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的誘惑」:怎麼坐與怎麼吃

飯局可以是一次交遊,一次標榜,一次揣度,甚至是一次過手。

按:在日前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最熱鬧的話題莫過於互聯網公司大佬的一場飯局(飯局不只一場,據說除「丁磊飯局」外還有「東興局」,即劉強東和王興的飯局),這一頓飯的熱鬧合影及「奢華」菜單刷爆了許多人的朋友圈。昨日,馬雲甚至出面回應了缺席飯局一事,亦是引起了不少媒體的興趣和關注。區區一頓飯,為何對這些名流新貴如此重要?除了吃飯本身,飯局還有著哪些更為深層、更為隱蔽的意義?

「烏鎮飯局」

在中國,吃飯自古以來都不僅僅是吃飯那麼簡單,當「飯」升級為「飯局」,門道和意涵就更複雜了。飯前要考慮食客身份、食物規格、來賓座次,飯中要明確上菜次序、酒水類別、敬讓禮節。飯局可以是一次交遊,一次標榜,一次揣度,甚至是一次過手。

在北宋,正式飯局的座次已相當講究,「東家」和「西賓」的說法正緣於此時,尊者坐在何處與何時才能舉杯,都已有了約定俗成的飯局禮儀。至於吃什麼,也有正式與否、規格高低之別,非正式飯局是與今日相似的盤壓盤最後杯盤狼藉,而正式飯局已接近西餐——吃新菜、撤舊菜,酒菜搭配,濃淡相宜。南宋的陸遊還記錄過他參加國宴時吃過的九道菜,菜單遠不如烏鎮飯局好看,九道不僅都是家常菜,而且還有以主食下酒之嫌。

1、東家和西賓

北宋初年,中原一帶屬於大宋,歸宋太祖趙匡胤領導;江浙一帶屬於吳越,歸吳越國王錢俶領導。大宋的地盤大,兵力強,吳越的地盤小,兵力弱,所以吳越不得不歸順大宋,成了大宋的附屬國。

歸順大宋以後,吳越國王錢俶很難適應自己的身份。他去東京汴梁,見了趙匡胤得磕頭,明顯是個臣子;可是他一回杭州,江浙群臣都得向他磕頭,仍然保留了國王的體面。既是臣子,又是國王,錢俶不知道該怎樣對待大宋派來的使臣。

剛開始,大宋派使臣去吳越慰問,錢俶在正殿設宴款待,總是坐在餐桌的北邊,而讓使者坐在餐桌西邊。正殿的大門是在南面,餐桌北邊正對大門,自然是長輩和上司才能坐的位置,他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到那裡,說明他認為自己比大宋派來的使臣高一級。

宋太祖趙匡胤聽說這個消息以後很惱火,換了一個比較強勢的使臣去吳越。錢俶照舊設宴款待,照舊坐在餐桌北邊,那個使臣站起來大聲說:「這樣安排不對!」錢俶問怎麼不對,使臣說:「我是大宋皇帝的臣子,你也是大宋皇帝的臣子,咱倆平級,座位也該平級,你憑什麼坐在北邊?」錢俶被說服了,於是把自己的座位挪到了東邊。

宋朝的規矩就是這樣,正對房門的座位最尊貴,背對房門的座位最低賤,兩邊的座位差不多平級。平級歸平級,主客之分還是有的,主人應該坐在首席的左邊,客人應該坐在首席的右邊(以右為尊,表示敬客)。

一般來說,正式飯局都是在正廳里進行,正廳大門在南,所以當主人和客人之間沒有明顯的輩分和級別差異的時候,主人準是坐在東邊(左手邊),客人準是坐在西邊(右手邊)。這個規矩在宋朝以後一直延續,時間長了,人們就管主人叫「東家」,而管家庭教師和私人幕僚這些受人尊敬的客人稱為「西賓」。

如果是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家庭在正廳舉行內部宴會,席上只有主人,餐桌東邊的席位反而會比西邊的席位要高級。所以每當宋朝皇帝大宴群臣,文武百官分成東西兩排就座,通常都是東邊那排官員喝過一杯酒以後,西邊那排才敢舉杯。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2、飯局的規格

北宋開封有個驛館,叫作「都亭驛」,是宋朝最大的國營招待所,朝廷經常在那裡招待外賓,相當於現在的釣魚台國賓館。

宋仁宗至和元年,契丹使臣來呈送國書,按照慣例,被安排在都亭驛下榻。第二天,宋仁宗在都亭驛大擺宴席款待使者,席上讓宰相、參政、樞密使、三司使、御史中丞等高官作陪。當時司馬光年紀不大,官職卑微,但因為受宋仁宗寵信,得以奉陪末座,跟契丹使者和諸位大臣一起享用了一頓美餐。據司馬光回憶,那天的宴席極為豐盛,光果盤就上了八套,前後用了將近一百種果品。司馬光還說,那天的宴席規格很高,「凡酒一獻,從以四餚」。大夥每喝一杯酒,都要換上四道新菜。

宋朝皇帝喝酒,酒跟菜配套,喝一杯酒換兩道菜,就像吃法式西餐那樣。現在看來,當時的國賓宴也是這個樣子,甚至比皇帝的私人宴席還要講究,喝一杯酒居然要換四道菜!

我必須說明,宋朝飯局是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的。非正式的飯局就跟現在大多數中餐宴席一樣,流水上菜,不撤舊盤,盤盤碗碗堆滿餐桌,飯局結束一片狼藉。而正式的飯局就有些西餐范兒了:吃新菜、撤舊菜,酒菜搭配,酒體從輕盈到豐滿,吃貨從微醉到半酣,菜肴也跟著不斷變化,從清淡到濃烈,再從濃烈回歸清淡。

我還必須說明,宋朝的正式飯局又有規格高低之分,而判斷一個飯局的規格是高還是低又有秘訣:看配菜的數量就行了。喝一杯酒換一道菜,屬於規格較低的正式飯局;喝一杯酒換兩道菜,飯局的規格就上去了。司馬光在都亭驛參與的這場國賓宴規格最高,所以喝一杯酒能換四道菜。

按照宋朝禮儀,平日招待外賓的規格並沒有這麼高,合理的規格應該是「凡酒一獻,從以兩餚」,喝一杯酒換兩道菜就行了。為什麼這場國賓宴要換四道菜呢?容我揭揭內幕:宋仁宗本來只讓宮裡的御廚和堂廚備辦宴席,負責陪客的宰相怕御廚偷工減料,又把自己家的廚子拉了過去,而契丹使臣也很客氣,想讓東道主嘗嘗他們大遼國的美食,來的時候就帶著幾名契丹廚師。最後四撥廚子齊上陣,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你上一道菜,我也上一道菜,「凡酒一獻,從以四餚」,把宴席規格抬到了最高。

3、主食可以下酒

在宋朝參加高檔飯局,不像吃中餐,更像吃西餐,吃完舊菜,再上新菜,吃完這一道,再來下一道,不是呼啦一下全端上來。

"烏鎮飯局"菜單

南宋朝廷舉辦的國宴就是這樣子。

據陸遊說,有一回他參加國宴,集英殿上擺了幾十張餐桌,在座的都是高級幹部,大家坐得很端正,吃得很莊嚴,在司儀的指揮下共同舉杯,共同吃菜,動作堪稱整齊劃一。每當大家共同喝完一杯酒的時候,侍者都會把餐桌上的菜肴撤下去,再端上一道全新的菜肴。那天赴宴者各自喝了九杯酒,所以每張餐桌先後上了九道菜。

這九道都是什麼菜呢?

第一道叫「肉咸豉」,是用味噌湯煮的羊肉。

第二道叫「爆肉雙下角子」,做法不詳,但我知道「角子」就是一種狹長形的包子。

第三道「蓮花肉油餅」,做法也不詳,看名字,想必是一種肉餅。

第四道「白肉胡餅」,屬於另一種肉餅。

第五道「太平饆饠」,是唐朝時期從波斯傳過來的一種餡餅。

第六道「假黿魚」,是用雞肉、羊頭、蛋黃、粉皮和木耳加工的一種象形食品,看起來是鱉,其實不是:「鱉」肉是雞肉做的,「鱉」裙是黑羊頭的臉肉做的,「鱉」背是一大片木耳,「鱉」腹是一小片粉皮。

第七道「奈花索粉」,是類似綠豆粉的一種粉條,滾水煮熟,用姜花做裝飾。

第八道「假沙魚」,做法不詳。

第九道「水飯咸旋鮓瓜姜」,是用半發酵米湯調製的泡菜。

我能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南宋朝廷辦國宴並不擺譜,差不多都是家常菜;二是那時候似乎挺喜歡用主食下酒——以上九道菜說是下酒菜,其實裡面的肉餅、炒飯和包子都是主食。

大夥可能會認為用主食下酒很怪異(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就著一籠包子喝二鍋頭),但是我嘗試過,感覺也不是那麼難以接受。譬如說入秋以後,我把晒乾的饅頭掰碎,擱鍋里快炒,邊炒邊灑鹽水、潑蛋糊,炒得饅頭粒粒鬆軟、顆顆金黃,盛到盤子里,吃一粒炒饅頭,喝一口老黃酒,絕對另有一番風味。最重要的是這樣喝酒效率很高,酒喝足了,飯也飽了,真正叫作酒足飯飽。

本文正文部分節選自《宋朝飯局》(李開周 著,東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一書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臉色暗黃怎麼調理 5招輕鬆搞定
陽宅怎麼樣看羅盤 如何用羅盤看風水
風靡萬聖節的南瓜,怎麼選,怎麼吃?
為什麼你的盆土會莫名其表結塊,土壤有縫隙怎麼澆水?
熗拌豆腐絲的做法,熗拌豆腐絲怎麼做好吃,熗拌豆腐絲的家常做法

TAG:誘惑 | 飯局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