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解釋「國家」?
「國家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
最近因為「薩德」,韓國成為了大批國民的攻擊對象,抵制韓貨成為了新的潮流。之前也曾有過各式各樣的事件,激發起過抵制日本貨、抵制美國貨的浪潮。除了這些帶有點熱血感的群眾運動之外,我們也聽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冷嘲熱諷。各方所持觀點的差別之大,爭執者之間的互相鄙視意氣用事的行動,構成了一幅讓人嘆為觀止的盛世景象。
在這熱鬧的背後,引起我思考的是一個核心而又隱秘的問題:「國家」這個概念,到底意味著什麼?無論是被罵作「小紅粉」、「五毛」,還是「糞青」、「公豬」,或是「中華田園左」,他們的言辭想法,都與「國家」這一概念緊密相關。我在想,我們的孩子成年以後,很快就要去接觸這麼多不同屬相的觀念和網路上各種不客氣的言論,在這之前,作為父母或啟蒙老師,應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國家」這個概念為好呢?
我們怎麼描述「國家」
從比較精確的角度談,國家是一個地理概念。我們在童年時候,最初也是從家裡掛著的世界地圖開始認識「國家」的。「這個色塊是中國,那個色塊是美國」,諸如此類的。但是,這是一個單純客觀的認識「國家」的視角,還不足以解釋孩子們長大以後會看到的大量上述現象。
從一個相對模糊但廣度更大的視角談,國家是一種共同體。「共同體」這樣奇怪的概念,要如何和孩子講呢?古人發明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即空間概念的同構延伸。對於孩子來說,家的概念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家人通常都觸手可及、家所在的空間是可以用身體親密地感知的。因此在中國古代,有大量的類比是由「家」到「鄉」再到「國」推演的,關係上是一種拓展,空間上也是一種拓展。很大程度上,「國」或者說國家,是一種基於對家或鄉的認知而產生的空間想像。這種空間我們無法真實驗證,也不可能認識這個空間中的每一個人。這個空間和裡面的每個人和「我」的關係是我想像出來的。
如果說「家」或「鄉」是一種共同體,那麼「國家」則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所看到的大量國人對「樂天」的衝擊,就好像對這樣一個場景的想像:
鄉里常邀請鄰村的朋友來聚餐,但鄰村的村長卻突然揚言要在兩村臨近處裝火藥筒對著鄉里,所以鄉里的一些人被惹毛了在聚餐上開始動手動腳要把鄰村的朋友趕走,同時同桌的還有一些讀書人則覺得這些被惹毛的人太愚蠢了,於是也加入了混亂的對罵衝突中。
這裡的場景描述下,常理而言,讀書人的行為不能不說是荒謬的。但有個關鍵詞還不能丟掉:「想像」。這個場景的背後是對「國家」以類似「鄉」的方式的想像。衝突的根源在於有一群人是非常認同這種想像的,還有一群人質疑甚至是否定這種想像。
共同體的存在,無論是耳鬢廝磨柴米油鹽的家,還是想像的國家,都意味著有共同體之外的「他者」的存在。其實很多時候,想像的共同體,只有在確認「他者」的時候,才最為清晰明確,特別是「他者」呈現為有攻擊性的敵人的狀態的時候。在兩個鄉的人之間沒有攻擊性的狀態下,聚餐的時候可能都會忘了各自是異鄉人;沒有攻擊性的情況下,兩個國家的人也可以很好地交往、做朋友乃至結成新家庭。
有攻擊性的情況下,可就不同了。
在有攻擊性的情況下,還做出前面「讀書人」的反應的人,其行動表明了其對「想像的共同體」的否定。
因此這裡就是關鍵了,也是我認為對於孩子的合適的教育方式:
在面對「國家」這個「想像的共同體」的問題的時候,教育者或父母,應該有義務讓孩子認識到共同體前面的重要前綴描述:「想像的」。但同時,也必須讓孩子認識到,對於這個「想像」的認同意味著什麼,對它的否定又意味著什麼。
認同或否定,都並不是意味著他比別人聰明,或冷靜,這些都只是關乎智力的事情。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有光明磊落的心,不可以在一件代價低、說起來輕鬆的事情上輕易地表現出某種狀態,而又在代價很大說起來不那麼輕鬆但其實本質相同的事情上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狀態,或者緘默不語。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虛偽。對於「想像的共同體」,如果認同這個想像,請像家一樣熱愛它;如果否定它,也請擁有勇氣否定這個「想像」背後的所有一切。
這是我作為教育者,對於如何教育孩子認知「想像的共同體」的一點想法。
推薦閱讀:
※你知道孩子是怎麼輸在起跑線上的么?
※學前教育要有家國情懷
※註冊消防工程師複習流程
※你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教育好你的孩子。
※教育箴言妙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