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融讓梨」和美國的「孔融」讓蘋果

「孔融讓梨」和美國的「孔融」讓蘋果

來自專欄明智家庭教育4 人贊了文章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4歲時,為祖父祝壽,父親讓他分梨,他先把大個的梨讓給兄長,家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道,長幼有序。頓時得到大人們的讚賞。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你又把大的梨讓給比你年齡小的人呢?他又回答,應當愛護比自己年幼的人,這一句話更獲得大人們的讚許。於是,他的故事成為謙虛禮讓的佳話而傳頌至今。

我一直以來從未懷疑過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認為這個能夠教導人謙虛禮讓的好故事怎麼能夠懷疑其正確性呢?然而,偶然間看到一則美國媽媽教孩子分蘋果的故事,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的教育價值缺陷。

一個美國罪犯回憶了他在自己年幼時曾經碰到過的這件事情。一次,媽媽在桌上擺了幾個蘋果,問他和弟弟誰要拿一個。他看到中間有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正想說自己想要時。他的弟弟卻搶先說話了,說他想要的正是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頓時,媽媽責罵到,你應當把好東西先讓給別人!當他看到媽媽的憤怒表情時,真是心驚肉跳。於是他乖巧地向他媽媽表示,他願意要那個小蘋果,把大蘋果讓給弟弟。結果,他不僅得到了媽媽的大加讚賞,而且還得到了那個大蘋果。從這件事,他得到了最重要的一條經驗: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可以撒謊並不擇手段。

當我看到這一則故事時,我的腦子裡第一念頭就是感覺這就是現代版的「孔融讓梨」呀。美國的「孔融」為什麼卻因為「讓」而開始走向墮落?我並不相信因為那件事必然會導致一個人的墮落,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我們看來如此完美的教育,卻為什麼沒有導致良好的結局。

我又查閱了有關孔融的資料:當時就有人對孔融有這樣的評價:這個孩子太有城府了。而且,我又了解到,孔融成年後拋妻棄子,獨自逃命的情況,這都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我在這裡同樣並不是想說,因為那次孔融的讓梨而導致他的這般命運,但我想說的同樣的是,僅僅因為讓梨就表明這個孩子是個道德高尚的孩子的結論未免牽強。

如果仔細分析這兩個孩子的父母的教育,我們會發現,這種教育的問題是:當家長在誘導孩子向善的時候,卻恰恰忘掉了首先應當鼓勵孩子向「真」。當孔融給他的哥哥讓梨時,當得到了家人的鼓勵時,他說的道理是長幼有序;當他又給他的弟弟讓梨時,他又換了一種說法,即愛護幼小。按照他的長幼有序的邏輯,不應當是他讓梨,而應當是的他的弟弟讓梨給他才對。他這種讓梨的結果,不正是置他弟弟於不義嗎。為了善,他竟然可以將做善事的原則或標準,顛來倒去。沒有規則的善良,有時也是一種惡。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這個小孩子是否是出於真心的了。我們想,如果這件事有作秀的可能,就如同那位美國「孔融」所做的那樣,這種故事的教育價值又何在呢?

只要是人,都喜歡大的梨和又大又紅的蘋果,而不喜歡小的梨和又小又青的蘋果,這是人性正常的需求。更何況是孩子。應當說,那麼小點的孩子,說喜歡大梨才是孩子的真。而孔融的父親和美國「孔融」的母親鼓勵甚至協迫的是什麼?是「缺乏真的善」,這種善是一種為了迎合別人秀出來的「善」,說白了是一種「偽善」。當一個孩子說話做事的時候,不是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是察顏觀色的投大人之所好,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會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為自己負責的人。

我們的教育應當是基於尊重人性基礎之上的教育,應當是「真」為基礎的「善」的引導。漠視人性的基本需求,不顧孩子真實的內心想法的教育,必然是無本之木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是我們教育中對真與善、道德與競爭等方面的界定不清,導致了教育觀念的混亂,最終讓孩子手足無措,甚至因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而迷失自己。那麼應當如何教育孩子?

一、讓孩子知道,對好的東西的追求,是每個人的良好願望,不是不道德的。說出來,是誠實的表現。同時,告訴孩子,你的東西你有處置權,別人無權干涉。讓孩子從小就能尊重內心的聲音,做一個誠實的人。

二、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應當讓。要告訴孩子,雖然你希望得到好東西,但你只有多幫助別人,你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朋友,也會在你需要時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在這幾種條件下,你應當讓:一是這東西不是你應該得到的,你應當讓;二是別人需要幫助,甚至極需幫助,我們可以讓。因為我們也有困難的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三是當遇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因為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三、告訴孩子何種條件不能讓。告訴孩子不是所有的情況都是可以讓的,有些是不能讓的:一是不能損傷我們最珍貴的身體和尊嚴而讓人。二是對方並不需要我們幫助時我們不應當讓。三是在設置的競爭的條件下,我們應當遵守競爭規則去爭。

推薦閱讀:

懂事的孩子是否感到快樂,家長得問問自己
爸爸、媽媽,我不想變成「四眼田雞」。
6.1兒童節送孩子什麼禮物?小帥智能教育機器人
盤點那些經典的「坑娃」教育理論 大部分家長都中招了
一個選擇跳樓的男孩,他遇到了什麼?/沒有健全的心理是件很可怕的事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