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四十七)】山西呂梁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清儉家風傳世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四十七)】

山西呂梁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清儉家風傳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國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和客戶端推出專題「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帶您走近那些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規,汲取精華、去除糟粕,延續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家國」文化;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涵養新時代的良好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

山西呂梁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清儉家風傳世

  于成龍

于成龍雕像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于成龍參加鄉試,考取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知縣。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知州。由於招民墾荒政績顯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後歷任代理武昌知府、黃州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於南京兩江總督府。去世後,被追封太子太保,贈謚號「清端」。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家族故居

于成龍故居

  于成龍家族故居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北武當山西麓來堡村,據考證,由於成龍的父親於時煌祖屋、于成龍的兄長於化龍故居和于成龍故居三個院落組成。

  這三個院落都靠山而建,窯洞形制。其中於時煌祖屋在最東面,正屋九間,坐西向東三間。祖屋高程要比于成龍、於化龍兄弟的故居高三米左右。祖屋建於明末清初,其中最東三間有雨檐廊柱。於化龍故居正屋五間,建於清代早期,東西廂房分別是豆腐坊、油坊醋坊。于成龍故居在最西面,正坊五間為於氏後人後來新建,坐西向東五間,是遺存清早期建築。目前,這三個院子都經過山西省文物局古建所維護,是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於氏族規家訓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龍長孫於准秉承先祖遺風,在整理編纂《於清端公政書》的基礎上,總結汲取於氏先祖的家風家訓,歷時四年,續修《於氏宗譜》,編訂《於氏族規》22條,《於氏家訓》41條。

  於氏族規家訓以「勤耕讀、尚節儉,循法禮、孝鄉里,廉仕吏、存仁德」等為核心要義,涵蓋「勤、儉、學、善、廉」等樸素道理,既是對於氏先祖良好品行的總結與傳承,更是對後人行為規範的諄諄教誨和殷殷期盼。

  於氏族規家訓沒有空洞的說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做成什麼樣,都清晰明確,娓娓道來。譬如「人貴立志。志非大言不慚之謂也,乃念念向上一等做去」;又譬如「我志在富,則當以勤儉致之,我志在貴,則當以讀書致之,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

  於氏族規家訓對於於氏後人養成恭良謙讓、急公尚義、勤儉持家等行為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對當地民俗民風也有著長遠影響。

  ● 視頻腳本

  一代廉吏于成龍:耕讀傳家風 清廉振家聲

  【盲人三弦書說唱】

  說古今, 道古今, 華夏文明萬古青;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廉吏就要數那于成龍。

  于成龍是山西呂梁人,出生在方山縣來堡村,

  明朝末年考上副榜貢生,45歲才當上清朝縣令。

  廣西羅城到江寧, 做官做到正一品,

  清正廉潔為百姓 「天下廉吏第一」人。

  巍巍呂梁山,東與太行並駕,西攜黃河奔流。幾百年來,在這片被黃土覆蓋著的梁峁溝壑間,一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被廣為傳頌,枝繁葉茂的於氏家族在這裡繁衍生息,人才輩出。回望黃土高原上的這一名門望族,滋養她的不僅是呂梁這一方質樸厚重的水土,更有那於氏家族「耕讀持家、清廉居官」的浩蕩家風。

  位於呂梁山中段、方山縣境內的北武當山,是一座高大雄奇的秀麗山峰。在北武當山南坡的腳下,有一個名叫來堡村的小山村,便是一代廉吏于成龍的故鄉。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屬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于成龍就出生在來堡村這一排簡樸的窯洞里。明崇禎十二年,于成龍中「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45歲的于成龍才開始步入官場,歷任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湖廣黃州同知、武昌知府、黃州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於南京兩江總督府。

  在他為官的20餘年中,始終堅守「清、慎、勤」之風範,自甘淡泊,清正廉明,一心為民,兩袖清風,深得百姓愛戴和朝廷賞識,三次被舉「卓異」。老百姓稱他為「於青天」、「於青菜」、「於豆腐」,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去世後,康熙親為于成龍御書碑文,追封太子太保,贈謚號「清端」,賜御書匾額「高行清粹」,賜御書對聯「歷仕甘棠隨地蔭,兩江清節至今傳」。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龍長孫於准,秉承先祖遺風,在整理編纂《於清端公政書》的基礎上,總結汲取於氏先祖的家風家訓,歷時四年,續修《於氏宗譜》,編訂《於氏族規》22條,《於氏家訓》41條,使於氏族規家訓成為呂梁於氏族人世代踐行的行為規範。

  一、耕讀育家風

  透過《於氏族規家訓》,穿越歷史時空隧道,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呂梁於氏族人勤學耕讀、行孝鄉里的感人畫卷。

安國寺

  在呂梁市離石區城西10公里的山坳里,有一座千年古剎安國寺,于成龍45歲出仕為官之前,曾在這裡苦讀六年,至今遺存有「於清端公讀書樓」。置身安國寺,撫碑睹物,于成龍家族「勤耕讀,孝鄉里,重仁德」的遺風,昭然可見。

  于成龍文化研究會會長 高林清:

  于成龍23歲時考上「副榜貢生」,之後由於明末清初時局動蕩,40歲才通過吏部考試成為「候補知縣」。這個時候,父親在家染病,于成龍為了侍奉有病的父親而沒有「補缺上任」,直至父親去世又守孝三年後,45歲的于成龍才開始步入仕途。

  于成龍幼年喪母,父親續娶李氏,于成龍恪守禮道,對繼母非常孝順。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繼母去世,于成龍當時在黃州任知府,由於地方形勢緊張,總督奏請朝廷讓他在任守制。五年後,于成龍才得以請假回家,這是他為官23年間唯一的一次回鄉省親。其盡忠報國之心、奉親敬孝之情,由此可見。

  正是于成龍對「耕讀孝行」的言傳身教,其子孫也多以「仁存正德、樂善公益、博施濟眾」而聞名鄉里,受人稱頌。

  呂梁市離石區安國寺文官所所長 陳雷:

  於廷翼是于成龍的長子,自父親于成龍出仕之後的數十年間,於廷翼悉心奉養祖母和母親,代父撫育兩弟,以至成人。他雖然自奉節儉,但在周濟親友族人,以及築路、修橋等方面,從不吝惜。康熙二十五年,於廷翼把自家的五畝土地捐給了收養鰥寡老病無依者的養濟院。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永寧州連續遭受自然災害,接著又發生瘟疫,米價大漲,於廷翼與族人每月將家中存糧接濟鄉人,名為借給,事後卻將借據付之一炬。

  于成龍之後,長孫於準是於氏家族的又一名吏。康熙四十八年告老還鄉後,好義樂施,周人之急,濟人之危,州人之中受其恩德者,不計其數。

  於氏先祖勤於耕讀、孝行鄉里的躬行實踐,正是《於氏族規家訓》中「孝為百行原」、「博施濟眾,以仁存心」等家風要義的思想源泉和深刻詮釋!

  二、清廉振家聲

  「孝行於家而能忠施於國,德被於鄉方可勤廉於政。」

  順治十八年,于成龍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拋妻別子,遠赴邊荒之地廣西羅城履職。臨行時,他囑託長子於廷翼:「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以身許家國之志,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終其一生的廉吏之旅。

  初到羅城任縣令,他插蒿棘為門,以土礫為几案,日食二餐甚至日食一餐,習以為常。百姓憐其清苦,有時湊少許銀錢,供其購買鹽米之用,他均婉言謝絕;

  在黃州八年,益勵清介,惡衣蔬食。赴任福建時,僅被褥一束,朝衣一襲,沿途以蘿蔔為乾糧,且作壓船之物;

  在福建,外藩來的貢船或有所獻,他一概拒絕。而布政使衙門常常連薪米也供應不上,他將自己的衣物典當換取食物;

  在直隸巡撫任上,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頒布《嚴禁饋贈檄》,明令所屬官員不準趁著年節收送禮品;

  在江南兩江總督位上,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稱他「於青菜」。

  山西省文化廳藝術檔案館副館長 電視劇《于成龍》編劇 馬連倫:

  于成龍清廉儉樸的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憤世嫉俗,更非邀功博名,而皆出自於其至誠本性。于成龍曾對僚屬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饑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俸入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他在《勸民節儉歌》中寫道:「儉為至寶一字箴,民安物阜無奇術,上為國家養元氣,下為黎民儲命脈」。其言行操守皆源於他「不昧天理良心」的道德底線和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

康熙手書的「廉」字

  于成龍是廉吏,他清廉自持,甘守清貧,不以為苦,被康熙稱許「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是能臣,他寬嚴並濟,激濁揚清,文而善武,屢著奇勛,被康熙稱許「真國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

  于成龍是好官,他勤政為民,體恤民情,減免賦稅,獎勵農耕,黎庶之苦,感同身受,開倉賑濟,為民請命。把百姓的苦看作自己的苦,把庶民的樂當作自己的樂。

  山西呂梁電視台主任記者 劉志飛:

  康熙二十三年,68歲的于成龍病逝於南京督署中。僚吏們來到他的寢室,只見床頭敝筒中,唯有綈袍一襲,靴帶二條,堂後瓦瓮中也只有粗米數斗,無不失聲痛哭。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龍去世後,紛紛「罷市」「哭巷」,焚香祭奠,隆重悼念。于成龍的靈柩啟運回鄉時,江寧城萬人相送,哭聲震天。其清貧廉政的崇高節操,確實感天動地,永垂青史。

  政聲人去後,清名在人間。于成龍為官23年,天南地北,隻身天涯,以其一生清廉節儉、勤政為民的端嚴操守,為呂梁於氏家族樹立了光前裕後的典範。

  三、樹規傳家訓

  翻開于成龍長孫於准編修的《於氏族規家訓》,「勤耕讀、尚節儉,循法禮、孝鄉里,廉仕吏、存仁德」的家風要義便躍然紙上。涵蓋「勤、儉、學、善、廉」等樸素道理的22條《族規》、41條《家訓》,既是對於氏先祖良好品行的總結與傳承,更是對後人行為規範的諄諄教誨和殷殷期盼。

  「勤耕讀 尚節儉」

  《於氏家訓》在第七條、第九條、第三十四條中多處勸導後人:「士子幸而上達,身雖貴顯,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務宜謙光,不可驕傲。」「種田不離田頭,深耕易耨,是其本分。」「我志在富,則當勤儉以致之;我志在貴,則當讀書以致之。」

  「循法禮 孝鄉里」

  《於氏家訓》第一條就提出了「孝為百行之原」的理念,教育後人要孝敬長輩、團結兄弟。同時要守規矩、懂法禮,「勿謂些小之善不足紀,勿謂些小之惡無足畏。」《於氏族規》第六條、第十四條寫到:「族中有行善者,果其慈心濟眾,陰行方便,見義必為,當歲終獎勵。」

  「廉仕吏 存仁德」

  《於氏族規家訓》強調:「所見、所行、所言,當處處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馭眾,言足以解紛」。要求於氏後人世代堅守「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潔」的人生信條。

  充滿樸素勸慰與真誠告誡的《於氏族規家訓》,似春雨潤物,幾百年來指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於氏族人,守本分、務正業,踐行「清、慎、勤」的家風要義!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負責人 高春平:

  于成龍的孫子於准就很好地繼承了祖父于成龍的清廉遺風,從山東臨清知州,到貴州、江寧巡撫,他為官清廉,大舉善政,康熙曾御書額聯,贊其「愷澤三吳滋化雨,節旄再世繼清風」。

  據《永寧州志》、《於氏宗譜》記載,從明朝景泰年至清乾隆中葉的三百二十餘年裡,於氏族人中,曾在國子監讀書的就有數十人;下至知縣,上至總督、巡撫,擔任各種官職的有30多人,不論微品小官,還是封疆大吏,亦或士農工商,始終遵法紀、守規矩。

  于成龍嫡系第十一代孫 於銀元:

  《於氏族規家訓》對我們做人做事影響很大。我自己多次手抄《族規家訓》,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知根源、敬祖宗,傳家風、樹家聲,把族規家訓中勵志齊家的思想用在學習上,用於生活中,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的人。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

  近300年來,一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並以小說、戲劇、廣播影視等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和表現形式,被人們廣為傳頌;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於氏族規家訓》,至今仍閃爍著時代的光芒,彰顯著呂梁於氏族規家風在人文熏陶上的強大影響力和生命力。

  【結尾:盲人三弦書說唱】

  說了過去說如今,《於氏家規》傳後人,

  為人處事講良心,遵紀守法是根本,

  勤勞致富守本分,胡作非為行不通,

  做官要學于成龍,清正廉明為百姓。

于成龍故居

  ● 於氏族規家訓摘編

  廉仕吏

  公曰:「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饑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俸入自給有餘,要錢何用?」

  ——摘自熊賜履《清端北溟於公墓志銘》

  【譯文】

  于成龍說:「我生來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喜好,能穿上布衣、吃上簡單的飯菜免受飢餓、寒冷就可以了。不知世間有什麼可以令人享受的事,也不知道同人交往相互饋贈是想怎麼樣。拿到的俸祿足夠我平常開支了,要那麼多錢有什麼用呢?」

  從來寡所用,斯廉所取,未有用之極繁多,而取之能廉潔者也。

  ——摘自《於清端公政書·興利除弊條約》

  【譯文】

  從來都是只有極少的消費,才會廉潔不貪污。沒有奢侈浪費還能保持廉潔不貪污的。

  重孝禮

  孝為百行之原。要把父母時時刻刻放在心裡,時時刻刻頂在頭上。讀書明理者以養志為先,愚夫俗子亦勉力養其口體,依依膝下,始終孺慕①。

  ——摘自《於氏家訓》

  【注釋】

  ①孺慕:指幼童愛慕父母之情。

  【譯文】

  孝順是各種品行的源頭所在。一定要把父母時時刻刻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記在腦海里。讀過書且通曉事理的人把完成父母未竟的志向作為大孝,普通的老百姓也要儘力解決父母的溫飽問題,守在身旁侍奉父母及時盡孝,使他們常常感受到尊重和子女對他們的依戀之情。

  族中之人,皆吾祖宗一脈,臂如樹之有桿,畢竟落葉歸根。彼族中老幼。奈何其不睦乎?今人見族中富貴者,羨為榮耀;見族中之貧寒者,多生厭惡。此種心腸,豈可以對祖宗?我今立訓:凡系族人,不分枝派遠近,不論人物貴賤,俱照長幼執禮。倘敢高下異視,照不睦①條議罰。

  ——摘自《於氏家訓》

  【注釋】

  ①不睦:古代刑律中對族中長輩不敬的一種罪名。

  【譯文】

  凡是家族中的人,都是我祖宗的一條血脈,就像樹木的枝幹,終究會落葉歸根。那些家族中年長的和年幼的,為什麼就不能和睦相處呢?現在的人看到家族中富有的或地位尊貴的人,就羨慕他們,將他們視為榮耀;看到家族中又窮又寒酸的人,大多數人就產生厭惡之情。懷著這種心腸的人,怎麼有顏面去面對列祖列宗呢?我現在立下家訓:凡是於氏族人,不分家族枝系的遠近,不論身份貴賤,都遵照長幼的次序執守禮制。如果誰敢依據身份地位的高低來區別對待族人,就按照「不睦」的條款進行處罰。

  子弟有不孝、不弟、不和親族、不敬長上者,帶赴祠堂,量事之輕重責治,令其改過。如再不改過,送官究治。

  ——摘自《於氏族規》

  【譯文】

  家族子弟中有不孝順父母、不敬愛兄長、不和睦族人、不尊敬長輩的,要帶到祠堂,根據犯錯的輕重程度進行責罰,讓他改過。如果後來還是沒改,就要送到官府懲治。

于成龍讀書樓

勤耕讀

  族人不知讀書之樂,僥倖博一青衫①,自以為萬事皆足。不知發過先達,盡系讀書之人。願我家子弟破除積習。做童生②,下一番苦功,望進學③;即使數命不偶,難於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為不通。

  ——摘自《於氏家訓》

  【注釋】

  ①青衫:古代學生穿的青色長衫,借指書生。

  ②童生:明清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

  ③進學:考取秀才。

  【譯文】

  家族中有的人不知道讀書的樂趣,僥倖贏得了讀書人的稱號,就自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完備了。卻不知道過去發達顯貴的先賢前輩,都是用功讀書的人。希望我們家族的子弟打破過去積累下的陋習。做童生,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朝考取秀才的方向努力;即使命運不濟,難於遇到做官的機會,只要通過讀書能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不會被人看作是不通曉事理的人了。

  我願子弟小心敬畏,雖進學,與平人無異,埋頭讀書。設有非理之來,當以理遣。如果有干身家,始許理論。切勿呼朋引類,做出非為的事來,那時悔之晚亦。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我希望我們家族中的子弟做事小心謹慎,常懷敬畏之心,即使取得了功名,也應和平常人沒有區別,繼續埋頭讀書。假設有無理的人前來,應當用道理將他們勸走。如果有人前來尋釁滋事,才可以和他們辯論。一定不能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做出不該做的事情來,否則到那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

  種田不離田頭,深耕易耨,是其本分。勤得一分,多得一分之利。雖遇豐年,所獲從多,亦不可浪費。少留儲蓄,以備囪荒。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種田不離開田頭,深耕細作、清除雜草,是種田人的本分。多付出一分的辛勤,就會多收穫一分的好處。即使遇到豐收的年景,收成很豐厚,也不可以浪費。稍微留一些儲存下來,為災荒年份做儲備。

  倡節儉

  士子幸而上達,身雖貴顯,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務宜謙光,不可驕傲。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讀書人有幸被上面選中任用,身份雖然尊貴顯耀,但居家一定要勤儉,不可以享樂奢糜。對待他人務必要謙虛坦蕩,不可以驕傲。

  居家要儉,當念錢財非易。衣服飲食,惟期適口充身,不可浪費。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操持家務要節儉,應當考慮到錢財來之不易。穿衣只期望能合身保暖,飲食只期望能適合口味就行,不可以浪費。

  嚴教管

  子弟將成人之時,性情易擾,不靜交結淫朋浪友。如與不端之人往來,為父兄者急早禁絕,以防其漸。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孩子們快要成人的時候,性情容易受到干擾,不靜下心來的話就會結交思想不正、行為放蕩的朋友。如果和品行不正的人來往,做父母兄弟的,要及早禁止使其斷絕往來,以防止他們慢慢變壞。

  子弟年幼,早晚不時稽查,不許遠離膝下。即從師在學,亦必訪察功課。倘有曠業之日,剖根究蹤跡,大加振刷,勿事姑息。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要早晚不時地進行監督檢查,不允許他們離開父母身邊。即使他們在跟著老師學習,也一定要探訪檢查他們的功課。如果發現有曠課的情況,需要查明緣由和蹤跡,盡全力使其重新振作起來,不要姑息縱容。

  子弟家居,飲食、勤作俱教以規矩,事上、接下俱教以禮數。勿致放蕩、恐久久便成狂妄。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兒女的起居、飲食、學習做事都要用規矩來教導,上奉尊長、下待晚輩都要用禮數來教導。不能任其放蕩自流,否則長久下去恐怕會變成狂妄的人。

  奉仁德

  居心不可刻薄。天地長養萬物,只是一個仁,仁則並包無外。今人當處處以仁存心,所見、所行、所言。自無暴戾之習,純是一個靄然和氣。福慧油然而生,為子孫不知存了多少地步,自家那裡覺得?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做人心地不可刻薄。天地孕育大地萬物,關鍵就是一個「仁」字,做到「仁」,就可以兼容並包萬物。現在的人應處處心中存「仁」,其所見、所行、所言都應存「仁」。這樣自然就沒有暴虐、戾氣的惡習,成為一個和藹可親的人。這樣福德、智慧就會自然生成,不知不覺中就為子孫後代積攢下了許多福祿。

  不可結怨於人。人之最難忘者,感恩、積恨二端。施恩於人,尚有忘者;積恨於人,則透入骨髓,鮮有不思報者。所以吾人處世,常存一寬大之念,不獨馭事留其有餘,就是言語之間,也不可過當。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不可以與人結怨。人,最難忘的兩件事:感恩和積恨。對人施以恩惠尚且有忘記的人;但積恨一個人,則會恨入骨髓,很少有不想報復的。所以我為人處世,常心懷寬大的想法,不僅做事留有餘地,而且說話也不可過激。

  致富由勤,人盡知之。我謂「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訣。常見世人欺慢愚人,巧詐取財,或戥秤升斗出入各別,也有賺錢起家的,究竟巧里來拙里去,明裡來暗裡去。蓋由此心一欺,必干天譴,終成無益。故我謂「公道」二字,其致富在「勤」字之上。

  ——摘自《於氏家訓》

  【譯文】

  勤勞才能致富,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我認為「公道」兩個字,才是致富的重要因素。常常看到世人欺騙怠慢愚笨的人,用巧妙的欺詐手段騙取錢財,或者有的在秤和鬥上做手腳,也有憑此賺錢起家的,終究是巧里來拙里去,明裡來暗裡去。因為,通過這樣的心機進行欺詐,一定會遭到上天的譴責,終究沒有好處。所以我所說「公道」二字,對於致富的途徑來說比「勤」更為重要。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 專家觀點

  高春平:耕讀傳家風 清廉是根本

  歷史上以家族姓氏為單元的族規家訓內容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倫理思想、道德規範的集中展現,大多體現了儒家治國平天下必先修身、齊家的道理。清代著名清官于成龍家族的《於氏族規家訓》便是其中的一例。

  《於氏族規家訓》十分重視道德和教化,強調:「所見、所行、所言,當處處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馭眾,言足以解紛。」要求於氏後人世代堅守「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潔」的人生信條。同時告誡後人要勤耕讀、尚節儉,「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務宜謙光,不可驕傲」,「種田不離田頭,深耕易耨,是其本分」。

  《於氏族規家訓》反映出修身立德、愛國為民、節儉守信的優良風尚。回顧于成龍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于成龍潔己愛民的風範和「耕讀傳家風、清廉是根本」的良好家風一脈相承。于成龍卓著務實的政績和廉潔律己的品行,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

  學習于成龍信念堅定、感恩報國、立志濟世救民的報負。當于成龍終於被候補為廣西羅城知縣時,有親友勸他不可到那種人煙稀少、盜匪橫行的荒蠻落後之地任職,但他在「此行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支撐下,毅然決然地到了這塊百廢待興的邊鄙之地做官,而且撲下身子,一干就是七年。這種正視困難、敢於擔當、立志報國救民的情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模範。

  學習于成龍潔己愛民、低調為官、懲腐除惡的廉政風範。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龍從基層知縣做起,靠清廉實幹一步步做到封疆大吏。尤其是擔任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後,可謂位高權重,但他面對誘惑,始終堅持廉潔從政、潔己愛民、低調純樸,其做人為官風範,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譽。「清廉」二字貫穿於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仕途之中。升遷途中蘿蔔當乾糧,直隸任內嚴禁火耗、賭博和饋贈,赴任富庶江南不擺排場、不搞鳴鑼開道,任上病故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這種清廉為官,鞠躬盡瘁的可敬做派、為政品行,是于成龍嚴於修身、嚴於律己的結果,也是傳之後世的清白家風。

  名節源於品德,腐敗止於正氣,堅定在於理想信念。今天,于成龍的清廉勤勉精神和於氏族規家訓仍值得我們借鑒和傳承。(山西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高春平)

  高林清:《於氏族規家訓》中的于成龍「身影」

  康熙家刻本《於氏家譜》第五卷收錄有四十一條於氏家訓。這些家訓是于成龍長孫於准在汲取包括于成龍在內的於氏先祖家風遺訓基礎上形成的,充分體現了於氏先祖的價值取向。考察于成龍一生的經歷和思想,對於理解於氏家訓不無裨益。

  「居家要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于成龍積勞成疾,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遺物「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于成龍「質樸、尚儉」的人格特徵由此可窺一斑。

  于成龍不僅自己堅持節儉,還積極採取措施,改革社會的奢靡之風。如任職江南時,針對當地奢靡之弊,于成龍寫了《勸民節儉歌》,散發各地,同時要求官員們「躬先儉樸,諄諄勸導百姓,務使百姓感知物力艱難。轉相化勉,共返淳樸之風,移風易俗」。于成龍的倡導取得了顯著成果,史料記載《勸民節儉歌》「坊刻流傳,家弦戶誦」,總督衙門的官吏也在其嚴格約束下,日見儉樸。「江南俗侈麗,相率易布衣。上大夫家為減輿從,毀丹堊,婚嫁不用音樂,豪猾率家遠避。」

  對節儉的認識也自然而然體現在於氏族規家訓中,如「居家要儉,當念錢財非易。衣服飲食,惟期適口充身,不可浪費」。

  「『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訣」

  於氏族規家訓中提出了一個很精彩的觀點:「致富由勤,人盡知之。我謂『公道』二字,乃致富之要訣。」這話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勤勞才能致富,然而卻很少人知道「公道」也是致富的要訣,甚至這兩個字的意義在「勤勞」之上,所謂,「『公道』二字,其致富在『勤』字之上」。發家致富靠勤勞,更要靠自身正派仗義,不欺人、不欺心。

  某種意義上,這其實也是對於成龍為官心得的一脈相承。于成龍做官靠的是扎紮實實、勤勤勉勉的政績而多次被舉「卓異」,官職不斷升遷。在此過程中,于成龍保持著固有的良好節操,並沒有媚上欺下,阿諛奉承,而是擺脫物慾的糾纏,一心一意踐行「公道」,以天下為己任,盡心儘力為百姓謀福祉、解危難,死而後已。勤勉和公道可謂缺一不可,如此,才最終成就了于成龍的仕途升遷和清官之名。(呂梁于成龍文化研究會會長 高林清)

  電視劇《于成龍》編劇談于成龍

  于成龍生長於呂梁大山裡,其時正值明清兩朝更迭之際,親歷了苛政戰亂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的種種苦難,飽嘗憂患,於是形成了一種「積極入世、報效國家、潔己愛民、甘守清貧、伸張正義、擔當任事」的獨特性格。順治十八年,45歲的于成龍出仕為官,歷任知縣、知州、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為官二十餘載,治下政績赫赫,深得愛戴和賞識。

電視劇《于成龍》劇照

  劉鼎在《於清端公政書》原跋中寫到:「大司馬、河西於公,非常人也。特膺寵命,總制兩江,天子倚毗,百僚奉法,黎民景從。未期月,而數千里之境內外,二百餘城之袤廣,翕然大治。」

  康熙二十三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積勞成疾的于成龍於兩江總督署大堂內端坐而逝。當于成龍的棺柩運回永寧老家安葬時,康熙親自為其撰寫碑文:「……爾于成龍,秉心樸直,蒞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為尤者……爾能堅守夙操,無間初終。古人脫粟布被,或者嫌於矯偽,爾所謂廉,本於至誠。」

  在此摘錄以上文字用意有三,其一,這些文字在我創作電視劇《于成龍》過程中,是最觸動我心靈的一部分史料;其二,觀眾在觀賞影視作品時,這些文字幾乎是看不到的;其三,我們從這些給予于成龍高度評價的文字中,可以真正感受到永寧於氏家族能立此嚴格族規家訓的淵源關係。

  在《於氏家訓》中,第一條便提出「孝為百行之原」,而在其族規中更是明文立制「族中有行善者,果其慈心濟眾,陰行方便,見義必為,宗子、司儀於歲終獎勵」,強調以孝為本,推己及人。所以,我們觀于成龍一生,無論是他出仕前所言,「決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還是在其二十餘年仕途生涯中的實際表現,始終都沒有背離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

  于成龍始終以「民」為社稷之本,時刻把民生疾苦、國家利益放在心上;始終以「廉」為官德之首,為官數十年如一日,清心寡欲、自甘淡薄;始終以「能」為從政之要,敢擔當,能任事,善決斷;始終以「賢」為做人品格,賢達善良,吃苦耐勞,孝悌仁厚。于成龍的品格與其族規家訓如出一轍,一脈相承。(山西省文化廳藝術檔案館副館長 電視劇《于成龍》編劇 馬連倫)

  於歡:至善至孝 勤儉持家

  清代名臣于成龍,政績卓著、廉潔奉公,堪稱一代楷模。百姓稱其為「於青天」,康熙譽其為「今時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於氏後人從其言行、著述中總結汲取精華,編撰有《於氏族規家訓》,世代相傳。

  《於氏族規家訓》強調做人要做至善至孝之人。告誡子孫「孝為百行之原」,把「孝道」當作行為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為兄者當愛,為弟者當敬」的主張,進而提出第三條睦宗族的訓言。開篇前三條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家訓,注重骨肉血脈親情,從而一步步引申出修身齊家的觀點。

  「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務宜謙光,不可驕傲」;「及時耘耨」;「勿自家懶惰」;「生意之人,或開店,或行商,俱要早起晚睡,不可偷安」……這些家訓時時刻刻提醒族人:勤儉持家、待人以恭、辛勤耕耘。

  家訓中還講述了讀書與出仕的關係。訓誡子弟破除積習,勤奮讀書,希望子孫能夠通過勤奮讀書,以真才實學登上仕途。更難能可貴的是最後說明了:「即使數命不偶,艱於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為不通。」 即使命運不濟,難於遇到進入仕途的機會,但只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很好的收穫了。

  《於氏族規家訓》還勉勵子孫注意言行、不攀高結貴、喪事簡辦、夫妻尊敬、廣交寒士、交友謹慎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於氏後人學習和繼承。

  國史、地誌、家譜是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三種文獻。家訓是家譜傳承的關鍵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作用。廉吏、能臣或者貪官、污吏都不是天生的,跟後期的教化和成長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汲取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傳統族規家訓的教化作用,在今天仍然不可小覷。(於氏後人 於歡)

廉仕吏

勤耕讀

倡節儉

嚴教管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山西呂梁山區民居民俗實拍【黃勝友攝影】
涉案10.4億!山西呂梁原副市長張中生一審被判死刑

TAG:中國 | 中國傳統 | 傳統 | 成龍 | 山西 | 呂梁 | 于成龍 | 傳世 | 家規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