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美學到生態美學

從生命美學到生態美學

上世紀90年代,生命美學開始成為美學研究的新方向,引人矚目。同時有人把生態美學稱為大生命美學,它的根本性質是從生命的普遍聯繫當中來看待生命。所以不論是生命美學還是生態美學,都難以否認生命是美的重要屬性,美在生命。也正是因為這樣,有必要將生命美學和生態美學一同來講。

從生命美學到 生態美學的美學探索

從生命美學到生態美學的美學探索,對於我們理解人類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世界都有很大的啟示。生命美學叫life aesthetics。因此在講生命美學之前,不妨來看看生命這樣一個概念、範疇。研究生命科學的人都知道生命是一種高分子核酸蛋白體與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這是《辭海》給出的解釋。但是,如果放到生態美學當中來看的話,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則不妨更大氣一些。像《周易》談「天地之大德曰生」,即講天地醞釀了那麼長時間,在漫長的時空當中創造出了生命,這就是大德。由此看來,生命美學、生態美學應該是美學諸形態當中的重要支脈。

生態美學何以成為美學的一種重要的形態?法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柏格森,他在《創造進化論》里講:生命是從物質裡面逃逸出來的一種自由奔放的力量,是一種衝動,以精神的方式突破物質的重圍。所以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悲壯的,生命的自由其實只是一種烏托邦的幻想。存在主義也指明,生命的過程有生老病死,特別是死亡與生命作為一個相對應的哲學概念,它是一個我們理解生命的背景,即哲學家所說的向死而生。不論是科學、醫學、哲學、美學,都離不開生命這個話題。生命美學當初之所以提出來,主要是針對長期以來在人類的文化領域裡、美學領域裡佔主導位置的精神美學的一種挑戰,或者說是一種反思。

生命美學和精神美學 有什麼樣的差異

生命美學和精神美學有什麼樣的差異?西方的美學從誕生之初,就和西方哲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其實美學是從哲學當中分化獨立出來的。在西方哲學古典的本體論時期,人們更多追問宇宙是怎麼樣的?直至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他強調、凸現、弘揚的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這樣的「我思」部分,也就是說西方古典哲學發展到了笛卡爾,進入了近代哲學,他更加強調的不是本體而是主體,強調的是人主體的認識能力,主體論和認識論的哲學在此得到確立,人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也因此得到凸顯。這意味著我們在思考「宇宙是怎麼樣」的之前,其實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身。所以到了德國古典哲學時期,不論是康德還是黑格爾,對人自身的哲學思考開始成為哲學的主導內容。像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人本主義的哲學精神得到了充分凸顯。但是大家可以設想:人並不可以簡單地化約為理性,化約為思想、知識或者說認識。人作為生命的存在,是非常豐富複雜的,所以才有後來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狄爾泰講過「我思故我不在」,完全是跟笛卡爾唱反調。還有一些人模仿這句經典的名言,提出了自己的命題,比如說「我感故我在」「我夢故我在」 「我欲故我在」 。甚至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有人說「我去購物我存在」。當然這樣的一個類似於公式的命題,大家都可以去置換。我國著名學者潘知常曾經提出「我愛故我在」 的命題。由此可以看到生命美學產生的背景是跟當時西方哲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自笛卡爾以來的西方理性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對我們人類自身的認識,起到了非常大的理性解放的作用,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它們的負面影響。在科學理性的作用之下、影響之下,我們今天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非常大的發展,但一些負面的效應,尤其是人自身的異化這些方面它是有著不容推卸的責任的。

生命美學的提出,是和以精神、意識、思維、思想等為核心構成的一種文化精神相聯繫的,體現出一種反思的特徵,所以,生命美學又把精神美學拒之門外的東西放進來了。比如柏格森對生命哲學的強調,比如弗洛伊德對人的潛意識的生存心理的揭示。

生命美學的獨特品質

生命美學獨特品質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一是生命美學突破了本體論美學和認識論美學的局限,成為價值論美學。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科學理性精神,使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方面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我們的科技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但是科學並不能夠通過一個公式,給我們推導出人生的意義。例如化學可以分析我們人體有多少種物質構成,我們身上的微量元素,鋅、鐵只夠打一兩個釘子的,磷只夠做一兩盒火柴的,鈣可以粉刷一兩個豬圈、雞圈,而我們身上的水的分量也微不足道……可以說只是不足掛齒的這點物質。但是不論是數學、化學、物理學包括其他科學,沒法在一個試驗當中,沒法在一個公式當中,給我們推導出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我們的一種價值感受、價值體驗、價值判斷,在這方面像尼采、叔本華,他們從生命哲學、生命美學的角度給我們不同於自然科學家的一種深刻的闡釋。比如叔本華的生命哲學就讓我們感覺到悲壯是人生命當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主題。比如說尼采所提出的一些學說告訴我們即便人生像一場夢,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下去,即便人生是一場戲,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演好這個戲。

生命美學所走的獨特路徑就是與西方的理性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科學主義分庭抗禮。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美學其實是生命美學,其原因是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實踐理性命題、情景合一的美學命題等都跟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人說這代表哲學進入了生命,生命融入了藝術,強調和諧而不是相分。我們對比發現,西方的方法論和價值論是相分的,所以有時候他們儘管在方法論上有了大的突破,很多的貢獻,但是反而讓西方人陷入生命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分裂和絕望的狀態當中。在西方的現當代,就是生命哲學開始興起的那個階段,西方人感覺到自己像卡夫卡的表現主義小說當中的大甲蟲那樣,像奧尼爾的戲劇當中的毛猿一樣,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被嚴重異化的存在,世界在人們眼中也成為T·S·艾略特筆下的荒原。在荒誕派藝術家的筆下,世界充滿著焦慮感、壓抑感、分裂感。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包括美學,則顯得不那麼令人揪心。現代學者宗白華的美學思想就是一種生命美學,他談論了生命—心靈—藝境,可以說這是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

三種美學形態的整合和統一

西方的自然科學、理性精神、邏各斯中心主義則不認為我們有「心靈」,說那是子虛烏有的。西方的自然科學當初在物理世界趕走了神靈,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痴人說夢,一種非科學的非理性的直覺體驗,一種語言的誤用,他們更樂意於把高興描述成為面部多少塊肌肉的運動、血壓的升高、血液的流動等等。

我現在看到有一些學者把西方生命哲學中的生命美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家柏格森的學術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精神概念範疇進行比較。比如把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學的思想會通,把柏格森「綿延說」同中國古代的「氣」的概念會通等。不論學者從哪種路徑對生命美學進行研究探索,我認為生命美學和身體美學有關,和實踐美學有關,也和生態美學有關,甚至是這三種重要美學形態的高度、完美的整合和統一。

我國的美學由於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以蔡儀為代表的認識論美學和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長期以來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今天,生命美學、生態美學應運而生,成為我國美學研究界的熱點話題,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魏家川)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法海本《壇經》的美學意蘊
草書美學新原則
論美學的現代發生
比較柏拉圖、康德和黑格爾美學思想的異同
3%的中國留美學生去年被開除

TAG:生命 | 美學 | 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