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海外生活給我的啟示和感悟

跨文化交流、海外生活給我的啟示和感悟

來自專欄跨文化交流5 人贊了文章

作者|扛霸君

編輯|深鹿

當今在海外旅行、留學、工作甚至移民海外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人在海外與當地居民乃至其他外國人士的交流、接觸甚至摩擦衝突也日益劇增。有些人把交流中遇到的問題歸因於歧視,也有些人說中國人在海外工作升職空間有「天花板」也是因為種族歧視。

也許有些事件的確存在偏見或歧視,但《孟子·離婁章句上》提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遇到挫折時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這樣才能有益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麼,筆者就以自己在海外的經驗和觀察來講解一些關於跨文化交流問題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壹 在海外吃虧、被欺負的原因

很多在海外的中國人對於當地語言(包括俚語)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聽不清當地方言和口音,又不熟悉當地文化、禮儀和社會規則,這是中國人在海外吃虧或被欺負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就以前段時間留學生被暴打和被歧視的故事來說明。

兩個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準備進星巴克時,剛拉開門,一個黑人女性 「就啪的一下把門關上了,然後大喊』say excuse me!』。我當時一愣根本沒明白怎麼回事,然後我朋友真的急著上廁所,就又試圖打開門,然後那個女的又再一次用力的關上了門,爆喊』say excuse me!』。我當時真的不知道什麼情況,就回頭看了一下後面,然後再回頭的時候我朋友就被那個黑人女的拽著頭髮甩到地上,跟她一起的另外兩個黑人女的也一起對著我朋友拳打挑腳踢。」 (文章鏈接在文末。)

原文作者對星巴克門前發生的事情描述得不清楚。我理解的是,這個黑人估計是想讓對方在經過自己的旁邊時要說excuse me?

我剛來美國時,在超市看到公交車來了, 趕快推著購物車往外跑。出門時沒有禮節性地讓一個黑人婦女先進來,也沒說一句話,她就非常非常地生氣。但我之後連忙解釋到「sorry,I am late」。看她表情稍微有一點鬆動,然後我就走了。

就像你在中國從別人身邊走過礙著別人時,最禮貌的方式是先說「借過」,或者「請讓一下,謝謝」。美國人的空間意識比我們強,如果別人離自己太近會覺得不舒服,甚至可能感覺受到了侵犯。所以在美國,如果礙著別人了或者從別人身邊走過時,很多美國人會說"excuse me, sorry"。

我觀察到的是,正是因為不少在美中國人英語不是很好(好到能輕易聽懂各種方言和口音的程度),然後又不熟悉美國文化和社會規則,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會吃虧。別人說了什麼後,我們可能聽不清,然後就含糊過去了。遇到衝突後,可能得不到其他人(旁觀者、目擊者)的支持,因為最初自己做的也有地方不是很好,但自己可能也沒意識到。

當然,前面故事裡兩人沒說excuse me,並不能作為那三個黑人打人的理由。

有一次我去學校音樂學院聽音樂會,在排隊時,一個中國本科女生從後面直接擠開我,往音樂廳走去。在國內大城市裡擠開別人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下班高峰期擠巴士地鐵,幾十個人在等,不擠根本沒有上車的機會。之前一次回國,因為在美國已經習慣了排隊,開始幾次根本上不了公交車,只得在烈日之下流著汗繼續等待十多分鐘。後來,我也加入了擠公交的大軍中……沒辦法的事。還有在醫院,我在排隊,很多人旁若無人的直接跑到我前面,醫生也不管……十分無奈。這就是許多留學生回國後時常體驗到的反向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al shock)

所以,不同環境里,規則不一樣。入鄉隨俗,這是很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原則。首先大家得熟悉當地的規則,可以多跟當地朋友在互動中學習。在不同的環境里使用相應的得體言行舉止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讓交流更順暢舒適。

貳 觀念、觀點的衝突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應地,不同的社會也就可能有著不同的主流價值觀。

我們在國內的文化社會環境下所形的原有價值觀、世界觀,到美國後可能會受到挑戰,很多觀念可能會受到了衝擊。

美國人把很多事情都看成是隱私,工資、財產、婚姻、甚至有沒有男女朋友等等都可以是隱私。對於他們來說,很多事情不能問,一不小心就會觸碰到他們的隱私。以前我們在國內形成的說話方式、形成的說話套路(非貶義),可能在美國不但不適用,反而會引發誤會,或觸及別人的隱私,讓別人覺得我們粗魯(rude)。

比如,我們在國內看到一個朋友和一個女孩子一起來參加聚會,我們可能會隨意地或半開玩笑問她是不是他的女朋友,很多時候這成了我們打開話夾子展開交流的方式。

而在美國時,一次派對上,我們系裡的一個美國同學帶來了一個女生(後來知道是美泰混血兒),我就問他那女孩兒是不是他的女朋友。這時候旁邊另一個美國男同學就說,「oh,他也想和那個女孩兒約會。」立馬,這朋友就說:「Don』t you dare!(你敢!)」我這還真是躺著中槍了……這兩個美國人的想像力可真豐富,只需要我問一個問題,他們可能就把劇情腦補到了,我牽著美泰混血兒妹子的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美國男性對女朋友的保護欲還真強……

所以,就是在國內適用的套話,在美國不一定適用,可能還會引起誤會。我們在跨文化交流時,有時候就謹慎一些好。

在歐美國家,女權和同性戀者、跨性別者等LGBTQ(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er)人群的權利意識在覺醒,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而且經常在大街上組織活動和遊行。

LGBT彩虹旗

前段時間,歐美許多國家都同時舉行了規模很大的女權遊行。美國有著非常多元的文化,我在美國這麼久,很少看到許多人在討論同一個事情的情況,唯一一次例外就是2015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承認同性婚姻後,很多美國人「普天同慶」,在Facebook上我的很多好友都在此刻把自己頭像背景設置成了彩色旗(Rainbow Flag,也被稱作LGBT驕傲旗和同志驕傲旗)。可見,對自由派和追求「政治正確」的人來說,女權和LGBTQ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中國,這些概念或權利意思也在慢慢孕育,不過在主流觀念里還是處於起步發展階段而已,並不被非常多的人接受。

LGBTQ遊行

所以我們在國內愛開的玩笑,比如「女博士」之類的調侃,有些針對男性「娘」等等的玩笑,還有諸如說別人不男不女的話等等,即使沒有惡意或者半開玩笑,在美國可能也會引起誤會或衝突。而凡是形成了的習慣,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從我們口中流出,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在跨文化交流時可能會犯錯的地方。更多關於女權和「政治正確」的內容可以參見我以前寫過的文章(顏寧離開中國的一個被忽視的原因——撒貝南踩了哪些「政治正確」和女權的「雷」)。

記得以前,一個歷史系的老師參加了我們系的一個講座後,來跟我們老師說話,說了一會兒後,走到門口,我以為他要離開了。誰知道,他妖嬈地在原地轉了一圈又走回來繼續說。看著我覺得太好笑了(沒有惡意)。

另外,中國社會更多強調集體、統一性和一致性,而美國社會則更強調個人、多樣性和多元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了解更多美國人的想法和美國文化,所以會問一些問題,但得到的答案往往不是我們想要的。

比如看到很多美國人留著大鬍子,我們或許會問美國朋友,你們覺得留鬍子酷一些還是不留鬍子酷一些?往往得到的答案確是:It depends,每個人認為的都不一樣。我們還會問哪種音樂最受人們喜歡,他們可能會回答: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他們說的也對啊,音樂類別非常多,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在美國,有些喜歡流行,有些喜歡爵士,而有些喜歡搖滾等等。話雖沒錯,但他們這樣回答,我們比較難從他們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昨天和一個很喜歡和國際學生玩的美國朋友聊到東西方的差異,他發現,東亞(中國、日本、韓國等)文化更強調榮耀和恥辱觀(honor and shame),人們以此為標準來行事;而西方文化更強調無罪和有罪觀(innocent and guilty)。

比如很多東亞人喜歡跟隨大多數人做同樣的事,這樣做事所承擔的風險最小,就算做錯了,也不會受到太大懲罰,因為大部分人都這樣做,法不責眾,也不會有羞恥感。東亞人做錯事了,往往會覺得羞恥,會在未來避免做同樣導致羞恥的事情。

西方人當然也會看大多數人怎麼做,但也會看事情在他的價值觀里是否是正確的。一個經典的真實故事是,二戰時期,一些遭到德國納粹士兵追捕的猶太人躲到了一個德國女士家裡,士兵也趕到後問她猶太人在哪兒,她說就在桌子底下。

二戰時期集中營里的猶太人

士兵認為她在開玩笑,就走了。這樣她就救了這些猶太人。但猶太人的確在桌子底下,而她也又不能撒謊,因為她信奉的基督教禁止她這麼做。

還有,比如我們以前或許在國內習慣了下載盜版電影,來美國後問美國朋友怎麼下載電影,一些美國人首先會說,下載盜版電影是錯誤的。

但好玩的是,有次我問曾告訴我下載盜版是錯誤的美國朋友看沒看新電影,他說看了。我問怎麼看的,他臉一紅說,下載的盜版電影……所以,正確與錯誤為行為標準,其實對於一些美國人來說只是嘴上功夫而已,他們很會在人前這樣「表演」。這個問題有點深,在這裡就不單獨深入下去了。

叄 Lost in Translation

我大三那會兒去俄羅斯參加國際青年論壇,和各國青年人交流時發現,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等國家的大學教育都用英語授課,尤其是理工科教學都用英語,不少國家甚至在中小學都用英語授課。而對比看來,中國除了極少貴族私立學校外,所有學校只在英語課上用英文,其餘所有課都用中文。只在英語課上那點時間要把英語練好,豈不是很難?這就導致了許多中國學生在英語的生活和專業應用方面的能力水平不高。

我從這些外國青年口中了解到,他們國家大學裡使用的各專業課的教材都是英文的,沒有翻譯的教材。而中國的教程基本上都是中文的,好的外文教材也都翻譯成了中文。對比起來,中國的翻譯產業非常發達,這樣的好處就是閱讀容易了很多,但壞處就是中國人不需要用英文來閱讀了,從而沒能通過讀課本來訓練自己的專業英語和讀寫能力。

大學畢業後,來美國讀PhD的第一年,和美國朋友交流,當他們問我喜歡什麼明星時,就出現了Lost in Translation(在翻譯中迷失)的問題。

因為雖然中國年輕人都知道很多美國的大牌明星,對他們的名字都隨口能說出來,但問題是我們知道的都是翻譯成中文的名字,對他們的英文名字就算了解也不記得或者不知道怎麼發音。像是奧黛麗赫本,說出來壓根很難讓我們想到Audrey Hepburn,尤其是「奧黛麗」這個翻譯,和英文發音「安錐」差別也挺大的。

奧黛麗.赫本

還有瑪麗蓮夢露,名字的確翻譯的很好,但我們不會想到Marilyn Monroe,尤其是夢露這翻譯,也和英文發音「夢肉」差別有點大。

瑪麗蓮.夢露

因此,和美國人交流出現了很多障礙,我說的中文名字,他們也很難聯想到相應的英文名字。只能查手機來看,不過你這一查的功夫,人們的興奮勁也就減少了,耐心也沒了,就聊別的了。

除了辭彙和表達方面,大多數中國學生已經習慣將接收到的英文轉換成中文,想好回答後再裝換成英文答覆。這種中文思維往往使得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還會給別人留下不善言辭或者思維緩慢的印象。

所以看起來,中國翻譯產業的繁榮發達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人們在海外交流時遇到的問題尤其明顯。光是英語課上的英語學習,是完全不夠的。

肆 中文的科學難題

翻譯的另一個難題是,現在科學技術辭彙更新非常快,新詞頻出,這翻譯速度完全跟不上,所以很多新詞並沒有中文翻譯。記得我們系的美國教授就說,中國科學技術專業的人員自己在這些領域都放棄中文了,都直接用英文,也不再考慮翻譯了。他還提到,由於中文是象形文字演變過來的用結構表意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也不是字母組合的文字,所以從語言學上來講並不適合科學技術領域。這些觀點,其實我很早以前就看到有文章討論過。但這位教授也承認,從語言本身上講,中文的確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語言。

可能很多愛國人士會反感這樣的言論,不過我們可以看看歷史。科學興盛發展的一大時期就出現在二十世紀初,那時候相對論問世,量子力學誕生,各種物理學觀點顛覆人類的認知,科學技術發展極快。這兩個重大理論都是德國物理學家提出的(分別是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可以說當時的自然科學學術中心也是在德國。英國人接觸相對論,也是從懂德語的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的第一次英文宣講開始的。但由於二戰前後,很多科學家從德國逃跑或者被其他國家徵召,學術中心才從德語世界轉到英語世界。

從二戰後就英語國家開始以美國超級大國為核心來主導世界經濟政治發展方向,學術中心一直是英美國家。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學術刊物Nature和Science,一個在英國,一個在美國。

如果只從經濟水平來看,中國雖然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想要取代美國的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自然而然,科技水平也有很長路要走。所以要讓中國成為學術中心,不是不可能,如果不出現戰爭或者重大意外的話,可能要一百年的時間。不過就算取代了英語國家,中文能不能直接表達科技新辭彙仍然是個難題。說不定,未來能找到方法用中文來科學系統地表達各種現象和概念,但至少現在是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中國經濟和意識領域的發展不同步,也提醒我們思考另一個問題,在國內注重短期利益的大環境下,浮躁的學術氛圍會扼殺多少創新的可能性?而當我們面對嘲諷和不理解輕易放棄夢想的時候,又與多少成功失之交臂?相比於網路上的暢所欲言,我們似乎缺乏了一些信心、行動、勇氣和堅持。

倘若將來,當中文真成為科技領域的主流語言時,資源和人才也會自然而然的湧入,中國將處於科技進步的優勢地位,不但能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更多的貢獻,還能為中文為世界通用語言奠定基礎。

不過在此之前,無論在國內國外,語言作為社會學術活動和跨文化交流的橋樑,學好英文的確是繞不開的路。

伍 不知道如何辯論

我觀察到的這個問題也比較嚴重。很多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遇到外國人談論中國的負面問題時,就會不知所措,心裡急但嘴上又不會去反駁。我看到一個學國際關係的同學在朋友圈上說上課時她的老師和美國同學在說中國問題時,她就非常的委屈,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和他們辯論。

其實這個問題,和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有關係,畢竟在國內親身參與政治的活動不像美國那麼多;而從歷史上看,大部分封建王朝也不鼓勵甚至抑制平民參與政治,而不少參與政治的人的下場也不怎麼好,所以成百上千年的歷史讓不少人學會了遠離政治話題的習慣。尤其是還有不少國人非常反感談論政治,甚至「反政治」,這實際上也是」非常政治」的一種表現,anti-political is a kind of political。

以前我寫過的有關種族歧視的文章下面,就有中國年輕人回復說她「非常討厭談政治的人。」當然要看場合,在和剛認識的朋友聚會時談政治可能不一定好,但在和政治有關的派對里談政治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還有前段時間,我讓一同學幫忙分享下我寫的一篇歷史文章《美國聖路易斯博物館的大量中國文物是怎麼來的》,她就以「不喜歡和政治有關的東西」為由拒絕了,我真是摸不著頭腦,這文章哪裡政治了?難道歷史也是政治了不成?

所以當外國人與這類中國人談論中國負面問題時,他們立馬不知所措,只能迴避。

當然也有一些國人喜歡談論政治,不過其中有些人很激進或者又缺乏理性,所以這類人在和外國人談論相關問題時,愛國心爆棚,但缺乏理性分析對方提出的問題而不能說服對方。

以前有個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巴基斯坦裔美國研究生就跟我說,他談論中國問題時,遇到的好幾個中國學生都是非常左翼的,就是說非常激進。左翼右翼是相對的概念,和所站立場有關係。因為不少美國人(只是一部分,不是所有)所持的立場是大美國主義,或者說美國霸權主義,他認為我美國是超級大國,國際事務我說了算,因為我牛逼,所以我正義,你怎麼著?這位美國人還嘲笑中國,說中國只有一個盟友——巴基斯坦,而美國和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是盟友。這其實也是慣性思維導致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政治思維里就沒有合作共贏的概念,所以才有必須聯合一些國家打壓另一些國家從而為自己國家爭取利益的這種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觀點。

對啊,面對這種強勢的大國主義,有愛國心的中國年輕人肯定也會與他抬杠,不過如果不能說服,很可能是因為缺乏理性辯論。要是我們先情緒化了,就先亂了方陣,怎麼能理性辯論過對方呢?還有一些人在發現自己辯論不過對方時,只能抬高音量壓制對方,其實這就不是辯論了,只是在制止別人說話而已。

當時我和這個美國研究生辯論時,可能就因為我說的有理有據,所以旁邊的印度留學生也加入我們討論,用中國的鄰邦印度自己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

還有一次,我和幾個中國留學生帶著自己做的菜去一個台灣移民的家中做客(這在美國叫potluck,主人會在家中設宴,客人也帶上自己做的一道菜去給大家分享)。女主人的丈夫就是一個美國保守派的白人,個頭高大,支持特朗普。他跟我們說,特朗普名聲之所以這麼不好,是因為我們聽的故事基本上是民主黨派人士(支持自由民主,比較強調政治正確)寫的 ,而特朗普是保守派支持的共和黨(保守的人中有不少可能就不那麼強調政治正確,當然也不絕對)。

和我們很多談論中國問題時,他就表現出了極大的傲慢和強權政治思維。他提到南海問題時,我就和他辯論,旁邊學法律的女生也坐不住了,加入進來反駁他,不過她後來受不了了就說不想談論這些問題。

雖然政治觀點不是很多人喜歡的,但他卻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從一個小事可以看出來,吃完飯後,大家繼續坐在桌子周圍聊天,中途他走了,我聽到廚房「乒乒乓乓」的響,我好奇他在幹嘛。後來要走的時候才知道,在我們閑談的時候,他不聲不響地一個人跑去把我們的飯盒給洗得乾乾淨淨!只有非常會為別人考慮的人才會這麼做。

所以除了政治觀點可能讓中國人不高興外,這個美國人還真是很友好的。雖然非常的直接,但友善得也是非常直接。在飯後,他老婆跟大家說他很喜歡爵士樂後,這麼一個四五十歲的個頭高大五大三粗的美國白人就屁顛屁顛非常興奮地跑去彈鋼琴給大家聽,彈得非常起勁,魁梧的身軀跟著跳動的手一起有節奏的高低起伏。爵士樂本來就是比較歡樂,加上他的熱情,就更加歡樂了。另外,在看著他老婆有時各種嫌棄他,說他不是的時候,他就只是說好吧好吧,我覺得甚是好笑。

再和一些自由派的很「政治正確」的喜歡假笑甚至偽善的美國白人對比起來,這類人才是可愛的,因為真實,所以心直口快。政治是政治,只是觀點,並不影響他是一個友善熱情的人。

記得以前看到有知名的華人學者評論中國大學的辯論賽,說火藥味太濃,可能就是指強辯硬辯,而心平氣和的辯論很少。所以,訓練自己理性辯論的能力還是挺重要的,這樣才能客觀看待分析問題、和表達觀點。在辯論時,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包括對方的思維方式,並且訓練自己的思維邏輯,更能讓自己對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

在辯論前,我們可以想想,我們辯論的目的是什麼?是與傻子爭短長,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信息?如果對方是個無理的人,自然沒必要去和他爭。

最後

跨文化交流讓我們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區,鼓起勇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任去交流。在其中,我們可能會獲得歡笑、快樂、友誼甚至伴侶,也可能得到焦慮、挫折、煩惱甚至憤怒。

但在其他交流中,我們一樣可能體會到同樣的酸甜苦辣。正像《阿甘正傳》里媽媽叮囑的那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可能事先知道你將會嘗到的是什麼味道。」但如果我們不去打開這盒巧克力,不去品嘗,那我們也就放棄了體會味道的機會。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人生的意義也不同。但對我來說,人生的一個意義就在於去體驗不同的事物,就在於體驗本身。無論是通過各種辦法和不同語言的人取得溝通時的喜悅,還是小到鳥語、花香,甚至清風拂過臉頰的細膩感覺,對於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也望大家能獲得對於自己來說彌足珍貴的體驗。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如何得體友善又有效地進行交流值得我們不斷學習、探索和嘗試。面對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對不同文化和不同人群的理解和尊重是一切交流的基礎。

References:

中國女生在法拉盛遭三名黑人女子歧視暴打滿臉是血,警察竟把施暴者放走?https://mp.weixin.qq.com/s/hxHih_veMPyUC6fe7_FHuw?night=0&entrance=1

往期精選

Dr.Strangehate:如何在跨文化環境中有效交流——社交、課堂、與導師溝通?

zhuanlan.zhihu.com圖標Dr.Strangehate:伊隆·馬斯克反對人工智慧的真正原因——人類滅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快,關注東觀西望,

一起漲姿勢~

weixin.qq.com/r/cC4UDB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喜訊】愛爾蘭投資移民客戶成功獲批,申請僅用時6個月
為弱勢群體而建設的公屋,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發達水平
移民有風險 永居請慎重
盤點留學生在國外容易養成的壞習慣

TAG:國外生活 | 留學 | 跨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