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調查記者是讀者弄死的嗎,不是的

調查記者是讀者弄死的嗎,不是的

來自專欄讀書有疑72 人贊了文章

總結一下我方觀點。

如果說平常的言論無關痛癢,這一次三表龍門陣真的不太厚道。《別假裝愛調查記者了》?什麼意思,熱點已經蹭到調查報道的讀者受眾上來了?作為一個寫作的人,你應該知道批評的時候最好做一點分化,找一點根源,而不是拿起加特林突突突地就開始掃。

文章最主要的觀點,總結一下,是說:

就像中國人根本不愛踢足球一樣,中國人也不愛看「調查報道」。買方市場萎靡,賣方市場怎麼可能興盛?中國人就是在世界盃時候,假裝一個月的球迷;中國人就是在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爆發時,假裝需要調查記者。

你錯了,他們不是假裝需要,他們是嚇得發抖地需要。

為什麼中國人就是在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爆發時才知道需要調查記者?因為正是有了他們,你們才知道這個社會有多兇險。你們才知道你吃的飯里都有毒,你們睡的床上都有針。

人們懷念調查記者有什麼問題嗎?即使從前不懂得這個行業的人,從新聞人的文章里知道了「深度調查行業的興衰」,開始了解這個行當,緬懷一下有問題?

作為一個寫作的平台,你們不會不知道做社會新聞深度新聞有多難,不會不知道這是個多麼艱苦的行業。真正的調查記者如果勇於沖在前線,寫出真正有價值的報道,這對社會輿論監督有著重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改變一代人。

你說要對「調查記者祛魅」,沽名釣譽、假借調查記者名義騙吃騙喝騙贊騙錢的,確實要祛魅,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什麼合格的調查記者。

但是真正活躍在一線,還在水深火熱里的,祛什麼魅?根本已經生活的困難了還有什麼魅可以祛,沒錢沒權沒勢,只剩下一點鼓勵和尊重能支撐他們了。這是他們僅有的魅,也要祛嗎?

如果本來都已經是這樣的慘淡了,到末了還沒人緬懷一下,不覺得十分悲哀?

你明明都已經意識到了:

輿論場對「調查記者」美化的曲線,與超關注度的公眾事件發生曲線,往往是一致的。甚至,人們對調查記者的懷念,遠超本該對有司不作為的憤怒。

明明已經發現了,

對一個群體的無限拔高,也代表著對另一個群體的無限失望。就像封建社會,人們認識不到體制的局限性,便格外懷念海瑞、包拯這樣的青天大老爺。

為什麼又寫回去了?又回去罵讀者「鱷魚的眼淚,劊子手對著滿地滾的頭顱發出哀嘆」??

讀者可能水平不高,但調查記者是讀者弄死的嗎?不是的。

有人說,這就像電影行業一樣,什麼樣的觀眾deserve什麼樣的作品。《戰狼》這種片子能獲得這麼大的成功,我們的觀眾還有希望嗎。從前我也覺得我們這一屆觀眾不行,但後來我想通了,平庸不是錯,大眾化不是錯,錯的是拿主意的那群人沒有給真正的文創事業一個機會。

藝術片賺錢嗎?不賺。藝術院線賺錢嗎?不賺。但是國外政府堅持扶持,為什麼,就是為了這少部分真正愛藝術懂藝術的人,而這個國家真正最優秀的藝術文化也正是這部分人創造出來的。觀眾是大流,平庸的東西總是大流,他們沒有錯,錯的是有權有勢而不作為的人。

真正有意義的是,鼓勵這個群體,同時鄙夷渾水摸魚的,而不是怪讀者。讀者是需要引導的,輿論環境是需要營造的。沒有上面支持,沒有調查記者,沒有調查報道,我們的社會只會越來越糟,我們的下一代只會連毒疫苗都分不清,毒奶粉也照喝。

觀眾和讀者是可以教化的,但如果沒有一屆好領導,好東西大概率上出不來。好報道、好的調查記者就像好的電影一樣,審查這一關就給堵死了,根本頭都別想開。

所以,不要罵這些手無寸鐵的吃瓜群眾,要怪就去怪那些強權在握的人。


推薦閱讀:

5月13日圖片新聞精選
兩個家
台灣首屆失敗新聞攝影大獎賽?( ? )?

TAG:記者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