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需求的生態閉環
6 人贊了文章
2016年12月,教育部下達文件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
小學市內研學旅行,初中省內研學旅行,高中省外研學旅行。
2017年4月,北京召開教育峰會確立藝術素養培養的主導方針。
可以這麼說,國家一直在擴大教育內需,包括十九大指出當今矛盾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亦可延伸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需要。
我2016年做教育行業分析時,寫份分析報告,給集團提出兩個建議。
第一是開始啟動幼教併購,第二是加強現有高中,尤其是國際高中。
當時從兩個因素考慮,一是利潤率,二是人們越來越高的教育需求。
小學與初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國家管控還是比較嚴格,並不容易賺錢。
往後兩年的行業發展用事實證明了這兩個建議的正確性。
教育需求分為兩類——現有傳統需求和創造新需求。
其中現有傳統需求是明顯的,易見的,有以下需求:
①幼教,對英語和藝術素養的需求。
②小學,對英語、奧賽、作文、書法、藝術素養等需求,小學4點之後的課後託管需求。
③初中,對英語、奧賽、科學補習、藝術素養等需求,
④高中,對高考科目補習、藝術類、國際留學方向等需求。
總而言之可以合併為:學科課後服務、藝術素養、國際留學的需求。屬於傳統教育需求。
創造新需求,有的屬於國家政策,有的屬於現有資源重組
①研學需求。有的是赴歐美日韓新,進行外國高中或大學的短暫半月或一月交流學習。國內亦可以有名校研學、歷史文化研學、自然地理研學、紅色路線研學等路線。
②資源重組。將學校原有的班級劃分改為,數英加強,文科加強,數理加強,雙語加強,科技創新加強,信息加強班。實際本身就存在個別班級,個別老師的高配情況,將這種學科教師高配單獨給拎出來,形成分類加強班型,進而讓家長進行選擇。而選擇往往意味著溢價權。
對於一所教育機構而言,利潤源於滿足家長的教育需求,
更進一步就是,創造更多的家長認為可能需要的新需求,然後去滿足他們,
與此同時,保持梯度可持續的家長粘性,讓需求保持可持續性。
我曾在一篇回答里提到,我認為今後教育行業差於金融,持平於IT。
根源於家長對於美好教育的需求,這種需求是不理性的。
2000年我在江西就讀中學期間,班級人數50餘人,
而今那所中學許多班級居然到了70餘人,個別奇葩班級100人。
江浙一帶部分小班化精品辦學已是30人的班型。
我問:為何18年後的今天,許多學校沒有學生都撤了,但是部分學校學生不降反升?
因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子女入學重點中學,都希望子女具備藝術素養,希望有良好教育。
從大班到小班,從少量補習到人均補習兩科,家長非理性的為教育投資還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經濟良好時,大把為子女教育投資;經濟下行時,更是捨得為子女教育投資。
於是教育機構與教育機構的競爭,
變成了誰能提供更好的教育產品,誰能開發更好的教育產品
在同質化的情況下,變成了教育營銷理念和新教育需求開發的競爭。
在這些競爭的背後,則是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人才的競爭。
各行各業里,市場份額都有龍頭老大,就像BAT,但基礎教育行業並沒有龍頭老大。
我相信今後的二十年,會是教育風起雲湧的二十年。
互聯網泡沫,房地產泡沫,實業的低迷,而教育則會成為熱錢湧入的新區域。
關於這點,從2015年伊始的教育上市公司併購資金能略窺一二。
當然教育是國家紅線,未來發展的保證,政策的變幻是最重要影響因素,但絲毫不影響大勢。
新的風口,我站K12教育。
推薦閱讀:
※老師減負的3大法寶,教育工具類產品做到了
※《財經天下》專訪卓越教育CEO唐俊京:教育,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做著一件有溫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