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學習的樂趣(3)思考思考再思考
5 人贊了文章
1
終於進入這個話題的最終篇了,為了找回學習的樂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提問與溝通的重要性,在這兩方面欠缺的人,是非常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的。然而接下來的這個重要因素,則如同人的影子一樣,很顯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子,卻很少有人仔細端詳過自己的影子。
思考,似乎聽上去沒有人不會思考,也沒有人能聲稱自己從未思考過,但觀察自己的思考這件事,卻是不常見的行為。思考本身就夠讓人費腦子了,還要自己去辨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過程,著實令人費神。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學習如果缺乏了思考這個環節,就如同吃別人吐出的口香糖,除了噁心還很弱智。喪失思考能力的學習者,如同機器人一樣,被各種輸入指令,卻無法自己獲得新的感知。
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很擅長思考,儘管我曾經也這麼認為過。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去思考,卻又常常忽略掉。他們分別是:
- 問題是否值得去解決?
- 方法真的只有一種嗎?
- 是什麼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2
先來談談什麼才是問題。
我經常觀察到這個現象,一個目標明確的人,想要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總是急於去解決這個問題本身,卻忘記了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對目標的達成有多大的效用,是不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就一定能達成目標?是不是還需要解決多個不同的問題,目標才能真正達成?譬如下面這個最常見的目標和問題:
目標:提高自己的產品設計能力
問題:如何提高軟體能力是的,基本上初學者都認為,提高設計能力=提高軟體能力。可你翻開任何一本工業設計師寫的書,他都會告訴你軟體只是工具,雖然工具用的熟練會利於做設計,但設計能力的高低卻與軟體熟練程度不成正比。為什麼初學者會大部分會認為,提高軟體能力就能提高產品設計的能力呢?
這或許是由於大學階段,忽略了兩門課程,一門叫做工業設計概論,一門叫做工業設計程序方法。這兩門課程主要就是講一個完整的產品設計流程是什麼樣的,它中間經歷了哪些階段,會涉及哪些領域的知識,會和什麼人打交道,這其中不光包含了,調研、溝通、營銷、市場、設計、工程製造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也全面闡述了一個產品的完整開發過程是什麼樣子的,會經歷哪些困難。
然而,大部分人在學習這兩門課程的時候,可能是像聽天書。一方面部分教師本身缺乏工作經驗,對這兩門課程的講解不夠深入,具體的案例也不夠詳細;另一方面,很多學生把他當成一個死記硬背的課程來學習,只是記住了一些文字卻不理解具體的含義;再者,部分教科書寫的不夠生動,讓人讀不下去。總而言之,對這兩門課程的不上心,忽略這兩門課程的重要性,造成最大的問題就是,初學者不了解真正的工業設計是什麼,不了解完整的流程是什麼,進而就會產生「提高軟體能力就是提高設計能力」,這種片面的想法。
這就是我所說的,你想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得要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但除了這種情況,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會更加棘手一些,就是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位學工業設計的同學向我訴苦,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成為工業設計師還是UI設計師,他不知道哪條路更適合自己,在這個十字的選擇路口上,他猶豫不決,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更擅長什麼,那條路更適合他。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情況,他的目標是什麼?他的問題又是什麼?
目標:在工業設計和UI設計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問題:我更擅長什麼,我更適合什麼?發現了嗎,他的目標本身就不是一個確定性的目標,目標本身有是一個問題。他想試圖通過找到自己擅長或者適合的領域來確定自己的選擇方向,當然還有另一些人試圖通過分析行業前景來決定自己的選擇。然而這樣的問題真的值得去解決嗎?這就是他忽略思考的部分:他的目標不是目標。
那我們重新分析一下他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在我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他從來沒有描述過他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設計師?這裡的「什麼樣的」不是指職業的劃分,而是設計工作帶給你的感受。比如,創造獨一無二的產品體驗,或者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
很多人在選擇與糾結的時候,只盯著選項,然後去分析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來做出所謂的選擇,卻忘記了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題,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當你沒有明確一個目的地的時候,就算拿著地圖,也是不可能知道要去何方的。你要去北京,你用各種方法都可以去,但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即使你就在北京,你也不知道你是否就應該待在這裡。
由此看來,問題是否值得解決,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這個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第二層是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它與我有什麼關係?不思考清楚這兩個方面,你就無法去回答,這個問題是否去值得解決!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天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中,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也在不斷地解決著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許多人的做法與愛因斯坦說的完全相反,還沒有搞清楚問題,就馬上跳進去尋找解決方案。
3
接下來探討一下,方法真的只有一種嗎?
繼續回到我們最開始提出的論題,如果目標是要提高產品設計能力,你該去解決哪些問題呢?提高軟體設計能力是其中一個方法,不過那只是提高單一的工具技能而已,還有沒有別的可以大幅提升設計能力呢?
到底方法還有哪些呢?當你了解設計流程之後,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是值得你去提升的。比如,最直接的是溝通技巧。很多設計師在和客戶溝通的時候,雖然說了很多話也提出一堆問題,但是這真的就是溝通嗎?常見情況是溝通了很久,還是沒有明確客戶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客戶自己表達不清楚的,需要設計師不斷的向他提問,才可以洞察到客戶真實的需求是什麼:企業的產品,到底需要提升哪些方面才能提高競爭力,不一定只是造型、功能或者CMF的問題,很可能他的銷售模式有問題,品牌宣傳有問題,產品定位有問題。
這些沒搞清楚的問題如果被忽略的話,就直接提供一個具體的設計方案,是無法解決客戶的需求的。日本設計師佐藤可士和把自己的工作比喻為「醫生」,他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中關於2002年他參與麒麟發泡酒的命名、包裝設計、廣告戰略等工作,是這樣描寫的,
這是我跟客戶談話間所產生的靈感,並非我信手拈來的形象,而是通過不斷對客戶進行問診——聆聽,徹底整理對方面對的課題和意欲傳達的內容,自然就能找出最適當的表現方式。所以,「替客戶進行診療的醫生」這個比喻確實相當合適。
溝通能力是很重要的,還有什麼其他方式也可以提升設計能力呢?當然有很多。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是工具技巧,這包括設計表達能力、溝通技巧,團隊協作,這一類都屬於工具。不要以為只是用軟體才叫工具,說話、聆聽、記錄、整理、開會,這些都是屬於工具。佐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佐藤可士和的超溝通術》來分享他的開會方式,對他而言,同時進行30個項目,開會就是工作,而要提升工作效率就需要重新設計開會的方式。
第二類是設計方法,大家很流行說的設計思維、設計流程、設計管理,就屬於這個層面的。第三類是設計之外的能力,譬如說商業思維、學習能力等。別小看這些方方面面的提升,雖然有些不是直接與工作相關的,但卻會極大影響工作的過程,進而影響工作效率和結果。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提高自己的產品設計能力這個問題,他的方法真的只有一種嗎?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欠缺的是哪方面,真正應該去提升的是什麼呢,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4
最後我們來聊一聊,是什麼限制了你的想像力?今年很火的一句話是,「貧窮限制我的想像力」。
那個被說爛的小馬過河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小馬問各種不同的動物,小動物對河的想像是波濤洶湧的、非常危險的、下去就會死掉的;而大型動物覺得過河就像去游泳池的淺水區、小菜一碟不用擔心。正是不同的答案,限制了小馬的想像力。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真實的世界是有差異的,我們想像這個世界是什麼樣,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子。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取決於每個人對它的認知。你問大公司的資深設計師和還在為生存苦苦加班的底層設計師,他們對於設計行業的評價,也是決然不同的。
再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人為什麼不吃大便,而狗會吃大便,其實和大便沒有關係。重點在於,人和狗對大便的想像力是不一樣的,認知是不一樣的,這決定了不同的行為。作為一名設計師或者學生而言,是什麼想限制了你對設計的想像力呢?很多人來知乎,看到的對於設計行業的吐槽是這樣的,設計師很容易加班,設計工資很低,設計師很苦逼,重視被人指點江山。是不是這些負面評價,限制了你對設計的想像力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的1-6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學生進行所謂「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通知教師說:「這些兒童將來大有發展前途」。實際上這些學生是隨機抽取的。結果八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確實進步了,教師也給了他們好的品行評語,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應。
羅森塔爾認為這個結果是因為教師接受了「權威謊言的暗示」,對名單上的學生態度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偏愛心理和情感。從而對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並促進了預期期望效果的達成,於是把這個效應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後來,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教師期望效應」。
回憶一下,你的學生時代,是不是有一種學生,每個老師都誇他聰明認真又刻苦努力。一開始可能只是有一個老師這樣認為,然後這個老師把對這個學生的觀點告訴了其他老師。這些老師們對他們想像的好學生都特別關心,會主動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進程,因為老師的潛意識裡面認為好學生要多關注,這樣更會發揮他們的潛力。反過來,那些差學生的口碑常常也是由某一個老師傳遞給其他老師的。最後,好學生和差學生,老師對他們的態度和耐心,都有明顯的差異性。
當你對某一件事情的認知,使得你產生了一種信念,而這種信念限制你的發展與成長,限制了你做出選擇的自由,我們就稱之為「限制性信念」,這些限制性信念往往造成了大家對同一個事物有截然不同的處置方式。譬如,如果對公司抱有「給我工作讓我賺錢」的信念,那麼加班這種事情就是不必要的,我無需多賺那點錢加班傷身體,或者是持有不給加班費我憑什麼加班這種態度。如果公司抱有「給我機會讓我成長」的信念,只要是一個巨大的提升自己的機會,哪怕加班也要去爭取,誰會放棄自我提升的難得機遇呢?你對王者榮耀是抱有「休閑娛樂」的信念,還是「精神毒品」的信念呢?
既然信念那麼重要,我們如何去突破限制性信念呢?我想方法肯定也不只有一種,我這裡列舉一些我自己的思考,不見得全面,但不妨一試。可以親自去體會,去真實的做一些事情,去面對面的接觸你想要知道的東西,而不是像小馬一樣,去問別人甚至是問不先關的人。一旦你心裡有一個聲音在說,我不能、我不行、我不想、我不會的時候,你就應該意識到,你已經有一個限制性信念在你掌控你的大腦了。
5
文章寫到末尾,我突然發現這一系列的主題名字叫做「找回學習的樂趣」,這是我想解決的問題。我開始認為解決它的方法是,告訴大家需要不斷的去提問,去表達,去思考,這是我之前理解的答案。但是寫到這裡突然意識到,難道真的我做好了這三個方面,就能提升學習的樂趣嗎?我是不是也成了給小馬答案的小動物呢?
這三個方面,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去嘗試?因為要提升這些能力,或者改變一些習慣,本身就是容易令人痛苦的。我恍然大悟,如果說找回學習的樂趣,我們對什麼東西最有樂趣,遊戲、音樂、電影,這些讓人能夠產生及時享樂的東西最有樂趣。或許,學習之後馬上能看到學習效果,馬上能提升自己,能得到及時反饋的學習方式,才是真正能提升學習樂趣的方法。我不知道,但我會繼續思考並嘗試下去。
這個問題,顯然我看的還不夠透。但我說的已經夠多了,剩下的留給大家去思考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