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中國的席居和日本的畳(榻榻米)到底有沒有關係?
2 人贊了文章
前不久,我把自己在知乎里的回答發去B站,一下子激起千層浪,最顯著的問題是,我的證據不充分,以及結尾那段話並不妥當。因此,我昨天立即趕出原本打算慢悠悠寫出來的讀書筆記,以此來糾正自己之前證據不足的問題。
對此,我向自己的文章證據不夠向各位觀眾道歉,我既然是寫出一篇「科普」文章,就一定要自己的不妥言論負責。再者,我在文章結尾說了一堆自己亂下定義的話,我也向各位道歉,此後我會吸取教訓,不再亂說這種話。
本篇文章是補充證據,也是我的讀書筆記,因為我在開頭就說了自己是大量引用櫼櫨落兄的文章。我希望大家能夠對照食用,我為了排版好看點,方便我自己來回翻閱,我會做一些斷句、歸類,但盡量不會破壞原文的整體性。同時,我也會儘可能找到圖片以及原文標識。(假如找不到,還請原諒。)
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865880277728147&vid=5722728845&extparam=&from=1110005030&wm=0&ip=113.111.9.72PS:我把原文的彎引號換成直角引號。引用原文的地方,我會用引號標出來,所以寫著「注」或者句子前面沒有加引號的,都是屬於我自己的補充。
「榻榻米」名字由來:「畳」(たたみ)音譯過來。
「畳的日本讀 ta ta mi,而中文讀die,第二聲,通疊,表動作或事物狀態,有意思的源於中國的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想到古代的『疊席』,某種意義上可能暗示了榻榻米的原始狀態,不是像現在一樣滿鋪房間,而是一層層疊起來的。」
中日兩國對於榻榻米的看法:
「日方: wiki上榻榻米的日文注釋如下:wiki上畳(榻榻米)是這樣解釋的:畳は、世界に類がない日本固有の文化である。畳の原點は大昔から存在する。その當時は藁を重ねただけだった。 譯:榻榻米,是世界其他地方沒有的日本固有的文化。從太古開始就存在原始的榻榻米。那個當時只是貼了稻草。」
「日本本土的榻榻米網站這樣說:
原始的な毛皮や筵などの敷物に縁をかがるなど成形技術などが加わり、発展して成立したもの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譯:榻榻米嘛,是在日本發展的地毯。不是從中國傳播東西。原始的被考慮在毛皮和席子等的地毯上(里)織補緣等加上形成技術等,發展成立東西。」「雖然日本承認服飾、建築等諸多方面深受中國影響,但是對於榻榻米,從學界到民間都一致認為是日本獨創的,獨自發展的,基本沒中國的事。」
「中方:
百度百科如是說:榻榻米為日語音譯,上古時期其生活方式稱之為席居制、筵席制。榻榻米起源於中國,但榻榻米起源時間無可考證。跡象表明 ,堯舜以下皆是以席居(榻榻米)為主要生活方式。兩漢時期是席居(榻榻米)發展的巔峰。。。。。。。。由日本傳承發揚。 西安皇室古墓里就有榻榻米。」
中日對「畳」認識相反
「畳」發展史:
- 奈良時代
- 平安時代(小型)
- 鎌倉時代(發展)貴族的寢殿造——武士的書院造
- 安土桃山時代(中期)
- 室町時代(興盛)座敷出現了,或成商品了,但尚未做到模數化。
- 江戶時代(發展成熟)
奈良時代(學習時期)
「日本最早的歷史書籍《古事記》中火遠理命坐的座具就是畳(榻榻米):『...即率而入內.於其宮內,海驢皮畳敷八重,亦畳敷絲絹八重於其上...』」
註:我在貼吧找到同樣的原句:https://tieba.baidu.com/p/3192620355?pn=1。另外,我在一個日文網站找到了相應的原句,只是用詞不一樣:「卽於內率入而、美智皮之疊敷八重、亦絁疊八重敷其上、坐其上而、具百取機代物、爲御饗、卽令婚其女豐玉毘賣。」 網址:http://www.seisaku.bz/kojiki/kojiki_07.html
「可見奈良初期(8世紀初期)日本就出現了畳,畳敷八重,就是鋪了八層畳的意思,畳的材料有皮的也有絲絹的;八層海驢(北海獅)皮的畳,上面再加八層絲絹畳,總共16層,是一種多層畳敷。」
早期這種多層畳敷與後世的榻榻米完全不一樣
- 不是滿鋪地面的,因為可以從外側看出上下層數和材質。
- 奈良初期的畳是單獨放置,是一個獨立的柔軟的坐具,並且可以相當隆重地鋪很多層。
- 材質不是後世榻榻米常用的藺草或稻草。
註:這是原文的引用的圖,現搬過來。根據http://art.iqilu.com/pinglun/jieduyishujia/201602/29/689414.html所說:「用正倉院寶物模造品復原的聖武天皇書房陳設。目前我尚未找到相關的文章,若有人找到,希望能在評論區里分享下。
註:榻榻米鋪滿地面的建築風格大概到鎌倉才出現。那時,因「畳」鋪滿地面,為適應這種變化,原本為圓形的木柱改用方柱。
「雖然與後世的榻榻米大相徑庭,但是與中國古代疊席驚人的相似。」
「據《禮記·禮器》記載:『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說明席子層數的多少代表了地位的高低,還有《後漢書·戴憑傳》記載:『帝(光武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席子層數越多,越尊榮。」
「(註:奈良初期相當於我國中唐,當時我國已經開始全面流行高型傢具,席居制度全面退潮)」
「 《古事記》中畳敷八重,亦疊八重的做法與《禮記》中記載一樣,是中國筵席文化傳播的表現。日本早期的畳(榻榻米),確實受到過一些中國的影響。」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畳(榻榻米)是由如下的矮足傢具發展而來的」
「床,榻,都是唐代傳過來的同一種矮足坐具或者卧具,御畳敷是放在床上的藺草編織的薄的坐席,並且還用絲帛包了邊。」
「有學者據此來推斷後來的畳(榻榻米)就是由床上的畳敷發展而來,由於平安時期寢殿造建築分隔了不少小居室,為了方便活動,床榻一類傢具基本退潮,留下了移動更為方便的畳,也就是小塊榻榻米,這個時候榻榻米還沒有鋪滿房間。」
平安時代(本土化時期)
「平安時期,畳(榻榻米)是僅僅是用來坐或者睡覺的軟墊子,可以拿來拿去而不鋪滿整個地板,其造型基本類似於後世的畳,如同在地板上放置任何一件傢具一樣……」
「如今在日本三月三女兒節的時候,女孩子家裡陳設的大偶底下的墊子就是當年畳的樣式。」
「平安時代中期日本律令《延喜式》規定了畳的固定規格,並且根據階級來決定大小和邊緣的顏色。」
註:這句話應是引自維基百科裡「畳」的詞條:「延喜式では、階級により大きさや縁の色が定められている。」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95%B3
另外,很多日本網站講畳的歷史,都會提到延喜式因身份階級規定邊緣顏色。
註:我在一個博客找到這些圖片
榻榻米小常識_七日野鬼_新浪博客「這一時期的榻榻米樣式基本脫離了中國古代的疊席或床榻造型,而且一直沿用到了現代。反映平安時期貴族生活的繪畫《源氏物語繪卷》中大篇幅描繪了上層階級中的畳,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可見平安時代畳並未鋪滿地板,仍為單獨座具。」
電影《源氏物語》中平安時代居室
註:以上四張都是原文的圖片。
鎌倉時代(發展初期)
「鎌倉時代,畳(榻榻米)主要用於武士門第的住宅和書院式建築,平民畳的使用仍然被限制。」
註:原文圖
安土桃山時代(發展中期)
「隨著日本町家(商人之家)置畳的普遍,使得『畳』(榻榻米)從桃山時代開始成為商品進入了市場,在此之前儘管也有町眾們(城市居民)使用過畳,但那都是極少的,畳主要被用於神社,寺院及武士們的宅邸,那時候的畳都是根據房間實際尺寸定做的。」
註:原文圖
室町時代(發展興盛期)座敷出現了!
「座敷」:鋪滿房間的畳
「一般町家的茶室被稱為『小座敷』,會客室被稱作『大座敷』」
「可能室町時代末期畳也算是商品,但當時的規格大小還未統一,還沒有達到模數化的程度,所以不易鋪設。」
註:《日本建築史》在提到室町時代建築里說:「滿鋪榻榻米。自古以來只在寬大室內的局部位置安放榻榻米,房間變小了以後,自然地變成了滿鋪榻榻米。」
江戶時期(發展成熟期)
「進入江戶時代,町人(市民階級)開始分化,貨幣經濟開始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對榻榻米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加,畳終於作為手工業的規格化產品登場了……」
畳規格:
京都、大阪長六尺三寸,寬三尺一寸五分。
柱間與畳:
柱割——畳割
柱割:「先定柱間距,然後再定做與之相配的畳」
畳割:「由畳的尺寸來決定柱間距」
註:http://blog.plus-d-p.com/?eid=965250
「這種技術非常符合日本早期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的要求,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在今天,不論是天皇御所還是將軍、僧侶的書院,都是嚴格按照畳割(模數化)來建造的。」
註:原文圖
「榻榻米的發展可以說與日本社會緊密相連,早已擺脫了中國疊席的影子,結合了日本實際,變成了標準化、模數化、市場化的產品,並且鋪滿了房間。」
什麼是筵席?
「東漢鄭玄注《周禮》曰:『筵亦席也,鋪陳曰筵,籍之曰席,筵鋪於下,席鋪於上,所以為位也。』 」
「《禮記-春官》:『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為之筵,重在上者即謂之席。』 」
「《急就篇》註:『簟謂之席。又重曰筵,單曰席』。
簟:竹編的席」
特點:
- 筵下席上
- 筵是席的兩倍厚
- 竹編
筵具體指什麼?
「薦,薦席也。——《說文》。
按,凡親地者謂之筵,加於筵者謂之席。席即因也,重於筵也。』
《增韻》:「藳秸曰薦,莞蒲曰席」
「藁:《玉篇》禾稈也。禾稈,穀類植物的莖桿。也作『稾』
秸通鞂,是農作物的莖桿、禾桿的意思,藳秸也就是藁鞂」
「《禮·禮器》:『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設』
《大報壇祭義》:『雖不必用藁鞂之席以致其素。卽可用莞簟之安而可憑焉』」
特點:
- 薦是一種不同於席的東西,且形態類似,或與筵一樣與席配套使用
- 薦就是藁鞂,藁鞂指禾桿、穀類莖稈
- 藁鞂指代一種席子,但是材料比莞簟這種草或竹子編織的更加簡樸。
「結合上面的釋義,所以薦也就是藁鞂指代的是禾桿編結成的粗席子,薦與席配套,為了和上面的莞蒲製成的席區分開,不特指席而喚作薦。」
薦 = 藁鞂,禾桿編結成的粗席子。薦與席配套,為區別「席」,喚作薦。
席 = 莞蒲
「周禮司几筵注曰:『筵亦席也。』
《急就篇》註:『簟謂之席。又重曰筵,單曰席。』東漢東漢鄭玄注《周禮》曰:『筵鋪於下,席鋪於上』」
「那麼筵也是一種事實意義上的席?」
「只是厚度和位置不同,為了區分,叫『筵』而不特指席,這與薦是何等的相似,是否可能薦就是筵,或者是筵的早期形態,薦更近似粗墊子,而筵是標準化的,有厚度標準的席墊子,比席子厚兩倍,而放席子於其上?」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很好理解筵是什麼,筵與席的關係,筵席制度是如何產生的。」「筵席一開始是在薦這種草墊子(或者草席子)上墊席子,而後變成了標準化的筵,規定筵為其上面的席子的兩倍厚,並且以『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明堂九尺之筵』這種等級規定來約束席子疊加層數的多寡、尺寸,至此,筵席制度正式產生。」
《列女仁智圖》 東晉 顧愷之
註:原文圖。
筵席的形制:
薦 = 藁鞂,禾桿編結成的粗席子。薦與席配套。為區別「席」,喚作薦。
席 = 莞蒲或竹編
筵 = 2X席厚
筵席的攻受關係:
筵下席上
筵席制度發展過程以及標準:
薦→標準化的筵
『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子疊加多寡區別階級差異
「不過我更相信筵並未滿鋪地面,筵本身只有標準尺寸而沒有模數,日本榻榻米在室町時期開始形成的畳割(榻榻米模數化),與中國的筵席制度沒有任何關係,日本榻榻米的發展是日本文化歷史的體現,與中國無關,原因如下:」
「既然日本奈良時期的多層畳敷可能與中國的疊席有那麼一點關係,我們看看從尺度方面分析榻榻米的模數與中國筵席制度有沒有關係」
尺度方面分析榻榻米的模數與中國筵席制度:
「國內學者張良皋教授曾經用《周禮》中記載的筵的尺寸來對比過現代榻榻米尺寸。」
註:百度百科「席居」里,「 席居文化起源於先秦時期,是中國的原生文化,日本的和室(榻榻米)、韓國的韓室、中國少數民族及東南亞等地保留的部分席居傳統皆是中國古代席居制度的直接傳承。而現代中國人身體重心離地,以椅、凳作為支撐工具的『立體』起居方式則是西方的起居方式,屬於舶來品。」這段就是引用張良皋教授的《匠學七說》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2
「《周禮·考工記·匠人》中記載:『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周人明堂記載的是以一塊九尺長的筵為標準倍數來估算室內空間的大小,與用多少步估算距離的遠近差不多,是一種比例的兌換。」「《燕几圖》校刊記所論,一筵即為一席之長,吳承洛氏考周尺約合19.91cm,筵長九尺的話,周代一筵也就是179.19cm。而日本榻榻米一間長度為182cm,與周代一筵長度179.19cm正好吻合,所以張良皋教授就此認為日本榻榻米的長度為周代一筵的長度。」「可是榻榻米一間(長度)為六尺啊,且江戶時期一尺為30.3cm,而周代一筵長九尺,一尺長19.91cm,完全不一樣~~~,」「於是張良皋又做出了解釋:『日本保留了自商代傳下來的木工尺即唐大尺,他們的疊敷也應該是自古相傳』(匠學七說P24頁)也是說日本江戶時期一尺的長度是取自商代?唐大尺即商尺?這種觀點令人醉倒!」「既然吳承洛氏考周尺長19.91,日本以周人的九尺之筵長度為畳的標準長度(182cm),那麼日本畳敷一尺的長度又為什麼要從周朝穿越到商朝,取1商尺(31.1cm)為一標準尺呢?何不就取周尺(19.9cm)為標準尺?明明是為了生拉硬扯,符合日本所謂每畳長為6尺這一划分標準。更忽略了從周到商的尺度演化。」
註:張良皋教授這裡忘記了日本的尺度演變以及榻榻米尺寸計算方式的演變:日本先是「柱割法」後發展到「畳割法」。而「畳割法」是到江戶時代才出現的。
日本尺度演變:
唐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唐傳入日本
「日本考在察6世紀豎穴住居和古墳尺度設計的時候,發現採用晉尺(長24cm左右)的痕迹,不過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尺制交往是所謂的高麗尺,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高麗尺主要行用於六至七世紀的飛鳥時代。」「關於長度,根據日本《今義解》之記載:『高麗尺五尺准今尺大六尺相當。』所謂『今尺』即唐尺,故可知1高麗尺為唐大尺1尺2寸,按唐大尺長29.7cm計算的話,高麗尺長35.6cm。」「唐朝度制沿用隋朝舊制。」「由《唐六典》可知,唐代大小二尺中,小尺為樂尺,日常用的為大尺,大尺合小尺一尺二寸,其長約29.6cm,中國中唐以後尺長為有延伸,至唐末五代,有達31cm者。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尺和仿唐尺比較多,有26件,長度大多在29.5~29.7cm之間,基本吻合於唐大尺。」
網址:http://shosoin.kunaicho.go.jp/ja-JP/Treasure?id=0000010036
寸法:長30.5 幅3.0 厚1.0
材質?技法:象牙 紺染 撥鏤 赤?黃の點彩
晉尺(24cm)→高麗尺(35.6cm) →唐大尺(29.7cm)→日本現行標準曲尺(30.3cm)
「不可能如張良皋所說:『日本保留了自商代傳下來的木工尺即唐大尺,他們的疊敷也應該是自古相傳』。張良皋可曾想過,商尺是不可能復活的,日本不僅沿用過長達35.6cm的高麗尺,還用過29.7cm的唐大尺,日本現代畳敷尺度,基本是唐大尺的衍生,而唐大尺本身,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與周尺毫無關係,與晉尺、高麗尺偏差極大,更別提虛無縹緲的商尺了,日本尺為商尺一說絲毫站不住腳。」
「而張良皋最確定的依據--日本榻榻米的長度也與所謂的周人明堂中筵的長度有較大出入,事實上,日本畳的尺寸是各種各樣的,隨時代與地區不同而變化。起初是依照柱間距計算榻榻米大小,發展到後來是按照榻榻米大小設計建築尺寸,沒有從商周代流傳下來的所謂筵席標準尺寸。」
主要有兩個原因:
榻榻米基準尺寸本身的不同:豐臣秀吉太合検地(是豐臣秀吉以日本全境進行的丈地(田地(除去山林)的測量及收穫量調查)的時候,畳的基準尺寸是1間6尺3寸,即畳的長度為191cm,說明日本至少戰國時代畳的尺寸不和周代一筵(179.19cm)一樣長。榻榻米的鋪設有以榻榻米本身尺寸為準(即畳割法:以榻榻米尺寸確定建築尺寸),還有根據柱網布置(即柱割法,根據柱間距確定榻榻米尺寸)為準。另一方面,柱網布置不同,房間的大小和柱子,門檻的尺寸不同,榻榻米的尺寸也有微妙的不同。
日本各地方榻榻米尺寸:
京間、本間、關西間(近畿·中國·四國·九州和西日本的大部分)的1間為6尺3寸,畳的尺寸成為3尺1寸5分×6尺3寸(955mm×1910mm),以榻榻米本身為基準尺寸。中京間(愛知·岐阜縣的中京地方和福島·山形·岩手的東北地方的一部分,和北陸地方的一部分和沖繩,奄美大島)的一間為6尺,畳的尺寸為3尺×6尺(910mm×1820mm),以榻榻米本身為基準尺寸。江戶間,關東間,鄉下間,五八間(關東,在東北地方的一部分,北海道和三重縣伊勢),榻榻米的尺寸成為大體上2尺9寸×5尺8寸(880mm×1760mm),以柱網布置為基準尺寸。在現代城市中,2尺8寸×5尺6寸(850mm×1700mm)的尺寸是中心。公團住宅,公寓,高級公寓等,公寓和高層住宅的大部分使用這個尺寸。其他還有:六二間(九州地方的一部分):3尺1寸×6尺2寸(940mm×1880mm)六一間(山陰和近畿地區):3尺5分×6尺1寸(925mm×1850mm)。
「上文提到筵,其實是一種事實意義上的席墊子,其發端可能是喚作『薦』的這種草墊子,大小同席,並且與日本榻榻米的模數沒有關係,所以筵席存在模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榻榻米出現於日本奈良時期,同時期的中國已經是高型傢具的天下了,席居制度全面退潮。」
「儘管奈良時期的多重畳敷可能略微受中國文化影響,但日本奈良初期只記載有畳而並未記載有筵這種東西的存在,而且根據平安時代所繪《源氏物語繪卷》,其室內鋪地只有不鋪滿地板的畳而沒有筵,畳之外的地方露出了地板,所以肯定了滿鋪榻榻米的制度是在日本長期歷史中自發演變而來的,與中國以席疊加的多寡為主要單位的筵席制迥然不同,奈良時期的畳敷可能與中國疊席還有一定交集,而現代的榻榻米與中國是毫無關係,與所謂的九尺之筵也沒有關係,其模數制度完全是日本自己發展而來的體系。」
最後總結一波:
中國的筵席是「筵下席上」,他們都是用禾桿編結成的粗席子。筵是席子的兩倍。日本的疊敷可能是從唐代傳入日本的矮足傢具「床」上的「御疊敷」演變過來的。早期的疊敷還只是一小塊,直到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才做到鋪滿全屋;而那時中國已是明朝。
早期日本的疊敷制度與中國的筵席制度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以席子的多寡,以此來區別於身份地位,這應算作有受到中國的影響,所以我之前一語否定一切太過武斷,不夠客觀性。
後來,日本到了室町時代,人們開始把榻榻米鋪滿全屋,又因榻榻米鋪滿全屋,區分不了身份差別,便出現了「上段」來表示。到了江戶發展出了「畳割法」已與中國大相徑庭。
至於,之前有人說,奈良時期也就是同時期的唐代未必是高具家私的天下,這點也是我的錯誤,但我仍然覺得日本榻榻米不能算作是起源於中國。
首先,中國筵席制度是「筵下席上」,但「日本奈良初期只記載有畳而並未記載有筵這種東西的存在」; 其次,室町時代開始從「寢殿造」轉變為「書院造」,「自古以來只在寬大室內的局部位置安放榻榻米,房間變小了以後,自然地變成了滿鋪榻榻米」,也出現了「上段」;最後,江戶時代「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庶民階層得以振興」,「從中可得知床之間、裝飾壁板、付書院等室內裝修形式已經普及到城市一般工商階層的住宅中」;這一系列發展已與以席子多寡分身份階層的中國筵席制度大相徑庭。(可延續閱讀至《日本建築史序說》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154頁-158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