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25歲的時候,擁有45歲的思考深度?
來自專欄跨界創新725 人贊了文章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最討厭聽到的評語會是什麼?
「幼稚」。
知乎上最近有個話題挺火的「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一想,到底什麼反映了一個人思想的深度呢?
在我看來,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什麼都經歷過,帶來的這種分辨能力。
2)別人看到的是現象,他看到的是規律。
3)放低姿態請教他人,帶來的全面視角
我相信一個人思想的深度不是白來的,一定有源頭。
關於培養和選拔人才,有句話說的特別好「猛將必發於行伍,宰相必起於州縣」。
講的就是一個高層的官員,一定要有基層的實戰經歷,你才能夠懂得怎麼樣從宏觀的層面去把握軍隊和國家管理的規律,更好的去制定戰略。
01
人生中經歷過的苦難,能夠讓你明辨是非。
現在《極限挑戰》這個綜藝節目裡面,特別火的台灣藝人羅志祥。
其實他十五年前一出道就廣受當時年輕人喜愛,卻因為合約問題,事業瞬間墜入谷底。
但是,他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包括很多人都不看好,再次站回舞台,和他母親的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羅志祥的媽媽八歲被迫離家,開始她的街頭生涯;十四歲加入賣葯的一個表演團,全台灣街頭走唱:二十歲嫁給羅爸爸,後來更帶著當時只有三歲,被成為「天才小鼓手」的羅志祥,全家人開始全省走遍的街頭表演生活。
沒有受太多教育的羅媽媽,卻將她在街頭的所見聽聞、所體會到的人生道理,拿來當作從小教育羅志祥
媽媽教他的」你如果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就要讓別人知道你吃什麼米!「
羅志祥在他的書中講到「多年來選擇朋友的條件,不管他有沒有錢,只要他是個努力的好傢夥,就請給我一個機會當你的朋友吧!」
所以羅志祥,還有一個稱呼叫做「踩不死的蟑螂」。
什麼都經歷過,所以沒有那麼容易放棄。
02 別人看到的是現象,他看到的是規律。
還有一種思考有深度的年輕人,你跟他講的是一個具體的故事,他馬上能夠想起一類現象。
這是因為他們更靠近信息的源頭,擅長模型化的思考。
他還能找到思維體系裡面的一個理論來解釋這個事情。
同時告訴你按照哪個理論去解決這個問題,成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舉個具體的例子,可能有些前輩會跟你講一句俗語,你要多結識一些不同行業的朋友。
「你在中國混的好,要認識一個醫生,一個警察,和一個打手」
而這些厲害的年輕人,讓他會想到這東西對應著他知識體系當中的一個社會學的關鍵詞弱關係。
然後呢他可以用社交網路關係這個關鍵詞去查找paper 最後找到最經典被引用了48000多次的的論文《the power of weak tie》
找到裡面的核心的概念講的是「強關係會傳遞信任,弱關係可以傳遞信息」。
而且你可以從論文中找到一張代表弱關係的關鍵模型圖,虛線代表」弱關係「。
那麼下次再有人和你討論社交相關的問題,你就可以從理論的源頭和他分享你的看法,你的發言自然就比同齡人更有深度。
靠近信息源頭,也有助於提升思想的層次。
因為站得高,看的自然就廣...
為什麼在傳統的政府機構或者是機關單位,領導身邊的秘書會升的比較快?
類似的事情在上市公司的董事會裡面也是一樣,董事長的秘書一般來說,職業生涯發展都不會太差。
在基層員工看到的都是,一個項目的當月的進度的時候,他看到的是整個公司的三年規劃。
董事長秘書看到的是,董事長是如何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人員的安排來落地這個三年規劃的。
看的多了,他戰略思考的能力自然就會強。
在這種有高度思考的洗禮之下,一個人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別人的思考問題的周期是1個月、2個月,你思考問題的周期是1年、2年。
你看的逐漸就能比別人更深,更遠。
凡事,你能夠多想幾個為什麼,怎麼辦?
03
放低自己,多做調查研究來完善思維
當然,我和很多很厲害的90後自媒體人也請教過一個事情,他們特別擅長洞察人心,總是能夠寫出感動讀者,閱讀量10w+的文章。
這項能力是不是特別厲害?
那我和一位百萬粉絲的自媒體人請教過,怎樣可以做到洞察人心,她跟我講過一個關鍵點。
你要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不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老師是過來教別人的,你是來聊天的。
只有這樣,你才可以像一個朋友一樣,從你的讀者當中獲得真實的反饋和他們的感受。
只有這樣,你對他們的理解才會越來越深。
毛主席在《反對本本主義》裡面講到調查研究這個工具,其實是我黨做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武器。
我們在討論一個事情的時候,如果光靠個人拍腦袋來做決定的話,那一定是比較片面的。
1)我們至少要徵求三個以上不同人的意見,你才能夠把事情想得相對全面一些,當然,到場的人數也取決於召集人的組織能力。
2)比起單純的詢問,好的方式是召集幾個人圍繞著同一個關鍵問題進行討論,道理越辯越明。
3)調查的對象應該有一定的多樣性,這樣才方便我們去做一些統計。比如說某一種情況對老闆不滿意,想要跳槽的人,大致的佔比是百分之多少。
4)當然在有數據和有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徵求意見的人數越多,我們獲得的抽樣往往是越準確的。
5)調查者自己要做記錄,因為你記錄的東西,往往的思路會更清晰,而且更全面,更能夠反映你所調查的這個問題。
04
深度思考,真的是做一件事的終點么?
我和我的健身教練交流過,你們壓力大的時候會怎麼辦?
教練說,我們會做大重量的深蹲、卧推,整個做完之後身體會很放鬆。
我相信對於很多思考有深度的年輕人而言也是如此。
深度思考,不過是他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之一。
就像是茶壺裡的風暴,頭腦里的體操。
對於把事情很容易想明白的人而言,他們面臨另外一種挑戰,因為很容易想的更深,所以他們更容易看到更多的困難。
如果一個人只是善於思考,卻從未在實踐中檢驗過自己的能力。
對於他而言,最大的風險就是輕言放棄。
因為看到結局而過早放棄,這是聰明人的詛咒。
思考其實不是終點,看到還需要做到。
05
如何提高一個人思想的深度?
1)主動擁抱新的體驗,少說」這不行「,多說」我試試「。
分辨能力來源於對比,你要多體驗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就像我一開始覺得10塊一斤和1000塊一斤的茶葉都差不多,後來去西湖喝了當地產區的龍井,武夷山母樹的紅茶,才知道原來茶葉與茶葉之間是有差異的。
當然,擁抱失敗也是提升一個人心智韌性的方式,郭德綱說的一個人如果一天八個大嘴巴抽著,到了二十歲絕對是個金剛羅漢,雖然這話是糙了點,卻是是這麼個道理。
2)靠近思想的源頭,少看二手資料。
說句得罪人的話,國內的出版作品有70%以上的是這裡摘抄一點,那裡抄一點,根本沒有系統性可言。
如果你想要提升思考的深度,多讀經典,多讀國外的論文Paper,二手炒飯雖然吃不死人,但是也沒有什麼營養。
3)多總結復盤,提升自己從現象中抽象出模型的能力
看到一件事,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這個是一個單獨孤立的事件還是普遍發生的現象?
如果是個普遍發生的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比如,我在自己在幾次給高管講課的不同場合發現,他們在我講到如何搞定不同類型的老闆的過程中,學員里掏出手機拍照特別多。
那麼我結合對部分學員的訪談,就會發現這個是很多管理者的普遍痛點,而且可以總結出2-3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不被老闆罵 ,如何向老闆要資源,如何獲得升職加薪?
4)放低姿態,不懂就問,甚至於主動的進行調查研究。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有一個習慣,就是不管學員是哪個行業的,我都會問問他們的職業發展路徑,工作中最有挑戰的事情,工作過程中一些有趣的事情。
聊的多了,自己的見識自然也就比一般人要廣一些。
比如你想換行,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上3-4個目標行業的中層和人家請教一下。
其實提問這件事也是有套路的:
你可以問行業的發展前景看未來,
你可以問行業的薪酬水平代表現在,
你可以問行業里最有挑戰的事情代表著過去的協作方式。
小結:
我見過最後有所成就的年輕人,你不用一開始想的最深,但你一定要扛到最後。
其實你思考的越深,才會看到越多的困難。
看到越多的困難,也就意味著你思考的越深。
PS:辛苦寫的3000多字,覺得有點用的同學,歡迎給個贊支持...
經常有朋友問我的成長之路,如何跨界轉型和變牛x的,如何獲得機會給長江商學院CEO班講過課,給騰訊、國信證券這些公司中高層做私教的故事。
關注公眾號:賀嘉老師(公眾號 ID:kuajie123),回復關鍵字「套路」 查看我的成長經歷。
送你一本99頁的《賀嘉演講指南》電子書PDF.
關注公眾號: 賀嘉老師 ( ID:kuajie123),回復關鍵字「演講」領取。
推薦閱讀:
※25歲前,請逼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人間到底是艱難
※職場邏輯探索系列12篇:同理心+共贏契約+高投產比+職業和專業
※失業記 二
※第十節 維修員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