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為何三遷?因為好習慣要有支撐
心理引言:教育是日復一日的浸染和體驗,對孩子來說,養成一些好習慣和壞習慣都需要時間,這並沒有什麼不同。問題是,如果在生活中具備有利於好習慣的環境、氛圍,在行動上,思想上搭建出好習慣的技術支撐體系,好習慣就會像生活本身一樣,融化在孩子的認知里。反之,只有教育,沒有制約壞習慣的環境,會讓孩子只懂得道理,卻缺少實踐的能力。 ——心靈咖啡網
小時候我有個壞習慣,出去玩熱了渴了,回來直接對著自來水籠頭喝水。屢教不改。媽媽為此很傷腦筋,每次逮到我,她都會痛心疾首:自來水裡面有氯氣,影響健康啊。對小孩子來說,不利於健康這種話實在距離我太遙遠,無論當時在媽媽面前做出多少承諾,只要渴了,就腦袋一熱,直接走了捷徑。
長大後,懂得知識多了,知道生水不能喝,這個壞毛病不知不覺也就改掉了。我在記憶中努力搜索,為何我會如此執拗,終於我意識到一件事:媽媽儘管一直說一直說「喝生水不好」,但家裡卻沒有任何涼水壺或者涼水杯,當我口渴想喝水的時候,就必須等待從暖水壺裡面倒出來的熱水晾涼,大熱的天,這可太需要時間了,我等不得,還是直接喝自來水方便。
我媽想讓我改變喝生水的壞習慣,卻沒有給我創造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喝涼白開的環境,所以她的話就打了水漂,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這麼說不是要推卸自己的責任,更不是責怪我媽媽。每個人,即使身為母親,也會有自己的局限,我只是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一個啟示,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與其一味的講道理,不如在行動上、環境上為孩子創造好條件更有效果。
道理不如行動好用,行動不如環境重要
試想,我們告訴孩子不應該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我們自己卻無所顧忌的隨地吐痰,或者孩子所見的市民全都是口沫橫飛,隨手丟棄垃圾,你讓孩子獨善其身,這難度會有多麼大。
要不怎麼說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情呢,家庭是小環境,社會是大環境。我們左右不了社會,但我們能左右自己的家庭。家庭就像父母的自留地,別人家的地怎麼種和我們沒關係,我們只管努力施肥、澆水、捉蟲子就是。
很多好習慣要趁早養成,這很多家長都清楚,不過如何在家庭建立培養好習慣的環境,讓壞習慣退之三舍,卻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電腦,如何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是個難題。有一次給胖墩開家長會,有位家長懇求班主任,「麻煩你告訴孩子,不讓他上網,他聽你的。」班主任是個負責任的好老師,說,「我一直說,不過他每天放學在家,主要還得是家長來控制他。」「可是我說他聽不聽。」「那你把電腦設上密碼啊。」「我不會。」
老師無語。旁人看得也捉急。都知道有了網癮的孩子不好管,可你就是在一邊不停的說,「你不要上網,不要上網」,什麼措施都不願意採取,還寄希望於老師創造奇蹟,那怎麼能奏效呢?
教育,要有制約壞習慣的環境
我一個親戚怪兒子從小不愛讀書,導致現在一身草莽氣。我了解他家,那可怪不了孩子,他們家除了上學需要用到的課本,就找不到任何帶字的東西,從小連本《少年文學》都不訂。小時候我去他們家上廁所的時候想找一本消閑解悶的書(這就是典型的壞習慣,我知道),都只能看電器說明書。缺乏了家庭的影響和熏陶,好習慣不能從天上掉下來。
習慣拆開來解釋,就是實踐多了的一種慣性。教育是日復一日的浸染和體驗,對孩子來說,養成一些好習慣和壞習慣都需要時間,這並沒有什麼不同。問題是,如果在生活中具備有利於好習慣的環境、氛圍,在行動上,思想上搭建出好習慣的技術支撐體系,好習慣就會像生活本身一樣,融化在孩子的認知里。反之,只有教育,沒有制約壞習慣的環境,會讓孩子只懂得道理,卻缺少實踐的能力。
我們都喜歡有教養的孩子,但孩子就是一張白紙,被描繪成什麼樣的圖畫取決於家長如何去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永遠都沒權利指責孩子好或者壞,唯一有意義的是,在教育孩子之前,走一段自我反省之路。(資料來源:新浪博客)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七大習慣導致男人不育
※大熱天,「拉手」不要黏糊糊 | 每天一個好習慣
※這些智能設備 徹底改變了我的6個習慣
※【中國妻子10大壞習慣 】(圖文)
※陪在身邊才算擁有,愛到習慣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