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一所「三無院校」,為何卻能常年「屠榜」建築設計?
來自專欄 Portfolio+18 人贊了文章
「知識的價值在於分享」,一直是康石石個人信奉的一句話,也是指引康石石個人實踐的一句話。其實,知識所蘊含的「廣度」遠遠不止於學術體系之內,它還包含有人生經驗所積攢的豐厚閱歷,與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認知世界的角度與深度。世界豐富多彩,康石石希望能夠為藝術留學生推開更為寬闊的大門,讓藝術留學生的知識與經驗能夠於康石石公眾號匯合交織:你能在倫敦租到高性價比的住房,就能幫助經濟並不充裕的家庭前往倫敦留學;你了解UCL的建築設計課程體系,了解AA的授課方向,就能夠給不知何為A校B校的學生指引方向;自己當年年輕吃過的虧,上過的當,後人如何避免...
所以,康石石將為中國藝術留學生開放周三「藝術留學知識共享」欄目,集合大家的藝術設計認知與藝術留學經驗,為藝術留學生&預備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機會。分享你的留學經驗,請聯繫康石石小助手(微信號:hanyi_yuwen2)。
清華畢業後,出於自我提升的目的,申請到了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以下簡稱為CAA),在這兒體驗了一場無課程、無final的「顛覆」教育,兩年間把自己想實驗的材料玩兒了個遍,也在底特律這個高性價比的地方真的將自己的設計落實為實物,成功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建築思維。
回國後,公司生活與甲方的鬥智斗勇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對學術的追求一直是我的建築熱情所在,與其每天擠出時間裡研究建築,不如將學術作為職業的想法越來越重,就這樣與漢藝相遇,讓每個學生成了我生命中的驚喜。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建築設計院校排名」,CAA必然會出現,但因課程設置不符合美國建築設計協會規則,所以建築設計在USNews榜單上無名,使得很多人對於這個學校的「價值」有很多疑問,作為親身體驗者,我可以先為大家簡單說明其在美國的地位:
- USNews評論:全美最好的建築藝術學院
- 現代美國設計師搖籃
- 美國申請人數最多的院校之一
- 《紐約時報》評價:as synonymous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design
當然這樣一個比肩AA的院校,學習自然不會按常規走,所以CAA不僅和國內院校截然不同,在國外院校中也極為獨樹一幟:
CAA—一所三無「假學校」
1. 無課程設置
與絕大多數主流院校不同,CAA的建築設計專業沒有課程,唯一固定時間的只有每周三晚上的critic,一般是從晚飯後的七點到十二點,連規劃我們時間的作業都沒有,時間全部是自己的,你可以選擇吃飯睡覺打遊戲,也可以刷夜趕項目,用現在的話說,大概是一種「佛系」教學。
從一個被老師推著走的狀態到了這種過分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完全「反國內」的教育方式讓我在第一學期湧起過無數次退學的衝動。但這樣野草式生長了段時間,我的自學能力飛速提升。如今,無論是查找reference還是材料實驗,效率都超級高。而且兩年間把網站上各種建築案例看了個遍,如今在教學時看到學生們的作品,能夠更清晰的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案例,然後為他推薦相關作品或者藝術家。
2. 無final
除了沒有課程設置外,CAA連final都沒有,一學期的15個學分由最後的成果展示所得。在CAA,每個學生作品會處以藝術品的待遇,所以沒有所謂的評判標準,也沒有分數差別。一位評論家曾說 「Cranbrook的教育擁有一種幾乎稱得上是宗教性的品質」。也有很多人說,到Cranbrook學習是一場修行,從以上亮點可見一斑。
也是因為這個,我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越來越強,設計不是為了迎合老師取向而作,而是要帶有個人色彩是我到CAA後認識的道理,所以在每學期的創作中,關於設計我沒有任何思想局限,所有的知識點都可能是我下一步的引爆點,所以對於知識的掌握是貫穿在整個兩年學習中的。
3. 無簡單項目
在入學之初,老師便告訴我們CAA建築系的宗旨在於Architectural making and thinking,「thinking」多是集中在日常個人「修行」中,而「making」,不只是大家理解的模型製作,更多是將設計真的落地——做出真實尺度的實物。
因此,CAA學生使用電腦和圖紙來表達建築的並不多,大家更多的是用多樣化的藝術語言將自己的想法實現出來,如:木結構、陶瓷、皮布、紙漿、金屬和聚酯材料等都是表達的媒介,但無論是裝置藝術、互動媒體、結構造型、實驗藝術還是文字繪畫等,都可以看出大家已經擁有了建立與建築有關的方法論的能力和勇於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
申請優勢
1. 清華基礎
出於個人提高的目的,大四那年決定出國看看,當時互聯網上院校信息遠沒有現在發達,所以排名式選校是一定的,當時根據室內設計選擇院校,CAA出現在心儀院校榜單上是因為它的純藝專業在USNews上實在太亮眼了,讓我很心動,便申請了我範圍內的建築設計和3D。
作為清華美院室內設計出身,能夠申請入學全球僅招6-8人,被譽為「建築師搖籃」的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本科較為夯實多元的教育。雖在室內設計專業,但清華更多偏向於室內+建築,且強調在項目創作中掌握知識和技法,這些對於我建築思維的養成都十分重要。
2. 找到個人亮點
入學第一課,我們需要帶著自己的作品集做自我介紹,到我的順序時,關於我繪製的平面圖、立面圖等等,老師一臉淡定,沒有任何反應,而看到我對於材料的嘗試時便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就此我也意識到精緻的圖面是加分亮點卻不能成為學習的主攻部分。
所以從第一個項目起,我一直都在玩材料,嘗試其各種可能性。在CAA的兩年,亞克力、保溫膜、發泡膠、一次性餐具等材料基本被我試了個遍,也由於這些嘗試,第二學年年我成功應聘上了管理學校所有數控設備的助理職位。利用職務之便對實際建築材料有了更深的研究,也真的理解了為什麼說材料幾乎是作品的第二靈魂。
國內不知道的CAA
1. 性價比極高
首先就學費而言,CAA算是私立院校中最低院校之一,前段時間了解到哥大的學費已經達到9萬刀/學期的水準,瞬間覺得我們學校3萬多刀很親民。另外CAA位於全美第二的富人區,得益於與旁邊全美赫赫有名的高中,生活費真的低到不可思議:學校一頓三里屯標準的美式自助餐只要8刀,而且不含稅;一套兩人居公寓,租金約為500刀/月。
眾所周知,底特律是一個破產城市,所以土地很便宜,甚至出現過1刀起拍的「奇蹟時刻」。對於學習建築設計的同學來說,在這裡,大家的建築理想可以更好的得以實現,比如說我們的老師便在這兒買了塊地,做了自己的網球場,一位同學也在這兒買了一個舊房,實現他的項目。
2. 駐校藝術家
駐校藝術家其實是CAA的特色之一,從創始人沙里寧開始,為了讓我們可以更好的進行創作,所有的專業老師都會住進學校裡面方便大家學習交流。而老師多是來自於耶魯、哥大等業界同等名校,我的上一屆的AIR則是著名建築師里伯斯金,整個學習氛圍便十分學術。
而且在入學階段,我們的老師便說,我們整個學校的人都是同事關係,因此我們是十分平等的關係一起研究學問。學校很小很精緻,全校140多個人都互相認識,我們也可以各種蹭課,也會在其他專業的critique課上被cue起來說想法,甚至蹭了幾節平面設計課程後,對於平面設計都有了很多掌握,對於整個當代藝術領域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3. CAA適合什麼樣子的學生
首先,對於自己沒有規劃的同學,不建議來CAA。正如之前所說,CAA的學習之路更像是一種修行,自我控制力如果不夠還可以提高,但如果對於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到達CAA後,直接進入無課程、無final的狀態,迷茫感會很強烈,加上周圍是來自羅德島等頂級名校畢業來找尋個人風格的同學,這種迷茫感只會無限加大。
另外,之前看到網上說CAA申請需要一定的專業基礎,畢竟是小而精的研究生課程,所以基礎是一定要有一些的,但絕不是網上所言的那麼高,更重要的其實還是你作品集所呈現的「個性」是否足夠吸引人。CAA的包容度其實很高,比如我們班也會有由3D轉專業的同學,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因為自己非建築專業的身份感到膽怯。
後記——一些小建議
翻看之前同學的文章,說到最後「留學三件套」,對於雙面膠真的深有感觸,美國人都是直接用膠帶纏一個圈兒當雙面膠來用,既然國內有更方便的工具,大家還是可以帶著的。其他的東西我覺得其實都還好,因為底特律東西很便宜,老乾媽啥的中超也都有,所以生活很方便。
之外,更想對大家說的其實是留學後的自己的一個經驗:一定要在國內的時候對於院校有所了解。想起我當時申請的狀態,拿到offer之後,只顧著開心,卻沒有對於CAA做更多調研,導致去了之後對於課程一時極難接受和適應。申請院校關乎自己未來發展,雖然還年輕,但留學這個試錯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建議把了解院校這件事當成申請中的重點,這樣才能在未來學習時遊刃有餘,不至於慌亂無措。
往期「藝術留學知識共享」欄目
第三十六期:我在一個中國人「極少」的歐洲「發達國家」學設計
第三十五期:起點「均為0」的國內外本科生,為何漸行漸遠?
第三十四期 :不止鞋帽包——與你分享我在RCA學到的「配飾設計」
—————————————————分割線——————————————————
康石石現已推出個人微信公眾號——康石石(kang-shishi)
除每周二、周五發布專欄文章外,康石石公眾號將每日推送1-3篇文章,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盡解答,敬請關注
訂閱方式:微信搜索 康石石 即可
投稿內容:藝術留學經驗、國際藝術院校資訊、藝術設計海外求學心得等皆可,詳情諮詢下方
投稿方式:聯繫康石石小助手(hanyi_yuwen2)即可
推薦閱讀:
※揭秘最美校園的藝術學院丨SCAD薩凡納藝術學院
※說說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那些大咖校友!
※藝術留學的流程是啥樣滴?
※電影 |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你需要一位同樣優秀的攝影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