於中華大地,基督福音與中華民族的紐帶源遠流長。

...................................................................................................................

【人心的預備】早在歐美尚處蠻荒之時,中國的先祖就已知道並且崇敬上帝,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上帝臨汝]、[赫赫上帝]等詩句,據統計,中國古代的「十三經「(四書五經等)中[上帝]一詞出現過89次,中國古代史書《史記》、《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中[上帝]一詞出現過980次,僅《遼史》中未出現過。在《書經》等中國古籍中,記載著敬拜上帝的[禘祭]。並且[不王不禘],必須由君王統領眾百姓向上帝獻祭。《呂氏春秋》中有段有趣的記載:商朝初年,適逢天下大旱,商湯王就剪髮,縛手,以己身代表獻祭的禮物,[用祈福於上帝。民乃悅,雨乃大至。]後來又有了一種獻給上帝的[郊祭],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曾說[郊社之禮所以祭上帝也],[郊祭]是古代君王的重要責任,每年年初、春耕之前和秋收之後都要向上帝獻祭。位於北京城東南的天壇,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壇廟建築群,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聖地,其中沒有任何人造的鬼神偶像,只在皇乾殿的正中供奉著[皇天上帝]的牌位,供皇帝祭拜。

可見,中國自古就有敬奉上帝的傳統,也有反對迷信,反對拜偶像的傳統。古人揭露寺廟中人造假神偶像的打油詩曰:[一口無言,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靈,六親無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久坐不動,實在無用!]孔子就教導他的學生們,不要講有關[怪、力、亂、神]之類的事,要[敬鬼神而遠之]。請不要誤會,這裡的"神"指的是山神、土地神、灶神等假神偶像,決不是指那位造化天地萬物的上帝。在中國古籍中,只有[天]、[上帝],[皇天上帝]等詞,才是指至高的獨一真神,即上帝。《論語》中記載,有人問孔子應該拜灶神還是家神,孔子回答說不要這樣供奉亂拜假神,否則[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還有一次孔子生病,他的得意門生子路請他禱,孔子回答說:[丘(孔子的名字)之禱久已。] 可見不是孔子有無神論傾向,而是他心中只知敬[天],而不要亂拜鬼神偶像。孔子精通古籍,知道中華先祖所敬拜的那位[皇天上帝],他要求人們[敬天畏命],[事天入事親,]《論語》結尾處總結說[不知命(上天的命令),無以為君子也。]

...................................................................................................................

中華文化中有個極重要的字一一道。我們常說:道理(道為理之本)、道路(道才是正路)、道德(道是德的基礎)、知道[首先應知曉的是「道」)。古人強調文章的作用是[文以載道],老師的職責首先是[傳道]。老子的《道德經》談[道]:[有物混成(渾然一體的存在),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顯然,[道]是自有永有的、自為自足的最高存在,且是萬有的創造者。老子不斷提到[道]的本質是有「信實」、有「大能」、有「慈愛」、有「賞罰」、有「公義」、有「生命」、有「赦罪」、有「拯救」等。 但他仍深感不能真正了解至高的「道」,故常用[吾不知]、[不可名]、[強字之]等詞來表達。而孔子更是渴望知[道]到一種程度,甚至長嘆道:[朝聞道,夕死可也。]如果他們能讀到700年後的《聖經?約翰福音》中的啟示,必能恍悟,中華文化中的[道]旨的就是《聖經》所啟示的那位造物主上帝!中西文化的精華靈犀互通,交相輝映,又一次見證了真理的普世性。

...................................................................................................................

【唐朝】

正如孔子所言[道不遠人],早在唐朝,上帝的使者就已將基督信仰傳入中華。唐朝貞觀九年(635年),波斯國一位名叫阿羅本的天王教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都城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將他[賓迎入內],留在皇宮書殿里翻譯經文、太宗李世民披閱其譯經後,[深知正真,特令傳授]。並下詔曰:[詳其教旨,玄妙無為……濟物利人,宜行天下。]遂命在長安義寧坊建造教堂一所,時稱[景教]。其後的唐高宗李治,不但仍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而且在各州遍置教堂,一時間出現了所謂[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盛況。以後各朝,多才多藝的景教教士們頗得皇家賞識。但是,由於景教遠離天主教母會,在各方面漸漸受到盛行於當時的佛教的同化,卻不能得到及時匡正;再加上景教受皇家寵幸,卻沒有在民間的百姓中紮根;而且常受到佛,道兩家攻訐,危機日甚。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滅法毀寺,景教在這場滅佛風暴中深受牽連,教士被驅逐,教堂被查封,從此一蹶不振,唐朝景教共流行了二百一十年。

【元朝】

景教自唐末在中原消失,卻在蒙古的乃蠻、汪古、克烈等部落中獲得發展。曾留下了20萬克烈人皈依上帝的逸聞。元世祖忽必烈的生母就是克烈人,也是景教徒。隨著忽必烈定都北京,基督教在中國再次振興。當時的基督徒被稱為[也里可溫](蒙古語,即[福分人]、[有緣人]) 。實忽必烈在南下建立元朝以前,就已熱情地與羅馬天主教廷聯絡,他於1265年在上都接見了義大利商人波羅兄弟,說自己敬重耶穌,知道他是真神,並請波羅兄弟帶信給教皇,要求選派一百名博學多才的教士,來和蒙古學者們切磋學術,並弘揚教義。波羅兄弟跪著接受了使命,表示為此寧願赴湯蹈火。波羅兄弟隨後歷盡干辛萬苦回到故國,與教廷取得聯繫,偕同教皇特派的兩名教士,並且帶上17歲的兒(侄)子馬可?波羅,再度踏上東行的萬里途程。沒走多遠,兩名教士就畏難而返,波羅家一行三人卻不辱使命,繼續前進。於1275年在上都見到忽必烈,呈上教皇的書信和禮品,受到忽必烈的熱情款待。1293年,一位名叫孟特?戈維諾的義大利天主教士來到中國。他在北京先後建造了三座規模宏大的教堂,並為許多人施洗。還招收了150名男童成立神職班。在此期間,羅馬教皇曾兩次成批地派遣教士來華,但僅有六人成功抵達,自孟特?戈維諾分派任職。 到1328年戈維諾在中國去世時,已有基督徒達數萬之眾。戈維諾死後,元朝與天主教廷仍保持聯繫,並曾派遣使團成功互訪。可惜元朝的基督徒基本上都不是漢人,因此隨著元朝的滅亡在中原基本絕跡了。

...................................................................................................................

【明朝】

在蒙古人被逐出中原二百多年後,到了明末,天主教的耶穌會士又將福音傳到了中國。當時歐洲的工業和文化蓬勃發展,明朝卻奉行閉關自守的政策,除了澳門,不許一個外國人踏上中國的土地。駐留在澳門的傳教士無奈慨嘆;[磐石呀,磐石呀,你何時才能開呢!] 但不久,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因與廣東肇慶地方官交好,於1583年被特許在肇慶居住,其中的利瑪竇在義大利接受十幾年的高等教育後,未及辭別父母,即冒險隨船航海數月來到中國。一到肇慶他就換了打扮,穿上了儒服,不只衣著,他的飲食、起居、儀節等方面也完全中國化。他又很快學通了漢語,且對儒家學說深有研究,成為貫通中西的學問家,號[泰西先生]。利瑪竇品德高尚又博學多才,善於交際又謙恭有禮,來華十幾年間便開闢了韶州、南京、南昌、蘇州等多處福音基地。到1597時,他結識的朋友已遍布明朝十五省中的十省,且多為王侯官紳和各界名流。1598年,儒冠儒服的利瑪竇,在南京禮部尚書王弘海的引領下首次進入北京。卻因中日戰事而無法見到皇帝,只得返回。

兩年後,利瑪竇再次北上,不料中途被在天津督稅的宦官馬堂拘禁了半年,最後在明神宗的直接過問下,才獲釋並被護送至京。利瑪竇向明神宗進貢了聖畫、十字架、自鳴鐘等許多西洋物品、深得皇帝喜愛,對利瑪竇待如上賓,大臣們也爭著向他打聽西洋的各種事情。利瑪竇成了人們爭相結交的佳賓,每日訪客絡繹不絕。《明史》稱其魅力一時竟至[四方人士,無不知有利先生者,諸博雅名流,亦無不延頸願望見]的程度。這有利於利瑪竇開展傳福音工作,他傳道的原則是:在交往中自然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調和;以學術、科技為重要媒介。且並非利瑪竇孤步獨舞,而是有許多傳教士在他領導下分處於全國各地進行傳道。到1610年,這位基督福音的使者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因過度操勞病逝北京時,京都內外的華人基督徒已有2500人,其中包括弧稱「三傑」的徐光啟,李之藻、楊延筠等不少朝廷重臣,其後,福音事業迅速擴展至各省。但福音傳華之路是坎坷多艱的,其後傳教士們承受住了南京禮部待郎沈榷的發難和皇帝的禁教詔書,基督徒不斷增多,至1644年明朝滅亡時基督徒已逾十萬人。

...................................................................................................................

【清朝】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僅仍准教會繼續傳揚福音,而且對傳教士採取了更優容的政策。在羅馬教廷研究院任院士的湯若望,於1622年來華,幾年後被召至明朝宮廷主持制定了洋洋180萬言的《崇幀曆書)。清戟代明而立後,不但請他在北京繼續為皇家治歷,而且很快就任命他為欽天監監正,也就是國家天文台台長。不久,孝庄文皇太后認湯若望為義父,順治皇帝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順治帝重其人也禮其教,為教堂御題[通微佳境]的匾額,並寫下《御制天主堂碑記》,此時,福音事業的聖樹新枝頻抽、欣欣向榮。到康熙三年(1664年),僅天主教的耶穌會就在中國各省建有教堂15日座,教徒人數多達24萬。但福音傳華之路是智者和勇者之路,隨處都有急流險灘,隨時會有暴雨狂風。

利瑪竇早在明朝時就將地圓說傳入中國。哥白尼的日心說由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在清朝時傳入中國,但許多國人始終不能相信,湯若望手下的欽天監官員楊光先就認為地圓說荒謬絕倫;如果大地是圓球,處於地球之上下左右的人們豈非腳心相對,處於側面和底面的水豈不流光?還說[有識者以理推之,不覺噴飯滿案矣!]楊光先最妒恨的是他的上司湯若望,等到八歲的康熙皇帝登基,由鰲拜等輔政大臣當權時,楊光先乘機以[潛謀造反]。[邪說惑眾]等罪名誣告湯若望,已73歲高齡湯若望於1664年秋被捕入獄。1665年4月1日,朝臣200令人公同定案湯若望應處肢解之刑。不意案方議定,突然發生地震,朝臣紛紛驚惶散出,相顧失色。及至震止方入堂坐定,地復大震,屋宇搖蕩,牆壁傾頹。大地屢震不已,一連三日,人皆露宿。鰲拜等人亦畏天意,不敢擅斷,只好向太皇太后請示。

孝庄文太后覽奏怒從心起,擲折於地,命迅即將湯若望等開釋。但湯若望以高齡遭此大變,不久就歸天了,楊光先終於稱心如意地任了欽天監監正。只可惜這位恥笑地圓說而"噴飯滿案」的老夫子根本不懂天文學,他主持所訂曆法錯誤百出。1669年,16歲的康熙皇帝命令楊光先與精通曆法的傳教士南懷仁當著眾多朝臣,現場泌算日影和星象。結果,南懷仁推算得不差分毫,而楊光先則茫無所知。康熙帝將楊光先革職,命南懷仁任欽天監監正,並授予他從一品頂帶。康熙帝像乃父那樣任用和禮敬教士,經常召見南懷仁,與之講論西學。南懷仁於1688年歸天,康熙帝詔命賜葬於利瑪竇和湯若望墓旁,並御制碑文。

同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派遣的一批傳教士抵達北京,康熙帝特命其中的兩位留京為自己和皇子們講學,其餘赴各省傳教,康熙還特賜地增建教堂一所(即北京的「北堂」),並為該堂親題[萬有真源]匾額一方,另賜御題律詩一首,首兩句為:[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此時中國的基督徒己增至約30萬。1705年後,康熙皇帝與羅馬教皇因是否尊孔祭祖而鬧僵,稱為[禮儀之爭]。其後的雍正、嘉慶、道光等皇帝都奉行閉關自守的政策,禁止福音在華傳播,但到1840年前後,中國基督徒的人數仍不下20萬。

...................................................................................................................

而現今的中國,各地城鄉的教會和聚會點如雨後春筍般建立,福音之光已普照神州,基督信仰以極大的更新能力,不斷地得著重生的生命。最後送上康熙皇帝所作《生命之寶》一詩,讓我們細細品味,深深回味:

生 命 之 寶

(清) 康 熙

天上寶日月星辰,地上寶五穀豐登。國需寶正直忠臣,家需寶孝子賢孫。黃金白玉非為寶,只有生命一世間。百歲三萬六千日,老無生命最可憐!來時糊塗去時亡,空度人間夢一場。口中吃盡百和味,身上穿成朝服衣。五湖四海為上客,如何落在帝王家?淡飯清粥充一飢,錦衣能著幾千年?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也枉然.天門久為初人閉,福祿全是聖子通。我願接受神聖子,兒子名份得永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約翰福音(第二十四課)
馬太福音第12章 釋經沉思
「律法與福音」究竟是指什麼?
馬爾谷福音 第八章

TAG:歷史 | 中華 | 基督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