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聊聊【折騰】的重要性

【轉載】聊聊【折騰】的重要性

來自專欄高考╳Anki——科學備考研究所9 人贊了文章

最近挺多同學都開始使用 Anki 了,我很欣慰,突然想起一篇幾年前看到的博文,這邊轉載一下,鼓勵你們!


文章目錄

引子

名詞定義:何為「折騰」

「折騰」與「自學能力」

「折騰」與「解決問題能力」

「折騰」與「知識面/知識結構」

「折騰」與「動手實踐能力」

「折騰」與「心理舒適區」

聊聊那些「不折騰」的理由或借口

俺寫本文的目的

引子

  前不久寫了篇關於 Linux 的博文。看到博客評論區中有一些「關於折騰的抱怨」。之前俺寫其它教程(比如:科學上網、操作系統虛擬機),也看到過類似的抱怨。

  關於折騰的抱怨,俺總結下來有兩類:

其一,「從不折騰的人」抱怨折騰太麻煩(這類抱怨往往是泛泛的)

其二,「有過折騰經歷的人」抱怨折騰太麻煩(這類抱怨往往是有具體所指的)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折騰」這個話題。

名詞定義:何為「折騰」

  為了避免某些人抬杠,先界定一下關鍵術語——「折騰」一詞指的是啥?

  在下面的討論中,「折騰」一詞指的是:

在你【不熟悉】的領域中干某些事情(如果是你【熟悉】的領域,那屬於「輕車熟路」,不能算「折騰」)

這些事情通常帶有某種「探索/鑽研」的性質(通常頗費周折)

這些事情通常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能很快搞定的,就不能算「折騰」)

這些事情通常具有不確定的結果(你不清楚是否能得到期望的結果)。

舉例:

針對軟體的折騰(比如:Linux)

針對硬體的折騰(比如:樹莓派)

針對網路的折騰(比如:科學上網)

......

「折騰」與「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博客的讀者們應該都明白這玩意兒的重要性吧?俺隨便說幾點:

  比如:信息時代會有很多新生事物。你以前在學校課堂里學到的知識/技能已經無法應對這些新生事務,你需要通過自學來搞定它們。

  比如:在信息時代,知識的半衰期會變短。你以前在學校課堂里學到的知識/技能,等到你工作時,有些已經過時(失效)了。你需要通過自學來更新這部分過時的知識。

  比如:如今的職場競爭會比以往更激烈(信息流動加快使得人才流動加快)。自學能力強的人無疑會有更大的優勢。

......

◇兩者的關係

  前面俺強調了:折騰的前提是——在你【不熟悉】的領域。

  在這種領域中,你多半要通過自學,掌握某些知識或技能,讓「不熟悉的領域」變為「熟悉的領域」。

  所以,喜歡折騰的人,他/她的自學能力會經常得到鍛煉。

  當然啦,「經常鍛煉自學能力」不一定就表示「自學能力很強」,但至少好於那些「從來沒有得到鍛煉的人」。

「折騰」與「解決問題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

  說到這個,俺又要趁機來惡毒攻擊一下咱們天朝的教育體制了 :)

  如果你回顧一下學校(小學/中學/大學)裡面的考試或課後作業,大部分的題目都有標準答案(理工科尤其明顯)。

  但是當你進入職場後,很多工作中的問題,其解決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標準答案】。

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思路是完全不同滴——

【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解題的思維過程通常是【收斂式】;

【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解體的思維過程通常是【發散式】。

  有很多學校中的優秀生,他們很擅長於考試,但是在工作中的表現卻令人難以恭維。因為他們擅長的【收斂式思維】,在工作中通常用不上。

◇兩者的關係

  「折騰」與「解題能力」有哪些關係捏?

  當你在不熟悉的領域中折騰,通常不會一帆風順——整個過程必然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和障礙),這些問題往往是沒有標準答案滴。換句話說,折騰中碰到問題,【不同於】你在學校中碰到的考題,而【更接近於】你在實際工作中碰到問題。

  所以,經常折騰的人,會有更多的機會去鍛煉他/她的【發散思維能力】。也就可以更多地彌補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缺陷。

「折騰」與「知識面/知識結構」

◇知識面的重要性

  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複合型人才】更有競爭優勢。所謂的「複合型」,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知識面比較廣」。這類人往往兼具多個不同領域的技能。

  就拿自己來現身說法——簡述一下:維護目前這個博客,大概需要哪些技能?

  基本的寫作能力是必不可少滴——如果寫出來的文章狗屁不通,就沒人看了;

  懂一些 Web 開發的技能(CSS 和 JS)是有好處滴——有助於俺把博客界面搞得好看/好用;

  除了上面這些,因為俺博客聊到了「政治、歷史、心理學、管理、編程」這幾類話題,所以俺在這幾個領域多少還算略懂(不敢妄稱精通)。

◇什麼樣的知識結構才是合理的(有優勢的)

  前面提到了「知識面的廣度」。但僅僅有廣度是【不夠】滴。良好的知識結構,應該兼具【廣度】與【深度】。

  至於「深度」與「廣度」要如何搭配才比較好,可以看俺多年前的一篇博文《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兩者的關係

  那麼,「折騰」與「知識面/知識結構」有啥關係捏?

  比如說:你正在折騰 A領域 的某個事物,在折騰的過程中可能會依賴到相關領域的知識(比如說 B領域 和 C領域)。而 B領域 和 C領域 可能是你之前所不了解的。為了搞定 A領域,你就需要順便去了解 B領域 和 C領域。無形中,你的知識面就拓寬了。

  舉個栗子:

  某個技術菜鳥去折騰科學上網,當此人搞定之後,通常也順便學會了一些網路相關的知識(比如:代理、VPN ...)

  如果此人是通過 VPS 來搭建代理,說不定還順便學會了一些 Linux 系統管理方面的知識。

「折騰」與「動手實踐能力」

◇兩種不同的領域

  所有的領域可以分為兩類——「記憶型」與「實踐型」。

  (註:這兩個術語是俺拍腦袋臨時起的名兒,如果你有更恰當的叫法,歡迎告知俺)

  所謂的「記憶型」,意思就是說:你只需要依靠記憶力就可以掌握該領域。

  而「實踐型」則完全不同——要掌握這種類型的領域,光靠記憶力是肯定不夠滴,一定要經過動手實踐。

  舉例:

「記憶型」的例子比較少:歷史、藝術鑒賞...

「實踐型」的例子比較多:所有的體育項目、所有的棋牌遊戲和電子遊戲、烹調、編程、管理、藝術創作......

  對於「實踐型」的領域,不管你看了多少相關的書籍,記住了多少相關的知識,最後都要經過實踐,才能最終掌握該領域。套用一句古話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舉例:

  比如說下圍棋——如果某人從來沒有實際下過,即使此人看了 N 多的棋譜,看了 N 多的圍棋理論書籍,也不能算是「會下棋」。

  學編程也類似——俺一直強調學編程(尤其是新人學編程)要:一邊看書一邊動手寫點小程序練手。

◇兩者的關係

  俺個人認為:凡是需要折騰的領域,都是實踐型的領域。

  而經常折騰的好處在於:每次折騰都是在鍛煉你的動手實踐能力。

「折騰」與「心理舒適區」

◇啥是「心理舒適區」?

  兩年前(2015)寫過一篇《什麼是【真正的】興趣愛好?以及它有啥好處?》,其中正好聊過「心理舒適區」這個概念。下面這段直接引用那篇博文。

  首先來解釋一下,何為「心理舒適區」。這玩意兒,洋文稱之為「Comfort Zone」,用來描述一種「心理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你會感覺到放鬆,沒有壓力和焦慮。

  如果你處於某個環境中,在該環境下所需要的行為你都可以輕鬆搞定。那麼,你就處於「心理舒適區」。

  舉例:

上網閑逛

看電視劇

看娛樂節目

◇「走出心理舒適區」的重要性

  幾乎所有的個人能力,如果要想得到提升,都需要你跳出「心理舒適區」。

  比如說那些優秀的體操運動員,他們需要不斷練習自己【不熟悉】的動作,這樣才能提高;反之,如果某個體操運動員總是練習自己最拿手的動作,那是沒有長進的(或者說,長進非常有限)。

◇為啥大部分人都【無法】走出心理舒適區?

  首先,人都是惰性的。

  停留在心理舒適區,極大地滿足了人的惰性。

  要離開心理舒適區,就要克服這種惰性;這通常需要動用意志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

  大多數人的意志力是偏弱的;即使是少數意志力較強的人,其中還有一定比例是缺乏運用技巧的。

  如果你對這個結論有所懷疑,不妨去觀察一下:大部分人在閑暇時間都在幹嘛。你就會發現:大部分人都在用一些【輕鬆的/消遣性的/娛樂性的】活動來打發時光。

◇兩者的關係

  前面說過:折騰的往往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所以折騰的過程往往會碰到一些障礙和困難。

  而搞定這些障礙和困難,通常需要你跳到「心理舒適區」【之外】。

  所以,經常折騰的人,就經常需要挑戰困難和障礙,於是也就有更多機會去練習——如何跳出心理舒適區。

聊聊那些「不折騰」的理由或借口

  說完了「心理舒適區」,順便列幾個反面教材——關於「不折騰的理由或借口」。

  常見的理由/借口有如下幾種:

◇抱怨「無用功」

  很多人覺得:如果折騰某個東西,最後沒有搞出來(失敗了),那就白白浪費了時間,成為「無用功」。

  這個理由非常有迷惑性(尤其是在天朝這個功利主義非常盛行的社會)。

  實際情況是:即使你折騰某個東西最後失敗了,也【不會】是無用功。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有很多收穫——包括前面提到的幾種能力提升和知識面的拓展。

◇抱怨「時間不夠」

  這可能是最常見的一種抱怨(借口)——說自己工作太忙,沒有空閑的時間去折騰其它東西。

  首先,拿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來反駁此借口——時間就像乳溝,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

  然後,來分析一下俺博客的讀者群,應該大部分是學生或者白領/藍領。

對於在校的學生

  (不管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肯定是是有閑暇時間的(比如寒暑假)。

  即使是高三年很忙,只要等高考結束,之後那個假期總歸是空閑的。

對於工作中的上班族

  很多人抱怨「加班」佔用時間。

  試問:有多少公司是一年365天,天天都加班(完全沒有周末和節假日);而且每天(無一例外)都加班到深夜,一回家就上床睡覺,然後一覺醒來就又去上班。這樣的公司,就算有,佔總體的比例肯定也是微乎其微的。

  還有一些人抱怨「養小孩」佔用時間。

  這種借口同樣是站不住腳滴。「養小孩」確實會佔用一些業餘時間,但比例肯定達不到100%;而且特別占時間的,通常是小孩剛出生的開頭三五年。

  所以,絕大部分上班族肯定是有閑暇時間的。

◇抱怨「精力不夠」

  另一種常見的抱怨是:上班已經很累,下班回家哪還有精力去折騰其它東西。

  首先,很多人發這種抱怨是有誇大其辭的嫌疑。

  其次,退一步講,就算有【少數工作】是每天都很累以至於每天下班回家都精疲力竭。但你至少還有周末的雙休日可用啊。每年有52個星期,單算雙休日就有一百多天呢!(這還沒算上國定假日)

◇抱怨「技能不夠」

  有這種抱怨的人,要麼是找借口,要麼是太缺乏自信。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很普及的時代(天朝網民據說已經6億或7億了),很多需要折騰的事物,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教程,甚至是手把手的傻瓜教程。有了教程(尤其是傻瓜教程),折騰的門檻已經大大降低了。

  (至於如何在網上找到教程,可以參考《如何挖掘網路資源》系列博文)

  當然啦,即使有了再完備的教程,你依然會在折騰的過程中碰到一些困難和障礙。所以「教程的存在」並【不會】影響你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

  上述所有這些,如果是【理由】的話,那都是不成立的;如果是【借口】的話,那都可以歸咎於——不願意離開心理舒適區。

  為啥很多人都在找借口捏?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總是停留在心理舒適區;並且大部分人更【不】願意承認:自己無法離開心理舒適區。所以,他們需要找各種借口來掩飾。

俺寫本文的目的

  在本文最後,稍微透露一下俺寫本文的動機。

  可能大多數讀者會【誤以為】:俺寫這篇是想勸那些不喜歡折騰的人改變習慣,多多折騰。

  NO,NO,NO!這不是俺的本意。

  前面說了:那些不喜歡折騰的人,無法(難以)跳出心理舒適區。這是由他們的本性(意志力、觀念、性格 ...)決定的。而一個人的本性,是【無法】輕易改變滴。所以,俺當然【不指望】:靠這樣一篇短短的博文,就能改變他們的本性。

  那俺為啥還要寫這篇博文捏?寫此文的目的是:鼓勵那些已經走上折騰之路的同學們,希望他們能在這條路上走得足夠遠。【好好折騰,天天向上】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關的帖子(需科學上網)

什麼是【真正的】興趣愛好?以及它有啥好處?

每周轉載:德魯克談《自我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史上最受歡迎的文章

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如何挖掘網路資源

學習技術的三部曲:WHAT HOW WHY

書評:《你的燈亮著嗎?——找到問題的真正所在》

版權聲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創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權。轉載必須包含本聲明,保持本文完整,並以超鏈接形式註明作者編程隨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program-think.blogspot.com


敢於「折騰」,你們就跟別人不一樣!

當然,還在猶豫要不要「折騰」 Anki 的朋友,看完後你想試一試了嗎?

我就是個愛「折騰」的人

不管是寫專欄、開公眾號,還是用 Anki 、Linux

我都一路「折騰」了過來

未來還有很多要「折騰」的東西

不妨在高中就開始「折騰」吧!

這個暑假,我陪你哦!


為了防止和諧,原文有刪改(如果侵權,聯繫我,馬上刪)


推薦閱讀:

CFA課程知識體系及學習方法介紹
「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如何用三個工具和一個方法學懂你想學的知識
第1課 髓鞘質前,人人平等
學習方法論

TAG: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 改變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