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備學生的技能——在備課中如何研究學生
在備課中,如何更為準確地分析、研究學生?學生的哪些信息可以運用到教案的編寫以及未來的課堂教學之中?
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優秀教師、名校長甚至提出了「備課先要備學生」的觀點,即「在備課時先要了解你的學生,備課時的切入點要面向中、差學生,課堂教學注重抓基礎教育」。
第一節 備學生的意義與研究內容一、在備課中備學生的意義當前,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之所以在備課活動中首先要備學生,其原因源自多個方面,既有課堂教學的起點的原因,也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所致。
(一)教育目的之一在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觀,摒棄了學科為本的傳統觀念。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因在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在於每一名學生獲得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無論從課程的設計,還是從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一切都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備課是教師完成課程任務、實現課程目標的具體步驟之一,是將理想的課程和文本的課程,通過教師個人的理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最終轉變為學生習得的課程。教師擁有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直接制約著教師創造性工作的級別和質量,也決定著教師工作的方向。如果教師將每一名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那麼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構思課堂教學環節時,就會時刻思考著如何讓每名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經驗和基本思想,就會不僅關注學生髮展的現實目標,而且關注學生髮展的長期目標。
(二)教學設計的要害在於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
當前,在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觀念下,課堂教學的最大變化就是從以前的「以教促學」發展到今天的「以學促教」,亦即課堂教學組織和落實的基本出發點在於學生的學習,在於讓每名學生都能夠獲得應有的進步和發展。更通俗地說,就是學生怎麼學的方便,教師就應該怎麼教。在此基礎上,教師的課堂教學職責也在發生著比較大的變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髮現他們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發現學生的潛能和性向。
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僅體現在「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體現為: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師是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師是教育藝術的探索者;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是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三)學生學會知識和全面發展是課程教學實施的最終目的
與以往的課堂教學觀念相比,讓學生學會知識和全面發展,是課堂教學實施的最終目的。亦即,理想的課程只有轉變為學生習得的課程,才能是有效的。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並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構建理解的過程。而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成效。
因而,教師在研究教科書的同時,更要分析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採用適合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設計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方式方法,同時,對於學困生應採取補救措施,對優秀生採取特殊的額外措施等等。通過備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在備學生中,特別要關注每名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素質的提高這個核心目標。
事實上,學生智商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每名學生都有其自身優勢。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想看待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深挖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質。特別要尊重學生由生活經驗引發的思維,堅持思維無禁區論,視學生為自主的人、發展的人和有潛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潛能,促進自身主動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素質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備學生時,一方面要從學生思維方式出發,確定教材中哪些內容能拓展學生能力和思維,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另一方面要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及最佳發展區,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對教材進行適當重組和整合,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感受學習的意義。
二、備學生的基本原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備學生的過程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幾個基本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教師通過備學生,解決學生現有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起到調節學生與教材之間關係的作用。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因此在備課中教師應多創設讓學生自由活動和展示自我的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欣賞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不斷弘揚學生主體精神的過程。
(二)差異性原則
教師要做到尊重差異,承認差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備課。備課中要利用多種反饋渠道,積極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條件和情境,儘可能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都各有所長,應注重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指導,因材施教。
(三)發展性原則
教師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主體的能動性。要客觀地分析、研究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來激發學生「我能行」的自信。學生的潛能包括潛在性、終身性、系統性、模仿性、補償性以及無定向性等特點。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教師不能一味地重視學生成績的高低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忽視一些學困生身上隱含的潛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和非智力潛能,並據此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子」。
三、備學生的具體工作內容如前文所述,學生的未來發展目標是教學的追求,而學生的現實基礎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備課就是要在學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間搭建一個最近發展區。因而,在備課活動中,備學生主要圍繞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備學生的知識基礎,備學生的經驗基礎和生活關注點,備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等內容展開的。
(一)備學生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
學生原有的學科認知特點和規律,對他進一步學習新的學科內容、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概括為「動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學生認知活動能力,注重從知識的整體入手。對數學教學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規律的揭示,注意遵從適應知識內在的矛盾關係,並有意識地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設計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和有豐富數學內涵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
(二)備學生的知識基礎
要做到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這對備好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與即將獲得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常常是前後密切關聯的。
為此,教師剛接班時,應對全班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對每名學生以前和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個綜合研究。教師應把以上工作作詳盡的分析,分類登記,並註明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差,哪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好。開學後,每次單元知識檢查後,都要系統地作試卷分析,找出學生存在較多的問題,載入備課本,研究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普遍的問題要在備課中體現出來並作重點指導,個別的問題應當加強個別輔導。
在具體的一節課的備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的情況。分析出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師非講不可的。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做到該講則講,不用講則少講,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師還要了解學生掌握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狀況。例如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的狀況對於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而高中二年級的哲學常識中就有許多原理的理解涉及學生各科知識的運用,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地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其他各科知識,幫助理解哲學原理。在倡導課程綜合的今天,也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本學科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其他學科知識,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體會到各學科間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
(三)備學生的經驗、思想和生活關注點
每名學生在來到學校學習的同時,也帶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觀點、看法。這種已有的經歷、經驗和對待社會的觀點,對於即將進行的課堂學習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學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學生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就須要了解其家庭成員的情況,包括住址、職業、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等,同時應了解其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條件,哪些是不利條件,並適當利用各種條件協助教育工作的開展,如高中一年級經濟常識中有關農村經濟發展內容的教學,就可以引用農村學生的家庭和所接觸的社會環境中的種種現象補充教學內容,使學生易理解,易接受。
特別地,教師在文科一些科目的教學中,還要備學生的思想基礎。學生們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與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接觸,對各種社會現象有感覺,有思維。他們既能看到社會中光明的一面,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也會看到許多醜陋的社會現象,使他們產生種種不正確的認識。他們還會對種種社會現象以及他們個人面臨的困難提出各種問題。對此,教師不能迴避這樣的客觀現象和問題,必須面對學生這樣的思想實際進行教學,要研究學生的實際狀況,既要深入了解不同年級的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傾向,又要了解個別學生的思想問題,並善於區別這些問題產生的不同條件,有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如高中二年級思想政治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教師應了解學生中存在的「世界是怎樣產生的」、「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怎樣」、「人究竟為什麼活著」、「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個人與社會是什麼關係」、「你的理想是什麼」等各種問題的各種想法,才能因勢利導,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認識,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
(四)備學生的能力
在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選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將這六種能力結合所教年級制定出應達到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備課。
以「數學學科創新能力」為例,制定的目標是:低年級能夠按照教師講的內容、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維,隨學隨用數學概念解題,能想出與之有聯繫的知識,掌握三步以內的思考過程。中年級能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進行思維創造,能夠聯想到新知識與學過知識的聯繫和區別,有層次地思考問題,具有初步的思維創造方法。高年級能夠有理、有據、有層次地思考問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能多角度、靈活、敏捷地思考問題,聯想遷移能力較強。
中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了解學生的這些能力狀況,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自學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能夠理解、分析、歸納的內容,教師可少講,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自學機會,對學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問題便可多費些工夫講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五)備學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備課環節中一個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隨著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內部智力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髮展服務,因此,作為教師要採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與學生接觸中,了解、分析、記錄學生們存在的各種問題,調整方法,制定相應措施。
例如,小學數學一年級文字應用題:小明昨天做了五道題,今天做了同樣多的題,兩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題?一年級學生對於「同樣多」不甚理解,教學時可以設計為請五名同學來唱歌,同時請五名同學來伴舞,然後引導學生編出應用題「老師請同學表演節目,五名同學唱歌,跳舞的同學與唱歌的同學同樣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充滿情趣的環節設計使同學們能夠順暢、清晰地掌握解題思路。
(六)備學生的身心特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各有其特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身心發展的階段,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求知慾,但遇困難又易灰心喪氣,幼稚與成熟並存,辨別是非能力較差,易受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對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強教育,嚴格要求。高中生身心發展趨於成熟,知識量增多,社會接觸面更廣,社會交往更頻繁,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促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加速,思維能力更加成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但由於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問題不準確不深刻,有時帶有片面性。教師要充分尊重他們,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心理疏導,多做細緻的思想工作。
總之,好的課堂教學,既要聯繫教學內容的實際,更要聯繫學生實際,注重研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四章備學生的技能——在備課中如何研究學生第二節 備課中獲取學生信息的基本方法
備好一節課,不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的幾個環節等等,更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表現在備課中就是必須更多地研究學生。
一、從研究學生的實際狀態中獲取信息,作為教學的起點學習者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或任務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度等,稱為起點行為或起點能力。它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所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我們就必須把握教學的真實起點。
為此,在備課中,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切入,尋找學生的起點:
第一,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樣,沒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識。
第二,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自主學習,哪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教師應通過對學情的了解,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很好地把握教學的起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突出教學的重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從學生的個別差異中獲取信息,進而設計不同的要求在倡導個性化、尊重多元化的當今時代,我們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要細心觀察並充分估計。要打破傳統教學的「一刀切」的教學觀的束縛,採取分層教學,分類施教。只有這樣,備課的對象才能面向更多的學生。
(一)設計課堂教學分層
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在備課時,教師要因人而異地設計教學環節,做到揚長避短,分類指導。課堂的提問,新舊知識的遷移,新知識的講解等方面,都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能力較強的學生髮展了思維,能力中等的學生產生了興趣,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提高。
(二)設計課堂練習分層
練習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技能轉化為熟練活動的過程,是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練習。教師可針對本班學生的學習差異,設計三個層次練習,即基本練習、變式練習、引申練習。通過分層練習,各類學生學有收穫,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
(三)設計作業分層
布置作業是檢查教學質量及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一種手段。作業的布置不應整齊劃一,在掌握各層次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後,可分層設計。作業可分為A、B、C。A組為基礎,B組為中等,C組為最佳。通過分層作業設計,全體學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實新知,充滿對學習的自信和興趣。
三、從學生的內在需要中獲取教學的信息
在以往備課時,我們往往只備教材的內容,而忽略了對學生學情的分析,經常以教師的水平看學生,結果是把學生看高了,課堂上學生「跳了又跳,還是摘不到果子」。其實,這是由於我們把學生看成一張白紙,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生看低了。課堂上學生「根本用不著跳,便摘到了果子」,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今天的備課中,我們開始考慮學生、分析學生的意識,但在分析學生時,也時常流於形式——很多時候考慮的是學生應該的狀態,而忽視了現實的狀態。以對教科書的處理為例,通常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更談不上去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
【案例呈現】於漪「記一輛紡車」課堂上的意外
老師:今天學習第十一課「記一輛紡車」。昨天我請大家預習了。現在說說看,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我們不喜歡!(隨堂聽課的二十幾位老師十分驚訝,於老師也感到意外)
老師:不喜歡?那就說說不喜歡的原因吧!誰先說?……
對此,於漪老師在教學後記中所寫的體會是這樣的:備課時考慮欠周密,原以為學生喜歡散文,想由此激發興趣,引入課文,未考慮到敘事散文與抒情散文的差異。課堂上發生了意料之外的情況,當即因勢利導,先聽取學生的意見,然後強調該篇敘事散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實際應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計,不可再犯閉著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繼續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力爭做到運籌帷幄,成竹在胸。
其實,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人,傳統的教材觀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重視不夠,而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需求,雖然它並不是任何一節課都適合,但是,主動、健康的發展是每名學生的真正需求。
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在學習中得到體現,是備課必須關注的話題。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顆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心態。「想學生所想,苦學生所苦,思學生所思」,讓學生真正成為我們教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深入地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基礎以及情感態度上考慮,這樣備出來的課才是符合學生需要的。
四、診斷和預測學生學習可能會發生的內容,有備無患在備課中,獲取學生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不僅與學科特徵有關,而且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相連。長期的中小學教學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準確診斷和預測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可能會遇到的內容,是從「備學生」中獲取重要的信息。
(一)學生可能想到的內容
由於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課程導入和課程的重點內容有關,由此就可以預先考慮到課堂上學生應該能夠產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準備。有很多的想法在課堂上雖然學生未表露出來,但教師應該能洞察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時地探測和巧妙地點出其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也有很多的想法學生可能在課堂上提出來,教師就要運籌帷幄,通過正確引導和討論,使學生的問題得到解決。
(二)學生難懂的內容
教師備課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時刻把握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識內容有些在教師看來似乎很容易,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但站在學生的智力水平上來接受這一知識,可能就把學生難住了。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注重換位思考,想到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幫助他們實現知識的由易到難的轉化。
(三)學生疑慮的內容
我們深知學生的疑慮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接受和課後習題的完成。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看到學生表情呆板,臉色凝重,學生的思維不能與教師同步。此時,學生思維中出現的疑慮如果不及時排除,必然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諧,成為學生繼續思維和學習的障礙,使思維中斷。高明的教師會預先意識到這一點,備課時善於轉換到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這些疑慮,採取積極、樂觀、向上的措施來加以引導,努力在課堂上消除這種尷尬的疑慮。這就更須要我們在備課時細心一些,耐心一些。
(四)學生易錯的內容
在指導學生實驗、批閱作業、批閱試卷和下班輔導時,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為了不讓學生再出現錯誤,在備課時,教師可以特意準備一些學生易錯的實驗和習題,故意上課時錯給學生看,錯給學生思考,使學生引以為戒,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
(五)學生激動的內容
課堂是師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導學生參與到這種表演中來,是現代教學所必需的。這樣,教師就必須預先想到學生的愛好、興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學生的激動心情。學生能夠參與有趣的化學實驗是學生的最大興趣,也是學生最激動的。因此,在備課時,可能讓學生參與的活動、可能激起學生激動和新奇心態的活動,我們都要為學生儘力準備,盡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觀察討論中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求知慾望更加強烈。
(六)學生易忘的內容
在備課中,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提前預料到學生用到這部分知識時可能會遺忘什麼,從而有意地提前讓學生溫故知新。不僅如此,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時,常常預先把這部分內容提煉,升華,甚至編製成口訣讓學生輕鬆地記憶、儲存,為學生的應用掃清障礙。
綜上所述,教師的備課不只是備教材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可能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志趣的基礎上備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教案,才能備好課,進而上好課,確保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第四章備學生的技能——在備課中如何研究學生第三節 研究學生的若干技能技巧研究學生主要是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認知的前提特徵和情感的前提特性。研究學生方法除了前文介紹的外,這裡還要介紹若干技巧。
一、研究學生的幾個技巧研究學生,有其中的規律和技巧。如下的幾個技巧就是來自實踐中的一個總結。
一查,即查資料檔案。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現、學業成績、身體健康狀況等。
二談,即座談了解。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以往和現在在同學中的交友情況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況。
三聊,即個別談話。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性格,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社會、學校、班級、教師和同學的看法,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等等。
四訪,即家訪、社會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了解學生在家庭及當地的表現情況,了解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了解學生對父母及他人的態度,了解學生的勞動觀念、社交情況等。
五察,即察言觀色。主要是為了了解當時學生的心理活動,收集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當時的情感狀態等。
二、以學生的錯誤為研究對象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特別是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學習錯誤中有兩個突出現象:
「多犯」,即教學進行到某些節點上,必然會出現群體性、高發性的錯誤,其癥狀相似,時段也相同。
「再犯」,即某些錯誤在某些學生身上不僅易發,而且好發,即使被糾正過,但也必然會在後繼學習過程中再次發生。
我們認為,「多犯」說明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障礙,這從表面看多是由於知識結構與內容較為複雜或困難引起的,其實質還是在於學生在思維節點與思維程序上存在著客觀性障礙。「再犯」則主要說明了教師在教學的處理與把握上存在著問題,教師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內容而忽視了思想方法、思維過程的構建,學生的學習未能深入到思維層面,其知識的掌握是不穩固的。同時,某一名學生身上的「再犯」現象也說明了教師的教學在注意到普適性的同時,未能照應到個別學生的差異性。
因而,研究學生的錯誤可以更好地認識學生,尋找教學中的漏洞和盲點。可以這樣說,學生的錯誤是備課、精心預設的寶貴資源。
總之,在備課活動中,認真做好「備學生」的工作,對於切實提高備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04《法華三昧懺儀》研究
※薩伽德:由意識的消失來研究意識
※天然植物類抗腫瘤葯的研究進展
※真合與假合|八卦研究
※德國研究:建議母親適時給嬰兒添加含鐵輔食-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