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感悟
智慧的門檻
---讀《道德經》感悟
記得傅佩榮先生說:人生在世,智慧是一道門檻,無所謂高低,只看能不能跨過去。如果懂得《道德經》,代表已跨過了智慧的門檻,從此豁然開朗。《道德經》亦稱《老子》、《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經典。相傳春秋末老子著。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德官吏)。
《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簡意精的哲理性語句組成的。主要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老子的言說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讀完《道德經》,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
《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老子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他說:「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老子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他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具體體現在政治思想中的即是「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並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於「道」的運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鬆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關於無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所謂「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柔,能變化於無窮,並包容一切;水剛,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剛」於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剛三者並重。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古人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另外老子對於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也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
總而言之,《道德經》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作為年輕人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重讀經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道德史觀的反思——由琦善賣國所見
※路遙小說中的道德意識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2《道德經》完整版
※論道德倫理與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