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座孤獨王陵的幕後

作者:高成

「西山積翠」是古南昌「豫章八景」之一,此地山林俊秀,風景迷人,使游者流連忘返。在西山緱嶺東麓璜源村,有一處景點,名曰「寧王朱權墓」,咋一看還真不知道這位寧王到底是何許人也,畢竟古代的王爺成百上千,怎麼可能全都認識,後來無意中在書里看到燕王朱棣靖難之役中,有一個關鍵的行動:李景隆圍攻北平之時,帶兵前往大寧,獲得了寧王的軍隊,尤其是朵顏三衛的騎兵部隊,增強了奪取天下的資本。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長驅直入南京的過程中,兵敗浦口,正準備接受朝廷的議和條件,恰好次子朱高煦帶領這支胡騎增援,於是燕王信心大增,重整旗鼓,攻入南京,開創了永樂盛世。那麼此寧王是不是彼寧王呢?一查還真是。話就說回來了,朱權為什麼沒有葬在朱元璋給他的封地大寧,卻長眠於千里之外的南昌呢?

600多年前,放牛娃出身的草根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寶座,和另一位同是草根出身的皇帝劉邦一樣,他沒日沒夜,苦事冥想讓自己王朝千秋萬代的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想到了諸多辦法,其中一個就是分封諸子,給予兵權,如果中央有難,各地的藩王就可以帶兵勤王,皇帝不至於孤立無援。洪武二十四年,封朱權為寧王,二十六年,前往大寧就藩。就藩這一年他才15歲。朱權生於洪武十一年,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小時候皮膚白皙,天資聰慧,又好學,博覽群書,自稱大明奇士,對道術還特別感興趣。生在皇家,既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衣食無憂,讓很多人羨慕不已。朱元璋深感創業不易,為了政權長久,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是沒少費心思。除了請老師,過問功課,還讓皇子走出宮門,參與社會實踐,體會民間疾苦與創業之難。有時還要組織軍訓,由武將帶往練兵處進行訓練。朱權就曾前往臨清,接受名將傅有德傅教官的指導。封地大寧在哪裡?大寧在長城以北,喜峰口外,轄九十餘城,糧草充足,為邊防重鎮。就藩之前,當地官員為寧王造好了府邸。此時的朱權年紀輕輕,卻擁有「甲士八萬,革車六千」,還有朵顏三衛的騎兵。在古代,騎兵是相當有戰鬥力的兵種,少數民族政權的人口和經濟遠不如中原王朝,卻往往能用騎兵部隊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全,比如漢高祖迷失在白登山憂心忡忡,唐太宗在渭水邊無奈會盟,兩宋政權就是被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鐵騎給坑死的。保衛邊疆、發展當地經濟,是寧王的主要任務。然而,這樣的分封制也存在著巨大隱患,就是在開國皇帝死後,藩王會有不臣之心,覬覦皇位,用手中掌握的軍隊起事。西漢的七國之亂就是先例,漢景帝派名將周亞夫平定了。在明朝,同樣的事情又要上演。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長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他聽從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削藩。不久,一些實力弱的藩王相繼被廢。為了反抗,也為了皇位,北平的燕王發動了靖難之役,開始和朝廷的軍隊交戰。建文帝害怕寧王和燕王串通一氣,就下令寧王回京,但寧王接到詔書後不為所動,因為他還在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站在哪一邊。支持燕王吧,朝廷畢竟地廣人多,實力強大,勝負難料,一旦失敗死的就更慘了;支持朝廷吧,自己也是個藩王,沒準哪天就廢自己了。由於遲遲沒有去南京,寧王被朝廷削三護衛。朱棣聽說後特別高興。當朝廷的李景隆帶領大軍兵臨北平時,朱棣卻出人意料的揮師東進,沒有援助北平,手下將軍都很疑惑,不知道朱棣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直達他下令揮師大寧時,將領們恍然大悟。燕軍避開了守軍精銳的松亭關,從永平附近的劉家口襲擊大寧,殺死了忠於朝廷的官員。之後燕王便去見寧王。燕王在這次會面中展現了自己超凡的表演天賦,不愧是能裝瘋騙過朝廷的人。兄弟二人一見面,朱棣就痛哭流涕,說自己謀反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李景隆大軍壓境,自己也沒幾天能活了,希望寧王能為他下個《請罪表》求朝廷網開一面。實在是太年輕,看著這個比自己大18歲的四哥痛苦不堪,寧王相信了,並真的寫了表,之後的幾天兄弟二人天天互相傾訴兄弟情誼。暗地裡,寧王的軍隊已經被收買了,朱棣向朵顏三衛許諾,事成後把大寧還給這些蒙古人,朵顏三衛也背叛了寧王。萬事俱備,朱棣要離開大寧,寧王依依不捨,前來餞行。席間,燕王一聲號令,早已等候多時的伏兵盡數殺出,到這個時候,朱棣方把自己的意圖和盤托出,要求寧王和他一起,反抗朝廷。寧王大夢方醒但為時已晚,只能被脅迫帶著家眷前往北平。朱棣向他承諾,打下南京後,天下雙方平分。四年的戰爭,朱權就在軍中寫寫文書,他當年的手下幫燕王衝鋒陷陣。終於,燕軍攻佔了南京,而建文帝卻消失得無隱無蹤。當年平分天下的事,朱棣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說實話,人家什麼時候覺得那句話是認真的。當了皇帝,朱棣心裡也清楚,藩王的勢力不能對皇權形成威脅,況且自己還是走這條路上來的,必須對藩王加以約束。尤其是寧王,人們都說:「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寧王是最應該防範的,那麼怎麼安置朱權呢?讓他回大寧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塊地皮已經還給蒙古人了,而且距離太遠,不好控制啊。寧王提議,把他改封到蘇州,不準;又要求改封到杭州,也不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地區是整個帝國的經濟重心,財政命脈,離首都南京又近。朱權提議改封這兩個好地方,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功勞的,要不是當年把軍隊給了你,你也沒今天呀。但朱棣反駁的理由也很合理,蘇州是京畿之地,杭州以前也有人被封到那,但都短命,怕你寧王去凶多吉少。朱棣建議,這樣吧,建寧、重慶、東昌、荊州,隨便挑一個。年輕的寧王任性了一下,你叫我去的,我偏不去。南昌那地寧王的岳父住在那,而且環境也不錯,王勃的《滕王閣序》讓這裡名滿天下,寧王就要求封到那裡,朱棣同意了。這年他26歲。明成祖朱棣並沒有對寧王放鬆警惕,不時派人監視。不久有人告發寧王,說他「巫蠱,誹謗朝政」。朱棣派人密查,結果並無此事。朱權非常清楚當今皇上是很猜忌他的,為了說明自己對皇位沒有興趣,他隱居了,整天彈琴看戲,舞文弄墨,多和文士交往,還醉心於道教。明成祖巴不得寧王這樣呢,所以也沒有加害。寧王心裡真的就甘願歸隱嗎?當然不甘心,但又無可奈何。政治上沒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便把注意力轉向了藝術,從26歲到71歲,他就在南昌過著奢華的隱士生活,成果頗豐: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道教專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等。1448年,寧王朱權帶著一生的不平去世,70年後另一位寧王在南昌起兵,想要推翻當朝的明武宗,可惜鄱陽湖的一場大火把他的野心燒的一乾二淨,打敗他的對手還是個只有不足一萬兵馬的書生,這個人叫王守仁,別號陽明。看興衰,彈指一揮。經過幾百年的凄風苦雨,當年氣勢宏大的王府只剩下斷壁殘垣,墓前的長生宮也只有廢墟一片,1958年,寧王墓被發掘。什麼王侯將相,什麼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最後剩下的,不還是一具枯骨。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地方曾長眠著這樣一位王爺,而他有著怎樣的非凡經歷……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有你,我不再孤獨
情到深處人孤獨
告訴我,你是幾級孤獨?
第五節《孤獨六講》
看完這些,你會想重新回味《百年孤獨》 原來這裡面暗藏玄機…

TAG: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