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莊內外寺廟楹聯解說和注釋(一)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或「承德離宮」,是清代前、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承德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總面積564萬平方米,是由眾多的宮殿、樓閣、亭榭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總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共有建築120餘組,山莊周邊宮牆高3米,長10公里,形似長城,故人稱「小長城」。避暑山莊主要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苑景又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不以皇家建築輝煌取勝,而是以表現天然山水見勝的宮苑。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有草原風光,也有森林景象,所以亦有人認為是取清朝疆域自然地貌的縮影。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比較高的美學研究價值,同時還保留著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迹。
避暑山莊的營建大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開拓湖區、築洲島、修堤岸,隨之營建宮殿、亭樹和宮牆,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築。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伴隨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並在承德避暑山莊周圍形成了由十二座佛教寺廟構成的龐大寺廟群。這十二座寺廟在避暑山莊北部、東北部的山丘地帶有八座,自西而東依次是:羅漢堂(大部分已毀)、廣安寺(大部分已毀)、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毀)、廣緣寺;在避暑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遠廟、普樂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除溥仁寺、溥善寺建於康熙年間,其餘10座寺廟建於乾隆年間。這些寺廟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當年羅漢堂、廣安寺、普樂寺三個廟,朝廷「向未安設喇嘛」,由內務府管理;有八座寺廟(實際是九座寺廟,其中普佑寺附屬於普寧寺),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於北京喇嘛印務處註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由於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樂寺根據《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於1961年3月4日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寧寺楹聯八副
普寧寺[1]在熱河行宮[2]東北五里獅子溝。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3],上幸[4]避暑山莊,四衛拉特[5]部落來覲[6],賜宴封賚[7],敕建普寧寺以昭武成[8]。仿西藏三摩耶廟[9]制。寺南向,聯額皆御書。……門額曰「普寧寺」。門內正中碑亭,植碑三,恭鐫[10]御制碑文[11]。左右鐘鼓樓,中天王殿五楹[12]。又內正殿七楹,供三世佛[13]。前楹額曰「金輪法界」[14]。……殿內額曰「大雄寶殿」[15]。……殿內佛背光上額曰「仁佑大千」[16]。殿後從盤道上閣,供諸佛菩薩,額曰「大乘之閣」[17]。月台左右五色浮屠四[18],列四大部洲、四小部洲[19]。閣三層,各七楹,下層額曰「鴻庥普蔭」[20]。……閣東精舍五楹[21],為臨憩之所[22],額曰「妙嚴室」[23]。閣西為「講經堂」。 洪維我皇上以無量願力[24],創開福地,俾西域萬眾億載普寧[25]。入寺瞻仰者合掌頂禮[26],頌神功而祝聖壽,真如普賢震旦湧現皈依也[27]。(《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寺廟三)
[解說]
這裡介紹了普寧寺座落的地址和建寺的緣由以及建築的形式。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乾隆在避暑山莊接見了四衛拉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輝特四部)前來朝覲的王公貴族。為了炫耀平定達瓦齊叛亂的武功和安撫蒙古各部,決定興建普寧寺,以祝願邊陲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也就是為了「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以達到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目的。
普寧寺規模宏大,全寺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漢式寺廟的建築格局,後半部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建築風格。門外樹立三座牌坊。門內正中有碑亭,左右為鐘鼓樓。其後為天王殿,殿內供奉布袋尊者(俗稱大肚彌勒佛,名契比,五代時名僧,逝世前曾自稱是彌勒轉世,佛徒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而爭相造像供奉)。其後為大雄寶殿,殿中供三世佛,中間主尊是現在佛釋迦牟尼,左為過去佛迦葉,右為未來佛彌勒。東西各有配殿。再後登四十二級台階,進入藏式建築部分,主殿為大乘之閣,是仿西藏三摩耶廟主殿烏策殿的建築形式。閣中供奉四十二臂觀音菩薩(俗稱千手千眼佛,高為22.28米木雕佛像)。閣四周有象徵太陽、月亮的日、月殿,有白、綠、黑、紅四座喇嘛塔,有表示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的四座重台殿廡式建築。此外還有八座白台,代表四小部洲和四方天。大乘之閣東面是一座漢式四合院建築,名為「妙嚴室」,是乾隆瞻禮時休息的地方。閣西面是「講經堂」,內蒙古活佛章嘉胡圖克圖曾在這裡講經。
[注釋]
[1]普寧寺,俗稱大佛寺,1755年開始興建,1759年竣工。 [2]熱河行宮,即避暑山莊。初為康熙去木蘭圍場狩獵的中途行宮之一,後擴建為避暑山莊。 [3]準噶爾,厄魯特蒙古之一部。其首領達瓦齊,在1754年發功了爭奪汗位的戰爭。乾隆為了完成皇祖康熙未竟的統一大業,於1755春派兵挺進伊犁,迅速平定了叛亂,活捉了達瓦齊。西部蒙古暫時平定下來。 [4]幸,指帝王巡幸到某地。 [5]衛拉特,又稱厄魯特,清代對漠西蒙古的名稱,其中包括杜爾伯特、準噶爾、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所以叫四衛拉特。土爾扈特西遷後,輝特部列為四衛拉特之一。 [6]覲(jìn),古代諸候秋天朝拜天子稱覲。後來也泛指朝拜。 [7]封賚(lài),封爵與賞賜。乾隆在避暑山莊曾大宴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輝特四部的王公貴族,並分別封為汗王、貝勒、貝子等爵位。 [8]武成,指戰事成功。 [9]三摩耶廟,又稱桑鳶寺,在西藏貢嘎縣,為古代藏王赤松德贊於公元779年所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聖地。 [10]鐫(juān),鑿刻。 [11]御制碑文,皇帝撰寫的碑文,這裡指乾隆所寫的《普寧寺碑文》(乾隆二十年十月)、《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乾隆二十年五月)和《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三篇碑文。前兩篇記敘了平定達瓦齊叛亂和厄魯特四部歸附的歷史事實,說明了興建普寧寺的目的,表達出希望邊陲永遠安寧的祝願。後一篇記敘了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的歷史事實。這三座碑現仍完好無損,碑文清晰可見。 [12]楹,廳堂的前柱。這裡作量詞使用,一楹就是一間。 [13]三世佛,佛教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三世佛是指過去佛迦葉諸佛(寺廟中一般指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這是所謂豎三世佛。此外還指三個佛的世界,各世界都有自己的教主。東方凈琉璃世界為藥師佛,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這是橫三世佛。此寺正殿供奉的是豎三世佛。 [14]「金輪法界」,意為轉輪王講佛法的處所。「金輪」,即輪寶。轉輪聖王由天所感獲得的七寶之一。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分別,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即所謂「迴轉四天下,碾摧諸怨敵」。 [15]大雄,謂佛的德號。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法華經·誦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16]仁佑大千,意思是佛的大仁大智保佑著大千世界的眾生。仁,指佛的大仁大智。大千即大千世界,指廣大無邊的世界。佛教謂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郭,構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合起來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是大千世界。 [17]大乘,梵語為「摩訶衍」,意譯為「大乘」,這是對「小乘」而言。《十二門論》:「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勢之所乘,故名為大」。 [18]浮屠,即佛塔。 [19]四大部洲,佛經稱世界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20]鴻庥普蔭,意為普遍而廣泛地庇蔭眾生脫離苦海。庥(xiū),庇蔭,保護。 [21]精舍,僧人修鍊居住的地方。《晉書·孝武帝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 [22]臨憩(qì)之所,駕臨普寧寺瞻禮時休息的處所。 [23]妙嚴,妙莊嚴之省略。據《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記載,過去無數劫有佛名叫雲雷音宿王華如來,說《法華經》。那時有位國王名叫妙莊嚴,夫人叫凈德,有兩個兒子叫凈藏、凈眼。當時妙莊嚴王信外道婆羅門法,夫人和二子想各種方法來改變妙莊嚴王的信仰,於是詣見宿王華如來,聽他講《法華經》,從此受益匪淺,並獲得佛法的要旨。乾隆《妙嚴室詩》:「即聲即色皆香氣,童子當年悟未差。」佛經常稱菩薩為童子,因為菩薩是如來佛的法王子。乾隆以童子自喻,又將休憩之所命名為「妙嚴室」,乃是表明他真誠向佛之心。 [24]洪維,洪大。維,語氣詞。洪維是讚頌乾隆的語詞。無量願力,不可計量的誓願之力。 [25]俾(bǐ),使。載,年。 [26]頂禮,跪地以頭承尊者的腳。這是佛教徒的最敬禮。《方廣大莊嚴經·讚歎品》:「化樂天王說是偈已,與諸天眾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27]普賢,指普賢菩薩,東方信奉的四大菩薩之一。震旦,指中國。皈,同「歸」。
大雄寶殿前楹柱的楹聯為:
鎮留嵐氣閑庭貯[28],時落鐘聲下界聞[29]。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清閑幽靜的寺院,林木蕭森,長久地貯留著濛濛的霧氣,遠處街市、村落里,時時聽到飄來的陣陣禮佛的鐘聲。這是從視、聽兩方面描繪普寧寺的環境氣氛。普寧寺依山而建,林木高大蔥蘢,嵐氣籠罩著寺院,僧眾禮佛不時地敲起鐘聲,給人以莊嚴肅穆、深奧莫測的感覺。這副楹聯形象生動,通過環境描寫,突出佛教聖地的肅穆氣氛以及佛教的神秘。
[注釋]
[28]鎮,長久。《唐詩紀事》載褚亮的《燭花詩》:「莫言春稍晚,自有鎮開花。」嵐氣,山林中的霧氣。 [29]下界,對天界而言,指人間。
大雄寶殿三世佛前抱柱上的楹聯為:
福溥人天[30],阿耨耆闍[31]開紫闕[32];妙涵空有[33],栴檀薝蔔[34]擁金繩[35]。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佛、菩薩將吉祥普遍地布施到人間天界,承德的山和水就象靈鷲山、阿耨達池一樣也創建了一座佛教的宮殿;佛祖的妙法廣泛包含著空宗有宗,栴檀香木和鬱金香花簇擁著一條用金繩界開的佛道。這副楹聯一方面讚頌佛法的廣博精深和佛的大慈大悲胸懷,另一方面形象地描繪了寺院的優美而神秘的自然環境。
[注釋]
[30]人天,佛家語。佛家將眾生由於業因的差別而趣向的不同之處叫做「趣」,人天即指人趣和天趣,一般理解為人間和天界。 [31]阿耨(nòu),梵文的音譯,阿耨達的省略,又譯為「阿那婆答多」。這裡是指阿耨達池。《西域記》:「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惱熱。」《西域志》:「摩訶賴國有阿耨達山,王舍城在山東南,竹園精舍在城西,有佛六年苦行處。」耆闍(qí dū),耆闍崛山的省略,又譯為鷲峰、鷲頭等。在阿耨達王舍城東北,相傳是釋迦牟尼說法處。《西域記》:「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聯中用阿耨耆闍來比喻承德的山水也成了佛教聖地。乾隆《普寧寺詩》:「耨水帶鷲峰,香林襟嶺螺。」這也是用耨水、鷲峰來比喻承德的山水。 [32]紫闕,指神仙的宮殿。《藝文類聚》載沈約《游金華山寺》:「天倪臨紫闕,地道通丹竅。」現在所垂掛的楹聯將「紫闕」寫作「紫塞」。 [33]空有,佛家語,指理論上正反對立的兩個宗派,遮遣曰空,建立曰有。在佛教八宗之中,俱舍宗為小乘之有宗,成實宗為小乘之空宗,法相宗為大乘之有宗,三論宗為大乘之空宗。「妙涵空有」意思是說,三世佛的妙法包容佛教各派的理論,極為豐富。 [34]栴(zhān)檀,全名栴檀那,香木名,出自南印度摩羅耶山。薝蔔,梵語的音譯,又名旃簸迦,又譯為鬱金花。 [35]金繩,金絲做的繩子。佛教傳說,清凈的佛界用金繩界其道。《法華經·譬喻品》:「世界為離垢,清凈無瑕穢。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
大雄寶殿的後楹聯為:
震旦教宏宣[36],廣剎曇霏[37],普資福蔭;朔陲功永定[38],新藩鱗集[39],長慶寧居。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中國的佛教流傳得很久遠,分布得很廣泛,宏偉的寶剎上空佛祖的慈雲繚繞,普遍地賜福於人間;希望平定西北邊陲的功業一勞永逸,不再發生戰亂,新封的蒙古各部親王、郡王已歸順朝廷,群集在熱河行宮,祝願長久地安居樂業和平相處。上聯宣揚佛教的功德,下聯則是讚揚乾隆平定西部蒙古的偉績,表達了對各民族和睦相處的殷切願望。上下聯對偶自然,體現了建立普寧寺的宗旨。
[注釋]
[36]震旦,古印度語的音譯,指中國。《佛說貫頂經》:「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慧琳《一切經音義》:「振旦或作震旦,……舊譯雲『漢國』,經中亦作脂那,今作支那,此無正翻,直雲神州之總名。」所謂震旦、支那皆言秦地。宏宣,廣泛分布與流傳。 [37]曇霏(tán fēi),雲氣繚繞飛揚,比喻佛祖的慈雲庇蔭。 [38]朔陲,北方邊陲,此指西部蒙古。 [39]新藩,指新歸順的四衛拉特首領。藩,屏障,封建王國的屬國多在偏遠地區,並起著屏障作用,故稱藩國。鱗集,即群集。《史記·司馬相如傳》:「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鱗集仰流」比喻人心歸向。
大乘之閣共三層,下層的前楹聯為:
耆崛天開[40],金碧輝煌香界朗[41];精藍雲護[42],栴檀馣叆梵林深[43]。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這裡的山也像耆闍崛山那樣天造地設,依山所建的寺廟金碧輝煌,境界開朗;這裡的寺院祥雲籠罩,梵林深處栴檀散發出芬芳的香氣。這副對聯的特點是:運用具有形象性的詞語渲染氣氛,對佛教的功德不做正面讚揚,而是將對大乘教庇蔭眾生脫離苦海的頌揚寓於景物與氣氛的描寫之中。
[注釋]
[40]耆闍,見注[31]。開,創始,創立。天開,天地開創。耆闍天開,比喻承德的山峰是天造地設的佛教聖地。 [41]香界,指佛寺。《維摩詰經》:「維摩詰化作菩薩,到眾香界,禮彼佛足。」 [42]精藍,或作「精蘭」,即伽藍,是寺院的異名。雲護,慈雲圍護,參見普佑寺注[6]。 [43]栴檀,見注[34]。馣叆(ān ài),香氣。梵林,寂靜的山林。《玄應音義》:「梵言梵摩,此譯雲寂靜,或清凈,或凈潔。」
閣內佛前金抱柱的楹聯為:
具大神通完十行[44],是真清凈現三身[45]。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佛和菩薩具有深不可測又無所阻礙的神妙大力,完滿地修成了能利他人的「十行」;佛和菩薩修鍊到真正寂靜清凈的境界,神通廣大,能顯現法身、報身、應身來普渡眾生。這是頌揚觀音菩薩的德行和功力。
[注釋]
[44]大神通,佛家語。神,意為不測;通,意為無礙。大神通,意思是深不可測而又無阻礙的神妙大力。十行,佛家語,指菩薩修行的品階。十行內容包括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痴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佛家認為菩薩修行,雖然修完「十信」、「十住」,能滿足自利,但是利他之行未滿,所以不能不經過「十行」階段的修行。 [45]清凈,佛家語,指遠離罪惡和煩惱的垢染。《俱舍論》:「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三身,指佛的三身;台家(佛教的一個宗派)所立法、報、應三身:法身如來名為毗廬舍那,報身如來名為廬舍那,應身如來名為釋迦文。此外尚有稱作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或者稱法身、應身、化身等等說法。所渭法身,即自性身,是佛的真身;報身,即受用身,是由智慧而成自身受用的成佛之身;應身,即變化身,是因人說教變化之身。
二層的楹聯為:
半滿真言參不漏[46],色空妙諦證無遮[47]。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對於大乘、小乘的教法真言,菩薩都能推求其真理而不遺漏。對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實道理也都能深入驗證並廣泛包容。這是指菩薩深研佛法,修養極深,同時表現了佛教教義的深邃。
[注釋]
[46]半滿,指半、滿二教。大、小乘教因梵書的字體不同又稱作為半、滿二教。半字體喻小乘經,也指小乘教;成字體喻大乘經,也指大乘教。真言,梵語「曼怛羅」的意譯,謂法身佛之說法。《大日經疏》:「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也。」參,檢驗考核,推究真理。 [47]色空,佛教認為有形之萬物為色,萬物又都是因緣所生,不是本來實有,故又都是空。《般若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妙諦,深妙真實而不虛妄的道理。《大日經疏》:「諦者即是如來真實句。」無遮,佛家語,指能寬容一切事物而沒有遮攔。
上層的題額為「真如圓滿」[48],楹聯為:
傳大千法寶[49],闡第一宗風[50]。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菩薩繼承並傳授普渡大千世界眾生的佛法,又能發揚光大祖師的禪風。
[注釋]
[48]真如,梵語音譯為「部多多他多」,是真實如常的意思。《唯識論》:「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往生論注》:「真如是諸法正體。」圓滿,佛教稱懺悔事畢為圓滿。《天台四教儀》:「現圓滿報身,為純根菩薩眾。」後來多用來稱事情完滿無缺。 [49]大千,見注[16]。法寶,指諸佛所說的妙法,因為珍重它就象世間的財寶一樣,所以叫做法寶。 [50]宗風,指一宗的風儀,如同說「家風」、「禪風」一樣。祖師的禪風相承,而成為其宗的獨特的風儀。
妙嚴室的楹聯為:
對物共春台[51],豳風入詠[52];願人登福地, 王會成圖[53]。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和王公大臣們一齊登上春台,觀看這大好河山,不禁吟詠起《豳風》來了;希望人們同登福地,佛祖講經的盛況就會出現在眼前。這副聯完全是乾隆皇帝的口氣,寫在乾隆瞻禮普寧寺時的休息之所「妙嚴室」,非常妥貼。一方面表現出他具有周公那樣的體諒民情的政治襟懷,另一方面又把國泰民安寄託於佛祖。情景交融,形象生動。
[注釋]
[51]春台,登高遠眺遊玩的勝處。《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52]豳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舊稱《豳風》各篇為周公所作。當時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為了告誡成王,乃述后稷、公劉的事迹,教導他繼承艱苦創業、勤儉治國的傳統。 [53]王會,王宮會的省略。《無量壽經》中關於王宮會的記載說,佛初降王宮,為幸提希夫人說本經一部,是為王宮會。後來回到靈鷲山為阿難大眾復演之,是為耆闍會。此處「王會」是指佛講經的盛會,即法會。後來舉行法會,常常通過誦經以祈禱國泰民安,祛災消難。
普佑寺楹聯二副
普佑寺[1]在熱河行宮東北六里許,乾隆二十五年敕建[2]。寺南向,門三楹,御書額曰「普佑寺」。內為正殿,額曰「大方廣殿」[3]。……更內為天王殿,後為法輪殿[4],最後為經樓。寺中諸佛皆仿西藏塑像。地較諸寺最東,漸近錘峰,倚山麓而開道場[5],最為幽勝。慈雲慧日[6],廣蔭大千[7],當有八部天龍[8]護持寶界[9]矣。(《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寺廟三)
[解說]
這裡介紹了普佑寺的座落和建築年代,說明了寺院的格局和塑像的特點。由於這座寺廟是普寧寺的一個附屬寺院——喇嘛念經的經堂,因此突出地介紹了念經開道場的情況。
[注釋]
[1]普佑寺,在普寧寺東南隅,名為獨立寺院,實為普寧寺的附屬,是普寧寺喇嘛念經的經堂。此寺現在僅存遺址。 [2]敕建,皇帝命令興建。 [3]大方廣,又叫「大方等」。「方廣」是佛教十二分教之一,大乘在「方廣」中位居最上,所以叫做「大方廣」。大方廣佛是《華嚴經》的本尊,大方廣殿所供奉的是大方廣佛。 [4]法輪,對佛法的喻稱。有兩種說法:(一)佛法能消除眾生煩惱邪惡,如轉輪王轉動「輪寶」摧毀山嶽岩石一樣;(二)佛之說法,如車輪輾轉不停。《大智度論》:「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 [5]道場,佛教名詞,音譯為「菩提曼拿羅」,含義較廣,有時指佛成道之所,有時指供佛祭祀的地方,有時指修行學道誦經之場所,有時指法會。這裡指喇嘛誦經之處。 [6]慈雲,佛家語,意為佛的慈悲胸懷,象大雲一樣覆蓋世界和庇蔭眾生。《廣弘明集·三藏聖教序》說:「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慧日,意為佛的智慧象太陽一樣照亮世間的冥盲。《無量壽經》:「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雲。」 [7]大千,即大千世界,見普寧寺注[16]。 [8]八部天龍,即天龍八部,指佛教天神。據《舍利弗門經》記載,佛教天神共有八部眾,其中以天眾和龍眾最顯神靈,故以天、龍為八部眾的代表。 [9]寶界,謂七寶之世界,即諸佛所居的凈土,它是佛教幻想的清凈、安樂的境地。
大方廣殿檐下楹聯為:
妙相現莊嚴[10],仁敷華梵[11];慧因資福德[12],喜洽人天[13]。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佛像端正莊嚴裝飾美盛,仁慈布施到中國和印度各地:慧因資助人們獲得福德,人間與天界全都喜樂融洽。這是一般地頌揚諸佛的慈悲胸懷和救世的功德。
[注釋]
[10]妙相,猶言寶相,指莊嚴的佛像。莊嚴,佛家把用善美或功德修飾佛的依身叫做莊嚴,一般指佛像裝飾的美盛。 [11]敷,布施,普遍分布。華梵,指中國和印度。 [12]慧因,指能造出善果的因緣。佛教認為「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 [13]人天,指人界和天界。
大方廣殿殿內的題額為「大千功德」[14],楹聯為:
法演大乘[15],妙因宗海藏[16];福覃諸界[17],慈願溥恆沙[18]。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眾菩薩講說大乘教的佛法,他們的崇高德行繼承著《佛說海龍王經》的宗旨;他們將福德布施給佛以外的各界,大慈大悲的胸懷希望每一個生靈都脫離苦海。
[注釋]
[14]大千功德,意為佛和菩薩的功德遍及大千世界。功德,佛家語;功指做善事,德指得福報。一般指念佛、誦經、布施等,如此就可以得到善的報應。《大乘義章》:「言功德者,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15]大乘,指大乘教義。其宗旨是「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參見普寧寺注[17]。 [16]妙因,佛家語,指絕妙之行因,即菩薩能超度眾生的德行。海藏指《佛說海龍王經》。據此經《請佛品》記載,如來佛在靈鷲山,忽然有海龍王率親眷來詣佛處,如來佛就為他們演說大乘教的深義。後來海龍王又請佛到海龍王宮去說妙法,以感化龍屬。 [17]覃(tán),延及,施予。諸界,指與佛的法界相對的各個境遇。佛教將凡夫生死往來的境遇分為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又稱為諸界。 [18]恆沙,恆指恆河,佛經稱「恆河沙數」,極喻眾生之多。
安遠廟楹聯一副
安遠廟[1]在熱河行宮東北山麓,距普寧寺東南二里許。乾隆二十四年,以降人達什達瓦部[2]遷居山下,二十九年敕建安遠廟,仿伊犁固爾扎廟[3]式。廟西南向,門額曰「安遠廟」。繚垣[4]正方,四面各有門。中為普度殿,三層,周以迴廊,六十有四楹,所謂都綱[5]也。迴廊前立石,鐫御制詩[6],具清、漢、蒙古、唐古忒四體書[7]。……殿壁周繪佛國源流,各識佛號於其傍,亦四體書。殿最上層恭藏御用甲仗,昭鴻勛[8]也。每歲藩部入覲[9],咸集廟下,莫不歡喜膜拜[10],讚歎佛力,涵濡[11]聖恩。安遠之義大矣。(《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寺廟三)
[解說]
這裡介紹了安遠廟的座落、建築形式,著重說明了興建安遠廟的緣起和蒙古各部王公貴族的反映,從而表明了建立安遠廟以團結蒙古各部的目的。1755年平定準噶爾達瓦齊的叛亂以後,具有野心的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企圖割據西北,又發動叛亂,搶劫和焚毀了伊犁固爾扎廟。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出兵向阿睦爾撒納大舉進攻,達什達瓦部參加了平叛的戰鬥。叛亂平定後,達什達瓦部於1759年遷居到熱河。為了安撫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重大犧牲的達什達瓦部,乾隆於1764年命令仿伊犁固爾扎廟形式修建安遠廟。乾隆在廟內的碑文中寫到:「予之所以為此者,非惟闡揚黃教之謂,蓋欲綏靖荒服,柔懷遠人。」安遠廟建成後,不僅成為達什達瓦部僧侶、民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清政府用來團結邊疆各民族的政治活動場所。乾隆每年都要率領各民族王公、台吉到廟內拈香、瞻禮。
[注釋]
[1]安遠廟,俗稱方亭子,因仿伊犁固爾扎廟的建築形式,又叫伊犁廟。 [2]達什達瓦,準噶爾兩大部首領之一,在達瓦齊爭奪汗位的鬥爭中慘遭殺害。後來阿睦爾撒納叛亂,達什達瓦部在達什達瓦寡妻的率領下,衝破叛亂分子的阻撓,毅然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舉部投歸清政府。乾隆聞訊後立即派大臣慰問並傳諭嘉獎達什達瓦的寡妻,並封授車臣默爾根哈屯(蒙語為聰明智慧的王妃)。1757年清政府派兵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時,達什達瓦寡妻已病故,但達什達瓦部在平叛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乾隆為了安撫達什達瓦部,讓他們遷到承德避暑山莊附近定居,該部二千餘人在1759年5月到達承德。 [3]固爾扎廟,在伊犁河北岸,今新疆伊寧市,為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統轄漠西蒙古四部時所建,是當時厄魯特蒙古各部的宗教聖地。該廟建成後,「每歲首盛夏,準噶爾之眾膜拜頂禮者,遠近咸集。其俗素奉黃教,往往捐珍寶,施金銀,以事莊嚴。廟之宏瞻,遂甲於漠北」(乾隆《安遠廟瞻禮書事序》)。 [4]繚垣,圍繞寺院的圍牆。 [5]都綱,藏語,意為大殿,是喇嘛誦經的地方。 [6]御制詩,指乾隆撰寫的《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其中記述了伊犁固爾扎廟的情況和修建安遠廟的目的。序中說:「及我師再平伊犁其地,並建城堡,而梵宇之僅存煨燼之餘者,已不可復整,亦不必為之復整也。因思山莊為秋搜肆覲之所,舊藩新附,絡繹鱗集,爰規東北岡阜,肖固爾扎之制營建斯廟,名之曰『安遠』。集梵僧,演步踏,以慶蕆(chǎn)事。」 [7]唐古忒,指西藏,此指藏文。四體書,指四種文字。 [8]鴻勛,宏大的功績,指完成統一的大業。 [9]藩部入覲,蒙古各部藩王來朝見。參見普寧寺注[6]和[39]。 [10]膜拜,合掌加額,伏地跪拜。 [11]涵濡,滋潤,浸漬,常指恩德潤澤萬物。元結《雲門詩》:「玄雲溶溶兮垂雨濛濛,類我聖澤兮涵濡不窮。」
安遠廟的普度殿,是一座三層的大殿,殿頂覆蓋黑色琉璃瓦,顯得格外莊嚴肅穆。殿內第一層供綠度母,相傳為觀音菩薩的化身,是藏傳佛教本尊之一。二層供三世佛。三層供大威德金剛,藏傳佛教的菩薩名,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殿內原有乾隆親筆書寫的楹聯:
竺乾雲護[12]三摩峙[13],朔塞風同萬里綏[14] 。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印度佛祖大慈大悲的胸懷猶如祥雲一樣,保護著安遠廟巍然屹立;漠西和熱河風俗相同,兩地人民和睦相處,定能保住萬里江山平平安安。這副楹聯描寫出安遠廟的雄偉氣勢,表達了各族人民和睦團結的美好願望,充分體現了建造安遠廟的目的。此聯形象性強,思想內容蘊含在具體的描繪之中。其中「雲」、「風」語義雙關,作為自然景象,它顯現出風和日麗的圖景;作為社會生活,它體現出在佛祖庇蔭之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昇平景象。這是一副情景交融,內容和形式和諧統一的佳聯。
[注釋]
[12]竺乾,印度的別稱。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此處是指佛、佛教。雲護,意為慈雲庇護,參見普佑寺注[6]。 [13]三摩,即三摩耶廟,此處指代安遠廟。 [14]朔塞,指北方邊塞廣大地區。由於乾隆的用意是為安撫達什達瓦部,因而朔塞特指漠西和熱河。現在廟中的楹聯,「塞」寫作「漠」。風同,指風俗相同,也指信奉佛教相同,又可理解為這裡的人民和睦相處。
[原載:《承德師專學報》1987年01期]
作者:承德師專避暑山莊楹聯研究小組 整理製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註明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