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做了父母就忘了如何相愛

有多少人,做了父母就忘了如何相愛

來自專欄艾小羊10 人贊了文章

?

在上海新天地看到一對外國夫婦,帶兩個孩子一起坐在露天酒吧門口,給自己點了啤酒,給孩子們點了果汁、炸薯角和披薩。啤酒很快端上來了,夫妻開始碰杯,彼此深情對視。此時,最小的孩子哭鬧起來,他正處於「我是世界中心」的年齡,不明白為什麼吃的還沒來。

我心想,完了,夫妻兩人得去手忙腳亂管孩子。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卻又是他們愛情的終結者。

然而,他們只是簡單地安撫孩子,你的東西要等一會兒。然後就無視他的哭鬧,開始甜甜地碰杯,輕輕地接吻。

我被這一幕深深打動了。

我接觸過很多孩子的父母。習慣的場景是,母親跟孩子無比親密,怎麼看孩兒他爹都不順眼; 或者父親把孩子當掌中寶,開口閉口責怪母親這沒做好那沒做對。總之,有了孩子的中國夫妻,就像一個育兒互助社。甚至很多時候,兩家老人也加入這個互助組織。你看不到彼此之間的愛與理解,孩子彷彿是連接大家的唯一紐帶。

?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總在思考,怎樣讓孩子懂得愛是世界上最有力量、最值得珍惜的事。

雖然我們在父母身邊,待了十幾二十年,但成年以後,說起父母的教育,其實很難回憶起多少刻骨銘心的時刻。在我有限的回憶中,總記得有一年母親節,父親給母親買了一套粉色波點的衣服,母親覺得太花哨了,父親說,不花,我都能穿。他真把衣服套上了。也虧那衣服彈力好,父親穿著它,搔首弄姿,母親臉都笑紅了。

那一刻,我覺得特別安心、踏實。彷彿終於確信我成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我的父母很相愛。成年以後,每次想起這個情景,都願這樣的時刻多一點。

可惜,我父母跟所有中國式父母一樣內斂,並且以孩子為中心。在我們面前,要麼一本正經地討論教育問題,要麼不厭其煩地互相埋怨。

?

太多的父母,有了孩子就忘了怎樣相愛。

我的朋友小米去年剛生了女兒,她說自從有了女兒,就開始嫌棄老公。以前她也是很粘老公的,但現在覺得,女兒最可愛,並且只有女兒全心全意愛媽媽。我問,你希望女兒幸福嗎?她說當然。「那就應該花時間經營夫妻關係。你們又不是沒有感情基礎,是你移情別戀了。」

小米吃吃地笑,說「移情別戀」這個詞用得太好了。女人最嚴重的移情別戀,恐怕不是對某個男人,而是對自己的孩子。

有了孩子,就輕易「移情別戀」,因為沒有意識到,父母恩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這種恩愛,要在孩子面前秀出來。讓他們明白,父母彼此相愛,是這個家庭存在的基石,是一切關係健康的基礎

?

我很認可一種說法:子女婚姻幸福,才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即使不結婚,也要學會如何與相愛的人相處。長久而穩定的關係,不僅給成年人帶來幸福感與安全感,更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完成感情之外的修行。而不是談一場戀愛,結一場婚,消耗大量的精力,撕扯出太多的摩擦,血槽都空了。

愛,不是教育。你給孩子看很多書,告訴他們要寬容大度地對待愛人,在愛情中做一個有趣的人,嘴皮磨破了可能都沒用。

愛是傳承。每個人都會在成年後,無意識地重複父母的行為。父母相愛的瞬間,是他們生命中的光。當他們戀愛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向著這道光亮前行。而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表現恩愛的夫妻,可能贈予孩子好衣服、好飯菜、好學校,卻沒有給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溫暖的愛之光芒。

孩子成年後,走入愛情,猶如在黑暗中摸索。當美好的愛情慢慢呈現出現實的一面,他們就開始迷茫不安。從本質上,他們不相信長久的、美好的感情,因為在他們的成長中,缺失了相愛的榜樣。

?

中國父母往往有很強的奉獻精神。覺得有了孩子,再花精力經營與伴侶的關係,是自私。

其實「自私」,也是對孩子的良好教育。只有你好了,天下才太平,無論世界如何冰冷,別人如何待你,你要以舒適的姿態,活得開心而自由,而不是對自己好一點,就彷彿傷害了誰。

希望在中國,自私的父母更多一點。在孩子的哭鬧聲中,淡定地舉杯、對視、親吻。孩子也許在幼時,會因為不能完全佔有媽媽的愛,而失落傷心,然而當他們慢慢長大,父母相愛,就是孩子在世界上橫衝直闖,尋找自我的底氣。

很喜歡聽身邊的朋友說「我的父母相愛」。能篤定而自信地說出這句話的人,身上幾乎有同樣的特質:自信、寬容、樂觀,無論對朋友還是愛人,都赤誠寬容,很少誤解。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文化領域的引領與增值,更要讓子女內心充滿力量。

父母彼此相愛,恩愛秀不停,孩子才能堅信真愛可以戰勝時間的細碎磨損、情緒的千變萬化。這種堅信,能讓一個人在逆境中樂觀,順境中謹慎。

每個最終活成「越來越好的自己」的人,其實都不是被挫折打磨,而是被美好引領的。在孩子眼裡,最美好的引領,就是我的爸爸愛媽媽。


推薦閱讀:

遵循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中風家庭康復指導:教你如何做床上運動
生活中這樣的設計才有愛——老年人與孩子的家庭裝修
不快樂的媽媽,對家庭的殺傷力有多大?
家庭自製糯米酒

TAG:婚姻 | 家庭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