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文學,他就閃人一說良渚,他就激動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 數字報紙

  • 上一期
  • 下一期
  • 上一版
  • 下一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a0021版:人文·文化

  • 上一版
  • 下一版
  • 文章導航

  • 一提文學,他就閃人一說良渚,他就激動
  • 這本書講了什麼
  • 收藏
  • 推薦
  • 列印
  • 放大
  • 縮小
  • 還原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 返回主頁
  • 低調高冷的阿城亮相上海,新書講述文明的造型探源一提文學,他就閃人一說良渚,他就激動

    本報記者 馬黎

      「阿城對閃光燈敏感,請大家不要開閃光燈。」主持人做著最後的關照。

      前晚7點,作家阿城在上海圖書館有一個講座,關於他剛出版的新書《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

      「今天我要說的是……哎喲,才講一句,閃光燈就來了。」阿城努了努嘴。

      整整兩個小時,這位上世紀80年代憑藉《棋王》、《樹王》、《孩子王》三部曲轟動文壇的作家,一直站在沒有射燈的講台上,後排的觀眾,幾乎是在看一個剪影慢悠悠地講著符號、星象、上古文明那些遙遠的故事。

      穿著一身布衣肥褲,只要現場有人提文學,他就臉色不好,有人要簽名,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可是,一旦講起古代造型史,這又是另一個阿城,可以高興地在舞台上學巫師跳舞,大講杭州人最熟悉的良渚文化,並熱情招呼:「你們一定要去良渚博物院看看!」

      去年阿城寫作此書時,適逢記者發表了一篇關於良渚刻劃(畫)符號的文章,阿城對其中的兩幅圖非常感興趣並用之書中。新書出版後,阿城特意叮囑編輯寄樣書,並表示跟著記者去看看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神徽里的獸是什麼

      阿城說是龜,考古專家猜測是虎

      幻燈屏上,出現了良渚玉琮上刻著的神徽圖案。人臉,頭戴羽冠,雙手內屈,好像在按壓下面的獸頭。這隻獸,獠牙外撇,作蹲踞狀,有鳥足形利爪。

      「良渚文化在我看來,是非常非常奇特的一個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玉雕已經達到了我們不能想像的高度,除非它有金屬工具,否則怎麼能做出這麼精細的雕刻來?這都是當場做的,我們打一個玉鐲子還要一個月到半年。這是什麼功力?很多人會說,那就是外星人嘛。」阿城說起故事,一向幽默。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了反山遺址,就是良渚王陵,其中的12號墓出土了「琮王」,這個獸面神人圖案就雕刻在上面。學界稱之為「神徽」,是良渚文化的一個標誌。

      但是,下面瞪著大眼睛的獸,究竟是什麼動物,卻一直是個謎。

      「我認為是龜。」阿城不緊不慢。

      「你看它牙齒是鋸齒形的,有爪。而甲骨文是刻在龜殼上的,代表地上的人在問天上一些事情,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是龜能承擔的。我在貴州苗族的鬼師衣袖飾上,發現了大量類似的圖案,就去問巫師:這是什麼。巫師說:這是龜啊。」

      對於阿城的說法,考古專家怎麼看?

      「這不太可能。它的大嘴兩側有兩對獠牙,有獠牙的動物,只能是肉食動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當年主持反山遺址發掘的王明達說,國內目前比較統一的說法,認為它是肉食動物,僅此而已。

      而他認為,可能是老虎,因為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根據中國古代文獻上的說法,巫師上天入地,需要藉助酒、歌舞、面具,這就是與中國道教有直接淵源關係的「巫師御虎蹻(音qiāo)」的形象。

      拒絕簽名拒絕採訪

      我又不是演藝明星

      講到這裡,阿城勁道來了。他把反山遺址另一件嵌玉漆杯的圖找了出來。

      「如果你們去良渚博物院,一定要看兩樣東西。一個就是玉琮上的神徽,一個就是這個杯,上面的顆粒,都是玉做的,這是什麼?沒有說明,只是說是漆器。不,這是良渚時代的天文圖。它連星都給我們弄出來了。所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圖,比埃及的要早。」

      看來,阿城去良渚博物院不止一次。

      而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全然不知。「他就是這樣,絕對不會讓你知道他在幹嘛。」《洛書河圖》的編輯朱玲說。

      但是,「阿老師」是良渚粉,這點,記者深有體會。

      去年,記者寫過一篇關於良渚刻劃(畫)符號的文章,其中用到了兩張圖,一張是耳壺,一張是黑陶盤,都刻有神秘的符號。阿城在網上看到了,特意託了朱玲打來電話,希望在新書里用上它們,並幾次核對文物信息、出處,確保無誤。

      朱玲說,阿城特意叮囑,新書出來後一定要寄兩本給記者。

      「但他不會給你簽名。」朱玲笑著強調。

      前晚,和記者一樣撲了個空的人有很多。講座結束,許多人抱著書,自覺排好隊,等待阿城簽名。沒想到,他轉身就走到了後台,再也沒出來。

      有幾位固執的粉絲,居然等到了晚上11點多,阿城依舊不心軟,不回頭。

      「他說,我又不是演藝明星,為什麼要簽名?」朱玲轉述了阿城的回答。

      只是,阿城變得更低調了。他拒絕所有採訪,不喜歡有人問作品的事兒,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不寫小說了,他會反問:你怎麼還在問這樣的問題?

      這20多年,他只是一門心思撲在美術、歷史、宗教、哲學、電影中,琢磨自己喜歡的事兒。

      講座結束前,主持人搬來一張凳子,放在台中央,「請您代表中國文化坐一會兒,大家可以提問。」

      阿城走過去,把凳子搬回了台側,站著:「我只是喜歡中國文明。」

    評分

  • 1
  • 2
  • 3
  • 4
  • 5
  • 關閉關閉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於浙報集團 | 聯繫方式 | 廣告服務 [ 幫助 ]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綱要
    精品課程講義:文學要籍導讀
    原諒我吧
    吳洪浪:一個基層派出所民警的文學夢
    雨果獎,不止於科幻| 郝景芳的文學漂流

    TAG:文學 | 激動 | 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