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疫苗恐慌,烏合之眾和媒體傳播誰之罪?
5 人贊了文章2016年3月,山東非法疫苗案發生;昨天,宮頸癌疫苗獲批;今天二類疫苗短缺,造成一苗難求;「疫苗」二字再次登上各大社交平台話題榜以及新聞頭條。今天,在追究完「疫苗事件」中各監管部門和各地防疫站的失職之後,或許我們也需要反思在疫苗事件發生後的「後疫苗事件」中,網友和媒體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疫苗,是一個人生命中第一層要完成的疾病預防措施,最多的接種人群是孩子。關係到孩子和生命,總能第一時間造成信息和輿論的爆發。然而,縱觀每一次「疫苗事件」,從來都是「質疑」和「恐慌」,而最基本的「信任」往往缺失。
那麼,在每一場「疫苗恐慌」事件中,到底誰需要反思?誰需要改變? 疫苗監管失職引來杯弓蛇影?山東非法疫苗案的發生,暴露出疫苗監管體系的致命短板是監管缺位。實際上,疫苗在整個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都有相應的監管機制和標準。
但在層層監管機制下,仍出現問題疫苗大範圍流入市場的惡性事件,不僅僅是某一環節監管缺失的問題,而是整個監管出現集體淪陷所致。也有專家表示:「問題疫苗事件頻發,與監管方和被監管方違法違規成本過低也有很大關聯。」
在山東疫苗事件發生後,4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修訂《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對第二類疫苗(即自費疫苗)的供貨渠道作出重大調整。然而,今天,在法律相對完善的情況下,卻出現了二類疫苗短缺,造成一苗難求的情況。
據京華時報訊,昨天,北京市衛計委表示,北京確存在第二類疫苗短缺現象,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招標採購工作,預計8月初可陸續上市,滿足市民的接種需求。但出現這樣的現象,依然引起了大家的質疑,即是新條例的實行,似乎沒得到人們期待的圓滿結果。
而這一次是否是疫苗在生產、流通上的監管不足造成的,亦還沒有事實依據。但顯然,國家還需要在條例上更加完善,畢竟,疫苗是人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物製品,保證疫苗的需求是關鍵。除此之外,疫苗監管的失職,也導致了在「後疫苗事件」中,網友和媒體的杯弓蛇影。寄生在新(自)媒體中的「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在著作——《烏合之眾》中描述了集體心態,他表示,當大眾作為一個整體的傳播對象時,往往是富有激情而缺乏理性的。
在現今的互聯網時代,勒龐的「烏合之眾」顯然不再只發生在現實的案例中,而是聚集在網路上,發揮著比之前更大的影響力,這個群體龐大到遍及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的網路端。
關於「後疫苗事件」的烏合之眾,主要有兩類,一類寄生在新媒體社交平台微博,一類寄生在自媒體平台微信。微博,把更多的話語權交給了普通匿名網友,然而引髮網友熱議的事情,有時候並沒有事實依據,更多還處於待確定的質疑狀態。但「三人成虎」,往往導致事件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微博大V們,為了緊跟熱點和吸粉,也伺機而動,把一些「謠言」和「恐慌」推到了高潮。除此之外,一些新聞媒體的大V,在微博環境中,也往往缺乏求實的考量,一個轉發,讓事件變成了虛假的「板上釘釘」。
從「後疫苗事件」或許也可以看出自媒體的報道底線,即是在沒有採訪權,缺乏還原新聞事實能力的情況下,基於新聞、留言、過往事實的經驗以及謠言的評論性文章,暫且不能稱為新聞,但卻發揮著比新聞更大的影響力。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在「後疫苗事件」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或許需要更多的反思。無論是新媒體還是自媒體,之所以存在寄生的「烏合之眾」。歸根到底還是新自媒體缺乏一定的自身的邊界,包括對謠言的及時處理。甚至有時候事實已經出來,但事實的聲音仍然不及謠言聲音的十分之一。
新自媒體一定要從信息的源頭、渠道和終端上,進行提示和監督。另外,新自媒體從來不是法外之地,虛假內容的發布,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莫要忘記,作為平台,承擔著及時處理「謠言」、「虛假信息」的職責。除此之外,烏合之眾也要反思,對自己的言論要承擔責任,不要被一時無理性的激情沖昏頭腦,多一點求證。失去了「度」的媒體傳播? 「疫苗恐慌」不僅烏合之眾,新自媒體、傳統媒體都要反思。此次反思的重點不只在內容方面,也在媒體傳播方面。新自媒體傳播迅速但傳播失實現象嚴重。而傳統媒體在傳播中也開始沾染新自媒體的不良習氣,本來良好的內容,偏偏「標題黨」造成廣泛的影響。在傳播的過程中,許多媒體標題為了吸引眼球,達到廣泛的傳播目的,採取標題黨。關於「後疫苗事件」或採用比較誇張的標題或是極其煽情的標題,此兩個極端化的現象引起關注。
而在題目中又往往涉及到孩子,使得讀者難以理性思考,也就更加無暇仔細分辨報道內容具體是什麼,是否邏輯清晰,是否證據充足了。而是由於「標題」的先入為主,已經在心理上產生了某些恐慌或質疑。
除此之外,一些媒體為了引起讀者的反應,達到傳播。在新聞內容的創作中,過度片面化,造成報道「失衡」的現象。還有一些媒體過度報道、過度解讀,甚至在嚴肅的事件上過度娛樂化。為了達到傳播的目的,而捨本逐末的態度,或許需要媒體更多的反思。不要為了傳播,失去內容質量;也不要為了傳播,讓標題黨抹去了下很大功夫做出的新聞內容;更不要失去了媒體傳播的「度」。這個「度」,決定著一個媒體的聲望。
失去了「度」的媒體傳播,所造成的後果也必然是漸漸失去讀者對新聞「信任的度」,得不償失。 「疫苗恐慌」,除去監管部門要承擔的重要職責,「後疫苗事件」中的烏合之眾和媒體傳播大概也都不能逃避彼此要承擔的責任,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以後類似「疫苗恐慌」的新聞事件中,找回初心。融媒觀察小貼士大是大非經歷者過來LookTips1:不要輕易成為「烏合之眾」的成員,不要被一時的激情沖昏頭腦,穩住穩住穩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啦)Tips2:新自媒體要準確、及時、不造謠、更不能鼓動情緒危言聳聽,這是公信力的表現。
Tips3:莫要為了媒體傳播,而捨本逐末,掌握好「度」,做好平衡報道,才能得到受眾信任,還有要記得初心初心初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啦)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