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為什麼說有些付出是「過度」的?

「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為什麼說有些付出是「過度」的?

來自專欄 KnowYourself351 人贊了文章

你內心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比起自己所能得到的,我更願意成就他人」「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Ta,並且我願意為此付出,只希望Ta能有朝一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例如有些父母)。

好像,通過幫助他人實現夢想的過程,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成就和幸福。

或者,你有沒有曾經覺得,「為什麼別人什麼事都做不好?」似乎他們沒有你,就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是例如有些父母)。你覺得自己就像個救火員,總免不了奔波在不同的「災難現場」,所有的事情都要經過你的協調,才能最終達到理想的效果。

又或者,你總是懷著一份說不出來的心虛感,一種始終無法償還乾淨的責任感,一種沒有理由的愧疚感。這份感覺時時纏繞著你,逼著你不斷給予。

如果你覺得這些情形似曾相識,那麼你需要警惕,自己有可能是在過度付出(overgiving)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過度付出的問題。

怎麼判斷是不是過度付出?

根據California Psychics(2011),Arylo(2014),Martins(2016)和Beck(2016)等對於付出與給予的探討,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用以區分健康的付出與過度的付出:

1. 你的付出是別人主動提出需要的么?

一般情況下,「付出」是在他人表達需求之後,我們所作出的針對其所需而提供的相應幫助。而過度付出的人,通常都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止不住想要給身邊人提供建議或幫助的人,例如,那些迫不及待想要給周圍的單身男女青年介紹對象、介紹工作的熱心腸們。

2. 你的付出可以允許別人拒絕么?

健康的付出是以充分尊重對方的意願為前提的。這種意願不僅僅指的是對方在什麼時間需要什麼,還應當包括對方有權利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我們所給予的東西。而過度付出,則會顯現出急切地想讓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給予的樣子。一旦自己的給予被拒絕,過度付出的人就會憤而指責對方「不識好人心」。

3. 你的付出可以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么?

過度付出的人,通常會拒絕接受、或禁止他人對自己的給予提出異議。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所提供的幫助,是一種善意的提醒或者過來人的忠告,是基於自己多年的經驗或過人的見解。對方理應感激自己,而不是持有不同意見。而健康付出的人則願意與對方共同探討問題,分享並找到合適的對策。

過度付出的人,總是忍不住想要幫助他人規劃職業生涯或人生道路。當對方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ta就會以「我懂得比你多,聽我的准沒錯」,拒絕他人提出的異議,並唆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4. 你是否將他人看作獨立的個體?

當他人依靠他們自己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時,過度付出的人會表現得不以為意,並且認為如果對方當時得到了自己的幫助,那麼ta所取得的成就將遠不止現在的這些。而健康付出的人,則會欣賞他人的這種自主性,並能為他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開心。

對於過度付出的人而言,自己因為不斷被需要而顯得不可或缺。他人獨立取得的成就實際上是證否了他們(過度付出的人)的必要性。因此,在他們眼裡,沒有自己參與或付出的事情,就總是有缺憾的,即使看上去很完美,他們也會從中找出一些瑕疵。所以,如果你長期和一個過度付出的人一起相處,你會發現,過度付出的人其實也很挑剔。

5. 這種付出是否只是為了享受幫助別人的過程?

健康付出的人,更能享受「給予」的過程。相反,過度付出的人,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付出能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對方會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如何回饋自己等等。對方的感激、彼此感情的穩固、他人的讚賞與肯定等都是過度付出所追求的結果。

因此,當自己的付出未能得到「應有的」(ta所期待的)感激或回報時,過度付出的人會感到很受傷,甚至會有一種「自己一直以來都只不過是被對方利用」的失望和憤怒感。

6. 是否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的付出?

健康的付出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付出時間、金錢、精力等等。而過度付出的人,則是可以為了付出,不惜以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為代價。這種過度付出的人,同時會在生活中表現對自己需求的忽視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人,即使自己的份內的事情還沒完成,也會先幫助團隊中的其他人做完他們的工作;即使自己貸款,也要幫助朋友的朋友還債;即使另一半抱怨相處的時間少,也仍然會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協調朋友夫妻間的矛盾。這就好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堅持要親身去救落水的人,是一種不顧一切的過度付出。

過度付出的人所表現出的這些特徵,使得他們的付出與給予更像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衝動。因此,他們的行為又被稱為「強迫性幫助」(compulsive helping)(Spechler, 2011)或「拯救成癮」(rescuing addiction)(Beck, 2016)。

什麼樣的人容易過度付出?

1. 低自我價值、低自尊的人

低自我價值、低自尊的人,內心是貶低或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的,並且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更好的對待的。他們會試圖通過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事來獲得一些外在的讚揚和肯定,緩和內心的焦慮與不安(Beck, 2016)。因此,他們也十分在意自己付出之後所能得到的回報,通常表現為:

· 不用等對方提出需求,就主動提供幫助;同時,如若對方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感激,他們會感到很受傷

· 如果有人說,「你不需要對每個人付出」,這會讓他們很緊張

· 常常因為過度付出而感到壓力或耗竭,也會對此抱怨,如「為什麼付出的總是我」

付出和給予,不僅有可能幫助他們得到一些好的對待(如,讚賞),也是他們找到存在價值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好的對待和存在的價值的渴望,會使得他們更容易過度付出。

這些人還深深懷有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因此,他們會試圖通過給予他人支持,幫助他人取得成功,來獲得內心某種意義上的成就。這種類型的人,被Julia Cameron稱為「陰影藝術家」(shadow artists),寓意總是甘於做成功幕後支持的人(Beck, 2016)。他們的表現主要有:

· 為了助他人實現夢想,不惜放棄自己的,聲稱 「只要我愛的人幸福,我願為此付出一切」

· 但如果有機會讓ta實現自己的夢想,ta又會感到無比恐慌,害怕自己力所不能及

· 同時,當他人取得成就時,他們的內心又會充滿對成功的渴望和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憤懣。

對於他們而言,給予他人支持,實際上是幫助他們自己實現那些內心想要又不敢嘗試的願望。過度付出,很多時候是源於他們自己對於某個成就的渴望,而不是像他們口中所說的為了成就他人。比如,有些一心想要子女考入名校、功成名就的家長。

2. 有救世主情結的人(Messiah Complex)

有救世主情結的人總是認為,他人一旦少了自己的幫助,就會一事無成。他們會表現出一些自戀的特質,例如認為自己優於他人,期待他人的敬仰與崇拜等。他們待人很傲慢,會不留情面地批評別人,以此凸顯自己比對方更有能力、更優秀。他們會表現出:

· 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唯一一個會能把事情做「對」的人(do things right)

· 覺得自己每天日理萬機,儘管沒有一件是真正和自己有關的事

· 覺得總有無數的能力不足或有困難的人沒了自己就不能正常發揮功能,並為此感到苦惱

任何事情,在未經ta「雕琢」(fix)之前,都是不夠完美的。有救世主情結的人的過度付出,是為了更多地從他人身上獲得優越感(superior)、名利與社會認同。

3. 想獲得更多控制權的人

正如我們在高壓型控制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有些時候,人們會通過不斷地付出和給予,來控制對方或對其進行情感上的勒索(blackmail),例如「我為你付出/犧牲那麼多,你難道不應該聽從我的嗎?」。過度付出是他們施加控制的「談判籌碼」。

4.提倡無私奉獻的東方文化

提倡給予的社會文化也會讓人更容易陷入「過度付出」的困境。在我們的文化中,「付出」(giving)被賦予了許多積極的意義,例如,付出是一種利他主義的體現,是向他人施以援手、回報社會的善舉。一個人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很多時候是以ta給予、付出的多少來衡量的。而索取又被貼上了太多負面的標籤。

這種文化可能使人為了獲得道德上的優勢而過度付出,又或者使得人們陷入過度付出而不自知。

過度付出有哪些不良影響?

不同於健康的付出會給他人、社會及給予者自身帶來的積極作用,過度付出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1. 對接受幫助的一方而言:

首先,你的過度付出可能讓對方感到被輕視(Polewaczyk, 2013)。當你認為對方能力不足或比不上自己時,才會不斷施以幫助,而這會讓對方感到自己的尊嚴遭受侮辱。這也是為什麼過度付出並不能帶來他人的感激或是增進雙方的感情。

其次,過度付出也會助長對方對你的依賴。Ta會把你當做解決自身問題的可靠甚至是唯一途徑。這一方面強化了ta的依賴性與無助感(helplessness),另一方面也剝奪了ta自我提升與成長的機會(Sekendur, 2014),因為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會由你來解決。另外,你與ta之間也很有可能發展成一段「依賴共生關係」。

當你總是過度付出時,其實你的行為中已經包含了一種對對方的不信任:你不相信ta有能力處理ta自身的問題、你甚至不相信ta會學習和發展處理自己問題的能力。很多時候被過度幫助的一方並不能清楚的說出他們感受到的這種不信任,但他們確實能夠感覺到不舒服、不情願、甚至憤怒。

最後,過度付出還會讓對方倍感壓力(Polewaczyk, 2013)。過度付出的人不允許對方拒絕自己的給予,同時又期望他人及時回報自己。這會讓對方始終有一種虧欠感,尤其是當對方覺得你的付出已經超出了ta所能回報的範圍時。

2. 對自己而言:

很容易理解,由於自己總是付出的一方,過度付出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很容易感覺到關係中的不平等,並會為此感到憤怒和不滿。同時,不斷付出也會給人帶來經濟、生理以及情緒上的耗竭感。

另一方面,一旦當你發現自己一時無法照舊給予對方同等的幫助時,內心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愧疚感(Sekendur, 2014),即使客觀上你並沒有義務一定要付出什麼

此外,當你的過度付出主要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肯定時,你就將自我價值、付出、與他人評價捆綁在了一起。一旦他人對於你所給予東西的負面評價,就有可能會直接傷害到你的自我價值感。這就讓你的自我價值感處於一個不穩定的風險狀態中。

過度付出者如何改變?

Arylo (2014)說,意識到過度付出的負面影響,就像是找到了阻止自己過度付出的暫停鍵(powerpause)。接下來,你需要從認知與情緒上,做出一些改變。

你可以選擇挑戰自己的某些認知。例如,你認為「自己這麼做只不過是為了對方好」,那麼在付出之前,你可以先問自己「如果我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回報,對方也不會為此感激我,我仍然會這麼做嗎?

你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找到改變的動力。例如你覺得自己單方面的付出讓你感到疲憊。那麼你可以嘗試對下面的句子進行填空:

「幫助________讓我感到很疲憊。如果我不再過分擔心ta,那我將有更多時間完成________。」

另外,你需要學會健康地付出。健康的付出需要符合以下5個方面:

· 只對他人明確提出的需求,做出相應的回應;永遠不把你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別人

· 這種幫助不以獲得對方的感恩戴德為目的

· 允許別人拒絕你提供的幫助

· 願意傾聽他人分享對你的付出的感受,接受他們對於你所提供的幫助的評價

· 將他人看作獨立的個體,把你們的關係看作是平等的夥伴關係,而非「救世主」與「受助者」的關係

我們今天對於過度付出的討論,可能和你想像中有點不一樣。大部分過度付出者,內心對自己的感受都是偏向於自我同情的,認為對方更多的是這個關係中的受益者。

而事實上,過度付出者需要認識到,自己在以過度付出這種獨特的方式,從關係中索取——對方的依賴、他人的好評、自我價值感的滿足等等。而這些是會傷害到對方的福祉和利益的——首先,他們值得一個學習獨立的機會,你不能擅自剝奪了這個機會。

而如果你接受過、或者仍然接受著他人的過度付出,比如「一切都是為了你」的父母或愛人,你也需要意識到、且告訴對方這樣做對你們雙方都是不利的。有時我們並不那麼想要獨立,因為我們想要迴避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但唯有通過獨立我們才能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安全感。同時,注意不要被他們的策略控制,不要產生不必要的內疚感。

今天就說這些了~ 以上。

References:

Arylo, C. (2014). 10 Signs you re giving too much. The Huffington Post.

Beck, M. (2006). Overhelpers Anonymous. The Oprah Magazine, 7(12), 103-104,106.

California Psychics (2011). Are you in danger of being a compulsive helper?

Martins, A. (2016). Addicted to helping: Why we need to stop trying to fix people. Tiny Buddha.

Polewaczyk, K. (2013). Being too generous could hurt your relationships? Here』s why. LifeHacker.

Sekendur, B. (2014). 7 Glaring signs of overgiving. Thought Catalog.

Spechler, D. (2011). The cure for the compulsive helper. The Oprah Magazine

作者/編輯:KY主創們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最理性的暗戀是什麼樣子的?

有哪些常人不知道的「常識」?

人在迷茫時該幹什麼?

戳此免費領取:心理學習資料包


推薦閱讀:

你想像不到,張作霖和陳獨秀竟有這層親密關係
承認吧!你就是想要有甜度的親密關係
戀愛中有哪些有趣卻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能被對方感受到的愛,才作數

TAG:心理學 | 社會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