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繪本榜:10本示範同伴交往的幼兒繪本

短短繪本榜:10本示範同伴交往的幼兒繪本

曾經有心理學家提出:「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成年人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世界。」 從4、5歲開始,孩子更喜歡跟同齡人在一起,而不再喜歡依附在成年人身邊。同伴關係在兒童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和重要適應價值。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同伴,作為父母,我們既要鼓勵孩子學會用悅性語言去啟動交往,又要在強調人格獨立、遵守規則、共情共感中優化孩子的交往能力,更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去正視矛盾,擁有化解矛盾、解決衝突的能力。以下就是我在親子閱讀中遇到的十本在幼兒同伴關係上有示範作用的繪本,與大家一起分享。

1.《小白找朋友》。作者丹·桑塔特。勇敢地啟動交往。粗翻一遍,會覺得這本繪本無非是圖畫精美些,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如果了解一些細節,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本書會獲得2015年的凱迪克金獎,還會被梅子涵老師稱為「這是一本很高的書,但同時有著處於生命底層的呼吸聲」。本書主人公小白的英文名叫Beekle,而這恰恰是作者兒子在一歲時反覆念叨的一個單詞,好了,有趣的細節來了——首先Beekle是作者兒子的「幻想朋友」,而世界上60%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假想中的朋友,所以當你的孩子向你介紹他的幻想朋友時,除了渾身起雞皮疙瘩,你還應該高興,因為耶魯大學專家曾指出,能幻想出朋友的孩子們更富有想像力,有更豐富、全面的辭彙能力,並且能更好地自娛自樂;其次作者創作本書的原因是兒子剛上幼兒園時問的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交到我的第一個朋友呢?」,這個敏感的、尊重發展規律的、充滿想像力的老爸於是寫了這本《小白找朋友》,我們從中看到了孩子在啟動交往時的忐忑,也看到了成人世界的些許無趣。故事發生在一個遙遠的島上,所有像小白一樣的幻想生物都誕生在那裡,它們都在用心期待一次召喚,然後就可以成為現實世界中孩子的朋友。然而,沒有一個孩子召喚小白,它等來的總是無盡的失望。於是它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啟程去了真實世界,在那裡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朋友。有一段書評特別精彩——一個人在孩子的時候,要尋找,要有渴望朋友的熱情,因為一個人長大後,難免就昏昏欲睡,無精打采,你唱再好聽的歌,他都好像沒有耳朵了,因為那個時候,他心裡的朋友可能就是錢和房子,他天天熱情尋找的「朋友」可能恰好是憂慮和煩惱,一個長大的人,是非常可能和憂慮、煩惱交朋友的,如果不信,那麼你長大試試!

2.《迷路的大熊》。作者格溫·米爾華徳。友誼該相互付出。大大熊和小小鳥是最好的朋友,可是每天只是大大熊忙著照顧小小鳥,小小鳥趴在大熊背上睡覺、唱歌,什麼都不做。冬天來了,小小鳥用光了所有木柴,大大熊只好出去尋找更多的木柴。過了很久,大大熊都沒有回來,小小鳥開始著急了,終於鼓起勇氣去找大大熊。最後,小小鳥不僅找到了大大熊,也在尋找的過程中明白友誼不能坐享其成,要懂得彼此付出。全書使用暖色調,繪製出一幅有關友誼的溫情畫卷。其實這本書也涉及了一個心理學的時髦詞——界限感。一味地付出往往會模糊了朋友之間的界限,陷入一種共生的狀態,然而,共生就意味著有「剝削」的成分存在。再好的朋友,我們可以在情感上無限關愛,但在行為上,還是明晰一定的界限比較好。

3.《阿莫的生病日》。作者菲利普·斯蒂德、埃琳·斯蒂德。關愛就趁現在。這是一部由年輕的夫妻檔創作的作品,獲得過2010年的凱迪克金獎。值得一提的是書名的翻譯,譯者最初想譯為「阿莫請假的一天」,但最終改為「阿莫的生病日」。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直白一個生動,「生病日」不是單純的一個好日子或者壞日子,生病的日子我們會遇到什麼?阿莫是一個在動物園工作了半輩子的老頭,每天極有規律的生活讓繪本的前幾頁看起來多少有點刻板,但隨著故事的推進,一個善良、友好的老頭形象出現了——儘管很忙,但他每天都要抽時間去陪一陪他的老朋友們,有愛下國際象棋但每一步都需要想很長時間的大象,有害羞還怕冷的企鵝,有常年鼻子過敏的犀牛,有害怕黑夜的貓頭鷹,還有喜歡賽跑的烏龜。而阿莫照顧他們的方式也很簡單——不管大象想多長時間都耐心等待,不言不語地陪企鵝坐一會兒,為時刻流鼻涕的犀牛遞一塊手絹,在夜晚來臨前為貓頭鷹講一個故事,永遠讓烏龜第一個衝過終點……當某一天阿莫生病了,老朋友們等了一天都沒有盼來阿莫的身影,於是浩浩蕩蕩地來到阿莫的家裡看望阿莫。犀牛給阿莫遞上一條手絹,企鵝坐在阿莫的腳邊為他暖腳,烏龜和阿莫做捉迷藏的遊戲,貓頭鷹為阿莫講睡前故事,即使阿莫下每一步棋都要想好長時間,大象也耐心地等待……所以說,你以為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也許沉澱了許多寶貴的東西。書中還有很多小細節值得帶孩子去發現:當阿莫去上班時,家中的小老鼠也在等公車,而小鳥也夾著書本出門;一枚紅色的氣球多次出現,最終被作為禮物帶到阿莫家裡;也可以問問孩子「動物們是怎麼知道阿莫生病了呢?又是怎麼找到阿莫的家呢?」孩子會找到那隻出現在前文的小鳥,原來是他來通風報信並且將老朋友們帶到阿莫家中的……最後一頁很溫馨,夜晚降臨之後,大家依偎在一起睡覺,阿莫和犀牛共用一條被子,而犀牛的圍巾蓋著老鼠。都說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對於朋友的關愛也要趁早,別怕舉動小,哪怕在她「來大姨媽」的時候沖杯紅糖水……

4.《不是那樣是這樣的》。作者卡琳·謝爾勒。傾聽比說話更重要。光看書名就忍俊不禁了,孩子們就是經常這麼說話的呀,急著辯解時紅紅的小臉和不太流利的語言彷彿立刻出現在眼前。森林裡發生了一段小風波:建了一半的高塔突然倒了,獾的腿被咬了一口,熊也跑了過來……爭吵讓原本好好的遊戲中斷了,獾、狐狸、熊都來講述事情的經過,可他們說的卻都不一樣。最後站在樹上旁觀到一切的松鼠來說公道話了,可是這個公道話讓三隻動物都不買賬,因為照松鼠這麼講,他們三個都有錯。最終,松鼠不理他們了,嘟嘟囔囔地扔下一句「你們應該好好聽一聽對方的話才能互相理解」。去開啟一個新的遊戲,爭吵的三個小夥伴也打住吵鬧,加入到新遊戲中。本書像一幕精悍有趣的動物小話劇,整個故事在開始就充滿了懸念和緊張感,作者沒有過多地交代和陳述,而是直接讓幾個小動物站在了舞台的中央,直接跟我們見了面,故事豐滿而完整。解決矛盾衝突是每一個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在遇到矛盾時,避重就輕地維護自己是每個人的本能行為,孩子也不例外。這本書很適合拿到幼兒園去講一講,告訴孩子們,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個人都只顧著講而不去聽。

5. 《當畢加索遇上馬蒂斯》。作者妮娜·萊登。友誼的前提是人格獨立。康定斯基對兩人的藝術風格有過非常準確的描述——「馬蒂斯:色彩;畢加索:形式。兩個偉大的流派,一個偉大的目標。」在這本給孩子看的繪本中,作者很難得地把這兩大流派的風格及代表作都融合到一起,比如畢加索《亞威農姑娘》和《格爾尼卡》,馬蒂斯的《舞蹈》和《伊卡洛斯》,等等。通過閱讀,即使連幼小的孩子都能輕鬆地辨別兩者的風格差異。作者創作這本書的背景也很有意思,她的母親是一位畫家,熱愛畢加索的藝術,而父親是一名雕塑家,非常欣賞馬蒂斯的作品,估計見慣了父母對不同藝術流派的欣賞與爭論,妮娜萊登才得以創作出如此風趣又寬容的作品。在查詢畢加索和馬蒂斯的背景資料時,我竟意外地被兩人超越常人理解的友情深深打動。先成名的藝術大師馬蒂斯和尚在起步階段的窮畫家畢卡索因格特魯德·斯坦因女士的介紹而在巴黎見面,儘管兩人性格迥異,猶如南北兩極,但她認為「畢加索和馬蒂斯都有著一種屬於天才的雄性氣質。」在藝術界公認的一種說法是:馬蒂斯向畢加索推薦非洲雕刻和象牙海岸扁平面具之後,啟發了畢加索受原始藝術感染而萌生的立體派。兩人的相處方式特立獨行:既相互批判、嘲弄甚至褻瀆,又不斷地互贈畫作;既想方設法以對方平庸的作品來證明對方的失敗,又相互深深地理解對方的作品。晚年時畢加索常常探望年長的馬蒂斯,每當畢加索要離開時,馬蒂斯總是喃喃自語:「希望你常來,我們應該在一起多聊聊。如果我們倆有一個死了,有些話,另一個人就再也沒法跟人說了。」最令人動容的是,馬蒂斯去世後,其女兒瑪格麗特多次致電畢加索,但畢加索一通電話也沒接,也沒出席葬禮。然而數月後,畢加索出人意料地以馬蒂斯的色彩融入自己的形式語彙,改畫了德拉克洛瓦的名畫《阿爾及爾的女人》。他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悼念馬蒂斯,並記錄彼此近半個世紀的友誼。不同價值取向、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的人只有在人格獨立的前提下才會建立起和諧的關係,而這種關係一旦建立,則比一般的友誼更加深厚。

6.《我會非常非常小心的》。作者羅倫·喬爾德。朋友間最需要坦誠面對。本書講述的故事真是在幼兒的同伴交往中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兩個好朋友總是分享自己的心愛物品,然而一旦被對方弄壞自己心愛的物品,這種關係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就表露無疑。勞拉非常非常喜歡露塔的新大衣,她覺得那是她見過的最可愛的東西了。於是,勞拉用她的吸扣書包和露塔的新大衣進行交換。穿上新大衣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勞拉時時刻刻都要穿著。可是,新大衣被她弄丟了,勞拉該怎麼跟露塔說呢?大衣找到後,露塔還會把自己的其他東西借給勞拉嗎?這本書很直觀地將孩子之間的摩擦呈現出來,教會孩子如何自主處理衝突。這本書是英國國寶級童書「查理與勞拉」系列中的一本,這套書曾獲英國格林納威童書獎、英國諾福克童書獎等國際大獎,目前同名動畫片已經在國內播出,被很多父母奉為孩子教養的寶典。

7. 別想欺負我。作者伊麗莎白·崔勒、達柯瑪爾·蓋斯勒。面對霸凌要勇敢說不。六六比較瘦小,性格也溫和,也因此經常從幼兒園帶傷回來,當然不是小朋友惡意欺負他,往往是因為遊戲時的衝撞無意導致的。不過隨著慢慢長大,校園霸凌現象越來越多,既不想孩子受到惡意傷害,又想最大限度地保持孩子的溫和,真是個難題。這套由德國出版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叢書包括兩本,《別想欺負我》是針對校園霸凌的,另外一本《我不跟你走》是針對誘拐兒童的,都很有借鑒意義。德國的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看完後一定有能用在生活中的技巧,比如六六就從中學會了應對調皮孩子欺負時的「武器」——大聲喊「住手」、用犀利的眼神盯著對方、直接向老師求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王大偉教授非常推薦這套書,認為非常有必要告訴我們的孩子「盛開鮮花的世界也有大灰狼」。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老師用書寫優點的方法告訴孩子們,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最好方法是銘記自己的優點。

8.這是我的。作者李歐·李奧尼。朋友間分享最快樂。三隻青蛙平時喜歡畫地為王,一隻強調池塘是它的,不允許其他青蛙跳進池塘;一隻青蛙強調陸地是它的,不允許其他青蛙上岸;還有一隻青蛙強調天空是它的,不允許其他青蛙捕食飛過的任何一隻昆蟲。當暴雨來臨三隻青蛙不得不抱團在一起渡過難關後,它們才意識到「我們的」比「我的」更好聽、更美妙、更有效。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小霸王」的一面,強調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可侵犯。但這恰恰是自我界限的一種表徵,而這種自我界限一定是要經歷「逐漸模糊、重新繪製、再模糊、再繪製」這樣的過程。試想,一個成人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會多麼可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在不斷打破自己的界限。對於父母來說,等待孩子學會彼此融合與相互分享,是一項很有趣的實驗。

9. 《討厭的青蛙》。作者格溫·米爾華徳。初識嫉妒的滋味。當兩個朋友變成了三個朋友,將會發生什麼呢?當孩子的朋友有了新朋友時,孩子是否因此做了不少傻事呢?這本書是小小鳥和大大熊系列中的一本,高冷的小小鳥雖然平時不善言辭,但對於突然闖入的跳跳蛙有很強的戒備心,當看到大大熊和跳跳蛙越來越友好時,小小鳥爆發了,拒絕再跟大大熊做朋友。當然,小小鳥最終還是在跳跳蛙遇到危險時伸出了援助之手,這下他明白了,把友誼分給朋友的朋友,並不會失去一半的友誼,而是收穫了一份新的友誼。

10. 敵人派。作者德瑞克·莫森。主動化解矛盾。特別經典的一本交往繪本,類似《生氣湯》,很有實際操作的意義。小男孩本來完美的暑假在小傑成為鄰居後變得不那麼完美了,他不僅在球賽中被小傑打敗,還被小傑排除在彈簧床派對的邀請人名單之外。小男孩很生氣,他把小傑列進敵人名單中,喋喋不休地跟爸爸抱怨小傑。爸爸對敵人很有一套,他說曾經也有幾個死對頭,不過都用一個絕招消滅了那些敵人,這個絕招就是請敵人吃敵人派。小男孩開始想像敵人派中可能會有一些什麼噁心的東西,雜草?蟲子?嚼過的口香糖?……敵人派做好了,爸爸說只有一個辦法才能讓敵人派發揮作用——跟敵人呆一整天。故事的結局當然是兩個孩子成了好朋友,敵人派早就被忘到了腦後。這本書的故事情節非常豐富,孩子很愛聽,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有幫助,比如書中的爸爸,在孩子提到敵人名單時並沒有置身事外,而是先與孩子共情共感,再用小技巧將摩擦和矛盾化解,最重要的是,鼓勵孩子自己送出敵人派,儘管費力麻煩,但確實有效。

推薦閱讀:

最合適孩子看的幾大經典繪本故事
幾乎每個猶太孩子都讀過這本書!| 小書屋
拳王鄒市明《朗讀者》暖心分享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 小書屋
兒童財商教育繪本零花錢+經濟習慣+儲蓄和投資+消費+經濟原理24冊
精選繪本I The Babies on the Bus

TAG:親子閱讀 | 經典繪本 | 繪本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