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簡稱和話語體系
57 人贊了文章
這篇文章就談一件小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簡稱和特殊稱謂,例如把清華北大叫清北,把中央人民銀行叫央媽。我認為,一個人經常使用的簡稱和特殊稱謂和他自己圈子距離遠近可以判定這個人的浮躁或者膨脹程度。論證如下。
首先,我們為什麼會在生活中使用簡稱呢?肯定是為了減少字數,方便表達。而且我們必須有很多機會去說這些名詞,才需要用上簡稱,用的次數很少的名詞我們是不會去簡化它的。這樣一來,簡稱或者特殊稱謂就代表了一種「圈子」,而在圈子之外的人對這些簡稱往往一竅不通,就像IT行業的人無法知道什麼叫「過柱子」,化學行業的人也不知道什麼叫做「造輪子」。
這樣一來,簡稱和特殊稱謂就帶有一種「身份認同」的符號化意義。當一個人能熟練玩弄一個圈子裡的各種「黑話」和簡稱的時候,就代表著他從心理上融入或者了解了這個圈子。這也意味著一個人一般是不了解別的圈子的話語體系(黑話,簡稱,特殊稱謂)的。
但是網路上卻相反,圈子內的人往往願意用簡單明了的話語體系相互交流,但是圈外人士卻很喜歡維護這一套話語體系。就好像在國外吃西餐用筷子非常常見,在國內用筷子吃西餐就會被人嘲笑一樣。距離對方的圈子遠還喜歡使用簡稱一類的話語體系,只能說明內心極度浮躁,嚮往高層次的圈子,但是又接近不了,所以只能使用對方的話語體系來裝逼。或者說是內心極度膨脹,用了高端的話語體系就好像自己也變得高端一樣,「離權力近彷彿自己就擁有了權力」。而且能熟悉不屬於自己的語言體系的人,往往都在互聯網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究鄙視鏈和相關體系,更讓我們不能相信他們的人品。
如我所見,把人.民.日.報叫「人日」的,都是離政治十萬八千里的鍵盤俠,天天鍵政,家裡可能連個副科級都沒有。天天吹水什麼「清北復交」「非復交的華五」「頂尖投行只要清北復交,經濟金融實力全國前四,分數也差別在5分以內」「人大不是投行target school」,鄙視鏈玩得賊溜的人也都不是上述學校的,一般是墊底211或者更低的:因為差得遠了話語體系都學不來,離得近了又不屑於這些。能把39所985分出130種檔次的也一般是這種人,相反倒是學校好的人不會互相歧視,也不會分奇怪的鄙視鏈,頂多把985分成4層。
但是有些人不甘於自己玩鄙視鏈和話術,還要教給別人,這就是害人。因為這些人往往把話語體系學了個表面光,但是內涵跟不上。整天「人日」的人,你叫他梳理一下最基本的政治經濟學常識,他往往一竅不通;整天「非復交的華五」的人,你問他什麼是提前批,公募私募,投行和銀行什麼區別,ACCA,mpacc,CPA,CFA是什麼,他往往也答不全。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應該離開那些玩弄不屬於自己圈子的簡稱和話語體系的人。
推薦閱讀:
※【知乎】捷安特在世界自行車品牌中的市場地位是怎樣的?
※今日知乎熱議:一句話有沒有惡意是聽的人算還是說的人算?
※為什麼感覺知乎不再那麼讓人受益了?
※知乎關於清理違法有害信息的公告
※知乎| 有哪些讓你笑到腎抽筋的段子?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