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家「2018世界500強」車企的虛與實

國內各家「2018世界500強」車企的虛與實

來自專欄電動車大都會 FutureCarcity10 人贊了文章

2018世界500強榜單剛剛公布,各家車企就陸續秀出了自己的成績。毫無疑問,都是向好。

於是,有媒體寫出了 「美國《財富》雜誌於北京時間7月19日晚間公布了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車企上榜共24家,其中有7家中國車企,佔總數的的近三分之一。在上榜車企數量上,中國位列第一,超過僅有通用和福特的美國」的話語。言語之中不無自豪。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么?

排名中最亮眼的是營業額排國內第一的上汽,超越寶馬,位列全球車企第7,僅次於本田大法。

誠然,這些年國內汽車行業以及一些優秀車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些所謂的第一加身,也就僅僅是給政府 媒體以及老百姓樂呵一下,滿足下瞬間的民族自豪感,之後呢?

在科技日報主編劉亞東的熱門演講《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猛批國內的假大空現象之後,我們也來看看汽車行業這些世界500強的真面目吧。


1. 首先來看下國內車企龍頭--上汽集團

毫無疑問,上汽作為一家地方國企,以善於經營為特色,綜合能力相當高。旗下大眾通用運營良好,自主榮威&MG也有了上升勢頭。2108年上汽以世界排名36的營業收入成績,超過了寶馬。在國內,上汽總體實力方面更是超越了一眾的央字頭車企,獨成一霸,營業收入是排名第二的北汽6倍之多。作為中國車企的龍頭企業,毫不為過。

那麼營業額超越了寶馬的上汽,在2017年的利潤跟寶馬相比如何呢?

很顯然,寶馬用較少的營業額,完成了近76億美元的利潤。而營業額更高的上汽,利潤僅為48億美元多一點。

這樣的差距,並不只是豪車利潤高那麼簡單,那麼根本原因在哪呢?

從上圖可以看出,上汽的營業收入份額,90%來自於兩家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以及一家半自主的上汽通用五菱。純自主品牌榮威 MG 大通等的貢獻加起來只有10%。

合資的大部分利潤都會被外方拿走,這就是當前上汽擁有超高的營業額,但是利潤率僅有3.95%的原因。作為對比,寶馬的利潤率達到了8.74%,是上汽的兩倍多。

好在上汽很早的就意識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十年前就開始將重心轉移到自主身上。十年持續的金錢投入以及長遠的規划下,上汽自主在技術和銷量上均獲得了可見的發展。

2017年榮威&MG也取得了50多萬的銷量,且勢頭正猛。去除巨額的研發費用和試驗場地建設費用,上汽自主在2017年已經獲得了盈利。作為一家國企,一家金枝玉葉的車企,能下苦功夫在自主車企上,這是上汽高層戰略轉移的又一次成功。

我們期望上汽榮威&MG能拋下上汽集團龍頭的優越感,放開國企氛圍的限制,更深入的投入到自主品牌的發展中。畢竟排在上汽乘用車前的國內車企前的幾家車企,都是從苦日子中熬出來的,根基更強。

認清跟國外品牌大眾 通用等技術上的差距,用更多走心的產品去打市場,真正的自負盈虧,才是上汽這隻大象真正的成長為大鱷。

如果以100萬輛衡量一家車企是否已經形成初步的工業體系來看,上汽乘用車剛完成了一半的路程。


2. 接下來我們來看北方的典型國企--北汽集團

世界500強里排在國內車企第三位的北汽,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為什麼說北汽神奇,是因為這家企業有著諸多跟時代割裂的標籤,卻又總喜歡把自己放在鎂光燈下,也是提供了很多段子的車企。

關於北汽一直想寫一些深刻的東西,但是怕觸動了某些群體驕傲而又敏感的神經。在本篇就點到為止的去看看北汽吧。

很多北方人對北汽,懷有複雜的感情,是因為開始認識車的時候,記住了一個綠油油的軟頂車,北汽212。這是北汽很早進入汽車行業的明證。

但,最近我們獲得的關於北汽的信息,更多的是負面。

紳寶銷量不佳且品牌價值低端,正在被戰略放棄;德國品質北汽福田寶沃在神營銷後的的每況愈下;2018年6月新能源補貼新政實施後,北汽新能源的迷失;北汽銀翔的停工;自主的強將李峰 蔡建軍等,甚至在北奔銷售公司證明了自己實力的中方老大李宏鵬等,諸多在行業有知名度人才的陸續離職...

近期在汽車圈瘋傳的吉利混改北汽,在得到徐和誼「一派胡言」義正言辭的答覆後,在這個非常有特點的董事長臉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焦慮。

或許最近北汽集團在500強排名的上升,能給將要退休的老徐帶去一些安慰吧。

但短暫的安慰過後,留給徐和誼以及接任者的這一團的亂麻,依然無解。

2017年北京賓士的強勢表現給北汽吃了一個安心丸,沒有賓士的話,北汽錯綜複雜的自主公司相同的尷尬處境,以及將將能自食其力的北京現代,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局面。而北汽研究院以及北京現代諸多員工的離職,也是不得已。

世界500強排名第124的北汽集團,真的有這麼無可救藥么?

是的。

2017年,擁有搖錢樹北京賓士的北汽,凈利潤僅僅為22億,都不如單幹的比亞迪。

讓我們來算一筆賬,北京賓士2017年的凈利潤在200多億以上。靠著賓士的強勢表現,北京汽車股票信息顯示,其從北奔合資公司錄入了90多億的凈利潤,北京現代基本沒什麼貢獻。那麼北汽自主在2017年虧了90億-22億,接近70億。

以上市公司善於做報表來說,為了賬面上的好看,虧損數據只會更多。這還不算研發投入在內。

70億是什麼概念?作為2017最優秀的車企,吉利的利潤也就106億,也就是說,北汽自主和吉利的差距,是176億的身家。70億放在能燒錢的蔚來李斌面前,也能讓其在上海建一個半的廠房了。

發展自主車企,是一個非常考驗車企綜合能力的事情。因為汽車行業是一個長周期行業,可能需要十多年的良好運營,才能真正的盈利。

車企在早期的持續資金投入,主要是要在三方面突破,一方面是技術研發,一方面就是品牌力,也就是口碑,另一方面就是人才培養。

10多年前,上汽收購羅孚,廣汽收購羅密歐部分技術資料,北汽收購薩博。三家車企發展自主處於同一起跑線,北汽收購的薩博底子還要好於其他兩家。

但10年後,上汽廣汽自主一片向好,兩家的技術也紛紛升級換代。而北汽,卻依然在使用當初收購薩博的2.3T油老虎發動機。各家論壇上,對於北汽旗下紳寶、北汽新能源的口碑,也可以說是差到了不能再差。

曾經我說過一個「停車場理論」,也就是說,看一家車企有沒有發展,就去看看他們員工的停車場,有多少輛自主品牌的車。

但是擁有「全國第一、全球第三」北汽新能源的諸多北汽各公司員工,大都對自家產品避之不及。如果自家員工都不承認自己的產品, 怎麼能指望得到市場的認可呢?

從北汽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薩博的技術沒有吸收再創,紳寶 北汽品牌沒有樹立起來,人才培養似乎也不是北汽的強項,外請的大牛流失也相當嚴重。

不管徐和誼承不承認,這些年的幾百億投入,基本是打水漂了。

打水漂的不只是錢,還有寶貴的時間。

現在跟十年前不同,做自主的難度翻了很多倍。時光一去不復返,有句話叫「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北汽自主從上汽高薪挖走高衛民,到今年逼走李峰,這已經是幾個輪迴了。

任何一個大人物,到了北汽都難逃失敗的命運,把賓士從月銷幾千輛帶到月銷6萬輛的大功臣李宏鵬,也是灰溜溜的離開了自己打下的江山。

這裡邊的深層次原因,外邊的人看的很清楚,可能裡邊的人也看的明白,但是沒人能作出實質的改變。

這就是著名的「死海效應」,有能力的慢慢都蒸發走了,剩下來熬年頭的平庸人物上位,又把新生力量帶向平庸。

朝堂式的管理模式,註定了結局。

在寶馬跟長城已經有了實質進展,奧迪跟上汽眉來眼去劍也已練成的情況下,留給北京賓士更多的是不安。

BBA的長遠發展以及戰略南移,註定戴姆勒會在國內選擇另外一家較強的公司合作,以提高戴姆勒的權利和話語權。再加上未來的合資股權調整要靠實力說話,北汽目前的表現,顯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沒錢沒人沒體系的北汽,接下來只能寄望於北京現代的復甦,來給整個集團帶來一些改觀了。但這在優勢自主品牌崛起的年代,把重任交給現代,難度很大。

記得曾經有客戶談起北汽自主的車,說過一句很經典話。「豬鼻子後邊必有一堆豬頭」。

看來豬頭不去,北汽難有大發展。


3. 大致過一下,廣汽 長安 一汽 東風

這四家我們簡單說一下。

把廣汽放在打頭陣的位置,是因為這四家裡只有廣汽自主在向上。之前我們也說過,廣汽傳祺缺乏轎車和新能源的業務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廣汽已經把傳祺的品牌樹立起來了。作為國內第一家通過GS8成功衝擊高端的車企,廣汽傳祺要儘快健全自己的產品型譜,加快推陳出新能力,才能在接下來獲得更大的突破。

而剩下的三家,自主最好的是長安,曾經的自主老大在近幾個月一直在走下坡路。長安作為三家央企里最有樣的,跟躺在大眾和奧迪身上賺錢的一汽比,確實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重。奔騰 紅旗 風神謎一般的的存在感,讓長安在央企合併中做自主板塊的主力,當仁不讓。

長安下滑的原因也很明顯,一是長安的品牌一直處於上不去的尷尬境地。比長城高半檔,但是比吉利 上汽榮威&MG 廣汽傳祺低一檔,影響了長安的繼續發展。二是長安的質量問題也是一大難。有句玩笑話叫「百年福特,毀於長安」。跟豪華品牌合資工廠里中方略勝於無的存在不同,普通的合資品牌里中方有一定的話語權和決斷權。而美帝企業對於中方合作跟德國佬不同,更多的是開放態度。長安在其中表現的如何,可見一斑。

同樣在跟美帝車企合作中露餡的,就是已經把北京吉普和北汽克萊斯勒搞黃的大北汽了。

品牌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品牌爛了,就什麼就都沒了。

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合資公司。

對汽車行業了解不深入的,很容易武斷的認為合資企業就是靠外方。中方在普通品牌合資公司中的作用,也非常關鍵。在表現良好的合資品牌,上汽通用 東風日產 南北大眾 和廣汽本田等這些合資公司中,中方已經基本實現了管理體系、人才培育和部分技術轉移的目的。但在豪華品牌中,中外方的實力不對等太嚴重,沒有任何一家中方可以有能力實現對合資公司的管控。

再說回上汽通用和長安福特,福特在早期其實是好於通用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在不同的合資方手裡,可以說完全是兩種表現。

上汽通用合不止通過泛亞深入了本土的研發,還建立了中國汽車行業的神話上汽通用五菱。而長安福特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了。中方對於合資公司投產車型的話語權,是需要靠自己實力一步步談過來的。甚至是在跟摳門德國佬合作的上汽大眾,也誕生了中方主導的朗逸,這款完全的中國專有,因為切中了中國市場的要害,也成為國內A級的爆款。而一汽大眾的寶來,基本已銷聲匿跡。

在合資公司,中方的表現就是這樣的參差不齊。這也給了股權放開後的中方不同分量的談話語權。

通用總公司不止一次表示過,在中國我們只需要跟上汽合作就夠了。類似的話,寶馬也跟華晨說過,於是後來就有了長城寶馬。其中實力差距可見一斑。

而東風與一汽的表現只能說是馬馬虎虎,一汽密集的動作也無法改變多年的累疾。

多年後,雄踞長春多年的座山雕,碰到了打外邊來的楊子榮,結局也是註定的。


4. 最後是汽車圈的大紅人--吉利集團

吉利能取得當前的成就,真的是憑藉自己拼下來的。500強里的國內車企老幺,也是唯一一家民企,未跟任何車企搞過合資。卻收購了沃爾沃,獲得了戴姆勒最大股東的身份。

吉利的500強排名在7家車企里是最末的,但它如果說自己是國內第一,其他幾家也很難爭來什麼。當然吉利也不在乎這些虛名。

可能這句話上汽的員工不樂意聽了。

那我們來看看數據,2017年吉利實現了106億的凈利潤,利潤率為4.42%,排名國內所有車企第一。利潤率超過了擁有超強品牌大眾以及一線豪華品牌奧迪的一汽集團。而上汽的利潤率還不到4%,排在第二陣營。

利潤率象徵著一家公司的絕對實力。

2017年單兵吉利106億的利潤,跟擁有眾多合資公司的廣汽基本持平,也遠超擁有賓士的北汽。

做自己的品牌,掙的利潤都是自己的,這才是車企該有的樣子。

作為2017年的自主冠軍,吉利已經進入月銷量榜的第四名,且依然保持著高增長率。2018年上半年,吉利共實現銷量76.6萬,比去年有著44%的超高增長。

吉利在2018年,完成150萬的銷量,沒什麼壓力。

吉利給的驚喜,超過了我們的想像。除了收購了沃爾沃,還一同創建了領克高端品牌,銷量口碑都站住了腳跟。收購戴姆勒的股份,一度讓北汽咬牙切齒。緊接著又收購了寶騰路特斯,完成了當前車企里全面的布局。

接下來吉利也將向自己的弱勢版塊新能源進軍,率先在真正意義上提供了48V自主車型--弱混博瑞。

可以說,目前也只有敢想敢拼的吉利能給我們這麼多驚喜,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汽車的希望。

而國產高端品牌領克的成功塑造,也讓吉利的盈利能力上了一個台階。這是吉利未來的王牌。

這些年,各行各業都在討論哪家企業是本行業的華為。在汽車行業,如果吉利不說自己是,其他車企估計也是不敢認領了。

我們也期望,中國出現更多類似吉利的車企,能在未來作為我們的民族名片,在世界舞台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中國難出現世界級巨頭公司的原因有很多,關鍵的一點就在於,缺乏長遠的目標。取得小成績後的沾沾自喜與戰略迷失,也讓國內自主老大的位子輪流坐莊。

越是進步的時候,越是要知道跟國際大廠的差距有多大。

在上榜的車企中,只有吉利控股和中國一汽的利潤率超過4%,分別為:4.42%和4.11%,上汽集團以3.95%的利潤率緊跟吉利控股和一汽集團,餘下的北京汽車、廣汽集團和東風汽車的利潤率分別為2.23%、1.97%和1.50%。

而榜單排名第一的汽車企業—豐田的利潤率高達到了8.48%,超過豪華品牌的戴姆勒的6.40%,但不敵寶馬集團的8.74%。值得關注的是,豐田雖然全球汽車銷量僅排名第三,但是在這份榜單營收和利潤均在汽車行業排名第一。

數字是最好的說明。

做汽車相當費錢,而且難度相當大。這也讓汽車成為考驗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最佳指標。汽車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不斷的改進產品以適應潮流。

所以,一個車企的研發能力,至關重要。

2017年國內車企研發投入最高的,是上汽,110億人民幣。為研發最能砸錢的車企,也取得了回報,上汽自主榮威&MG的品質得到了持續的提升。上汽新能源榮威Ei5,取得了6月份新能源政策修正後的銷量頭魁。按北京新能源車主的說法,北京市場缺少好品質的新能源車,榮威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而因為財務報表的原因,吉利的研發費用顯示只有3.3億,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我們從多方面了解到,吉利2017年的研發費用,總體也在100億左右。

目前國內也就上汽跟吉利,在研發上下了血本。

而剩餘的車企,在研發費用上,除了比亞迪外,就沒那麼樂觀了。躺著賺錢是舒服,但是也容易成廢人。

問題來了,國際一線車企的水平在什麼程度呢?

讓我們來看一下。

可以發現的是,在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汽車類企業以絕對的數量優勢保持領先。

汽車行業企業共有12家進入全球研發支出前50榜單,這其中,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以136.72億歐元連續第二年坐穩研發投入第一的寶座。緊隨其後的是通用、戴姆勒和豐田,在研發上的投入分別為76.84億歐元、75.36億歐元。

上汽集團以12.84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排名第116名,在汽車類企業中排名第19名。僅為排名第一的大眾公司的9.4%不到,也不及單一品牌的現代集團。

中國汽車行業,在幾年後也將放開合資股比限制,可以說是繼當初紅旗、上海牌汽車之後的第三次衝擊。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中國車企的能量強大了很多。我們有了吉利、上汽、廣汽等一批優秀的傳統車企,也有了蔚來、威馬等新勢力的加入。


但是,這一切也才剛剛開始。

我們需要認清這巨大的差距,樹立三十年甚至更久的長遠追趕目標,踏踏實實搞汽車,踏踏實實提升本土供應商的能力,這樣才有可能成就一個汽車強國!

希望幾十年後,看著滿大街的國產汽車,我們可以自豪的告訴孫子,幾十年前,街上曾經是滿滿的洋品牌。


推薦閱讀:

比對手便宜20萬的奧迪S4,離全民性能車時代已不遠
「洗稿」可恥!但還有更可恥的呢!是不是都「該死」?僅以汽車圈為例
戈壁創投徐晨:如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一樣去發現創新|你好投資人
日本各大汽車紛紛在華減產停產
關稅下調是把雙刃劍,它對國內汽車產業的影響有哪些?

TAG:世界500強 | 汽車 | 吉利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