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聊聊「性」(一)
來自專欄心理與生活2 人贊了文章
文/紅茶紫煙(看海)
在與孩子談性之前,在回答性問題之前,讓我們先靜下心來,整理一下自己。——呂嘉惠
問大家兩個問題:
- 你跟孩子聊過性么?
- 孩子問他是哪兒來的時候,你是怎麼回答的?
之後我從幾個小故事講起。
故事1:理髮店不讓理髮的的小男孩
哭著的4歲小男孩,不讓理髮師理髮。媽媽說,哭啥哭,男子漢勇敢,理個髮不哭,理髮能變帥,然後幫著按住孩子。然後,理髮師說,哥哥給你糖,吃完就理髮。吃完了還哭,理髮師說你都吃我的糖了,就得理髮哦。
這個故事跟性教育有關么?這樣做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故事2:海邊被阿姨拍照的小男孩
一位女士帶著小男孩跟幾個朋友在海邊玩。小男孩兒堆沙堡,媽媽和姐妹們聊天。看孩子滿身沙子,說「脫了褲子 ,我給你洗。」
孩子抓著內褲。
「脫吧,還害羞啊。」
硬脫掉,孩子捂著小雞雞,阿姨說還害羞哈。
女士們嬉笑說:「來,阿姨看看小雞雞。」
媽媽也跟著嬉笑。孩子呆掉,不知道怎麼應對。
這樣的場景非常常見,這跟性教育有關么?大人的嬉笑對孩子進行的是怎樣的性教育?
故事3:回娘家被親戚強抱挨臉蛋的小女孩
小女孩跟媽媽回娘家。那些看著媽媽長大的三姑六婆六舅八叔都搶著抱孩子,親孩子,覺得這孩子太可愛了,跟她媽媽小時候一樣。忍不住要親親。孩子拚命哭,說不要,但是媽媽說 姥姥、舅舅抱你是喜歡你。
你或者你的孩子被陌生的叔叔親親臉過么?恐怖么?
這樣幾件事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被有鬍子的叔叔扎的非常恐怖,對有鬍子的人有陰影。
家長認為這是逗著玩,用欺騙、恐嚇、嬉笑、引誘、交換的方式逗孩子。這樣的方法也是加害孩子的人常用的方式。如果你聽話,我就給你糖吃,如果你聽我的我就帶你去好玩的地方,如果你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媽媽。你不聽話我就不讓你回家.......
防止孩子被侵害,除了隱私不能碰以外,更重要的是,重點不是「防」而是愛。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感覺,尊重自己的身體,愛自己,愛自己的性別,愛自己這個人。有人在意他的感受,願意協助他找到可執行的人際互動的方法,願意聽他的心聲,願意跟他協商討論。這個人是他的父母。讓他感受到,無論出現了什麼情況,他都是被愛的。對自己不喜歡的感覺說「不!」。不是口號,讓孩子體驗到,需要他的家長時候,我們一直在。
分享凌波帶孩子回娘家的故事。她家親戚多,有姑姥爺、舅姥爺、舅舅們。會拎過來孩子就親親,抱抱。風信子不喜歡,玲波會嚴肅的說,姑父,風信子不喜歡被陌生人親。姑姥爺很尷尬說,我是陌生人么?玲波老師溫和堅定地說,您對我不是,但是對孩子是。姑老爺們這樣逗孩子習慣了,也有些尷尬。我有些難為情之後很佩服玲波老師。她用自己的邊界維護了孩子的邊界。
她這樣做,長輩會沒面子,會不舒服。但是這個不舒服跟孩子的不舒服相比,太微不足道。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面子犧牲孩子的舒服。孩子不舒服,不願意,媽媽要堅決拒絕。
當一個孩子能夠被尊重自己的感覺時,他才會堅定地說「不!」,而孩子是否尊重自己,源於他是否被尊重過。
沒有自我意願,一直被越界,久而久之,他們就對邊界有了習得性無助感,失去了通過說「不」保護自己身體和空間的力量。
李孟潮這樣說過:父母把兒童看成一團可以隨意揉捏的橡皮泥,必然意味著對孩子自我選擇的不尊重。這種不尊重從嬰兒期就開始了,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媽媽任意把玩、撫摸、親吻、掐捏兒童們,根本不尊重兒童的自我界限。
你要知道,孩子說「不」的能力,是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作為父母,平時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願,幫助孩子建利自我界限。這樣,孩子才有自信和能力勇敢地說「不」。
作為父母,愛孩子,不只是要給孩子好吃的,好穿的,也不是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就萬事大吉。真正對孩子好的父母,會把孩子心理營養看得比提供物質更重要,會想法設法學習兒童養育知識和提高育兒能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心理成長環境。
關於性侵的五件事
1、實施性侵的人中,85%以上都是熟人
根據國際上的統計數據,在性侵害事件中,實施性侵害的,85%以上是熟人。就0-12歲未成年人遭遇的性侵害而言,實施性侵害的56%是家庭成員。5%是鄰居,而陌生人僅佔17%。
真相是扎心的,憤怒的。
為什麼實施性侵害的大多是熟人呢?
熟人有很多機會試探孩子:他是不是對越界沒有反應,是不是不敢反抗。
熟人容易接近孩子,取得信任。你看三姑六婆,五舅八叔對孩子親親抱抱舉高高鬍子扎扎,孩子哭,孩子不願意,你不是還要怪孩子不懂事么?你不是說那是愛,是喜歡么?
此外,熟人還會利用熟識這一點威脅孩子:你要是說出去,我就告訴你爸媽,你是主動的;你要是說出去,我就去告訴你老師;你要是說出去,我就讓警察把你抓起來,讓你爸爸沒工作.....
如果我們不把孩子當做討好熟人的工具,孩子就少一些被熟人侵害的危險。
2、孩子被性侵,不是因為他們衣著暴露印度強姦率全球最高,然後女性從頭到腳都裹得嚴嚴實實。
堪薩斯大學有一個著名的「你當天穿什麼了」的展覽,展示了一些受害者在事發當天所穿的衣服,用赤裸裸的事實引發公眾去思考:是否被性侵真的和穿什麼衣服有關么?從展覽上可以看到受害者當天穿的衣服在正常不過:T恤、牛仔褲、衛衣......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不管孩子穿什麼,都不是他「應該」「被性侵」的「正當」理由,也不是我們維持責備她的「正當」理由。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義無反顧地站在孩子這一邊,更好的接納TA、共情TA、愛惜TA。
遭受性侵後,孩子最怕的是,我這麼糟糕,會不會被大人嫌棄,我不再是一個好孩子了,媽媽還愛我么?
受性侵的孩子有很強的羞恥感,再加上受侵害人的威脅,擔心父母的指責,擔心同學的恥笑,一般不會主動告訴父母。
如果孩子能主動告訴我們,說明她相信不管她怎樣,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幫助她。這時候千萬不要苛責孩子,逼問孩子整個過程。因為孩子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逼問會造成二次傷害。
無條件地支持孩子,是對孩子最有力量的。理解她,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堅定地告訴孩子,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愛你陪伴你。
我們用正確的方式陪孩子,比如講故事,讓孩子在故事裡投射內心世界,藉此理解孩子的恐懼,比如陪孩子畫畫、做遊戲,如果自己做不到,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4、對性沒有羞恥感的父母才能更好的保護孩子
我們常常罵人,你咋不害臊!其實,這裡不害臊,真的不是貶義詞。因為我們本身如果對性有強烈的羞恥感,面對孩子被性侵,就會產生恐懼感表現得很無能。這樣我們就不能給孩子合適的有力的保護,還會把內心的羞恥感投射給孩子,指責孩子不要臉,壓抑孩子別聲張,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還裝作啥也沒發生。
對性感到害怕,只有在孩子出事時才把性當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會讓孩子在成長中對性充滿了疑惑,因此跌跌撞撞,受了傷之後不但被責怪,還背負沉重的罪名,也許一背就是一輩子。
作為父母,只有戰勝了自己的性羞恥感,才能真正保護到孩子,或者在孩子被侵害後,有能力陪伴孩子慢慢地走過這段黑暗的路,陪孩子一天天好起來。
5、談性並不污,性教育是去污
2013年6月1日,全國百名女記者發起了「女童保護」公益項目,據此項目統計,2017年全國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例378例,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由於各種原因沒被曝光的更多。
儘管性侵事件日益增多,受害年齡越來越小,受害的孩子對性似懂非懂,但是家長們卻依然害怕談性,依然不給孩子進行性教育。而且即使做,也只是防性侵這種負面的教育。
我們往往以為談性很污,很流氓。殊不知,正確的談性是去污,是防流氓。
性,是尊重彼此,是相互關愛,是熱愛生命。性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完善孩子的人格,基本理念是尊重人權尊重生命、尊重性別和男女平等。是的,性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性卻是讓我們愛上自己的重要因素,而當人們發自內心愛自己時,也不會犯下性侵無辜孩子的罪行。
真正有效的性教育,會在我們認真對待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中呈現出來。愛自己,看到孩子,做孩子性心理和人格發展的好父母。
你跟孩子坦然的談性,能讓傷害遠離孩子,讓傷痛不會發生。
??本文由紅茶紫煙心理出品,歡迎分享留言,謝絕轉載。紅茶紫煙心理諮詢所:hongchaxinli.com
推薦閱讀:
※心理導引——喜(20~29)
※校園暴力的心理及社會因素分析
※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10個心理學技巧助你如願以償
※心理諮詢實操:空椅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