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經濟總是「穩中向好」,我們卻總是錢包癟癟?

為何中國經濟總是「穩中向好」,我們卻總是錢包癟癟?

來自專欄沈視樓市149 人贊了文章

周一,2018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網上處處都是對半年度各項經濟數據的云云解讀,官方的結論是:「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來看,確實半年度成績超出預期:

1.上半年,我國GDP418961億元,同比增長6.8%,預期增長6.7%,去年同期6.8%;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8:10,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但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297316億元,同比增長6%,比一季度下滑1.5%,比去年同期增速下滑了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0018億元,同比增長9.4%,較去年同期增速下滑1個百分點;出口75120億元,增長4.9%,比去年同期下滑10個百分點,順差持續收窄,可見三駕馬車增速均在下滑。

另一方面我想大多數人跟我的感受是一樣的,周邊朋友生意越來越難做,關門倒閉的商家也不在少數,大家都喊著實體不振,可我們依然創造出那麼多的生成總值?保持住了GDP的增速?實屬不易。

2.然後我們來看價格指數的情況,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2017年上半年同比上漲2.0%,漲幅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們明明感覺到房價持續上漲,物價持續上漲,為何CPI的表現卻一直不超2%,一副「盛世太平」的感覺?

那是因為我們的CPI指標並不包括住房、醫療、教育中國老百姓「三座大山」的實際漲幅。拿住房舉例,我們的CPI價格指數里的居住包括:租房的實際房租,自有住房的房屋貸款利率、物業費,建房及裝修材料,水電、燃料等,但這個房貸利率和其他經濟組織國家採用等值租金計算相比顯然脫離實際。

還有個原因,其他經濟組織國家自有住房等值租金和租用房的兩項權重,超過了60%,而中國這兩項權重卻僅為31%,還不及水、電、燃料這一項的權重(41%)。

3、最後是大家最關心的指標: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沒有跑贏GDP(PS:對不起,我又拖祖國後腿了),為什麼呢?因為企業效益不好唄。

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609元,同比名義增長8.8%,比一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加快1.3個百分點。收支相抵後,人均結餘4454元。

好吧,這大概就是年輕人口中的「月光族」。赤裸裸的錢包擺在眼前,而社會福利和保障機制又不健全,正常支出除外,我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為自己尋求安全感,房子就成了寄託。

商品房市場化這件事本沒有錯,可自從98年房改以來,房價一路高歌猛進,很多老百姓掙錢攢錢的速度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特別是一二線資源集中的重點城市。按全年人均餘額9000元計算,今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房價8678元/㎡,那麼100平房子,首付30%,你需要攢近28年才能夠首付款,同時還要背60萬的貸款,30年的月供大概3365元,這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顯然背離。所以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可能買不了房,那麼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部分人住有所居當然是前提,這就需要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同時推進,才會讓更多人來城市發展。

《我不是葯神》為什麼叫好?就是因為大家有共鳴,中國人得不起病,因為治不起病,吃不起葯,像影片中的格列衛,據資料顯示在中國售價全球最高,一盒高達23500元。而我們的醫保在面臨大病治療時往往會掉鏈子,進口葯不在包銷範圍內。身體真的是革命的本錢,多少家庭因為不幸家庭有人患病,就一夜回到「解放前」。

教育問題也讓人十分頭疼。一所普通幼兒園在1000-2000元/月的開支,好不容易熬到「義務教育」階段,但小學、中學公辦資源匱乏,民辦院校學費一學期基本在5000元左右,和幼兒園一年開支差不多,而我國去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僅25974元,教育支出占其家庭收入一半,顯然不合理。

國富是面子,民富是里子,只有當實現真正的民富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會活得更有精氣神,也才不會受制於外在力量,而我們內生的積極力量便可以讓經濟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

(大家有任何置業疑問,都可私信S姐哦。)


推薦閱讀:

陸銘:"搶人"背後是經濟增長動能的切換 警惕失去公平
華民 |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結構問題
金誠每日資訊| 今年人均GDP有望站上1萬美元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香港今年經濟增長或高於3.5%|林鄭月娥|施政報告|香港
經濟增長「下限」為調結構釋放空間

TAG:經濟增長 | 經濟轉型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