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安妮,戰勝乏味
這幾天,連續翻閱《安妮日記》一書,頗多感慨。該書是德國籍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二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本個人日記。令人唏噓不已的是,該書作者——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女,雖然滿懷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卻始終身處逆境,沒能逃出戰爭的魔掌。《安妮日記》真實記錄了她與家人、朋友為逃避納粹迫害而躲在密室里度過的長達25個月的隱蔽生活。1944年8月4日上午10點30分,一輛汽車突然停在了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號門前,全身制服的納粹黨衛隊中士卡爾-約瑟夫-席爾柏包爾帶著三名便衣警察走下車來,直接奔向安妮一家藏身的密室,將她及藏匿於密室中的人員全部抓走。顯然,她們是被知情人告密之後才遭此橫禍的。單就這件事本身的性質而言,應與戰爭無關,而是「人性惡」的發作。品質惡劣的人(也可以稱其為披著人皮的鬼),不僅混跡在人群中時隱時現,而且會經常主動發起偷襲,將善良的人置於死地。 無數事實證明,「人性惡」並非後天運作的結果,而是從娘肚子里直接帶出來的「胎毒」,本質善良的人同樣如此,愛心也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美與丑、善與惡,從一出生就是涇渭分明,敵我兩立。毒蛇生的兒子仍然是毒蛇,兔子生下的永遠是兔子,它們都與DNA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可見,一個善良的人,從一出生就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尤其要防範「人性惡」的無處不在,隨時發作。正如生活中一定要嚴防惡人、小人、壞人的攻訐與傷害那樣,稍有不慎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也因此,活著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人人都活的很累很累。 站高點兒再看,這個世界之所以永不安寧,就會發現到處都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立統一現象:是與非、美與丑、香與臭、好與壞、善與惡、黑與白、清與濁、生與死、安全與威脅、寧靜與躁動、正義與邪惡、和平與戰爭……無一不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替代,誰都離不開誰。這也是大自然新陳代謝生生不息所遵循的「道法自然」的鐵定法則。 試問:沒有香,何來的臭?沒有美,何來的丑?沒有戰爭,何來的和平?只有看清這一本質,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才能不被人類自娛自樂的各種遊戲規則所迷惑。 戰爭固然是血腥的、慘烈的、可惡的,沒人打心眼兒里喜歡,但戰爭的始作俑者卻非他類,究其根源都是來自人類自身之故,如果不是人的各種慾望(包括食慾、肉慾、權力欲、征服欲、佔有慾等一切私慾)永不滿足永無休止地膨脹、發酵,人類怎會愚蠢地畫地為牢,杜撰出形形色色的荒唐「夢想」和「主義」?善良的人們怎會戰戰兢兢地度日,無辜地被他人奪去自由和生命?縱觀人類成長發展史,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以及人生中各式各樣的悲劇,誰都沒能逃出「原欲」的束縛。當然,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到全球所有的生命族群,放大到每一個獨立生命走過的生死歷程,又會發現,自相殘殺,弱肉強食的血腥廝殺,無一不與「生存」相關,就像自然界中存在著一條隱形「食物鏈」一樣,人類社會中同樣存在著一根類似的無形鏈條,誰都掙脫不去。每一個獨立生命,包括每一個人,從打擁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在走向死亡,生死相依,死亡是生命活著的最終目的。至於每一個獨立生命在生活的途中都經歷了什麼,那也只能是每一生命個體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安妮日記》所記錄的不過是一個花季少女的心路歷程,與你我一樣,她也每天都會經歷痛苦與幸福、忍受與期待、幻想與絕望、麻木與清醒、掙扎與無奈……人生的甜酸苦辣夢想企盼,安妮同樣在經歷這一切。 值得深思的是,就在安妮與家人、朋友為逃避納粹迫害而躲在密室里度過的長達25個月的隱蔽生活中,她們雖然每天都要輕手輕腳、小心翼翼,不敢發出任何響動,不敢開窗,不敢大聲說話,生怕被人發現,但在與世隔絕的日子裡,作為生命個體,每一個人都要忍受著恐懼、飢餓、壓抑、病痛、乏味……的痛苦與折磨,而不甘僵硬的大腦,每時每刻還要把她們的靈魂拉扯到波濤洶湧的思緒之中,衝出狹小的密室空間,任意飛來飛去。這種痛苦與折磨,需要付出比肉體承受著的更大的代價。在這種特定的雙重壓力的環境下,生命的各種慾望雖然早已被擠壓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卻還要活下去,這是為什麼?這其實也是每個人一生下來都無法逃避的永恆的話題:人為什麼活著? 《安妮日記》從一個側面給出了答案——如果這一答案能夠被所有人接受的話,人為什麼活著的唯一答案就是希望!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鮮活的生命,從一懂事就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密室里,如果看不到生的希望(儘管這希望是渺茫的),看不到未來的美好,就不會有勇氣活下去,因為人早晚都是個死,區別只在於早死晚死而已。 1945年,安妮因患傷寒死於納粹集中營,她沒能活著看到自己日記的出版,沒能呼吸到和平的空氣,沐浴到安靜而又安全的生活將會帶給一個花季少女何等明媚的幸福陽光。幸運的是,戰爭結束後,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決定出版女兒的日記,而這部作品出版之後,立即轟動了整個世界,先後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還被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本書之一。美國《時代》雜誌在推介這本書時寫道:「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她的熱情,她使人們認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的存在,也使人們認識到她的童真、善良、仁慈,這些更成為現代世界的精神象徵。」 我以為,作為現代世界的精神象徵,除了童真、善良、仁慈,還應該有一種像安妮那樣的自我平衡能力,讓內心強大起來。因為,即使是沒被關進狹小的空間,在和平的生存條件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乏味」,少不了一日三餐、日復一日的平淡無奇,少不了內心的自我平衡能力。所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和「知足者常樂」,如果不能把水樣的私慾管控起來,不讓各種僥倖心理支配自己做出愚蠢行為,就不可能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哪怕是片刻的寧靜,更不可能達至「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人生至高境界。因此,對於溫飽有餘,生存無憂的人們來說,學習安妮,戰勝乏味,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心情是需要經營的,每個人如何還生命尊嚴的內心獨享與靈肉平衡,過好每一天,才是人生的真諦。 ——作家甄城
乏味,漢語辭彙。拼音:fá wèi釋義:[dull;insipid;drab;tasteless] 缺乏情趣興味例句:作品乏味,人也庸俗基本解釋[dull;insipid;drab;tasteless] 缺乏情趣興味例如:作品乏味,人也庸俗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兩個人行令乏味得很,我們還是談談說說罷!」2、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一切期刊都小品化,既小品矣,而又嘮叨,又無思想,乏味之至。3、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他過去羨慕這個簡單的家庭,現在又覺得這個家庭既單調又乏味。」4、秦牧《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你提供這樣,我提供那樣,才使得這個本來相當乏味的地球變成了個光華璀璨的大千世界。」
如何面對乏味的生活?作者佚名 我在後台總能看到看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厭煩、乏味、單調,但暫時還無法改變或離開,而長期這樣下去,你的整個生活或者你的人生也會變成這樣。 以前聽過一個講座,裡面談到一個方法來測試你的工作是否真的有價值:如果你每天最喜歡的時間就是午飯和休息時間,那麼很明顯你應該換個工作。你需要換種方法來重新思考一下,重新激發出你的熱情,通常有三種辦法: 1、找到你真正喜歡的愛好和工作。 2、把眼前的工作做完,反覆的優化,一直做到無法超越為止,把事情做到極致,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這時就會有新的機會出現。 3、維持眼前的工作,利用業餘時間來發展愛好或者新學一門技能,換種眼光前來重新觀察你眼前的世界。 在《個人的管理》德魯克的七次經歷中有種方法也不錯: 每過三四年,他就選擇一個新的學科。例如,統計、中世紀史、日本藝術或經濟學。要精通一門學科,3年時間的學習是絕對不夠的。不過,要了解一門學科,3年的時間就足夠了。60多年來,德魯克堅持一次選修一門學科。「這種學習習慣不僅為我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而且迫使我接觸新學科、新學說和新方法,因為我學的每一門學科都有不同的假說,並且採用不同的方法論。在不斷嘗試中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樂趣,譬如: ——學習繪畫,用線條來構圖,可以參閱《五天學會繪畫》; ——學習攝影:學會觀察光線、構圖,不需要單反,只需要用手機或卡片機就能收到很棒的效果; ——學習一樣樂器,每天練習1、2個小時,看看自己多長時間能上台演奏; ——學習搭訕:如果你是單身,就努力去嘗試一下如何與陌生的異性搭訕; ——學學做手工活,可以利用淘寶買到各種材料,看看自己能做出什麼; ——培養閱讀習慣:每天找本經典作著作,至少閱讀30分鐘,堅持下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每天看上一部優秀影視作品,做些記錄,寫寫心得,堅持一年,就會大有收穫; ——還可以嘗試一下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比如崩極、潛水、滑翔傘;再比如買個烤箱,試著做一些自己喜歡的美食。再就是去報個廚師班,學學烹飪,嘗試照新的菜譜給家人露上幾手。要不就買個咖啡機,試試手動現磨咖啡,試試各個國家不同的咖啡豆,看看是什麼味道。還可以實現下小時的夢想,學學武術。即便不成功也能結識一些新朋友。再如給自己定個年度目標,強化身體素質,若是個胖子就先減肥,再健身,每天堅持走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為了改變乏味的生活,辦法多的很,只要你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就可以用思維導圖做個點子樹,看看自己能列出多少,然後在這些點子中找出一個能馬上開始的點子立刻行動,每天最少完成一個夢想,看看100天之後會有什麼變化。總之,生活中有無限的可能性,經常換個角度看問題,一定會充分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周國平評 《綠山牆的安妮》
※讀書|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綠山牆的安妮》!
※喬安妮·凱瑟琳·羅琳
※李安妮專欄|要溫柔、慈悲地對待自己的黑暗面 心探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