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 不僅有「火鍋英雄」,還有「熱風學術」

第一屆「熱風」文化研究研習營

文化研究的中國化

1 目的

追尋文化研究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新面向與老傳統,在中國脈絡、現實互動與歷史視野下重新理解文化研究,促進文化研究的本土化與中國化。

跨地跨界學人互動、深度研習交流、為文化研究的教研與實踐培養人才。

2 組織單位

主辦單位: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熱風學術》編輯部

協辦單位: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

當代文化研究網

3 時間

2016年8月23—28日(22日報到)

4 地點

重慶大學·文字齋

研習場地——始建於1933年的文字齋

5 對象

有志於文化研究學習與教學研究、人文社科相關專業的青年學人(學者),以博士研究生及高校青年教師為主。為確保充分的交流和互動,營員不超過30人。

研習營採取「推薦制」與「自由報名」相結合的方式,所有參加人都需提交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對研習營的期待。

為體現理論實踐的互動,特別歡迎從事文化研究的一線實踐者(文化、媒體、城鄉文化建設等領域)參加,學歷要求可適當降低。

6 費用

營員往返交通費用自理,無需繳納任何費用。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承擔食宿等相關費用。

7 報名方式

有意參加者,請於2016年6月10日前填寫報名表,連同1篇相關學術論文(不少於6000字)發送至郵箱:refengxueshu2015@qq.com

8 特邀講者(以演講順序排列)

孟登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羅 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

李放春: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學術副院長

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宇振: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院長助理

郭春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鄒 羽: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何 苦: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導演

鄒 贊: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9 指導教師

說明:營員分為6組,每組安排一名全程參與的青年教師,負責營員小組討論與日常學習指導。

符 鵬(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

楊曉帆(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王行坤(天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潘家恩(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李廣益(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金 浪(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日程計劃

說明:專題研讀與專題講座相互補充,由特邀講者提供推薦文本,暑假前發給全體營員並要求認真研讀,講座前一天小組內部討論,次日研讀時分組彙報並全體討論,特邀講者在研讀現場或互動環節進行導讀與點評。

2016年8月23日

上午:互相認識、研習營安排

圓桌討論一:中國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專題講座一:文化研究中國化的可能性(孟登迎)

下午:專題研讀一:文化研究:思想·視野·實踐

晚上:小組討論

2016年8月24日

上午:

專題講座二:「巴黎公社原則」的可能與限度——現代中國的革命遺產再檢討(羅崗)

專題講座三:文化視野下的中國革命(李放春)

下午:

專題研讀二:文化視野與政治經濟學

晚上:小組討論

2016年8月25日

上午:

專題講座五:新型城鎮化與空間生產

——從資本積累危機到日常實踐(楊宇振)

專題研讀三

下午:

專題講座四:群眾路線的浮沉(賀照田)

專題研讀四

晚上:小組討論

2016年8月26日

主題參觀:陪都歷史與巴渝文化

l 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

l 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l 北碚峽防局舊址(盧作孚紀念館)

l 北碚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舊址(晏陽初紀念館)

2016年8月27日

上午:

專題講座六:文化研究的方法論(郭春林)

專題研讀五:文化研究:跨界與介入

下午:

研究案例一:

文化研究和歷史特例——從《梅蘭芳舞台藝術》看建國背景下的晚年梅氏(鄒羽)

專題研讀六

晚上:

在地聚焦:《最後的棒棒》放映

特邀嘉賓:何 苦先生(《最後的棒棒》導演)

2016年8月28日

上午:

研究案例二:

文化研究的西部故事——以「新疆軍墾第一代口述史」為例(鄒贊)

研究案例三:

文化研究的實踐自覺與城鄉視野——以鄉村建設的「在場書寫」為例(潘家恩)

下午:

圓桌討論二:文化研究的本土化與中國化

結業典禮

特邀講者及指導教師簡介(以演講順序排列)

孟登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美學理論以及文化研究思潮的教學和研究。業餘時間,作為志願者多年參與青年志願者培養、生態環境教育和當代鄉村建設運動。曾出版《意識形態與主體建構—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發表數十篇與文化研究相關的論文,翻譯出版了一些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青年文化相關的著作。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國外青年文化譯叢」,與人合譯並主校《通過儀式抵抗:戰後英國的青年亞文化》(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版)、《亞文化之後:對於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等書;與王行坤合譯《酷:青春期的符號和意義》(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與趙文等合譯《法蘭克福學派:歷史、理論及政治影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羅 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城市社會與文化專業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曾任美國紐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台灣東海大學等校訪問教授。著有《人民至上》、《想像城市的方式》、《危機時刻的文化想像》、《面具背後》和《記憶的聲音》等,主編有《九十年代思想文選》(三卷本)、《視覺文化讀本》等。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兼及當代理論與思想史研究。

李放春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學術副院長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百人計劃」學者)。博士生導師,學術副院長。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先後在社會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學位。2000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系,獲博士學位(2008)。歸國前曾在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等校任教。長期致力於北方土改與中共革命研究,目前主要的學術興趣是從文明史的視野出發重新審視、詮釋中國革命現代性。近期作品:《」釋古「何為?論中國革命之經、史與道》(《開放時代》2015年第6期)。研究領域:中國政治史、中共黨史與革命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人間思想》(大陸版)主編,曾在台灣東海大學(2007)、清華大學(2008)、成功大學(2009)、日本東京大學(2013)等校客座。主要研究中國十八世紀中葉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論文集《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上海、台北,2006)、《當中國開始深入世界》(東京,2013)、《當代中國的文化無意識》(首爾,2016)、《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2016);主編論文集《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後發展國家的現代性問題》、《作為人間事件的1949》、《作為人間事件的新民主主義》等十餘種。

楊宇振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院長助理

工學博士,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外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重慶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主要學術研究興趣在城鄉建成環境、城市設計、地域建築等。出版有《資本空間化:資本積累、城鎮化與空間生產》、《在空間:城鄉觀察隨筆》、《中國西南地域建築文化研究》等著作。

郭春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1965年出生於江蘇揚中,世代農民。現任教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文化研究系,目前主要從事當代中國的文化分析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鄒 羽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復旦大學英美文學專業本科,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緬因州貝茨學院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現任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後殖民主義現代文化,包括中國近現代文學和戲劇、以及現當代電影理論。

何 苦正團級轉業軍官,《最後的棒棒》導演重慶奉節人,正團級轉業軍官。1975年12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先當偵察兵,再當報道員,1997年由士兵直接提干。在基層連隊排長和團機關宣傳幹事崗位上歷練3年之後,於2001年進入集團軍政治部機關,開始專職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工作。期間,多次參與中央電視台《軍事報道》組織策劃的大型系列節目製作和大型訓練演習、非戰爭軍事行動採訪報道活動。2007年,牽頭創辦了西南地區第一檔衛視軍事節目。服役20年,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14年1月從部隊轉業之後(自主擇業),走進了重慶市渝中區五一路自力巷53號,開始以一名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追蹤「山城棒棒」這個特殊勞動群體的工作和生活現狀。通過一年的深度體驗,寫出了長篇紀實文學《最後的棒棒》,並同步拍攝了時長350分鐘的同名電視紀實片。

鄒 贊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擔任新疆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兼任新疆文藝理論學會秘書長、新疆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事部等課題十餘項。論著有《文化的顯影:英國文化主義研究》、《思想的蹤跡:當代中國文化研究訪談錄》、《穿過歷史的塵煙》、《電影研究關鍵詞》(合譯)、《民族敘述:文化認同、記憶與建構》(合著)等。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跨文化對話》、《文藝爭鳴》、《當代電影》、《中國圖書評論》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CSSCI收錄二十餘篇,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民族報·理論周刊》等全文轉載或獲獎。

符 鵬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集中在英國文化研究、現當代文學與社會史研究,尤為致力於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政治、文化與文學研究。近期發表論文包括《重整河山待新生:天津解放初期工廠接管的歷史實踐與倫理意涵》、《再造社會主義新人嘗試及其內在危機:蔣子龍小說〈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青年問題》、《現實感與問題意識:群眾路線與當代文化研究的實踐空間》等。

楊曉帆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2011年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學研究所學習交流一年。自2013年9月起,受聘於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2015年受聘中國現代文學館第四批客座研究員。獲第三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評論獎。目前主要從事當代文學研究,特別是80年代文學史研究與當代小說批評。其中,論文《知青小說如何「尋根」——<棋王>的經典化與尋根文學的剝離式批評》獲《南方文壇》2010年度優秀論文獎。論文《歷史重釋與「新時期」起點的文學想像——重讀<哥德巴赫猜想>》獲《文藝爭鳴》2013年度優秀論文獎。論文《走異路,逃異地,尋求別樣的人們——改定《心靈史》與八九十年代「轉折」》獲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王行坤天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文學博士。天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2015-2016),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批判理論。目前主要翻譯並研究哈特、奈格里的相關思想以及當代中國政治思想。曾發表論文《儒法傳統與社會主義的未來》、《生命、藝術與潛能——阿甘本的詩術-政治論》、《帝國時代的大同書》、《黨國體制與後政黨政治——基於中國社會主義經驗的討論》等。出版譯著:奈格里《大同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查特吉《政治社會的譜系》(西北大學出版社,即出)。

潘家恩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5年度重慶大學「十佳優秀青年教師」;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博士;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常務理事。自2001年至今參與當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執行創辦人之一,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重慶區域統籌。先後在《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紀》、《今天》、《開放時代》、《讀書》、《天涯》等處發表文章3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等各級科研項目多項。

李廣益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烏托邦研究會(北美)會員,《經略》輯刊編委。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2004),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2007),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系博士(2013)。研究方向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科幻文學與文化、烏托邦文學與思想、中國思想史等。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比較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烏托邦研究》等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若干篇,並有小說、隨筆、時評、譯文散見於《科幻世界》《社會觀察》《讀書》《文匯報》等報章雜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抗戰文學中的認同問題研究」。第五、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評委,先後主持學術網站「科幻理論網」、「世界華文科幻研究坊」,定期發布《中國科幻月報》(Chinese Science Fiction Newsletter)。編著《中國科幻文學再出發》(2016)。

金 浪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文學博士。2011年9月赴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傳播學系訪問學習一年。2013年10月起受聘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目前研究興趣集中於抗戰時期的美學,兼及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思想。近期發表論文《「以情釋儒」——從<陶淵明>看抗戰時期朱光潛的情感論美學構建》、《美之社會性:批判中的重建——從朱光潛對克羅齊的「誤讀」談起》、《處群追問下的儒學轉向——<談修養>與抗戰時期朱光潛的美學建國思想》等。曾獲2011年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2015年入圍第四屆「士恆」青年學者資助計劃。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新羅夫人:內戰與英雄
【原創】歷史上統一北方的五位英雄!
氣壯山河的《英雄的黎明》,英雄俠膽又萬般柔情!
自古英雄出少年,盤點《最強大腦》上那些驚艷世人的少年天才!
张宝瑞《太极英雄传》

TAG:學術 | 火鍋 | 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