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階級固化——隨時被刪三部曲
4 人贊了文章
時下,愈演愈烈的「二代」現象和「拼爹」行為,證明社會熱議中的階層固化之說,絕非妄言,而是轉型期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一種客觀趨向。階層固化是指社會流動競爭中,出現先賦因素相對於自致因素佔據明顯優勢、社會流動通道壅塞、社會跨階層流動尤其是上行流動趨緩甚至停滯的一種趨向。它是社會利益趨於固化的結構表徵,表明社會發展進程日漸被「優勢」群體(在社會階層結構中佔據相對優勢位置的既得利益群體)或強勢階層所控盤並出現代際傳承之勢,而弱勢階層則逐漸陷入邊緣化、底層化的囧境,貧困和劣勢地位也因之世襲。
本文將分為政治生態、教育資源壟斷、社會結構撕裂三個方面闡述。由於字數極多,也為了防止被河蟹小將一鍋duan,因此該系列將分成三篇發布。
ZZ篇
該篇共5500字,閱讀需要20分鐘。
一.基層政治生態家族化
有跡象表明,政治領域的階層固化現象以血緣關係為內核、以關係遠近親疏為半徑,大致沿著「血緣-擬血緣-體制邊緣-體制外」這條路徑,進行權力資源高低優劣的層級化配置,其相應表現形態分別為「直接世襲-變相世襲-暗箱操作-體制性排斥」。
(一)官員子承父業
應該說,一些行業出現「子承父業」現象,是十分正常的。但前提一定是權屬關係明確,產權邊界清晰,因此資源、機會、權利在進行代際傳遞時就不會引發太大的爭議。但是,公共權力由於其「公器」性質,理當為社會共有,不在「子承父業」之列。實際上,當前階層固化現象正在不斷向基層各級政府機關、高校、企事業單位擴散,「二代」世襲、裙帶關係、近親繁殖現象相當嚴重。流行於網路的一則故事可作為這一現象的生動註腳:
為人事局局長點歌《好大一棵樹》
廣播站女播音員聲音悠揚:縣人事局王局長,今天是您 58 歲生日,您在縣工行工作的大女兒、縣法院工作的二女兒、在稅務局工作的小兒子以及在縣工商局工作的大女婿、在縣政府工作二女婿、在縣醫院工作的兒媳婦,共同祝您生日快樂!他們為您點播一首《好大一棵樹》,請欣賞。這則故事絕非虛構,而是有活脫脫的現實版——安徽省潁上縣綽號「白宮書記」的張治安。據悉,張治安之父張家順,擔任縣人大主任20 余年,精心編織了一張「家族官場譜系」,先後提拔張氏家族數十人擔任公職,且大多位居要害部門。如弟弟張家旺任潁上縣縣委副書記,大侄子張志剛任縣城建局長,二侄子張志勇任縣委辦主任,大女兒任縣教委人事科副主任,大女婿任縣地稅局長,二女兒任縣法院副院長;二女婿任臨泉縣副縣長……當然,獲益最大當屬張治安,官至阜陽市潁泉區區委書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伴隨著階層固化在政治領域的不斷侵蝕,一些地區和一些部門的公共權力崗位竟頻頻出現了「子承父業」現象。如安徽安慶22 歲團縣委書記常駿生;山東濟寧25 歲女鎮長韓寒;湖南湘潭85 後副縣長徐韜和「90後」副局長王茜;河北省館陶縣 29 歲代縣長閆寧等等。有理由相信,以上曝光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據初步統計,近年來,經網路爆料、媒體曝光並引發公眾質疑的「火箭提拔」、「破格晉陞」的年輕官員有18 名,有5 人最終被免職或辭職。這些官員中,有11 人被證實其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有官職,屬「官二代」。
可見,「官二代」們屢屢被「破格提拔」、「火箭提拔」的新聞不斷充斥報端和網路,引起了民眾的高度警惕和極度反感。很顯然,人們質疑的並非「官二代」本人,而是背後選拔任用的程序和體制。實際上,「官二代」做官是可以理解的,但選拔晉陞的前提必須是公開公正透明。由於擁有較一般人更為優越的家庭條件和人脈資源,「官二代」們成為官員的機率也相對高一些。如前所述,這一點在陸學藝的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中已得到翔實的數據支撐。
(二)官場變相世襲
前述「子承父業」式的直接世襲,由於過於暴露,直接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執政形象和公信力,因而招致民意的抵制和體制內的被動式打壓。顯然,這種世襲方式在當前和今後的中國官場已難以為繼。於是,變相世襲(也叫「隱性世襲」)應運而生。如果說子承父業屬於直接世襲的話,那麼「變相世襲」則顯得更為隱蔽和高明,它以「曲線救國」的方式打通了「官二代」們的陞官捷徑,形成了官場中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權力內部共享共繼模式,有的地方甚至已經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1.表現之一:以公開透明之名行內定之實
這種方式表面上往往以「公開招考」、「公開選拔」為名,私底下通過遊戲規則的制定和內部關係網的運作,將圈內人的子女親屬作為內定人選,其他人只不過擔任「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2008 年,有媒體曾經披露,河南省固始縣在鄉鎮幹部公開選拔過程中,打著「公開選拔」的旗號,幾輪淘汰下來,最後獲得任命的12 名鄉長,不是當地官員的子女,就是當地房地產老闆的子弟。據調查,這種現象並非個案。在對中部地區一些縣市的初步調查中,有媒體發現,官員子女遍布各級各類黨政部門的領導崗位、待遇優厚的事業單位職位以及油水充足的國企,幾乎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一些地方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過程中屢屢出現出現不正之風,導致「體檢門」、「性格門」、「泄題門」、「關係門」、「梅毒門」、「篡改門」、「青春痘門」等頻頻出現,嚴重影響了政府公信力和社會公平。針對公務員考試,去年有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0%的被調查者認為考試是公正的,35%的人則明確表示不公正。
2.表現之二:相互安插,互惠互利
不可否認,當下在一些官員之間甚至官員和商人之間,通過血緣、姻緣、地緣、友緣等結成家族互鎖、利益均沾的共同體,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圈子」和錯綜複雜的裙帶關係。由於不能公開地父業子繼,便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相互提攜、相互安插,加以「培養」和「扶持」。路徑主要有三條:
①垂直安排。由於直接安排在身邊恐招人非議,一些官員便利用手中的權柄,將子女安排在其權力所及的下屬單位或分支機構中,然後囑意下級領導加以「栽培」或「鍛煉」。如今,很多黨政部門都擁有龐大的下設單位。如宣傳部不僅有下級宣傳部門,還轄有廣電局、報社、電視台、電台;政法委下設有下級政法委,以及各級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組織部則更為特殊,由於其擁有幹部人事大權,不僅在各級下屬單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而且對其他部門也擁有重大影響力,選擇的範圍則更寬。各級各類政府部門同樣如此。這就給相當一部分官員運用權力手腕垂直安排自己的子女和親友提供了廣闊的操作平台。其後果是很多單位,特別是油水充足的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基本上被各種各樣的「關係戶」包圓。
②橫向安插。某種程度上看,橫向安插比垂直安排更顯城府和隱蔽。由於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越來越趨向公開公正透明,一些城府頗深的官員恐授人以柄,波及自己的政治前途,便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人脈資源,不將子女和親友直接安排在本系統內部,而是與其他權力部門的官員結成同盟,相互交換,彼此安插,形成近似西方企業界「董事互鎖」的結構。2011 年5 月25 日,溫州某論壇曝出一則名為《60 多位溫州市交通系統幹部家屬被「內部招聘」,打造溫州「世襲局」》的帖子稱,市公路管理處近幾年招聘50 余位領導幹部親屬入職,並附上其中33人的名單。後經溫州市紀委查明,溫州公路管理處的確存在人為設置門檻、領導打招呼請託干預插手等違規違紀問題。
③體制外安排。由於一些部門的官員尤其是一把手的權力缺乏監督和制約,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支配力,給「官二代」們帶來了通過他們自身努力難以企及的很多隱性福利。這種權力蔭庇之下,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僅只發生在父輩與子女之間,還發生在兄弟姐妹之間、同學同事之間以及其他親友之間,乃至一些擬似血緣關係,如乾爹乾媽、拜把兄弟之間。實際上,因裙帶關係獲得種種好處的人,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得多。在權力光環的籠罩下,一些因為各種原因沒能進體制內任職的官員子弟和親友,也會獲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機會進入壟斷或高收入行業,如石油、電力、電信、煙草等壟斷行業,基本上都成了形形色色「官二代」們扎堆的封閉王國,針插不入,水潑不進。正所謂:「父子室,夫婦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孫子開車爺爺坐,親家辦公桌對桌;有利一條裙帶裹,有油流滿一口鍋。
(三)晉陞「潛規則」化
階層的不斷固化、身份社會的回潮,在官場中結成了一個個大小各異、形形色色的關係圈子,這些圈子大都以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為內核向外擴展,影響到官場的每一個角落。在公務員向上流動過程中,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形成了大量或明或暗的「潛規則」。有人這樣形容官場潛規則:「不跑不送,降職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當然,這個送包含的除了物質也有其他不可明說的東西……當前,由於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沒有得到剷除,潛規則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主要表現在:
1.內定提名推薦人選
在公務員晉陞流程中,人選提名是是公務員選拔晉陞最關鍵的環節。按照《幹部任用條例》的明文規定:提名幹部人選,應由黨委(黨組)和組織人事部門在民主推薦的基礎上,集體研究確定考察對象。但一些地方,幹部人選特別是領導幹部人選往往是由一把手或主要領導班子成員醞釀溝通後提出,然後再進入民主推薦程序。如此一來,提名人選往往在民主推薦前就已經被內定。
2012 年,我國《公務員迴避規定(試行)》出台後,為了避嫌,一些領導幹部之間私下達成協議,交叉提出各自人選。一俟進入提名推薦大會後,會議主持者對擬提名人選的性別、年齡、學歷、能力和工作經歷等作出特別詳細具體的要求,實際上已經把可供選擇的人選鎖定在極小的範圍內,有時候基本上就是「量身定製」了。即便是無記名投票,投票者也不用費太多心思就能「對號入座」,投誰不投誰已經非常清楚,否則就是不講「政治」。
2.晉陞考評機制扭曲
一是隨意設置考評標準。無論是《公務員法》,還是《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都規定了應全面考察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但在實踐操作上,這些大都是定性的考核指標,原則性強,難以量化,沒有很好地對不同崗位的不同能力素質需求進行具體分析與規範,可操作性也不強。如此一來,落實到末端,就很容易被地方或下級各單位、各部門根據自身利益和主觀偏好隨意設定考評標準。這就給一些官員提供較大的操作空間,以便於維護和保障本部門、本單位和圈子內部的利益。
例如,2008 年5 月28 日,一份「2008 年上半年廣東省直屬監獄單位招錄人民警察筆試、面試總成績排名」的名單在網上熱傳。這份名單中,所有考生的筆試、面試成績均一目了然,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每一名字後還附有哪些考生是誰的親友,有誰打過招呼等「敏感」信息。顯而易見,正是這些備註信息的存在,使面試實際上完全淪落為走過場。
二是人為操縱因素突出。在實際晉陞考評過程中,考評對象是否勝任職位,往往由領導幹部說了算。在一些單位里,考核對象往往由主要領導事先暗地裡確定好,再實施考評。這樣一來,考評組無非是按照領導的意志為考評對象量身定做一套考評材料,以此來證明領導選人用人的正確性。所以,所謂考評,實際上就成了「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領導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二、主要群體政治權利弱勢化
在當今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與日益強勢的官員群體和富人群體相比,占人口大多數的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卻呈現弱勢化趨向,同經濟狀況一樣,其政治生活層面的弱勢化趨向同樣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
(一)低度政治參與
我國憲法從法理上肯定了工人和農民的統治階級地位。但是,從現實來看,由於「主僕」地位顛倒,工人和農民對國家政治決策的影響力要遠遠低於官員群體和富人群體,屬於「低度的政治參與」。這一點可從工人農民代表在各省市出席全國人大的代表比例中可以看出。
無疑問,這樣的結果,只能導致以農民和工人為主體的弱勢階層在政治參與中地位的弱勢越來明顯。其他弱勢群體,如城市的失業和半失業者、大中學校在校學生、流動人口大體也是如此。
(三)話語權孱弱
話語權,簡言之,就是發聲說話的權利,亦即控制社會輿論的權力。某種程度上看,話語權掌握哪個社會群體手裡,哪個社會群體就能決定社會輿論的走向。話語權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於社會,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並被其他團體認識。它是社會公共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實地看,以工農為主體的主要社會群體的話語權顯得相當孱弱,無論是在大眾傳媒還是網路空間里,他們發聲的機會和空間都相當有限,成了名符其實的「沉默的大多數」。從大眾傳媒來看,主要社會群體處於「被和諧」的境地。據估計,目前全國已登記註冊的各級各類電視台已達3000 余家,報紙的數量超2000多種,但真正把目光聚焦於工人和農民這一中國最廣大受眾群體的卻不多見。由於自身話語表達能力的限制、話語公共空間的逼仄,其話語權往往被知識精英、權力精英、資本精英乃至都市白領們所把持,處於弱勢化過程中的工農群體通過大眾媒體公開發出自己真實聲音的渠道相當狹窄,甚至經常被扭曲、誤解和掩蓋。網路傳播不僅在入口處就已經設置了經濟文化的多重障礙,而且各網站的定位有著更明顯的城市化、年輕化、小資化的趨向。
據調查,網民主體大都為長期生活在城鎮、年齡在35 歲以下的、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表現慾望強烈的年輕人。而像農民、下崗工人、老人等這些相對社會弱勢群體,由於缺少一定的網路知識和上網所需的時間與金錢,造成實際上他們接觸網路的機會是非常小的,也很少通過網路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和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而居於網路輿論的核心地位又大都是擁有中高收入、對社會問題比較關注的知識精英和權力精英,他們很難做到真正站在工農的立場上為他們說話,他們發出的聲音無法代表全部民眾。而且,在他們的話語體系和表達習慣中,民眾尤其是工人農民群體往往居於「被代表」的角色,社會訴求無法響應,從而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以上是政治生態的內容,感謝您的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