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平民收購土地房產的歲月(美國的強拆故事)

美國向平民收購土地房產的歲月(美國的強拆故事)

6 人贊了文章

大家應該都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加州(也可以換做紐約州、佛州、華盛頓州、猶他州等等)要修一條高速公路,規劃里要經過一個老太太的房子,老人不同意。政府各種方式手段都不行,最後用比這塊地皮實際高很多的錢來買,老人還是不肯,最後鬧到法院,結果州政府敗訴。公路只好繞很大一個彎。

最後老人去世了,把房子和土地捐給了政府。

皆大歡喜。

然而,似乎沒有人考證過這故事的真實性。

但應當是有類似的案例的,我曾經在紐約聯合國附近挨著東河的一條南北向小路上,看到兩個巨大寫字樓中間夾著一個頗有歷史感的小瓦房,一層是漢堡店,二層可能是住家,就像封面的那個圖片一樣。

但這類故事不是美國的全部。

——

下面要講的事,也都是真實的。

二戰後,世界格局趨於穩定,雅爾塔體系建立。

時間進入二十世紀後半葉,歐亞洲各國經濟由於戰爭嚴重削弱,美國這個二戰最大的受益者,經濟開始高速騰飛,成為西方世界的旗幟。

正如二十一世紀之初的某東方大國一樣,伴隨經濟高飛,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開始了,即所謂的美國Urban rehabilitation——城市復興。

戰後,曾經享有優厚待遇與聲望的貴族階層不復存在,社會中堅被巨大的資產階級中產階層所取代。但當年貴族階層的奢靡生活方式仍然一定程度上被中產階層追逐、繼承和保留,他們嚮往中世紀哥特文化中的美好,嚮往田園、閣樓,陽光、山澗、流水,這些都是喧鬧的城市無法給予的。

此時,福特公司所推動的汽車普及愈演愈烈,驅使中產階層的夢想照進現實。

由此,富裕的中產階層紛紛開著汽車從市區的喧鬧中搬離,在市郊買下土地,蓋起獨立的house,並逐漸聚集最終形成一片片的富人社區。留下的城市呢?除了中心的繁華商業區,其他區域逐步成為低收入者和少數族裔的貧民窟。以紐約最為突出,布魯克林等區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少數族裔社區,犯罪滋生、罪惡橫行。

經濟繁榮和城市破敗的並存,使各級政府不得不考慮城市重建問題。

與此同時,美國的高速公路系統(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在加速推進,二戰前美國已修建了數條在我們今天看應被稱為「省道」的公路,包括紐約州的林蔭車道網、賓夕法尼亞州收費公路(Toll Road)、芝加哥的湖畔林蔭車道(Lake Shore Drive)以及洛杉磯的阿羅約-塞克(Arroyo-Seco)高速路等。美國工程界在戰前有一股強烈的聲音,期望在國家現有公路的基礎上發展一個像德國一樣龐大的高速公路網,高呼新公路系統將會給社會帶來回報,增加交通流量和速度,為各地區的商業注入生機,然而這個宏偉計劃在國會批准方面舉步維艱。戰後,美國人的生活重新走向繁榮,汽車工業高速發展,卡車運輸業蓬勃向上,使得現有城市道路捉襟見肘(國人應感到熟悉),建設高速公路網的聲音越來越大,政府將高速公路和造城計劃打包,形成一個統一的建設計劃送交國會審議,經過博弈,最終國會1956年投票通過。

至此,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強拆的兩個最初原因形成了。而在此之前,沒有人預見到,因為後期執行政策上的限制因素,這次強拆工程最終將對準平民住宅。

首先是國會的撥款規定中明確不得拆遷工業和商業所在地,因此項目推進的路線更多的被聚焦在住宅上。其次是規定收購和清理土地時不能預先與開發商合作,旨在最大化規避風險,區隔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失去了專業指導的可憐政府部門閉門造車,大筆一揮繪製光明無限的藍圖(國人又很熟悉),大量井然有序的住宅區捲入了規劃。

那麼都是什麼住宅區被併入了規劃呢?

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有跡象表明強拆工程與種族主義攪在了一起,五六十年代種族主義在美國依然盛行,白人管理者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夾帶私貨,大量有色人群的正規住宅在強拆工程中風雨飄搖、灰飛煙滅。根據不完全統計,五六十年代,近二十年時間超過73萬個家庭遭到強拆,其中大部分是黑人、西班牙裔和其他少數裔,他們只獲得了極少的補償,甚至沒有補償。其中巴爾的摩的拆遷住宅中90%是黑人家庭,而其中僅有一半家庭得到了平均69美元的補償。

然而還有更糟的情況,這些無家可歸者離開原居住區,無法負擔其他地區的房租,而在強拆的最初6年,美國政府沒有提供任何安置房給這些受害者,在那之後安置房也遠小於拆除數量,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的被拆遷者得到了安置房。為了讓被拆遷人儘快搬走,強拆者們還採取了以下舉動:在拆遷房附近縱火、在拆遷房中還有人住的時候就開始強拆、在拆遷房中放老鼠、恐嚇還沒搬走的「釘子戶」……更糟的情況是,當有抗議者收集情況投訴到新聞媒體時,幾乎沒有一家媒體願意刊登。

拆遷運動還造成了大量土地被廢棄,政府閉門造車的規划得來部分土地並沒有獲得開發商的青睞,很多地塊荒至。最終,各地的反抗讓強拆走到了終點,騷亂使政府不得暫停計劃,將重心放在維穩上。

進入七十年代,美國政府進行了反省,改進了推進思路,他們先行與開發商接觸,將商業利益與公眾利益結合,注重對平民住宅的拆遷安排和補償計劃,有效的平衡各方的利益和關係。新的拆遷建設與當時金融業、服務業的發展和製造業海外遷移相適應,城市開發逐步以寫字樓、高檔住宅、文化體育設施為主,城市變得更加整潔、美麗,而當年離開城區的中產階層也開始逐漸搬回來,最終衰落的城市重新復興。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新技術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美國經濟更多的偏向第三產業,這些產業的集聚效應造成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大型企業更多遷至郊區,建設可容納更大設備的基地,從而城市又一次出現轉型,成為今天高端服務業、文化娛樂聚集的公共服務中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回看一部電影——馬丁·斯科塞斯的《紐約黑幫》,丹尼爾·戴·劉易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卡梅隆·迪亞茨主演的黑幫片。在片尾萊昂納多站在布魯克林區,遙望曼哈頓,伴隨著U2的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歌聲,紐約的天際線從一片荒野,到市井叢林,再到高樓林立,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詩意的美國城市化進程縮影。

——

這篇文章的意義旨在引發一些對當下中國房市現象的思考,尤其是對強拆的思考。其實文中雖然只在某些地方標註了「國人感到熟悉」的字眼,但全篇對於當下的中國應當都是似曾相識。

曾經被我們掛在嘴邊的「某國式強拆」並非孤例,作為歐美世界旗幟的美國,其私有土地也不是「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

是否對旗幟的美好幻想破滅了一點?對當下中國現實認識的更深刻了一些?

(微笑)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曼谷中央溪谷國際公寓一天就認籌出60套?詳細剖析
買房必看禁忌,這些房子小心住出病來!
如果有100萬,買房子還是買股票?李嘉誠是怎麼說的?
買房置業的風水講究

TAG:買房 | 房市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