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奇經八脈病證 中醫發病類型

一、奇經八脈病證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除其本經循行與體內器官相連屬外,並通過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發生間接聯繫,尤其是沖、任、督、帶四脈與人體的生理、病理,都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奇經八脈具有聯繫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醫學教育網整理沖脈為諸脈要衝,源起氣沖;帶脈狀如腰帶,總束諸脈;陽蹺為足太陽之別脈司一身左右之陽;陰蹺為足少陰之別動脈司一身左右之陰;陽維脈起於諸陽會,陰維脈起於諸陽交,為全身綱維。撰人體臟腑經絡有病通過奇經八脈表現出來。

  (一)督脈病證

  督脈病證,是指督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的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的總督,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別脈和厥陰脈會於巔,主身後之陽。

  【臨床表現】腰骶脊背痛,項背強直,頭重眩暈。大人癲疾,小兒風癇。

  【證候分析】脈起於會陰,並於脊里,上風府、人腦、上巔、循額,故病邪阻滯督脈,經氣不利,故腰骶脊背痛,項痛強直;督脈失養,腦海不足,故見頭暈頭重;若陰陽氣錯亂,則可出現大小癲疾和小兒風癇。

  (二)任脈病證

  任脈病證,是指任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與沖脈主身前之陰又稱「陰脈之海」。任脈又主胞胎。

  【臨床表現】臍下、少腹陰中疼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症瘕。

  【證候分析】任脈主陰,易感寒邪,寒凝於脈,血行不暢,則臍下,少腹陰中疼痛;任脈固主血前之陰,陰凝寒滯,氣血瘀阻,則見男子疝氣,女子帶下症瘕積聚。

  (三)總脈病證

  沖脈病證,是指沖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沖脈起於氣街,與少陰之脈挾臍上行,有總領諸經氣血的功能,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又稱為「血海」、「經脈之海」,與任脈同主身前之陰。

  【臨床表現】氣逆里急,或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嘔吐、咳嗽;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或胎漏。

  【證候分析】沖為經脈之海,由於沖脈之氣失調,與足陽明之氣相併而上逆,氣不得降,故出現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嘔吐、咳嗽等症;沖為血海,與任脈共同參與生殖機能,沖任失調或氣血不充,致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等。

  (四)帶脈病證

  帶脈病證,是指帶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帶脈起於季脅,繞腰一周,狀如束帶,總約十二經脈及其他七條奇經。

  【臨床表現】腰酸腿痛,腹部脹滿,赤白帶下,或帶下清稀,陰挺、漏胎。

  【證候分析】帶脈環腰,總束諸脈,人身沖任二脈,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則太沖所以能夠上養心肺,須賴帶脈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氣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賴帶脈為關鎖。醫學教育網整理帶脈經氣不利,故出現腰酸腿痛;中氣不運,水濕困阻於帶脈,則腹部脹滿,帶下清稀量多;帶脈氣虛,不能維繫胞胎,則見陰挺、漏胎。

  (五)陽蹺、陰蹺脈病證

  陽蹺、陰蹺脈病證,是指陽蹺、陰蹺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均起於眼中。蹺脈左右成對,均達於目內眥,有濡養眼目,司開合的作用。

  【臨床表現】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陽蹺急則陰厥。

  【證候分析】陽蹺、陰蹺二脈均起於足跟,陽蹺循行於下肢外側,陰蹺循行於下肢內側,二者協調關節,有保持肢體動作矯捷的作用。如某側發生病變,則經脈拘急,另一側則相對弛緩。醫學教育網整理兩脈均達於目內眥,故陽蹺患病,陽氣偏亢則目內眥赤痛,或失眠而狂走;陰蹺患病;陰寒偏盛,寒盛則下肢厥冷。

  (六)陽維、陰維病證

  陽維、陰維病證,是指陽維、陰維二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分別維繫三陽經和三陰經。

  【臨床表現】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自相維繫,則見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證候分析】人身陽脈統於督,陰脈統於任,而諸陽清陰之散現而會者,又必有經脈以維繫而主持之,二維脈有維繫陰陽之功能。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繫諸陽經,醫學教育網整理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故陽維脈受邪,可見發熱、惡寒;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繫諸陰經,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故陰維脈受邪,則見心痛。若二脈不能相互維繫,陰陽失調,陽氣耗傷則倦息無力,陽精虧虛則精神恍惚,不由自主。

二、中醫發病類型

發病類型的多樣性:由於邪氣的種類、性質、致病特點,以及致病的途徑各有不同,人體的正氣狀態各有差異,感邪的輕重不一,因而,不同的疾病,其發病形式可以表現為各種不同的類型。本節從臨床實際出發,將常見的發病類型分為六種。有些類型系對舉比較而言,有些類型相互之間互為關聯。不同性質的疾病常可表現為相應的發病類型,同一疾病的病理過程中也可表現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發病類型(如徐發、繼發、複發等)。

  發病類型(一)——感邪即發

  感邪後立即發病,稱為感邪即發,在臨床上為常見的發病類型。本節中概括為四個方面,即:新感傷寒或溫病,某些疫癘之氣致病,情志遽變導致的某些疾病,毒物中毒等。醫學教育網整理可以看出,感邪即發,首先與病邪因素密切相關。外感風寒、風熱、燥熱、濕熱、溫毒等病邪,邪勝正負則感而即發;某些疫癘之氣致病力強,侵襲機體致病常可表現為頓發;某些毒物毒性作用強烈,從不同途徑傷害人體,常可迅速擴散至全身,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發病類型(二)——伏而後發

  伏而後發,系與感邪即發相對舉而言,此系本節中的難點。

  首先,中醫學很早就注意到某些病邪致病有一個潛伏過程這一事實。例如:《諸病源候論》對狂犬病過程的描述與今時的臨床實際也是大體符合的。

  其次,關於伏邪學說,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伏邪學說認為,伏邪系指寒毒,或熱、伏火、乖戾氣等,乘正氣之虛惡潛藏於機體之內,逾時而發,或為氣候、飲食、情志諸因素所誘發。醫學教育網整理臨床特點為:初發即呈里熱證。其傳變方式為:由里而達表,或由里而再里,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病理變化較多等。這種認識,不少醫家仍肯定其有臨床實際意義。

  發病類型(三)——徐發

  徐發,指徐緩起病,系與卒發對舉而言。

  徐發,主要與相應的致病因素、體質因素相關。例如:臨床上許多痹證,系由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常起病徐緩,病程纏綿,或呈急性期與慢性期交替過程,則多與寒濕邪氣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有關。

  另外,徐緩發病也包含著對機體存在著的漸進性病理過程的認為。例如:嗜酒成癖,久嗜膏粱厚味,憂愁不釋等,積以時日,就可漸漸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癥狀或體征,亦可在某些誘因作用下,致疾病頓發。

  還有某些高年患者,正氣虧虛,機體反應性低下,雖感受外邪,常可徐緩起病,且病情多重。又說明徐發與體質因素密切相關。

  發病類型(四)——繼發

  繼發,系與原發相對而言,且二者間有著十分密切的病理聯繫:原發病是繼發病的前提和依據,繼發病是在原發病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的病症。例如:《醫門法律。脹病論》指出:「凡有癥積、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是名單腹脹」。醫學教育網整理「單腹脹」為繼發病。其病因常由於黃疸、積聚、酒食不節所引起,也說明了原發病與繼發病之間密切的病理關聯。這對於預防和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繼發病的產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發病類型(五)——合病與並病

  合病、並病之說,首見於《傷寒論》,系本節中又一難點。凡兩經或三經的證候同時出現者,稱為合病;凡一經病證未罷而又出現另一經證候者,稱為並病。《傷寒論》中冠有合病、並病的條文僅十二條,僅見於三陽經,若細玩全書,實際上還有一些條文也論及於此,而且,三陰經也有全病並病。

  合病與並病之區別,在於發病時間上的差異,「合則一時並見,並則以次相乘」。(《傷寒來蘇集。傷寒論翼》)實際上,在臨證時,兩者均出現了兩經或其以上的證候,並無根本的不同,而且都是以六經本證為基礎的,從而揭示了外感熱病實際存在著的複雜類型。醫學教育網整理由於合病、並病是六經本證的交互變化類型,脈證比較複雜,因而辨合病、並病不少醫家主張要通過對六經本證的分合辨析,在外感熱病的動態變化中,把握病勢的表裡先後,主從緩急,從而給立方遣葯提供依據。

  在中醫雜病中,後世醫家擴充其說,凡兩種及其以上的疾病的證候同時出現者,亦稱為合病,如老年病的發病,常體現出這種多病性。並把某些具體疾病的病理過程中新增病症,視為並發病症。如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過程中,出現大量嘔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劇痛厥脫等並發病症。均體現了疾病病理過程中實際存在著的複雜的發病類型。

  發病類型(六)——複發

  疾病的複發,也是一種常見的發病類型。主要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復病的特點

  復病,系指重新發作的疾病。但在中醫學文獻中,一病新瘥,復染他病,而後病又與新瘥疾病病理關係密切時,亦常謂之為復病。醫學教育網整理復病主要有兩個臨床特點:其一是基本證候類似於初病,即原有病理過程的再現。其二是復病的病情加重。疾病複發,建立在前一次病理性損害的基礎之上,每一次複發,機體遭受到重複性的病理損害,因而,複發的次數愈多,靜止期的恢復就愈不完全,預後也愈差,並常可留下後遺症,體質也日趨孱弱。

  (二)複發的基本條件

  導致疾病複發的條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病邪因素:首先,某些疾病易於複發,與某些病邪的種類、性質及致病特點密切相關。

  例如:瘧邪所致瘧疾,或間日發或三日發,休作有時,即與瘧邪的致病特點密切相關。其次是由於余邪未盡。例如:休息痢在臨床上常易表現出多種正虛邪戀的證候。在臨床研究上,許多清利濕熱藥物的長期運用,常可使邪氣留戀的證候得到減輕或消除,從而也提示余邪未儘是導致疾病反覆發作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2.正氣狀態:其一是正虛未復。疾病病理過程中,病邪損正,正氣必傷,從疾病新瘥到病體完全康復還存在著一個使正氣復強的過程。在病體初愈正虛未復的前提下,醫學教育網整理在誘因作用下,就易於邪勝正負而反覆發病。其二與體質因素密切相關。例如:哮病發作期經治療後,進入緩解期,不少患者具有一種特異性體質,因而,如果疏於預防調護,不注意避寒,食用魚蝦等物,或接觸某些花粉、粉塵,則易致反覆發作。均說明疾病的複發還與機體內正氣的狀態密切相關。

  3.誘發因素:導致疾病複發的誘因很多,如復感新邪,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地域因素,藥物因素,精神因素,勞倦過度等等。前人常根據其誘因之不同來分類,將復病類型區分為風邪復病,食復、勞復、葯復等等。

  原有疾病新瘥階段,機體並未完全康復,尚具有正虛邪戀、陰陽未和、體用失諧之特點,如果病後不注意預防調護或未繼續給於鞏固性治療,多種誘發因素作用於機體,非損正即助邪,邪勝正負,從而導致疾病的複發。這種認識對於瘥後防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複發的主要類型

  由於病邪、正氣、誘因三者均是可變動的因素,因而在複發時表現的類型也很多,本節將其主要類型概括為三個方面:

  1.疾病「少愈」即複發:這種類型多見於外感的恢復期。「少愈」指疾病初愈階段,實際上與疾病的完全痊癒尚有一段距離。此階段正氣已虛,余邪未盡,適逢誘因,易致複發。因而,應注意扶助正氣,繼續清除病邪,避免誘發因素。

  2.急性發作期與慢性緩解期反覆交替:以哮病為例,急性發作期時,常突然發作,患者呼吸急促,呼氣延長,不能平卧,喉間痰鳴有聲,甚則張口喘氣,兩肩高聳,心悸不安,額汗淋漓,咳嗽咯痰等,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或數日不等。慢性緩解期的表現,醫學教育網整理可有輕度咳嗽、咯痰,或在活動時呼吸比較緊迫。病久反覆發作者,緩解期亦常伴見咳痰氣喘及自汗、畏風、胸悶不適等證候。此類情況,除急性期應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外,尤應重視緩解期的防治。一方面要盡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另一方面要把扶正固本作為治療的重點,尚有餘邪留戀者,需兼理余邪,對於疾病的防復及根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3.疾病發作期與休止期休作相間:以瘧疾為例,其臨床發作期,常有寒戰、高熱、汗出,熱退身涼,休作有時的典型表現,其中尤以間日一發為多見。常於夏秋季節發作。本年的10月至次年2月為休止期,此階段全無癥狀,與常人無異。此類情況,在臨床發作期,應針對瘧邪施用有效的截瘧葯;在休止期內,由於體內伏匿之瘧邪未盡祛,故休止期的根治以祛除病邪為主,是一個總的治療原則,同時應做好預防工作,避免復感外邪而致複發。

三、辯病與辯證的關係

證和病二者有密切的關係。但嚴格說來,證和病的概念不同,證是證候,是指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機、病勢及邪正鬥爭強弱等方面情況的病理概括。醫學教育網整理而病則是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正邪相爭為基本形式的病理過程。一個病可以有不同的證,同樣相同的證亦可見於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異證」、「異病同證」的說法。

  如感冒病,其證有風寒證和風熱證的不同,須用不同的治法;再如頭痛與眩暈雖屬兩病但均可出現血虛證候。因此,既要辯證,又要辨病。

  辨證既包括四診檢查所得,又包括內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體地判斷疾病在一定階段的特殊性質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則是按照辨證所得,與多種相類似的疾病進行鑒別比較,同時進一步指導辨證,最後把那些類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結論。醫學教育網整理在得出結論之後,對該病今後病機演變已有一個梗概,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辨證,便能預料其順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經過辨病之後,使辨證與辨病所有的治療原則與方葯結合得更加緊密,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少走彎路的目的,總之,「病」是從辨證而得的,一種病有一種病的變化規律,這個「病」的規律,又反過來指導辨證。辨證——辨病——辨證,是一個診斷疾病不斷深化的過程。

  我們不能只以辨證為滿足,必須既辨證,又辨病,由辨病再進一步辨證,二者不可偏廢。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幹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一、三焦病證的分類

  三焦所屬臟腑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標誌著溫病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多為溫熱病的初期階段。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陽明和足太陰脾經的病理變化。脾胃同屬中焦,陽明主燥,太陰主濕。邪入陽明而從燥化,則多呈里熱燥實證;醫學教育網整理邪入太陰從濕化,多為濕溫病證,其中足陽明胃的病變。多為極期期階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經的病變,多為肝腎陰虛之候,屬溫病的末期階段。

  (-)上焦病證

  上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從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開始就出現的肺衛受邪的證候。溫邪犯肺以後,它的傳變有兩種趨勢,一種是「順傳」,指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而出現中焦足陽明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即從肺經而傳入手厥陰心包經,出現「逆傳心包」的證候。

  【臨床表現】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脈浮數或兩寸獨大;邪人心包,則舌蹇肢厥,神昏諺語。

  【證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惡風寒。肺病不能化氣,氣鬱則身熱。肺氣不宣,則見咳嗽。午後屬陰,濁陰旺於陰分,故午後身熱。溫熱這邪在表,故脈浮數。邪在上焦;故兩寸獨大。

  溫邪逆傳心包,舌為心竅,故舌蹇;心陽內郁,故肢厥;熱迫心傷,神明內亂,故神昏譫語。

  (二)中焦病證

  中焦病證,是指溫病自上焦開始,順傳至於中焦,表現出的脾胃證候。若邪從燥化,或為無形熱盛,或為有形熱結,表現出陽明失潤,燥熱傷陰的證候。若邪從濕化,郁阻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則表現出濕溫病證。因此,在證候上有胃燥傷陰與脾經濕熱的區別。

  1、胃燥傷陰證:是指病入中焦,邪從燥化,出現陽明燥熱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腹滿便秘。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黃或焦燥,脈象沉澀。

  【證候分析】陽熱上炎,則身熱面赤。燥熱內盛,熱迫津傷,胃失所潤,則見身熱腹滿便秘,口乾咽燥,唇裂苔黃或焦燥。氣機不暢,津液難於輸布,故脈沉澀。

  本證病機與臨床表現和六經辨證中的陽明病證基本相同。但本證為感受溫邪,傳變快,人體陰液消耗較多。

  2、脾經濕熱證:是指濕溫之邪,郁阻太陰脾經而致的證候。

  【臨床表現】面色淡黃,頭身重病,汗出熱不解,身熱不揚,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黃滑膩,脈細而濡數,或見胸腹等處出現白菩。

  【證候分析】太陰濕熱,熱在濕中,鬱蒸於上,則面色淡黃,頭重身痛。濕熱纏綿不易分解,故汗出熱不解,濕熱困郁,阻滯中焦,脾運不健,氣失通暢,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醫學教育網整理濕性粘滯,濕熱之邪留戀氣分不解,鬱蒸肌表,則見身熱不揚,白菩透露,苔黃滑膩,脈細而濡數,均為濕熱鬱蒸之象。

  (三)下焦病證

  下焦病證,是指溫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陰精,肝腎受損,而出現的肝腎陰虛徵候。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動,神倦脈虛,舌絳少苔,甚或時時欲脫。

  【證候分析】濕病後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陰耗損,虛熱內擾,則見身熱面赤,手中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等陰虛內熱之象。陰精虧損,神失所養則神倦。醫學教育網整理陰精不得上榮清竅則耳聾,肝為剛臟,屬風木而主筋,賴腎水以涵養。真陰被灼,水虧木旺。筋失所養而拘攣則出現手腳蠕動甚或痙攣。陰虛水虧,虛風內擾則心中詹詹大動。至於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欲脫,均為陰精耗竭之虛象。

  二、三焦病證的傳變規律

  三焦病的各種證候,標誌著溫病病變發展過程中的三個不同階段。其中上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初期階段;中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極期階段;醫學教育網整理下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末期階段。其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經開始,由此而傳人中焦,進而傳入下焦為順傳;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衛傳入手厥陰心包經者為逆傳。

  三焦病的傳變,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和受病機體抵抗力的強弱等因素,如病人體質偏於陰虛而抵抗力較強的,感受病邪又為溫熱、溫毒、風溫、溫疫、冬瘟,若順傳中焦,則多從燥化而為陽明燥化證;傳入下焦,則為肝腎陰虛之證。如病人體質偏於陽虛而抵抗力較弱者,感受病邪又為寒濕,若順傳中焦,則多從濕化,而為太陰濕化證;傳入下焦,則為濕久傷陽之證。唯暑兼濕熱,傳入中焦可從燥化,也可以濕化;傳人下焦,既可傷陰,也可傷陽,隨其所兼而異。

  三焦病的傳變過程,雖然有自上而下,但這僅指一般而言,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病犯上焦,經治而愈,並無傳變;有的又可自上焦徑傳下焦,或由中焦再傳肝腎的,這又與六經病的循經傳、越經傳相似。也有初起即見中焦太陰病症癥狀的,也有發病即見厥陰癥狀的。醫學教育網整理這又與六經病證中的直中相類似。此外,還有兩焦癥狀互見和病邪瀰漫三焦的,這又與六經的合病、並病相似。

四、中醫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醫學家葉天士首創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

  四時溫熱邪氣侵襲人體,會造成衛氣營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壞了人體的動態平衡,從而導致溫熱病的發生。此種辨證方法是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從而豐富了外感病辨證學的內容。

  衛、氣、營、血,即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這四類不同證候。當溫熱病邪侵入人體,一般先起於衛分,邪在衛分郁而不解則傳變而入氣分,氣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氣虛弱,津液虧耗,病邪乘虛而入營血,營分有熱,動血耗陰勢必累及血分。

  一、衛氣營血證候分類

  溫熱病按照衛氣管血的方法來辨證,可分為衛分證候、氣分證候、營分證候和血分證候四大類。四類徵候標誌著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後由表入里的四個層次。醫學教育網整理衛分主皮毛,是最淺表的一層,也是溫熱病的初起。氣分主肌肉,較皮毛深入一層。營血主里,營主里之淺,血主里之深。

  (-)衛分證候

  衛分證候,是指溫熱病邪侵犯人體肌表,致使肺衛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其病變主要累及肺衛。

  【臨床表現】本證的基本臨床特徵是:發熱與惡寒並見,發熱較重,惡風(寒)較輕。風溫之邪犯表,衛氣被郁,奮而抗邪,故發熱、微惡風寒。風溫傷肺,故咳嗽,咽喉腫痛。風熱上擾,則舌邊尖紅。風邪在表,故脈浮,苔薄,兼熱邪則脈數。

  (二)氣分證候

  氣分證候,是指溫熱病邪內入臟腑,正盛邪實,正邪劇爭,陽熱亢盛的里熱證候。為溫熱邪氣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極盛時期、由於邪入氣分及所在臟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證候有多種類型,常見的有熱壅於肺、熱擾胸膈、熱在肺胃、熱迫大腸等。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反惡熱,舌紅苔黃,脈數;常伴有心煩、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黃稠痰者,為熱壅於肺;若兼心煩懊惱坐卧不安者,為熱擾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煩悶、渴甚,脈數而苔黃燥者為熱在肺胃;若兼胸痞、煩渴、下利、譫語者,為熱迫大腸。

  【證候分析】溫熱病邪,入於氣分,正邪劇爭,陽熱亢盛,故發熱而不惡寒,尿赤、舌紅、苔黃、脈數,邪不在表,故不惡寒而反惡熱;熱甚津傷故口渴;熱擾心神故心煩。熱壅於肺,氣機不利,故咳喘、胸痛;肺熱煉液成痰,故痰多黃稠。熱擾胸膈,郁而不達故煩悶懊惱,坐卧不寧。醫學教育網整理熱在肺胃,熱在於肺,肺熱鬱蒸,則自汗、喘急;熱在於胃,胃在津液被熱所灼,則煩悶,渴甚而脈數,苔黃燥。肺胃之熱下迫大腸,腸熱熾甚,熱結旁流,則胸痞煩渴而下利、譫語。

  (三)營分證候

  營分證候,是指溫熱病邪內陷的深重階段表現的徵候。營行脈中,內通於心,故營分證以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的病變為其特點。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渴不甚,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舌質紅絳,脈象細數。

  【證候分析】邪熱人營,灼傷營陰,真陰被劫,故身熱灼手,入夜尤甚,口乾反不甚渴,脈細數。營分有熱,熱勢蒸騰,故舌質紅絳。若熱竄血絡,則可見斑疹隱隱。心神被擾,故心煩不寐,神昏譫語。

  (四)血分證候

  血分證候,是指溫熱邪氣深入陰分,損傷精血津液的危重階段所表現出的證候。也是衛氣營血病變最後階段的證候。典型的病理變化為熱盛動血,心神錯亂。病變主要累及心、肝腎三臟。臨床以血熱妄行和血熱傷陰多見。

  1、血熱妄行證;是指熱入血分,損傷血絡而表現的出血證候。

  【臨床表現】在營分證的基礎上,更見煩熱躁擾,昏狂,譫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質深絳或紫。脈細數。

  【證候分析】邪熱入於血分,較諸熱閉營分更為重。血熱擾心,故躁擾發狂;血分熱極,迫血妄行,故見出血諸症;由於熱熾甚極故昏譫而斑疹紫黑。血中熱熾,故舌質深絳或紫。

  實熱傷陰耗血,故脈見細數。醫學教育網整理熱入營分和血熱妄行二者在麻疹和舌象上的主要區別為;前者熱灼於營,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為病尚淺;後者熱灼於血,斑疹透紫色或紫黑,舌深絳或紫。

  2、血熱傷陰證;是指血分熱盛,陰液耗傷而見的陰虛內熱的證候。

  【臨床表現】持續低熱、暮熱朝涼、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神倦耳聾、心煩不寐、舌上少津、脈虛細數。

  【證候分析】邪熱久羈血分,劫灼陰液,陰虛則陽熱內擾,故低熱,或暮熱朝涼,五心煩熱;陰精耗竭,不能上榮清竅,故口乾、舌燥、舌上少津,耳聾失聰;陰精虧損,神失所養,故神倦;精血不足,故脈虛細;陰虛內熱,則見脈數。

  小結衛氣營血證候鑒別如下:

  ①衛分症:

  癥狀:發熱,微惡風寒,口渴,頭痛咳嗽,咽喉腫痛。

  舌苔:舌邊尖紅。

  脈象:浮數。

  ②氣分症:

  癥狀: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甚,或咳喘痰黃,或心煩懊惱,或壯熱大汗。

  舌苔:舌紅苔黃。

  脈象:數。

  ③營分症:

  癥狀:身熱夜甚,口渴不甚,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

  舌苔:舌苔絳,

  脈象:細數。

  ④血分症:

  血熱妄行證:

  癥狀:煩熱狂躁,譫妄,斑疹透露,吐衄,便血,尿血。

  舌苔:舌質深絳或紫。

  脈象:細數。

  血熱傷陰證:

  癥狀:低熱、暮熱朝涼、五心煩熱、口乾,神倦,耳聾、心煩不寐。

  舌苔:舌體瘦小少津。

  脈象:虛細數。

  二、衛氣營血證候的傳變規律

  在外感溫熱病過程中,衛氣營血的證候傳變,有順傳和逆傳兩種形式。

  1、順傳:外感溫熱病多起於衛分,漸次傳入氣分、營分、血分,即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按照衛——氣——營——血的次序傳變,標誌著邪氣步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

  2、逆傳:即不依上述次序傳變,又可分為兩種:一為不循經傳,如在發病初期不一定出現衛分證候,而直接出現氣分、營分或血分證候;一為傳變迅速而病情重篤為逆傳,如熱勢瀰漫,不但氣分、營分有熱,而且血分受燔灼出現氣營同病,或氣血兩燔。

五、六經病的傳變

傳變是疾病本身發展過程中固有的某些階段性的表現,也是人體臟腑經絡相互關係發生紊亂而依次傳遞的表現。一般認為:「傳」是指疾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展:「變」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條件下發生性質的轉變。六經病證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經絡密切相關,故一經的病變常常會涉及到另一經,從而表現出合病,並病及傳經的病證候。

  1、合病

  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出現相應的證候。而無先後次第之分。如太陽經病證和陽明經證同時出現,稱「太陽陽明合病」;三陽病同病的為「三陽合病」。

  2、並病

  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並病。無先後次第之分。如少陽病未愈,進一步發展而又涉及陽明,稱「少陽陽明並病」。

  3、傳經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里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稱為「傳經」。傳經與否,取決於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面。如邪盛正衰,則發生傳變,正盛邪退,則病轉痊癒。身體強壯者,病變多傳三陽;體質虛弱者,病變多傳三陰。醫學教育網整理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經傳三陰。但三陰病也不一定從陽經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三陰。傳經的一般規律有:

  (l)循經傳:就是按六經次序相傳。如太陽病不愈,傳人陽明,陽明不愈,傳入少陽;三陽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阻,終傳厥陰。一說有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相傳者。

  (2)越經傳:是不按上述循經次序,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不傳少陽、陽明而直傳太陰。越經傳的原因,多由病邪旺盛,正氣不足所致。

  (3)表裡傳:即是相為表裡的經相傳。例如太陽傳入少陰,少陽傳入厥陰,陽明傳入太陰,是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劇的證候,與越經傳含義不同。

  4、直中

  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徑中陰經,表現出三陰徵候的為直中。

  以上所述,都屬由外傳內,由陽轉陰。此外,還有一種里邪出表,由陰轉陽的陰病轉陽證。所謂陰病轉陽,就是本為三陰病而轉變為三陽證,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徵象。

衛氣營血辨證綜述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所創立的一種適用於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即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不同病理階段所反映的證候,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用以說明病位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和傳變的規律,並指導臨床治療。

  張仲景創立的六經辨證,以及後世醫家對溫熱邪氣致病的認識,為衛氣營血辨證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葉氏借用《內經》中關於衛、氣、營、血四種物質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關的生理概念,將溫熱之邪侵襲人體分為由淺入深傳變的四個階段。溫熱病邪由衛分一→氣分—→營分—→血分,說明病情逐漸加重。

  衛氣營血辨證就其病位及層次、病變發展趨勢而言,衛分證主表,邪在肺與皮毛,為外感溫熱病的開始階段;氣分證主里,病在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為邪正鬥爭的亢盛期;醫學教育網整理營分證為邪熱陷入心營,病在心與心包絡,病情深重;血分證則為病變的後期,邪熱已深入心、肝、腎等臟,重在耗血、動血,病情更為嚴重。故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一、辨衛氣營血證

  (一)衛分證

  指溫熱病邪侵襲膚表,衛氣功能失調,肺失宣降,以發熱、微惡風寒、脈浮數等為主要表現的表熱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少汗,頭痛,全身不適,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有咳嗽、咽喉腫痛。

  【證候分析】衛分證是溫熱病的初起階段。溫熱之邪侵及衛表,衛氣阻遏不能布達於外,故發熱,微惡風寒;衛陽與溫熱邪氣鬱蒸,故多為發熱重而惡寒輕。醫學教育網整理溫邪上犯,肺失宣降,氣逆於上則咳嗽;上灼咽喉,氣血壅滯,故咽喉紅腫疼痛;上擾清竅,則頭痛;邪在肺衛之表,津傷不重,故口乾微渴;舌邊尖紅,脈浮數,為邪熱在衛表的徵象。

  本證以發熱而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等為辨證要點。

  (二)氣分證

  指溫熱病邪內傳臟腑,正盛邪熾,陽熱亢盛所表現的里實熱證候。根據邪熱侵犯肺、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現。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口渴,汗出,心煩,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黃稠;或兼心煩懊憹,坐卧不安;或兼潮熱,腹脹痛拒按,或時有譫語、狂亂,大便秘結或下穢臭稀水,苔黃燥,甚則焦黑起刺,脈沉實;或見口苦,脅痛,心煩,乾嘔,脈弦數等。

  【證候分析】氣分證多由衛分證不解,邪傳入里所致,亦有初感溫熱邪氣即直入氣分者。邪正劇爭,里熱熾盛,故身熱盛,不惡寒;邪熱蒸騰,迫津外泄,則汗出;熱擾心神,則心煩;熱灼津傷,則口渴,尿赤,苔黃;熱盛血涌,則舌紅,脈數有力。

  若邪熱戀肺,肺失肅降,肺氣不利,則見咳喘,胸痛,咯痰黃稠。

  若熱擾胸膈,心神不寧,則心煩懊憹,坐卧不安。

  若熱結腸道,腑氣不通,則見日晡潮熱,腹部脹痛拒按。邪熱與燥屎相結而熱愈熾,上擾心神,則時有譫語、狂亂;燥屎結於腸中,邪熱迫津從旁而下,則下利稀水,穢臭不堪,此即「熱結旁流」;醫學教育網整理實熱內結,故苔黃而乾燥,甚或焦黑起刺,脈沉實。

  若熱郁膽經,膽氣上逆,則口苦;經氣不利,故脅痛;擾心則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乾嘔;脈弦數為膽經有熱之象。

  氣分證以發熱不惡寒、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三)營分證

  指溫熱病邪內陷,營陰受損,心神被擾,以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斑疹隱隱、舌絳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可由氣分證不解,邪熱傳入營分,或由衛分證直接傳入營分而成,稱為「逆傳心包」;亦有營陰素虧,初感溫熱邪盛,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起病即見營分證者。

  邪熱入營,灼傷營陰,陰虛則身熱夜甚;醫學教育網整理邪熱蒸騰營陰上朝於口,故口不甚渴,或不渴;邪熱深入營分,侵擾心神,故見心煩不寐,神昏譫語;熱傷血絡,則見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為邪熱入營,營陰劫傷之象。

  本證以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絳、脈細數等為辨證要點。

  (四)血分證

  指溫熱病邪深入血分,耗血、傷陰,動血、動風,以發熱、譫語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動、斑疹、吐衄、舌質深絳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躁擾不寧,甚或譫語神昏,斑疹顯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質深絳,脈細數;或見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閉,脈弦數;醫學教育網整理或見手足蠕動、瘛瘲等;或見持續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神疲欲寐,耳聾,形瘦,脈虛細。

  【證候分析】本證由邪在營分不解,傳入血分;或氣分熱熾,劫營傷血,直入血分;或素體陰虧,已有伏熱內蘊,溫熱病邪直入血分而成。

  血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病變主要累及心、肝、腎三臟。主要表現為熱盛動血、熱盛動風、熱盛傷陰三大類型。

  邪熱入血,灼傷陰血,陰虛內熱,夜間陽入於陰,故身熱夜甚;血熱內擾心神,故躁擾不寧,甚或譫語神昏。

  邪熱迫血妄行,則有出血諸症;邪熱灼津,血行壅滯,故斑疹紫黑,舌質深絳,脈細數。

  若血分熱熾,燔灼肝經,筋脈攣急,則見「動風」諸症。若肝陰不足,筋失所養,可見手足蠕動、瘛瘲等虛風內動之象。

  若邪熱久羈,劫灼肝腎之陰,陰虛內熱,故見低熱,或暮熱早涼,五心煩熱;醫學教育網整理陰津不能上承,故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腎陰虧耗,耳竅失養故耳聾,神失所養則神疲欲寐,形體失養則體瘦;脈虛細,為精血不充之象。

  本證以身熱夜甚、譫語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動、斑疹、吐衄、舌質深絳、脈細數等為辨證要點。

  二、衛氣營血證的傳變

  溫熱病的整個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衛氣營血證候的傳變過程。衛氣營血證候的傳變,一般有順傳和逆傳兩種形式。

  順傳:指病變多從衛分開始,依次傳入氣分、營分、血分。它體現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而重,由實致虛的傳變過程,反映了溫熱病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

  逆傳:指邪入衛分後,不經過氣分階段而直接深入營、血分。實際上「逆傳」只是順傳規律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病情更加急劇、重篤。

  此外,由於病邪和機體反應的特殊性,溫病的傳變也有不按上述規律傳變者。如發病之初無衛分證,而徑見氣分證或營分證;衛分證未罷,又兼氣分證,而致「衛氣同病」;氣分證尚存,又出現營分證或血分證,稱「氣營兩燔」或「氣血兩燔」。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醫4招養肝調肝氣鬱結
中醫中藥323
中醫講:五味入五臟,甘味入脾胃,五色對五臟,黃色食物益脾胃!這些你知道么?
五音·關於中醫的五音
中醫辯證之八(外感病辯證)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