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濟獎懲為啥失靈

在企業中,管理者總是試圖用經濟獎懲的方法來獎優罰劣,其邏輯起點是把人看成是「經濟人」,經濟人趨利避害,為了獲得經濟收益或免除經濟損失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儘管在大多數條件下,經濟獎懲能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失靈之時。

懲罰鼓勵了遲到

家長接孩子遲到,使得幼兒園的老師無法按時下班,令老師們很不愉快。以色列的一家幼兒園曾試行,如果家長接孩子遲到將被罰款。幼兒園的管理者認為,在實施罰款規定之後,家長們遲到的情況會有所改善。然而,出乎預料的是,遲到的現象不降反增,遲到的家長數量翻了一倍還多。更令人吃驚的是,在罰款規定取消後,遲到率仍居高不下。

依照「經濟人」假設,人們為了避免金錢的損失,罰款規定應該使家長力求準時,遲到的人數和次數都應該減少,但沒想到經濟懲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這樣的結果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經濟懲罰所觸發的行為動機。在沒有實施罰款規定之前,人們認為遲到是一種不良行為,在道德的約束下,人們盡量準時到達幼兒園,一旦遲到,家長們會頗感歉意,避免再次遲到。但是,實施罰款規定之後,人們對遲到行為進行了重新認識,它不再是一種令人感到不安的不道德行為,反而變成了一種有定價的合理行為。這時候,人們可以在準時接孩子和交付罰款之間做出選擇,也就是說,可以選擇花錢買遲到。於是,「按時接孩子」這種道德上的義務變成了一種可買賣的市場行為,罰款只要在家長們可承受的範圍內,非但不能制止遲到,反而會助長遲到。即便在罰款規定取消後,人們對該行為的認識並不會發生改變,而只認為是該行為的市場定價發生了改變,降為零,因此,遲到率不會下降。

還有一些罰款失靈的現象。有些企業對開會遲到者罰款,但效果並不明顯。城市裡對隨地吐痰者罰款5元,卻招致有些人掏10元錢以便再吐一口。實踐表明,處理這些問題更加有效的方式並不是經濟處罰,比如,有些單位對開會遲到者實行「鼓掌法」,遲到者一進門,會議便暫停,全體起立,大家的目光都投射在遲到者身上,熱烈的掌聲隨後響起,如此一來,遲到者感覺非常尷尬,「鼓掌法」在公司的會議上實施幾次後,基本杜絕了遲到現象。

在「罰」與「管」之間,很多管理者將二者等同,面對企業不希望出現的行為都採取經濟處罰的辦法,結果非但效果不好,而且員工們怨聲載道,他們認為公司管理方法簡單粗暴,只認錢不講理。其實,在沒有實施罰款規則時,人們並未表現出「經濟人」的邏輯和特徵,家長接孩子遲到多為不得已,與會者遲到可能是不夠重視或者時間沒有把握好。但是,管理者以「經濟人」的思維去制定規則後,人們被拉上了「經濟人」軌道,只要認為罰款的價格相比於內心的歉疚還算合理,這種行為就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所以,經濟懲罰不可濫用,不能用經濟手段去解決一切問題。

用獎勵來禁止

有一個小故事:一位老人喜歡安靜,但是一群孩子總在他的門前空地上踢球,擾亂了他的清靜和安寧。一天,老人走出房門招呼踢球的孩子們:「孩子們,我非常喜歡看你們踢球,明天你們還來吧,每人給你們1元錢。」孩子們高興極了,第二天如約而至,踢球後每人得到了1元錢。老人對孩子們說:「明天再來啊,不過每人只能給5毛。」孩子們感到有些失望,但是5毛錢還是有點誘惑力的。第三天孩子們繼續踢球,得到了每人5毛錢的獎勵。老人又熱情地說:「明天還要來啊,每人1毛錢。」這時孩子們感到憤怒了,紛紛嚷嚷著:「只給1毛錢,誰還來給你踢球呀!」就這樣,老人重新恢復了安靜的生活。

按照「經濟人」的假設,首先,老人不應該給孩子們錢,對不希望發生的行為的獎勵,等於鼓勵有害行為繼續,不符合趨利避害的行為原則;其次,對於孩子們來講,只要老人給錢,無論多少,與原來只是踢球娛樂相比,孩子們都另有所得,符合人們追求金錢收益的要求,因而無論錢多錢少都不會拒絕,應該不斷地在老人門前踢球。但是,為什麼老人通過獎勵的辦法實現了對踢球的禁止呢?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是複雜的,並不是單純的「理性經濟人」。老人運用了心理學當中的兩個原理:其一是轉移原理。在給報酬之前,孩子們踢球是享受運動的快樂,遊戲本身給他們帶來了樂趣。老人用給錢的辦法轉移了孩子們的樂趣,使他們把踢球從自身享受轉化成表演賺錢,通過改變踢球的目的,外化了孩子們的幸福感。其二是消極強化原理。當人們不希望已經存在的某種行為繼續發生時,可以把對該行為的獎勵措施減除,人們便失去了繼續行為的興趣。

大多數管理者在面對想要禁止的行為時,第一反應總是懲罰,用負強化的方式消除員工再次行為的動機,但是負強化並不總是起到良好的作用,有時會激起人們的抵觸和反抗心理,而如果採用消極強化的方式,強度比較溫和,其結果成為行為者的自主選擇,效果更好。

經濟獎懲的效果未必最優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來考察多種激勵方式的效果。試驗組織者調節一個光源的強度,讓被試者判斷光強度的變化,以此來測試他們的警覺性高低,正確率越高則警覺性越強。他們把參與試驗的被試者分為A、B、C、D四組,對A組不施加任何激勵措施,只告訴他們試驗的方法;告訴B組的人員他們是經過挑選的、觀察力最強的人,因此錯誤率也應該是最低的;對於C組,告訴他們各小組之間要展開競爭,評定小組的優劣和名次;對D組實施經濟獎懲,每錯一次罰1元,每對一次獎5毛。

如果按照「經濟人」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實施經濟獎懲的D組應該是錯誤率最低的,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動力使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但最終的試驗結果是:B組錯誤最少,D組第二,隨後是C組,最後是A組。B組的錯誤率僅為A組的1/3,而D組的錯誤率不到A組的1/2。這個試驗首先說明了激勵具有強大的作用,同時還說明了經濟獎懲效果不一定最優。

在很多情況下,經濟獎懲激發出來的只是人們的功利心,而對其道德、品質、素質、技能等方面的信任和鼓勵激發出來的是更高尚、更強大的動力,這種動力不是源於外在的金錢得失,而是來自於對自身的肯定、自信和自我實現的強烈願望。因此,如果管理者僅以物質獎懲作為激勵手段,有時候反而壓低了員工行為的主動性和工作熱情,相反,如果採取對員工本身的激勵,或者是以員工自身激勵為主,經濟獎懲為輔,會實現更優的激勵效果。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來源:本文摘自《企業管理》雜誌

關注公眾平台嗎?用手指按住下面的二維碼,等跳出對話框,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再點「關注」。

===============================================

友情推薦:同樣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平台——「機器人世界」,方法和上面的一樣。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警笛為誰而鳴(經濟茶座)
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初露端倪
用經濟學教你戀愛。
經濟秩序中猶太商人的作業
中美貿易戰已打響,美國葡萄酒前途未卜!澳洲將成最大贏家?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