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在家訓練
寶寶被發現有語言發育遲緩跡象,及時尋找專業的評估和治療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時父母必須在家裡給寶寶進行相應的訓練強化,用來鞏固在專業機構訓練的效果。畢竟在機構訓練的時間只佔孩子成長過程的很小一部分,家庭教育才是寶寶日後融入社會,獨立生活的基礎。
訓練前,父母要知道什麼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況。在家庭訓練,甚至選擇康復訓練機構前,父母們必須對自己孩子的癥狀有充分的了解。語言發育遲緩或語言發育障礙只是一個籠統的描述,這個描述里包含很多信息。從成因上來說,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均可引發語言障礙;從治療恢復的角度看,對待各類不同病症(聽力損傷、唐氏綜合症、特異性語言損傷、自閉症譜系障礙、發展性閱讀障礙等)造成的語言障礙,康復方法是不一樣的。所以,發現孩子「不說話」或「說話晚」的寶爸寶媽們,先要給孩子做完善的診斷和評估,之後再確定康復訓練的方案。
語言障礙到底包括什麼內容
在動手給孩子訓練前,我想我們還應針對語言障礙的結構做一些細緻了解的工作。目前比較準確的概念來自美國聽語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 Association),主要定義為:口語、書面語和其他符號系統理解和使用上的損傷。具體內容包括:(1)語言的形式(音位、詞法和句法系統);(2)語言的內容(語義系統);(3)語言交際中的功能(語用系統)。實際上是從生理方面的發音,到正確地認知、理解並運用辭彙,再到理解語句、語法,認識語境直到最終的靈活運用。同時,這個系統還考慮到了「其他符號系統」的運用,包括交流過程中的手語和其他肢體語言的運用。了解了這些也有利於我們家長確定孩子需要哪方面的訓練和幫助。
我們該如何訓練
對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干預和訓練是一個多方「合力」的過程。培訓機構、家庭、社會都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塑造鼓勵孩子表達、溝通的積極氛圍。而家庭訓練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給孩子訓練前應該盡量找到孩子說話動機不足的原因並塑造一個有利於談話和溝通的氛圍。觀察他/她的興趣點,用孩子喜歡的事物吸引他們,陪伴他們玩耍,為他們講故事,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這些努力的目的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做好語準備。語前準備是影響一對一個訓的重要因素,也是鍛煉孩子基本溝通能力的重要步驟。讓孩子能夠安坐(超過一分鐘)、有眼光對視,能夠清晰收聽到指令並做出最基本的反饋。反饋的方式可以是發音也可以是肢體動作。做好了這一步,才能完成更進一步的命名、仿說、語言理解並達到我們想要的行為泛化。
語言訓練本身需要幾方面的配合:一方面是口肌訓練,口部肌肉發育不良,咬合力不強,構音障礙等都容易影響語言能力的正常發展,需要在訓練師的指導下進行口部肌肉定位治療,並在一些特殊治療工具(海綿棒、振動器等)的幫助下不斷練習準確的發音,不斷鍛煉口部肌肉的運動,逐漸促成清晰的發音,為形成連貫語言打基礎。
如果沒有口肌方面的問題,就要分階段地訓練孩子的認知、理解、表達和互動。首先從理解身邊的事物開始,讓孩子具有事物的匹配、選擇能力,並能聽懂事物的名稱和要求。命名的事物從具體的物品向圖片和抽象動作過渡,逐步加大孩子的辭彙量和理解範圍。第二步是導入手勢,模仿發音,即使孩子的發音不準確,也要鼓勵他的發音行為。運用手勢的目的是理解手勢符號和事物的對應關係,比如在兒童面前放作為選擇項能穿戴在玩具娃娃身上的三種事物,例如帽子、鞋、手套;訓練者拍打玩具娃娃的頭部再拍打訓練者自身的頭部,然後說「帽帽」,促使兒童選擇帽子。慢慢轉化為只要訓練者在頭部做出相應的動作,孩子就能明白他的意思,用語言表達或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慢慢訓練孩子的理解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從名詞、動詞到短句,步步深入。之後便可以進一步進行語法的理解和互動性溝通語言的訓練,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逐漸理解語言的要求、指令、溝通、解釋、表白、講述、提問、交流等各種不同的應用。
整體語言訓練遵循著「刺激 -反應 -強化」的原理,以日常交流的內容為訓練課題,材料接近現實生活,採用綜合訓練,訓練時長以不讓孩子感到疲勞為準。巧妙利用強化物,慢慢讓孩子理解正確和錯誤的表達和行為,鞏固其正向的部分,和孩子一起進步。這樣循序漸進,相信每個寶寶都能學會用語言和世界溝通,表達自己心中的精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