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應用「華夏文化」代替「國學」

周有光:應用「華夏文化」代替「國學」 2010年03月08日 東方早報 早報綜合報道

周有光

已經104歲的周有光先生是我國語言規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漢語拼音方案》主要創製人之一,被稱作「漢語拼音之父」。針對「國學熱」,近日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應用「華夏文化」代替「國學」。

「民國那時候就有好多人說不要用『國學』這兩個字。什麼叫『國學』?只是中國有『國學』嗎?我就用『華夏文化』來代替『國學』。我主張研究華夏古代的東西,溫故而知新。近來複古風很厲害,其中一種,以為古代好現在不好,這是錯誤的。孔夫子說『述而不作』,先把古代的東西學好,不要亂七八糟自己搞,這個態度開頭是很對的,但再進一步就不行了。我們今天要『述而又作』,社會是進化的,我們要學古代的,也要創造今天的。這就是正確的復古態度,不僅繼承,還要發展和更新。」周有光說。

周有光認為,做研究必須有這種視野——必須從世界來看中國,不能從中國來看世界。比如提出一個問題,漢字在世界歷史上占什麼地位?「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一直到80多歲把它寫成書,叫做《世界文字發展史》,補充了現代的知識,跟外國聯繫,把漢字的學問擴大到世界。前兩天我看《許倬雲訪談錄》,有一段話很對,大意是說過去我們講愛國,現在全球化年代不能這麼講了。要愛人類,從愛人類的角度來愛國。這種想法在英美很早就有了,遲早我們要接受,這是一個趨勢。文化不分國家。」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1927年上海光華大學畢業。1927年至1948年任教於光華大學等校,也任職銀行,並由銀行派駐紐約和倫敦。1949年回國,於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教授經濟學,業餘從事語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調到北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先後擔任文改會委員和副主任、國家語委委員等職。先後發表《漢字改革概論》《新語文的建設》《世界文字發展史》等專著20餘種。

「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和凱恩斯,可以說經濟學都是外國的,但是文字學中國古代就有。」周有光認為文字學是中國最早的,就必須看古代的東西,由此在他的書架中《說文解字》是不可少的,「作為一個中國人,要研究語言文字學,一定要研究中國古代到現在文字學的發展。中國古代沒有語言學,文字學中包括了很多語言學的知識。」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陳思和:王安憶並不樂意承認自己的創作屬於海派
黎平縣舉辦首屆「地坪風雨橋文化藝術節」(圖) >>黎平>>新聞中心>>黔東南信息港
趣讀《山海經》2:像小說一樣的《山海經》
揭秘《山海經》【19】 雲台山是禮儀文化發祥地(三)
父親真的無法接送孩子嗎?日本職場文化苛求男性

TAG:文化 | 國學 | 華夏 | 周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