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討論系列4】拉起:效率的保障
來自專欄跑步技術觀11 人贊了文章
拉起:效率的保障
——跑步技術討論系列(四)
落下是實現加速的途徑。跑出更高速度,在技術環節首先要最大限度發揮落下的加速效果。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不合理的技術動作會妨礙落下加速的實現過程,甚至會阻礙平移,在跑步中形成剎車減速。跑步技術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盡量消除這些負面因素。
跑步可以看作一次又一次由落下驅動的動態失衡過程,介於兩次落下之間的銜接過渡,將直接影響落下的效率和效果。舉個例子,在下落加速結束後,技術缺陷會使跑者體前落地。形成跨步,也就是觸地點落在重心前面,這是普通跑者最為常見的技術問題。
跨步時,支撐點超過重心,體重的分解力向後,會形成對於當前速度的剎車效應;同時,由於體前落地,沒有收回的後腿嚴重拖慢重心回復到支撐點正上方(關鍵跑姿)的時間,跑者必須等待重心回歸後才能開始下一輪加速,這段時間幾乎是完全無效的時間浪費;最關鍵的,在體前落地的情況下,人體自然的觸地方式是腳後跟著地,腳踝鎖死,人體自身的減震機制(足底筋膜、小腿肌腱韌帶、彎曲的膝關節等)功能喪失,觸地剪應力直接作用在打直的膝關節上,髂脛束被迫拉伸,絕大多數的傷病問題由此而來。
這一切的問題,都源於沒有做好落下之間的過度銜接,也就是拉起動作出了問題。
我們還是把轉換支撐的過程放在跑步動態圖形里加以說明,見下圖。在綠色框內,跑者完成落下加速,這時拉起支撐腿,身體就會騰空,進入身體凈位移階段,這段時間是創造步幅最主要的階段。
如果跑者有完美的拉起技術,那麼當他再次觸地時,就會直接再次進入綠色框內,即,以關鍵跑姿形式落地:此前的支撐腿在失重之後及時拉起,已經回復到跑者身體正下方。這樣跑者就能立即進入下一輪落下加速過程之中。原有的慣性速度幾乎沒有丟失(丟失的部分只是對沖跑步中的摩擦力、風阻等),伴隨新一輪加速,跑者將實現客觀的配速。或者,以最輕鬆的方式維持相同的配速。
相反,如果跑者沒有拉起意識,或者拉起動作不到位,他將以紅色方框內的姿態落地:觸地點落在身體前方,腳後跟觸底。觸地後需要用慣性對沖觸地點靠前的剎車效應,等待身體重心慢慢回歸支撐點上方,打直的膝關節持續忍受觸地剪應力對關節的衝擊力。
這種情況下,跑者此前獲得的平移速度將被削弱,等待回復關鍵跑姿的時間會嚴重拖慢轉換支撐的節奏,步頻降低。同時,跑者的觸地時間卻大幅延長。這一切都是發生在紅色方框內無效的、低效的、負效的運動過程,也是觸地點靠前帶來的必然結果。
直觀上看,這些負面效應源於觸地點與重心之間的關係,但根本問題在於沒有拉起動作,沒有在落下的盡頭及時拉起支撐腿。拉起動作除了能夠儘快使重心前移,還有一個重要的效果是,能夠在騰空期回收位於身體前方的擺盪腿,保證觸地點盡量靠近重心投影。某種程度上,拉起是區別跑步技術與走路技術的標誌性動作。
在完美的拉起動作中,跑者沒有經歷在紅色方框內的觸地減速期,腳底停留在地面的時間大幅減少,其結果是,跑者觸地時間降低;與此同時,轉換速度的提高,也意味著步頻明顯增加。相反,沒有拉起,觸地粘滯的跑者,腳步在地面長時間停留,剎車減速,不僅沒有速度,也沒有步頻,只有超長的觸地時間。
多數跑者能夠通過強化拉起,使觸地點靠近身體,縮短紅色方框內剎車減速消耗的時間,這對提高步頻,提升速度,提高跑步效率的效果非常明顯。也是跑者們樂於將拉起動作作為跑步核心技術,津津樂道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有明顯跨步動作的跑者身上,拉起伴隨著步頻的提升,觸地時間的縮短,是跑步技術進步的明顯標誌。
這種技術的進步,也往往伴隨跑者運動成績的巨大飛躍。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跑者會把提高步頻,降低觸地時間作為訓練的指向性目標。但我在這裡強調,提高步頻、降低觸地並不是合宜的理念。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拉起動作必須在合理的時點進行,拉起動作不能影響落下加速過程的功能釋放,不能提前拉起(不能在上圖中綠色方框內拉起)。
也就是說,拉起動作講究準確的時機。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說到,利用體重前傾加速的極限是1倍體重,當支持力量小於1倍體重時,就要儘快轉換尋找新的支持點,這裡就是拉起的準確時機。過慢拉起,會影響下一步觸地效果,造成體前落地,跨步剎車;過快拉起,則影響落下加速勢能的釋放,跑者丟失速度。
在準確、合理、高效、簡潔的拉起動作下,身體自然會根據前傾角度匹配合理的步幅、配速,綠色方框內必要的觸地時間構成的轉換節奏,也意味著不同前傾角度下的步頻水平。從這裡,你應當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衡量跑步技術的優劣的關鍵點,既不是步頻,也不是步幅,更不是觸地時間,而是充分有效的落下和準確及時的上拉。
跑者實現充分的落下和準確的上拉,都依靠精準的知覺開發。這需要在訓練中達成。
拉起意識薄弱,體前落地,是影響跑步效率最主要的問題,也是跑者當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其他常見的影響跑步效率的問題還包括:推蹬、落地前邁小腿、塌腰跑等。
推蹬是對抗重力的活動,不能給加速帶來正面影響,因為造成身體起伏,會傷害跑者已經具備的慣性速度。除此之外,推蹬的支撐腿在離地之後,必然無法快速收回,影響重心回歸支撐點上方的速度,造成跨步的結果。從數據上看,推蹬的跑者觸地後回歸關鍵跑姿的時間一定明顯長於沒有推蹬者,推蹬在「意念裡帶來的加速效果」,在觸地衝擊中蕩然無存!推蹬動作主動發力帶來的足底壓力,甚至超過觸地衝擊,同時因為身體起伏增大下一步的觸地衝擊,觸地對足底、關節的損害絲毫不亞於跨步!
落地前邁小腿,本質上是走路的意識知覺。落下失重是個危險的動作,人們會下意識地尋找支撐,承接體重。但跑步落下的過程中,提前伸出小腿就會降低落下旋轉的角速度,影響加速效果,削弱速度。伸出的小腿一定落在重心前方,使得我們不得不進入低效、損耗的紅色方框內。同時,有意識地伸出小腿,尋找地面支撐,屬於主動落地(active landing)的動作,迫使足底承受超過正常範圍的體重,加大傷病概率。正如之前的討論,落下的關鍵其實在於「允許」身體自由下落,不要刻意阻擋這個過程。當然,這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感。
出現塌腰跑的跑者有的因為核心肌群力量不足,有的是觀念意識問題。塌腰跑的結果是跑者身體垂直振幅大,體前觸地,腰背承受壓力加大,問題比較嚴重的就演化為之前提到的「K型」錯誤。需要在意識層面理解跑步中上半身挺直,在訓練中強化挺直的知覺。
至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對跑步各主要概念的系統討論,討論中涉及了步頻、步幅、觸地時間、前傾角、拉起、跨步、推蹬等等概念。它們在跑步世界裡頻繁出現,但少有人把它們放在一起細緻說清。對跑步技術問題的理解,一定要放在跑步整體物理學框架內進行,才能有所依託,有清晰的目標和指向。這些指向性信息直接影響跑者訓練比賽中的思維和習慣,因此,對基本概念的梳理至關重要。
在短短几天內說清跑步的事情,對我來說也是一件既艱苦又艱難的事情,諸多細節難免遺漏,思維視角難保周全。但如果這一系列文章能夠幫助你建立起關於跑步的基礎邏輯框架,我將十分欣慰,備感榮幸!
技術的世界沒有盡頭,期待與你有更多深入交流!感謝閱讀!
鹽巴:
姿勢跑法(Pose Method)教練,國內首批認證心率教練;師從徐國峰老師,技術派跑者,對跑步技術有深刻理解。自丹尼爾斯體能訓練體系進入科學跑步世界,推崇以技術訓練驅動長跑體能、肌力訓練的嶄新理念。熟悉Garmin軟硬體平台,教學經驗豐富,獅子訓練營主教練,Garmin(中國)簽約教練,跑步學院姿勢跑法課程教練,擔任過興業銀行、太平洋保險、第一反應、跑步學院訓練營等教練工作。
推薦閱讀:
※康比特官方聲明更像在接鍋!魏靜是天使還是惡魔
※全馬完賽不等於跑完全馬 你是否具有從頭到尾跑完馬拉松的能力?
※明明是用腿跑步,為什麼還要練核心
※接個吻也得當心,搞不好就違禁
※【教程】7分鐘勝過跑步2小時!瘋狂甩脂的HICT訓練來啦!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