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細胞》——潛移默化的寓教於樂
來自專欄動漫簡評27 人贊了文章
伴隨七月新番的開播,《工作細胞》作為七月新番的一員。在一登場就成功的引起了觀眾。
而這部動畫的原作者——清水茜。在網上並沒有太多關於她的資料。唯一能知道的是,清水茜獲得了27屆《月刊少年天狼星》的新人獎。隨後在本雜誌開始連載了第一本漫畫。
當然,我並非原作黨。所以原作漫畫是怎麼樣的,我尚且還不太了解。但就從動畫的第一集的觀看來看。質量還是相當不錯的。
從動畫內容來看,其主題非常明確。通過將細胞擬人化,將人體比作社會環境。來讓讀者具體認識到這些細胞的作用。
在第一集,通過肺炎鏈球菌的入侵事件,既引出了幾個主要人物,比如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殺手T細胞。以及這些人物與他們性格相關的工作內容。比如,紅細胞因為要跑來跑去,所以性格看起來非常陽光開朗。白細胞因為是負責清理入侵者,所以作為常備軍,看起來十分強壯。而殺手T細胞,屬於精銳部隊,看起來比較臭屁,這大概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榮譽感。而血小板,因為本身規格小於其他細胞,所以被設定成了小孩的樣子,負責組建工作。
整個人體器官,因為不同的細胞的各司其職,才能讓身體得到健康活動。讀者們對這些人物的喜愛,從而樂於接受和了解這些人物背後的設定以及有關的知識。正是作者想要達到的目的。
看到這麼一部將知識和趣味結合在一起的動畫。我在欣喜的同時,也在想。如何能讓觀眾樂意去了解一件事和相關的知識。
再結合起來,這幾年陸續出來的擬人化遊戲和萌娘。我有了一點自己的見解。所謂的喜歡和好感,是可以「移情」的。
有個詞語叫做「愛屋及烏」。觀眾通過對一個人物的喜歡,進而會去理解這個人物的背景和故事,以及與這個人物有關的知識。
對於創作者,對有知識和體系依據的物品進行在構建,其負擔也減輕了許多。比如,許多手游,喜歡將船,坦克,槍械,城市,神明給萌娘化,擬人化。雖然這些作品,並不是想著教育普通大眾,僅僅想的是如何從死宅手裡騙錢出來。而他們手下的角色也基本是打著擦邊球。或者有時候根本就和所依據的東西沒用任何關係。
但,當受眾群體樂於接受這個人物,喜歡這個人物後。和這人物背景有關的知識體系就會被挖掘出來了。就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在軍事這塊領域,因為這些手游的原因。不少人都成為了軍事知識的愛好者。雖然水平不夠,但擴大了群眾基礎後,不乏會蹦出一兩個優秀的人才。從另外一種意義來講,這或許算得上是曲線救國吧?
當然,如果僅僅局限於萌娘化,擬人化。那這種「移情」方式也太狹隘了。除了「擬人化」。我們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移情」方式——設定世界觀。
任何一句作品,都免不了構建自己的世界觀。那麼怎麼快速的套路世界觀呢?只要是劍與魔法的故事。就必定會有「惡魔」「天使」「聖人」「勇士」這些名詞出現。而其中,更多的人物名詞還會更頻繁的出現。比如「蘭斯洛特」「亞瑟王」「八岐大蛇」這一類英雄人物,災厄妖怪。
而這些作品,將這些歷史記載和神話故事中的人名搬過來。在觀眾心中形成了一個影響。無形之中,又擴大了群眾基礎。此後,其他作品在引用相關名詞,總會讓群眾產生熟悉感。進而從中有部分觀眾願意去深挖設定來源。
這又是一種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
仔細想下來,日本動畫的許多設定都喜歡借鑒和引用其他作品。而這種引用,我想最開始是為了偷懶和顯得有逼格。至於觀眾願意去深挖這類作品的設定,則屬於意外之喜。
說到底,如何能夠通過動畫提高觀眾的教育水平,最好用的方法是潛移默化。而如何讓人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那在最開始,就應該投其所好。觀眾想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什麼。但在其中夾雜一些自己的私貨。
這種做法,就有點類似於糖衣炮彈和文化輸出。但,我認為其本質和目的是什麼最為重要。就算形式上與這些手段很相似,但其本質是有區別和不同。那麼又有何錯之有?
而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在哪兒?在於我們想從意識形態來決定我們的行為方針。而我則認為,應該根據我們想要達成的目的去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轉回話題,《工作細胞》我認為是這個七月的黑馬候選。以工作和科普為軸心,怎麼想都穩如老狗好嗎?
再說,你們難道不認為血小板很萌嗎?有誰能夠拒絕如此可愛的人物呢?
推薦閱讀:
※被剝奪的親密(上)
※身邊心理學
※心理測試
※詞之相反,義差大焉之點滴思考
※10分鐘心理學速成(第3集):充滿化學物質的大腦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