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代詩宗錢謙益

一代詩宗錢謙益:新妝才罷采蘭時,忽見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妝成斂拜喜盈眉。《詠同心蘭四絕句》面對美人早妝的錢謙益詩情勃發,愛情的力量常常可喚出內心的潛能,所以愛情詩總是社會生活的主題,當然一般地說,能夠以詩感人的高手並不多,首先要有靈感生成的素養,包括賦詩的才華和情種,並且有真誠相愛的伴侶,例如錢謙益,至於現代那些文墨不通的、無病呻吟的所謂情歌王子輩不與此例。

一)錢謙益和柳如是的愛情是真誠的:

二)衝突封建禮教的愛情:

三)錢謙益和柳如是的愛情具有豐富的內涵:

又過於凡夫俗子一籌:三.紅豆意象的第三層意義  明遺民的故國之思  明末清初遺民詩人群體,充分地開發了紅豆象徵愛國這一雖故猶新的資源,創作出一大批隱喻象徵忠愛故國的紅豆詩,宛如百花怒放。  明末清初紅豆詩,往往具有詩人親自參與復明運動的背景和內容,故不同於一般單純抒情的遺民詩。  紅豆相思的本義,在明末清初紅豆詩中也同時獲得表現。女性愛國志士參與反清復明的政治活動和文學活動,使明末清初紅豆詩兼有象徵男女相思和故國之思的雙重意蘊。明末清初紅豆詩因此而格外鮮艷奪目。  明末清初紅豆詩的代表詩人是錢謙益。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三十二《朱雲子小集引》云:「人謂(唐)伯虎如李龜年流落江潭,紅豆一曲,使人凄然掩泣。」33可知牧齋早在明代時已熟諳李龜年唱紅豆詩的故事。這是牧齋在明亡後創作紅豆詩的資源儲備。《雲溪友議》雖非僻書,可是如牧齋留心到李龜年唱紅豆詩的故事及其可象徵故國之思的人似乎並不多。     1.錢謙益注杜中的紅豆意象  杜甫《秋興八首》第八首:  紅豆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錢謙益《錢注杜詩》卷十五註:  沈括《筆談》及洪興祖《楚詞補註》,並作「紅豆啄餘鸚鵡粒」,當以草堂本為正。《雲溪友議》:李龜年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34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錢注杜詩》卷十七註:  《雲溪友議》:「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龜年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慘然。」35  錢注《江南逢李龜年》引《雲溪友議》所記李龜年唱紅豆詩的故事,其中引出「歌闋,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慘然」這一細節,尤其原本作「望行幸」而錢注作「望南幸」,這一異文,值得讀者留意。  錢注以前,宋人注杜,在杜詩此二處,並沒有這一引文。  《秋興八首》「紅豆」,《九家集注杜詩》卷三十、《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六、黃鶴《補註杜詩》卷三十,作「香稻」,自不注「紅豆」。蔡夢弼會箋《集注杜工部草堂詩箋》卷三十二,雖作「紅豆」並注釋之,但未引《雲溪友議》。  《江南逢李龜年》,《九家集注杜詩》卷三十四、《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十六、黃鶴《補註杜詩》卷三十四均未引《雲溪友議》,蔡夢弼會箋《集注杜工部草堂詩箋》卷三十七雖引《雲溪友議》,但並未引及「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  要之,宋人注杜,在此二處大多未引《雲溪友議》,或雖引《雲溪友議》,但未引及「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錢注引出《雲溪友議》此語,實為首創36。  按《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雲溪友議》,皆作「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二《秋槐詩支集?閩中徐存永陳開仲亂後過訪各有詩見贈次韻奉答四首》第三首「南國歌闌皆下泣」,及卷四《辛卯春盡歌者王郎北游告別戲題十四絕句》第八首「可是湖湘流落身,一聲紅豆也沾巾」,錢曾注兩次引《雲溪友議》此條,亦皆作「望行幸」。可見明代善本《雲溪友議》,皆作「望行幸」。唯有明萬曆年間商浚刻《稗海》本《雲溪友議》,作「望南幸」。  復按明皇行幸蜀中,其地理方位位於湖南長沙之西北,自長沙望蜀中,若作「望南幸」,便是慾望西北反而望南。若「望行幸」之「行」為方位詞,亦當作「望西幸」,方向才對。可見《雲溪友議》《四部叢刊》影明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及錢曾注兩次所引之本作「望行幸」為不誤,《稗海》本作「望南幸」則誤。《稗海》本《雲溪友議》卷首無范攄自序,各條無三字標題,又有文字訛誤,可見並非善本。  錢牧齋精於目錄版本之學,引《雲溪友議》不至於不引當時善本,而引文字訛誤之《稗海》本。牧齋精於歷史地理之學,亦不會不辨地理方位,誤以「望南幸」為是。尤要者,錢曾注謙益紅豆詩兩次所引《雲溪友議》亦作「望行幸」,而錢曾為牧齋族孫,又為牧齋之學生,所學來自牧齋,錢曾引此書不誤,牧齋亦必不誤。  然則牧齋注杜,何以要作「望南幸」?  按牧齋在明崇禎十六年所刻《牧齋初學集》卷一百六至一百十《讀杜小箋》、《讀杜二箋》,未注杜甫《秋興八首》「紅豆」,亦未注《江南逢李龜年》。據《錢注杜詩》卷首季振宜《序》述錢遵語:「我牧翁箋注杜詩,……極年八十書始成」37,可知《錢注杜詩》完成於牧齋八十歲,是年為南明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可見,牧齋注杜甫《秋興八首》「紅豆」,注《江南逢李龜年》,是在明亡之後的清初順治年間。  當身在江南的錢牧齋注杜甫《秋興八首》「紅豆」,注《江南逢李龜年》之時,正是永曆政權延續明朝一線命脈於兩廣雲南之日,亦正是牧齋心魂縈思永曆政權之時38。職此之故,錢注《江南逢李龜年》引《雲溪友議》李龜年唱「紅豆生南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而作「望南幸」,與其說是從不善之本之異文,不如說是有意改「望行幸」為「望南幸」,以寄託牧齋及其志同道合者莫不南望遠在南國之永曆政權的今事今情。如陳寅恪《柳如是別傳》論《錢注杜詩》所說:「細繹牧齋所作之長箋,皆借李唐時事,以暗指明代時事,並極其用心抒寫己身在明末政治蛻變中所處之環境。實為古典今典同用之妙文。」39《錢注杜詩》此條,則不僅是「借李唐時事,以暗指明代時事」,借注杜而「極其用心抒寫己身在明末政治蛻變中所處之環境」,而且是有意改變古典之細節,以確指今典40。  在《錢注杜詩》此條,紅豆意象潛在地象徵了明遺民的故國之思。  《錢注杜詩》此條,同時亦是留下解開錢謙益《牧齋有學集》、《投筆集》眾多紅豆詩暗藏之意蘊的一把鑰匙。換言之,牧齋箋注杜詩,與自己所作詩歌之間,存有互證、互補的密切關係。此點特別值得讀者注意。  在此當提出一個問題:杜甫《秋興八首》「紅豆啄餘鸚鵡粒」,錢注引《雲溪友議》李龜年唱紅豆故事,何以未引及「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  原因當在於此處杜詩中有「紅豆」二字。如果注出了唱紅豆而「望行幸」,使「紅豆」意象與「望行幸」之象徵意義發生直接聯繫,則《牧齋有學集》、《投筆集》眾多紅豆詩暗藏的故國之思,將容易被滿清統治者及其耳目所發現。牧齋於杜詩「紅豆」之句不注「望行幸」,而於杜詩無「紅豆」之《江南逢李龜年》注出「望行幸」,則使其紅豆詩暗藏之意蘊難以被滿清統治者及其耳目所發現。  牧齋自期盼後世讀者能發現自己紅豆詩暗藏之意蘊。《牧齋有學集》卷三十九《復遵王書》論己所作詩云:「居恆妄想,願得一明眼人,為我代下註腳。發皇心曲,以俟百世。」41足見其用心之苦,用意之深。  不久之後,康熙年間,仇兆鰲亦注杜。《杜詩詳註》卷十七《秋興八首》「紅豆啄餘鸚鵡粒」,仇注引錢箋引《雲溪友議》李龜年唱紅豆故事,自未引及「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42。《杜詩詳註》卷二十三《江南逢李龜年》,仇注引蔡曰引《雲溪友議》李龜年唱紅豆故事,亦未引及「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43。仇氏注杜詩「紅豆」引錢箋,注杜詩《江南逢李龜年》則不引錢箋,避開了唱紅豆而「望行幸」這一錢箋的關鍵文字,原因何在?當是出自避禍心理。    2.錢謙益等明遺民的紅豆詩  紅豆詩云興霞蔚。與錢謙益注杜中的紅豆意象一樣,在明末清初紅豆詩中,紅豆亦象徵了明遺民的故國之思。在中國詩歌史上,這是紅豆意象的第三層象徵意義。  明末清初紅豆詩,以錢謙益作品為最多、最佳。《牧齋有學集》,是錢謙益入清以後的詩文集。《牧齋有學集》一書中,包含《紅豆詩初集》、《紅豆詩二集》、《紅豆詩三集》,其中往往一道紅豆詩題,就有十首八首之多。  《牧齋有學集》卷四《辛卯春盡歌者王郎北游告別戲題十四絕句》第八首:  可是湖湘流落身,一聲紅豆也沾巾。休將天寶凄涼曲,唱與長安筵上人。  錢曾註:  范攄《雲溪友議》:「李龜年奔逐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龜年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紅豆詞》,合座莫不望行幸而凄然。」44  辛卯為南明永曆五年,即清順治八年(1651年)。「一聲紅豆也沾巾」,這是牧齋詩第一次直接用李龜年唱「紅豆生南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的古典,隱喻自己以及志同道合者心向南明的今典45。  《牧齋有學集》卷十《紅豆二集?後秋興八首?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別而作》第八首:  臨分執手語逶迤,白水旌心視此陂。一別正思紅豆子,雙棲終向碧梧枝。  盤周四角言難罄,局定中心誓不移。趣覲兩宮應慰勞,紗燈影里淚先垂。46  永曆十三年即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率水師入長江進攻南京,錢謙益將與水師隨行時,特作此詩慰別其妻河君柳如是。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第五章《復明運動》云:「《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別而作》乃專為河君而作,……主旨實在河君一生志事。」47柳如是不僅全力支持錢謙益投身反清復明運動,自己亦積極從事反清復明運動,如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年)親至海上犒勞黃毓祺義師48,永曆八年即順治十一年(1654年)盡橐捐資助餉姚志卓義軍49。牧齋《後秋興八首》第四首:「閨閣心懸海宇棋,每於方罫系歡悲。」能寫出這位女愛國志士的品格。錢柳夫婦愛情的根基,正是反清復明之共同志事。  《柳如是別傳》解釋牧齋此詩全篇意旨云:「第捌首言此時雖暫別,後必歸於桂王也。『碧梧枝』不獨用杜詩『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原義,亦暗指……順治三年丁魁楚瞿式耜等迎永曆帝於梧(州)等事。……『兩宮』者,指桂王生母馬太后及永曆後王氏也。」50所言極是。但是,寅恪先生從未解釋紅豆一詞之意義。  「一別正思紅豆子,雙棲終向碧梧枝」,是用王維詩、李龜年故事及杜甫詩的古典,隱喻自己對柳如是的別後相思和夫婦雙方共同的故國之思(上句),以及夫婦雙方對於反清復明事業的必勝信心(下句)。紅豆意象成為錢柳夫婦愛情與愛國兩重相思的精誠凝聚之象徵。錢詩此二句,可說是明末清初紅豆詩的經典之句。  柳如是題紅豆山莊望海樓聯云:「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51上聯隱喻明朝亡於滿洲,下聯隱喻鄭成功興起複明運動。其愛國志向,有如精衛之志,不可磨滅。柳如是聯語,可以媲美牧齋紅豆詩。  永曆十五年即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牧齋家園江蘇常熟白茆港紅豆山莊的紅豆樹開花,九月,結紅豆子一顆。這是二十年來紅豆山莊的紅豆樹第一次開花結子。在錢柳心目中,二十年來紅豆樹第一次開花結子,真是老天對滿懷紅豆相思之人的回報。九月,正是牧齋八十生日。如《柳如是別傳》第五章云:「河君於牧齋生日,特令童探枝得紅豆一顆以為壽,蓋寓紅豆相思之意,殊非尋常壽禮可比。」52這紅豆相思,原來是愛情與愛國赤誠凝聚的兩重相思。五月和九月,牧齋及其志同道合者迎來了紅豆詩的兩次高潮。  今存作品,有錢謙益《遵王敕先共賦胎仙閣看紅豆花詩,吟嘆之餘,走筆屬和八首》、《紅豆樹二十年復花,九月賤降時,結子才一顆,河君遣童探枝得之。老夫欲不誇為己瑞,其可得乎?重賦十絕句,示遵王,更乞同人和之》,陸貽典《紅豆花詩和韻》、《東澗先生村莊紅豆樹二十年復花,時當季秋,結子一顆,適八十懸弧之月,有詩紀事,奉和十首》53,馮班《和牧翁紅豆花詩八首》,錢曾《紅豆樹二十年不花,今年夏五忽放數枝,牧翁先生折供胎仙閣,邀余同賞,飲以仙酒,酒酣命賦詩,援筆作斷句八首》54、《奉和紅豆詩十首》,以及方文《紅豆詩》八首55。  《牧齋有學集》卷十一《紅豆三集?遵王敕先共賦胎仙閣看紅豆花詩,吟嘆之餘,走筆屬和八首》第四首:  紅豆春深放幾枝,花神作意洗妝遲。應知二十年渲染,只待催花數首詩。56  後兩句,詠嘆紅豆樹二十年不花、二十年醞釀,只待今日之紅豆花開、紅豆詩成。言外之意,是遺民故國之思、愛國之心,歷久不渝,能感動天地。  第六首:  金尊檀板落花天,樂府新翻紅豆篇。取次江南好風景,莫敎腸斷李龜年。57  「金尊檀板落花天」,「取次江南好風景」,用李龜年唱紅豆詩故事,及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之古典,指百花飄零、紅豆花開之今典。「樂府新翻紅豆篇」,「莫敎腸斷李龜年」,則是反用李龜年唱紅豆詩,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的古典,言今日之新紅豆故事,不同於昔日之舊紅豆故事,今日之主人公乃滿懷信心,不同於昔日之主人公腸斷而已。言外之意,是深信反清復明之大業必定成功。  《牧齋有學集》卷十一《紅豆三集?紅豆樹二十年復花,九月賤降時,結子才一顆,河君遣童探枝得之。老夫欲不誇為己瑞,其可得乎?重賦十絕句,示遵王,更乞同人和之》第一首:  院落秋風正颯然,一枝紅豆報鮮妍。夏梨弱棗尋常果,此物真堪薦壽筵。58  秋風颯然,秋氣肅殺,隱喻滿洲之暴虐59;一枝紅豆,鮮妍奪目,象徵遺民之心不死。河君采來的這一顆紅豆,殊非尋常果品可比,其中寄寓的紅豆相思之深意,不僅是為牧翁祝壽,更是為南明祝壽也。  第三首:  秋來一顆寄相思,葉落深宮正此時。舞輟歌移人正醉,停觴自唱右丞詞。60  「秋來一顆寄相思」,「停觴自唱右丞詞」,用安史之亂後李龜年唱王維紅豆詩,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的古典,暗指今日遺民面對這一顆紅豆,思念明朝故國的今典。  第五首:  齋閣燃燈佛日開,丹霞絳雪壓枝催。便將紅豆興雲供,坐看南荒地脈回。61  「佛日」指南明62。錢柳入清以後詩文中的「佛國」、「蓮花國土」,往往字面指印度,借指王維紅豆詩的「南國」,暗指南明或明朝。「佛日」,即佛國之日,借指王維紅豆詩的「南國」之日,亦暗指南明。「佛日」之「日」,並射明朝之「明」,因為「明」字從「日」從「月」。錢柳詩文中,往往一個微言隱語,具有多重隱喻,寓意則只有一個:故國之思與復明之志。  此詩前二句,言南國日暖而紅豆花開(參閱注釋第14條引《廣東新語》述紅豆花色白,中有紅心一縷),是用「紅豆生南國」的古典,暗指永曆興起南方的今典。此處綰合佛日、紅豆,便見巧思。後二句,言云物興起,供奉這一顆紅豆,詩人面對紅豆,期待春從南國復甦大地。隱喻遺民馨香禱祝,期盼明朝自南方復興。  錢謙益紅豆詩精深華妙,超逸出塵,真不似八旬老人之作。  當時常熟遺民詩人與錢謙益唱和紅豆詩,亦多佳作。  陸貽典《紅豆花詩和韻》:  花前今昔事難陳,不飲真辜頭上巾。試問湘潭歌一曲,相思至竟為何人?63  馮班《和牧翁紅豆花詩八首》第一首:  廿載方看白玉叢,人間桃李幾回空。何因結得相思子?應為當心一線紅。64  陸詩後兩句用李龜年唱紅豆詩故事,追問故事中人是為誰而相思。馮詩後兩句則借問為什麼結出紅豆子,直指紅豆花中之一縷紅心。兩詩皆借吟詠紅豆,寄寓故國之思,有深情高致。  錢曾《奉和紅豆詩十首》第四首:  萬國兵塵草木前,止留紅豆向江天。水村路與仙源接,花合花開不計年。65  萬國草木蒙塵,紅豆獨向江天,隱喻滿洲武力征服天下,遺民之心只向南明。「花源」即陶淵明之桃花源,暗指奉永曆正朔的鄭成功之台灣。「水村路與仙源接」,隱喻長江邊的白茆港紅豆山莊,可由長江水道通海連接台灣。句中潛藏紅豆山莊主人曾策應鄭成功水師進攻南京之今典66,及隨時準備再次接應水師之志事。錢謙益《投筆集》卷下《後秋興之十二》第七首「莫笑長江空半壁,葦間還有刺船翁」67,即是自述這一志事。「花合花開不計年」,用《桃花源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及《桃花源詩》「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隱喻世外桃源之台灣及紅豆相思之遺民永不奉滿洲之正朔也。  第九首:  秋院蕭晨香母微,疏窗佛日影輝輝。蓮花國土真無恙,一顆相思寄雪衣。68  秋氣蕭條,香火稀微,而南國佛日,仍光輝照耀,隱喻明朝看似滅亡其實未亡,永曆之正朔尚存也。「蓮花國土」即佛國,「雪衣」代指嶺南69,皆暗指南明政權。蓮花國土安然無恙,紅豆一顆遙寄南方,隱喻遺民祝願南明政權安然無恙,和對於南明之無窮相思。  康熙三年(1664年),錢柳夫婦相繼去世。黃宗羲作《八哀詩?錢宗伯牧齋》哭之,詩中云:「紅豆俄飄迷月路」70。紅豆相思,一時黯然飄零。  紅艷艷的紅豆,紅豆象徵的明遺民火焰般燃燒的愛國熱情,實已進入歷史之永恆。    3.餘論  在明末清初紅豆詩中,紅豆意象有時出自用典,有時則出自興。當紅豆是興象(眼前景物)時,仍然具有紅豆典故的象徵意義。  紅豆意象所象徵的兩種相思,男女相思與故國之思,有時並存一詩,融為一體。但是,在明末清初紅豆詩中,紅豆意象的主要象徵意義,是從男女相思轉移到了故國之思。  明末清初紅豆詩多以傳統的紅豆相思為古典字面,而以明遺民的故國之思為今典實指。  兩種紅豆相思之間具有一致性:紅豆象徵愛心對雙方之間的阻隔的超越。這使以第一種紅豆相思隱喻第二種紅豆相思成為可能。  隨著紅豆意象的象徵意義從愛情到愛國的轉變,與紅豆相關的其它意象,如王維紅豆詩中的「南國」,由此引伸出來的「嶺南」、「佛國」、「佛日」,杜甫紅豆詩中的「碧梧」等,亦皆轉而借用以象徵南明。  隨著紅豆意象的象徵意義從愛情到愛國的轉變,與「紅豆」結下不解之緣的「相思」一詞詞義的主要義項,亦從男女之間的相思,或唐朝人的故國之思,轉變為明遺民對故國明朝、對南明朝廷的相思。換言之,中國詩歌史上的紅豆「相思」已經「脫胎換骨」,如果不是「點鐵成金」的話。  紅豆意象的象徵性、隱喻性,和抒情內容的深藏不露,是明末清初紅豆詩的基本藝術特色。  明末清初紅豆詩所表現的故國之思、愛國之心,不僅超越於明遺民與明朝及南明之間迢遠的時空阻隔之上,亦超越於生死之上。可說是第二種紅豆相思的典範。  後記  本文寫成後,承劉夢溪先生指出,紅豆之「紅」,射朱明之「朱」,紅者,朱紅也。夢溪先生之說甚是,可以補充本文未盡之義。然則明遺民詩之紅豆,又多一重暗指故國明朝之隱喻。謹補書於此,並志謝忱。        33《牧齋初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冊,第937頁。  34《錢注杜詩》,卷十五,下冊,第511頁。  35《錢注杜詩》,卷十七,下冊,第604頁。  36《錢注杜詩》卷首錢謙益《草堂詩箋元本序》,借錢曾語自述:「草堂箋注,……皆吾夫子獨力創始。」(上冊,第4頁。)此並非虛言。《錢注杜詩》的學術性格,是以史證詩,作出重要發明,若無發明之處,即不作箋注。  37《錢注杜詩》,卷首,上冊,第1頁。  38 如明永曆三年即清順治六年(1649年),謙益致書南明吏兵兩部尚書、桂林留守瞿式耜書論救國大計「三局」,式耜將謙益所論救國大計上奏永曆帝,即是突出例證。詳見《瞿式耜集》卷一《報中興機會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4~107頁。參閱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第五章《復明運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下冊,第1014~1016頁。  39《柳如是別傳》,第五章,下冊,第1000頁。  40唐皎然《詩式?詩有四深》:「用事不直,由深於義類」,肯定靈活用典,是對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篇不許「改事失真」之說的突破。這一文學理論的突破,反映了改變古典細節以確指今典的詩歌藝術發展。但是,在詩歌注釋中改變古典細節以確指今典的作法,這也許只能是特例。  41《牧齋有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上冊,第1360頁。  42《杜詩詳註》,卷十七,中華書局,1979年,第四冊,第1497~1498頁。  43《杜詩詳註》,卷二十三,第五冊,第2060~2061頁。  44《牧齋有學集》,卷四,上冊,第126頁。  45庚寅明永曆四年即清順治七年(1650年),牧齋所作《閩中徐存永陳開仲亂後過訪各有詩見贈次韻奉答四首》第三首「南國歌闌皆下泣,山陽詩讔倩誰傳」(《牧齋有學集》卷二《秋槐詩支集》,上冊,第78頁),已使用這一典故,但詩句中尚未直接出現「紅豆」二字。  46《牧齋有學集》,卷十,上冊,第518頁。「趣覲兩宮」原作「歸院金蓮」,此從《投筆集》。  47《柳如是別傳》,第五章,下冊,第1173頁。  48 清祝純嘏《愚[孤]忠後錄》:「(順治)四年丁亥,……黃毓祺起兵海上,謀復常州。(五年)正月,毓祺糾合師徒,自舟山進發。常熟錢謙益命其妻艷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師。」(張元濟藏舊鈔本,第4頁;范景中、周書田輯《柳如是事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95頁。)  金鶴沖《錢牧齋先生年譜》丙戌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譜:「江陰黃毓祺自舟山起師,先生使河君至海上犒師(江陰祝氏《孤忠錄》)。《秋興》詩所云:『閨閣心懸海宇棋,每於方罫系歡悲。乍傳南國長馳日,正是西窗對局時。』蓋指此事。」(民國三十年線裝鉛印本,第6頁。)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第三冊《順治朝卷》錢謙益《後秋興之三》條:「按金《譜》所云,事本《孤忠後錄》,足以徵信。」(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4頁。)其說為是。  49《柳如是別傳》,第五章,下冊,第1040~1042頁。  50《柳如是別傳》,第五章,下冊,第1176~1177頁。  51柳如是手書聯語,舊為常州劉靖基先生所藏;周書田、范景中輯《柳如是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卷首照片。  52《柳如是別傳》,第五章,下冊,第1200頁。  53近代徐兆瑋輯《芙蓉山莊紅豆錄》,輯自《海虞詩苑》卷五;范景中、周書田輯《柳如是事輯》,第447頁。  54《牧齋有學集》,卷十一,《紅豆詩三集》附,中冊,第539~540頁。  55清方文《嵞山續集》;《錢遵王詩集箋校》引,第257頁。方文此詩為翌年作。  56《牧齋有學集》,卷十一,中冊,第538頁。  57《牧齋有學集》,卷十一,中冊,第539頁。  58《牧齋有學集》,卷十一,中冊,第549頁。  59同時期王夫之《讀文中子》第二首云:「天下皆憂得不憂?梧桐暗認一痕秋」,以秋氣肅殺象喻滿洲之暴虐,象喻相同。船山此詩,見《王船山詩文集》,《柳岸吟》,中華書局,1983年,下冊,第298頁。  60《牧齋有學集》,卷十一,中冊,第550頁。  61《牧齋有學集》,卷十一,中冊,第551頁。  62柳如是《依韻奉和二首》第二首:「佛日初輝人日沉。」(《牧齋有學集》卷二《秋槐詩支集》附,上冊,頁76。)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第五章解釋云:「河君……以『佛日』指永曆,『人日』指建州。謂永曆既起,建州將亡也。」(下冊,第931頁。)寅恪先生所言極是,但猶有可以進一步言之者。  《牧齋有學集》卷二十二《贈愚山子序》云:「印度為梵天之種,佛祖之所生。脂那為君子之國,周禮之所化。南曰月邦,東曰震旦,日月照臨,禮敎相上。波斯輕禮重貨,獫狁獷暴忍殺,區以別矣。」(中冊,頁901。)印度為南邦,故可曰南國。佛祖之所生,故可曰佛國。印度、脂那,皆禮敎相上,故可以借印度喻中國。由此可見,錢柳入清以後詩文中的「佛國」、「蓮花國土」,字面指印度,借指王維紅豆詩的「南國」,暗指南明或明朝。由此而來的「佛日」,即佛國之日,借指王維紅豆詩的「南國」之日,亦暗指南明。  《牧齋有學集》卷二十五《石林長老七十序》:「抑又聞之,佛法五百年而一興,法運將隆,宗鏡再闡,漢東粟散之邦,湧現為蓮華佛國。余固尚父之耳孫也,願與公炷香佛前,翹勤以俟,以斯文為告報焉其可也。」(中冊,頁970。)此是以佛國暗指明朝。  《牧齋有學集》卷三十七《蓮蕊居士傳》:「人亦有言,舊國舊都,望之暢然。子羽棲神蓮花國土,巡迴藏識,殆未能舍然於此。余為斯傳,循念崇禎故事,若夫鳥獸之號鳴,燕雀之啁噍,而不能自已也,其亦子羽之志也夫!」(下冊,頁1285。)此是以蓮花國土暗指明朝。  63近代徐兆瑋輯:《芙蓉山莊紅豆錄》,輯自《支溪小志》卷六《藝文志?詩》;范景中、周書田輯《柳如是事輯》,頁444。  64清馮班《鈍吟集》,卷中,常熟二先生集本;謝正光箋校《錢遵王詩集箋校》引,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頁258。  65《牧齋有學集》,卷十一,《紅豆詩三集》附,中冊,頁553。  66請參讀錢謙益《投筆集》;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第五章《復明運動》,下冊,頁1014以下。  67《投筆集》,卷下;轉引自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第三冊《順治朝卷》,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二》,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1341  68《牧齋有學集》,卷十一,《紅豆詩三集》附,中冊,頁553。  69按《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四《羽族十一?白鸚鵡》引唐鄭處誨《明皇雜錄》:「開元中,嶺南獻白鸚鵡,養之宮中,歲久,頗聰慧,洞曉言詞,上及貴妃皆呼雪衣女。」(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上海涵芬樓影宋本,第四冊,頁4103。)可知白鸚鵡「雪衣女」出自嶺南,故錢曾詩以「雪衣」代指嶺南,暗指南明。  70清黃宗羲《南雷集?南雷詩歷》,卷二,《八哀詩》,《四部叢刊》影原刊本。【原載】《中國文化》,第21期,2002年出版;《中國古代文學高層論壇論文集》,中華書局,2004年11月出版;收入鄧小軍《詩史釋證》,中華書局,2004年出版

四)寂寞嫦娥舒廣袖:今天,柳如是的墳就在田頭,墳前亭子上鐫刻著她的筆跡,讓你覺得她一定美得脫俗,溫婉而又堅貞。其實我對她極無知,但這一聯告訴了我,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淺深綠水琴中聽,遠近青山畫里看」,她其實是個藝術家,把自己對萬物的感受寄托在琴畫上。矛盾是暫時的,永恆的是愛情,生死不改的愛情。大約一百米開外是錢謙益家的墓,熱熱鬧鬧三座墳頭,中間是父母,一邊是正房妻子,一邊是錢公子,偏偏他的墳在最明末,江南名妓柳如是,琴棋書畫,蘭心蕙質,吸引了很多翩翩公子。那個時候的秦淮名妓,並不像今天這樣下流,正如那個時候贏得青樓薄倖名的公子,也絕不像今天的嫖客,他們其實心裡比較健康。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錢謙益,家學淵源,是當時的詩人學者。柳如是從風塵中跟著錢謙益回家了,回到他的家鄉常熟,回到他的家庭。古人形容愛情有句話,叫「生不同衾死同穴」,想來他們兩人在書房裡玩著文人遊戲的間隙,一定也聊過這事,但柳如是卻不能跟丈夫死在一處,因為她的社會地位是妾。

榮膺「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錢謙益,以白居易、蘇軾、陸遊為楷模,以詩為載,「詩史」為義,於憂思之際蔵詩風於雄厚,發悲憤之時抒情懷於酣暢。清人鄒鎡為錢謙益的《有學集》作序,評錢氏詩之文華:「牧齋先生產於明末,乃集大成。其為詩也,擷江左之秀而不襲其言,並草堂之雄而不師其貌,間出入於中晚宋元之間而渾融流麗,別具爐錘」;清人凌鳳翔在《初學集序》稱「前後七子而後,詩派即衰微矣,牧齋宗伯起而振之,而詩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從風,一歸於正。其學之淹博、氣之雄厚,誠足以囊括諸家,包羅萬有,其詩清而綺,和而壯,感嘆而不促狹,論事廣肆而不誹排,洵大雅母音,詩人之冠冕也!」;而論及錢氏詩史之義曰:「《傳》稱『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推崇錢詩達於最高境界。誠如鄒鎡言:「古之人三合為一。今仁義道喪,子勛希微,獨有立言耳。」這個評論與陳寅恪評王國維之論相同,強調的都是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如濂溪先生《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所謂獨立人格即為孟子的義,是仕文化的核心理念。格調與境界互為表裡,鄒鎡對錢謙益是極為欣賞與推崇了,以「北地為之降心,湘江為之失色矣。」為錢氏定評。

著作有《牧齋集》、《初學集》、《有學集》等。

《初學集》又稱《牧齋初學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詩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實錄辯證》五卷、《讀杜小箋》三卷、《讀杜箋》二卷,(兩集皆作者親自編定),是其書體例異於一般詩文集處。該集由錢之門人瞿氏耜刻成於明崇禎十六年癸未九月。詩集別有錢曾的《初學集箋注》二十卷,刻於清初,與瞿本略有出入,詞句也互有異同,後有翻刻本。乾隆時書遭禁毀,清末宣統二年,邃漢齋始以明瞿刻本與箋注本兩相對勘,作了校訂,並加按語,合兩本為一,以鉛字排印。二十年代,商務印書館影印明刻《初學集》,列入《四部叢刊》。

《初學集》是錢謙益入清以前的詩文結集,為明亡時之作。其詩在內容上突出表現了對東北邊禍的關切(如《寄東江毛總戎》、《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絕句八首》之《白溝河》等),也有的詩表現了對宦官和權奸的痛恨(如《九月十一日次固鎮驛恭聞泰昌皇帝開遐途次感泣賦輓詞》之四、《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絕句》之《琉璃河》、《文狀元文起》、《昌平州唐罰去華故里》等)和對抗敵將相忠正人物的讚揚。集中的一部分詩是對山水景物的描繪(記游詩),如黃山游詩。另外,頗以風流自賞的錢謙益,當然也不會忘記在詩中描述其與名妓柳如是的交往,凡此種種,可見題材是多樣的。在藝術上古近體皆工,並能作百韻以上的排律,繼承了杜子美、元稹、白樂天的傳統。總論之,其詩七言勝於五言,律體勝於古體,具有雄偉、奇詭、溫婉、麗等各種風格。從古樂府到唐宋名家大家,無所不窺,無所不取,無所不舍,終自成一家。歸庄曾說:「(錢氏於詩)除榛莽,塞經竇,然後詩家始知趨於正道,還之大雅」,實為約言。其古文,在《初學集》中佔八十卷,主要內容包括經學的闡說,時政評論,史實考訂,文論以及敘跋書札、傳記碑誌、山水遊記、諷刺雜文等,氣魄宏偉,局格恢張,如其所寫孫承宗(抗清愛國將相)之行狀,為明清古文家中僅見的巨制。他為文思追歸有光,而規模實過之。黃宗羲稱其「主文章壇坫,幾與(王世貞)相上下。其敘事必兼議論而惡夫剿襲,詞章必貴乎鋪敘而賤夫雕巧,可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其弟子瞿式耜說:「先生之詩,以杜、韓為宗,而出入於香山、樊川、松陵,以迨東坡、放翁、遺山諸家,才氣橫放,無所不有。忠君憂國,感時嘆世,采苓之懷美人,風雨之思君子,飲食燕樂,風懷謔浪,未嘗不三致意焉。」崇仰之情,溢於言表。錢謙益熟悉經史,旁及佛道,可謂通人。其治學「輕經籍,而重內典;棄正史,而取稗官」,著述不遵成法。所有這些,都能從其文中體會到。其著文也,有物有序,遠高於後來極力詆毀他的桐城派古文家之作。閻若璩說:「吾從海內讀書者游,博而能精,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僅僅得三人焉,曰錢牧齋宗伯也,顧亭林處士及黃南雷(宗羲)而三。」真可謂推崇備至了。集中後十卷為《太祖實錄辯證》(五卷)、《讀杜小箋》(五卷),體例稍殊,從中亦可了解錢氏考古的獨特路徑和深厚功力。清朝皇令禁其書。

據說,乾隆皇帝看了《初學集》後,題詩一首:「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為孟八郎。」這位「十全皇帝」詩寫得可謂平庸,可是皇帝們要臣子講氣節的傳統卻依舊,天變了道亦不變。

乾隆皇帝於三十四年六月下令銷毀《初學集》,並諭曰:「錢謙益本一有才無行之人,在前明時身躋無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順,氵存陟列卿。大節有虧,實不足齒於人類。朕從前序沈德潛所選國朝詩別裁集,曾明斥錢謙益等之非,黜其詩不錄,實為千古綱常名教之大關。彼時未經見其全集,尚以為其詩自在,聽之可也。今閱其所著《初學集》、《有學集》,荒誕悖謬,其中詆毀本朝之處,不一而足。夫錢謙益果終為明朝守死不變,即以筆墨騰諦,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為本朝臣僕,豈得復以從前狂吠之語列入集中?其意不過欲藉此以掩其失節之羞,尤為可鄙可恥!錢謙益業已身死骨朽,姑免追究。但此等書籍,悖理犯義,豈可聽其留傳?必當早為銷毀。其令各督撫將《初學》、《有學集》於所屬書肆及藏書之家,諭令徼出。至於村塾鄉愚,僻處山陬荒谷,並廣為曉諭,定限二年之內,盡行繳出,無使稍有存留。錢謙益籍隸江南,其書板必當尚存,且別省有翻刻而售者,俱令將全板一併送京,勿令留遺片簡。朕此旨實為世道人心起見,止欲斥棄其書,並非欲查究其事。通逾中外知之。」

詳究銷毀令,可以看出許多問題來。表面看來,乾隆皇帝之所以下令禁毀錢書,是因為鄙薄錢謙益的人品,認為他既為明臣,又附清廷,於人臣大節有虧,並「為世道人心起見」,才做出這一決定的。理由冠冕堂皇了,為了政治的需要,橫加指責其為人。清皇室奪取政權之初,用胡蘿蔔加枷鎖的手段,迫明室舊臣入朝為官,以籠絡漢人,鞏固王權。而一俟天下太平,皇帝們又要求臣民們對自己忠心不貳,於是,對於像錢謙益這樣的人採取鄙視的態度,並且還加上儒家綱常名教的審判,以戒效尤。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命修《清史》者增立《貳臣傳》,並下令特列錢謙益名於《貳臣傳乙編》,以使其不得與投順清朝後屢建功業的洪承疇等人相混。這種「卸磨殺驢」的手法是所有的封建統治者慣用的馭臣之術。由此,誰還敢小看那些出身關外騎射遊獵民族的滿族封建皇帝呢?

錢書被禁也不是完全無辜的。所謂集中「詆毀本朝之處,不一而足」,並沒有冤枉他。如第四十七卷所載孫承宗行狀,以洋洋四萬餘言,詳細敘述了孫承宗赴遼東抗清的事迹,並記下了清軍攻城破地以及殺人的史實。更讓滿族皇帝不能容忍的是,文中多次大不敬地對滿洲兵使用「奴」、「虜」、「夷」、「胡」、「腥膻」之類的污衊性語言,一篇之中,類似處凡上百處。行狀中甚至把矛頭直指清太祖:「萬曆四十二年,建州酋努兒哈赤叛,襲撫順清河。」有人說,乾隆帝之禁錢謙益詩文,是由於他認為錢降清為權宜之計,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錢謙益七律:《吳門春仲送李生還長干》闌風伏雨暗江城,扶病將愁起送行。煙月揚州如夢寐,江山建業又清明。夜烏啼斷門前柳,春鳥銜殘花外櫻。尊酒前期君莫忘,葯囊吾欲傍餘生。――評論:寫盡病中愁予,直露離別情真,可謂情至。錢謙益七絕《迎神曲十二首選四》:被發騎龍事渺然,欒公立社自年年。臂鷹老手還余我,伏臘雞豚掠社錢。三年蜀血肯銷沉?我所思兮在桂林。卻望蒼梧量淚雨,湘江何似五湖深。日蝕麒麟格鬥余,山河兩戒眇愁予。蘭滄渡後無消息,且坐前潮伴子胥。真王異姓指河山,簫鼓叢祠報賽間。咫尺靈飛催後命,紅雲仍押祝融班。錢謙益七律:《西湖雜感二十首選六》板蕩凄涼忍再聞?煙巒如赭水如焚。白沙堤下唐時草,鄂國墳邊宋代雲。樹上黃鸝今作友,枝頭杜宇昔為君。昆明劫後鐘聲在,依戀湖山報夕曛。瀲艷西湖水一方,吳根越角兩茫茫。孤山鶴去花如雪,葛嶺鵑啼月似霜。油壁輕車來北里,梨園小部奏西廂。而今縱會空王法,知是前塵也斷腸。方袍瀟洒角巾偏,才上紅樓又畫船。修竹便娟調鶴地,春風蘊藉養花天。蝶過柳苑迎丹粉,鶯坐桃堤候管弦。不是承平好時節,湖山容易著神仙。冷泉凈寺可憐生,雨血風毛作隊行。羅剎江邊人飼虎,女兒山下鬼啼鶯。漏穿夕塔煙烽影,飄瞥晨鐘鼓角聲。夜雨滴殘舟淅瀝,不須噩夢也心驚。建業餘杭古帝丘,六朝南渡盡風流。白公妓可如安石,蘇小湖應並莫愁。戎馬南來皆故國,江山北望總神州。行都宮闕荒煙里,禾黍叢殘似石頭。冬青樹老六陵秋,慟哭遺民總白頭。南渡衣冠非故國,西湖煙水是清流。早時朔漠翎彈怨,他日居庸宇喚休。苦恨嬉春鐵崖叟,錦兜詩報百年愁。《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之一》龍虎新軍舊羽林,八公草木氣森森。樓船盪日三江涌,石馬嘶風九域陰。掃穴金陵還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長乾女唱平遼曲,萬戶秋聲息搗砧。《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之二》雜虜橫戈倒載斜,依然南斗是中華。金銀舊識秦淮氣,雲漢新通博望槎。黑水遊魂啼草地,白山新鬼哭胡笳。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和盛集陶落葉》秋老鐘山萬木稀,凋傷總屬劫塵飛。不知玉露涼風急,只道金陵王氣非。倚月素娥徒有樹,履霜青女正無衣。華林慘淡如沙漠,萬里寒空一雁歸。《碧雲寺》丹青台殿起層層,玉砌雕鬧取次登。禁近恩波蒙葬地,內家香火傍撣燈。豐碑巨刻書元宰,碧海紅塵問老僧。禮罷空王三嘆息,自穿蘿徑拄孤藤。《告別戲題十四絕句》江南才子杜秋詩,垂老心情故國思。金縷歌殘休悵恨,銅人淚下己多時。《棹歌十首為豫章劉遠公題扁舟江上圖》扁舟慣聽浪淘聲,昨天危沙今日平。唯有江豚吹白浪,夜來還抱石頭城。《雨不止題壁》憑仗鞋尖與杖頭,浮生腐骨總悠悠。天公盡放狂風雨,不到天都死不休!

********************************

一代詩宗錢謙益錢謙益與紅豆錢謙益學問淹博,泛覽子、史、文籍與佛藏。論文論詩,反對明代復古派的模擬、竟陵派的狹窄,也不滿公安派的膚淺。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對模擬;一面倡學問以反對空疏。所以他既說: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氣,與人之靈心結習而成者也。(《君實恬致堂集序》)又說:根於志,溢於言,經之以經史,緯之以規矩,而文章之能事備矣。(《周孝逸文稿序》)總的主張,是認為寫作必兼具獨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詣之學(《馮定遠詩序》),深情蓄積於內,奇遇薄射於外,輪□結□,朦朧萌析(《虞山詩約序》),然後流露;既要能陶冶性靈(《范璽卿詩集序》),又不能抹殺古人之高文大篇,所謂鋪陳始終,排比聲韻者(《曾房仲詩序》)。所以他的文章,常把鋪陳學問與抒發思想性情糅合起來,縱橫曲折,奔放恣肆,其意圖是合學人之文與文人之文為一體。從具體作品看,雖內容比較駁雜恢詭,但規模闊大,足以轉變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明末清初的文風。《湯義仍先生文集序》、《游黃山記》、《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孫公行狀》、《忠烈楊公墓志銘》、《徐霞客傳》、《答唐訓導汝諤論文書》、《讀蘇長公文》、《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梅村先生詩集序》、《楞嚴志略序》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氣格和論學與評詩文的見解。

錢謙益的詩初學盛唐,後廣泛學習唐宋各名家,轉益多師,不拘一格。他學杜甫、元好問詩以樹骨力,學蘇軾、陸遊詩以行氣機,學李商隱、韓□詩以運用詞藻與比興,加上他才學兼資,藻思洋溢,往往寫成龐大的組詩。明亡後的詩篇,寄寓滄桑身世之感,哀感頑艷與激楚蒼涼合而為一,尤有特色。《徐州雜題五首》、《獄中雜詩三十首》、《己酉歲宴集連宵,於時豪客遠來,樂府駢集,縱飲失日,追歡忘老,即事感懷,慨然有作四首》、《讀梅村宮詹艷詩有感書後四首》、《西湖雜感》20首、《哭稼軒一百十韻》、《左寧南畫像歌為柳敬亭作》、《後秋興》13疊104首等,可為代表。著作有《初學集》110卷、《有學集》50卷、《投筆集》2卷、《苦海集》1卷及外集等多種。各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為最完備。此外有《錢注杜詩》20卷。另編選《列朝詩集》77卷(順治間刊本作81卷)。《吾炙集》1卷。又錢陸燦節錄錢謙益所作詩人小傳為《列朝詩集小傳》一書另刊).一代詩宗錢謙益

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錢謙益,是當時公認的詩壇領袖、開風氣之人。他論詩,推重「詩史」之義,稱揚白居易、蘇軾、陸遊,詩風雄厚,於悲憤憂思之際,尤能感慨淋漓,見於筆端。同時代的鄒鎡讚譽他說:「牧齋先生產於明末,乃集大成。其為詩也,擷江左之秀而不襲其言,並草堂之雄而不師其貌,間出入於中晚宋元之間而渾融流麗,別具錘,北地為之降心,湘江為之失色矣。」(《有學集序》)但是,由於錢謙益在明熱中於進,勢利熏心,晚年又喪失民族氣節,投降清廷,人格遂為後人所鄙;再加上他的著作後被乾隆嚴旨禁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流傳受到限制,這給全面地了解錢謙益的為人和作品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作為詩人,他開創了有清一代詩風。當時人稱「前後七子而後,詩派即衰微矣,牧齋宗伯起而振之,而詩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從風,一歸於正。其學之淹博、氣之雄厚,誠足以囊括諸家,包羅萬有,其詩清而綺,和而壯,感嘆而不促狹,論事廣肆而不誹排,洵大雅母音,詩人之冠冕也!」(凌鳳翔《初學集序》)

作為史學家,錢謙益早年撰《太祖實錄辨證》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國史,他於弘光元年、順治三年兩次欲修明史,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但人們認為「虞山(錢謙益)尚在,國史猶未死也」,可見對他史學才能的極度推崇。

作為文章家,錢謙益名揚四海,號稱「當代文章伯」,黃梨淵《忠舊錄》稱他為王弇州(世貞)後文壇最負盛名之人。

作為收藏家,錢謙益盡得劉鳳、錢允治,楊儀、趙用賢四家書,更不惜高價廣肆購求古本,構築「絳雲樓」,收藏宋元孤本書於其上,「所積充牣,幾埒內府」。他的主要著作有《初學集》、《有學集》、《杜詩注》、《吾靈集》等,另外曾輯明人詩為《列朝詩集》。可鄙的人格?屈大均曾於《南都死節諸臣傳》中用一段妙文詳記其醜態。

在晚明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錢謙益早年為東林黨魁,晚年依附權臣馬(士英)、阮(大鋮),不惜賣身投靠,逢迎諂事,為時人所鄙。《南明野史》記載,「錢(謙益)聲色自娛,末路失節,既投阮大鋮而以其妾柳氏出為奉酒。阮贈以珠冠一頂,價值千金。錢令柳姬謝阮,且命移席近阮。其丑狀令人慾嘔。」在一般仕宦心目之中,錢謙益「首鼠兩端,居心反覆」,大家「薄其為人,遂與之絕」。]最為可鄙的是,順治二年五月,多鐸統率清軍至南京,錢謙益率先迎降,代為招撫江南,自謂清朝大功臣,接著,又北上接受清廷禮部右侍郎的授職。南京陷落之前,錢謙益的愛妾柳如是曾勸錢以身殉國,錢佯為應允,率家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可是直到夕陽西下,錢謙益凝視著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說:「水太冷了,怎麼辦呢?」終於沒有投湖。史惇《慟余雜記》記:「豫王(多鐸)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kūn,音昆,剃去頭髮)辮而入矣。」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詩,諷剌和抨擊錢謙益的投降行徑:「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錢泳《履園叢話》評論說:「虞山錢受翁,才名滿天下,而所欠惟一死,遂至罵名千載。」可嘆的結局?

錢謙益降清之後,並未得到滿清統治者的賞識與重用,他借口年老多病,乞歸鄉里,在此之後長達十八年的隱居生活之中,靠賣詩文度日,晚年甚貧。在他去世那一年(康熙三年)的夏天,錢謙益卧病不起,而喪葬費用尚無著落,恰好鹽台顧某來求文三篇,答應給潤筆一千兩白銀。此時,錢謙益已無力為文只好求來訪的黃梨洲(宗羲)代筆。黃梨洲略顯推辭之色,錢謙益竟將黃反鎖於書房之內,逼迫黃宗羲連夜寫完了三篇文章,得以解決了喪葬費用。黃宗羲《南雷詩歷》《八哀詩》(之五)寫道:「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後與誰傳。憑裀引燭燒殘話,囑筆完文抵債錢。紅豆俄飄迷月路,美人慾絕指箏弦。乎生知己誰人是?能不為公一泫然。」錢謙益的凄涼晚景,於此可見一斑。

更為可嘆的是,錢謙益身後百餘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乾隆帝親自點名,查禁錢謙益的著作,說他「其人實不足齒,其書豈可復存,自應仔細查明,概行毀棄」,乾隆非常鄙視錢謙益這類「貳臣」,在審核應毀書籍的上喻中曾說:「我朝開創之初,……創大一統之規模,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指錢謙益之流),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幸生,靦顏降附,豈得謂之完人?」更特別指斥:「降附後潛肆詆毀之錢謙益輩,尤反側僉邪,更不足比於人類矣。」錢謙益的《初學集》、《有學集》遭毀板,甚至凡有錢的序文或列名校勘之書,統在禁止之列。很顯然,乾隆帝之所以嚴禁錢謙益著作,旨在徹底清除錢謙益一類降臣故作故國之思、忠貞之態的詩文在士林中的影響。

可悲的情懷?

《有學集》收錄了錢謙益降清之後的詩文,其中有些篇章自怨自艾,抒發了他被迫參加外族政權之後痛苦矛盾的複雜感情,對故國的思念、對清朝的低斥、個人失節的恥辱、外族統治下人民的痛苦,悲緒萬端,歷來打動過不少讀者的心。

歸庄在錢謙益死後不久即一針見血地指出:「窺先生(指錢謙益)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蓋,何天待先生之酷,竟使之齎志以終。」當代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也客觀地說:「牧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點。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於事勢所使然。若謂其必須始終心悅誠服,則甚不近情理。」《有學集》所收詩作,除去應酬一類作品以外,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類作品,反映了他降清之初希圖得到清帝重用,以實現他在明王朝未能如願的美夢一一身為宰輔,位極人臣的投機心理。例如《丙申至日為人題華堂新燕圖》:

主人堂前海乳燕,差池上下銜泥語。依約呢哺喚主人,主人聞歌笑相許。主人一去秋復春,燕子去作他家賓。新巢非復舊庭院,舊燕喧呼新主人。

新燕頻更主人面,主人新舊不相見。多謝華堂新主人,珍重雕梁舊時燕。

詩中的「華堂新主人」顯然是指清帝,「雕梁舊時燕」則是自喻。錢謙益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清帝的厚望。

另一類作品,則是錢謙益在他對清帝寄託的希望破滅之後,所表達的對故國的眷戀之情。

如《告別戲題十四絕句》之十一首:

江南才子杜秋詩,垂老心情故國思。金縷歌殘休悵恨,銅人淚下已多時。

]這類作品,大多憂思沉鬱,真摯感人,得到許多人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類作品,表達了錢謙益失節之後忍辱偷生的惶恐不安心情,反映了他內心深處對身事二朝所感所感到的屈辱。例如《次韻茂之戊子秋重晤有感之作》:殘生猶在訝經過,執手只應喚奈何。近日理頭梳窗少,頻年洗面淚痕多。神爭六博其如我,天醉投壺且任他。嘆息題詩垂句後,重將老眼向關河。

最後一類作品,則是錢謙益面對凄涼晚景而發出的嘆老嗟卑的哀鳴。《病榻消寒雜詠》之一為其代表作品:

衰殘未醒若干年,窮鬼揶揄病鬼纏。典庫替支賒葯券,債家折算賣書錢。陸機去國三間屋,伍員躬耕一耜田。欲息古人曾似我,破窗風雨擁書眠。

錢謙益的學識才華使他名滿天下:但「一失足成千古恨」,全無志節的人生選擇,使他長久地失去了人們的尊敬,他的後半生也陷入了惶懼,恥辱和不幸。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牧齋初學集 [清]錢謙益 1
書論:【明】錢謙益《絳雲樓題跋》
錢謙益與虞山詩派

TAG:錢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