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危機的因與果(五):不步美日的後塵
來自專欄白話經濟7 人贊了文章
美國2008年危機的後果是兩個。先是流動性枯竭,因為彼此看對方都像雷曼,所以沒人敢借錢,也沒錢可借。
後來在美國財政部TARP計劃和美聯儲量寬的雙重努力下,流動性有了,但金融機構和家庭都忙著去槓桿,有錢先還債,無暇投資和消費,使政府和央行釋放的流動性進不了經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惜借」、「惜貨」,在經濟學上的術語是流動性陷阱或push on a string。錢對經濟是有勁使不上,這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槓桿為什麼對經濟很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國家如果手裡只有100元,用這100元錢搞經濟,假設年增長率6%,那麼年底一算,這一年的GDP是106元。這是中國老太太的活法。
但如果用上槓桿(也就是借錢搞建設),比如借來900元,年增長率仍是6%,那麼年底一算,這一年的GDP就就1060元。這是美國老太太的活法。
當然,實際經濟不是這樣簡單的,但道理沒錯。用了槓桿,經濟就會擴大很多;反之,如果去槓桿,經濟也會回到解放前。
日本在1990年泡沫破裂後,也是這個問題。首先是流動性枯竭,這是短期的;後來是銀行、企業、個人去槓桿,全社會一起去槓桿。
美國和日本的應對措施也基本雷同。在私營部門去槓桿的情況下,只能政府加槓桿,以對衝去槓桿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奧巴馬政府上台後,推出了近800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據說,美國最富裕的小鎮,莫名收到一筆財政撥款,讓它把街道翻修一下;美國一個沒幾架航班起降的小機場,莫名收到一筆錢,讓它把整個機場擴建一下。
日本也是如此。據說,凡是能修路的地方,都修了路了;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架了橋了。至少有沒有人用、有多少人用,呵呵。
這種措施當然是權宜之計,主要是防止經濟因去槓桿而急劇緊縮。日本經濟在政府的「托市」下,依然是近乎零增長的停滯狀態。設想一下,如果政府不加槓桿托市,日本經濟要萎縮到什麼地步。
央行也以貨幣政策進行干預。唯一的區別是日本央行側重於利率為工具,通過金融機構曲線救經濟;美聯儲則是通過購債,直接將錢注入經濟。
問題來了。既然危機起因類似、後果類似、應對措施類似,何以美國經濟能迅速翻盤、生龍活虎,而日本經濟整整失去近30年,至今半死不活?
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因為中 國要出問題,只能像美國、日本那樣自身出問題,而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有美國式和日本式兩種結局。
我們當然想像美國一樣的結局,而力避日本那樣的結局。
我試著分析一下危機後的美國為什麼行、日本為什麼不行?
首先,人口的因素。美國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人口老齡化最輕的,而日本是最嚴重的。
老齡化,意味著幹活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每個幹活的人創造的價值(即勞動生產率)又沒有提高,GDP(勞動人口乘勞動生產率)一定是下降的。
從消費的角度,人一過四十歲,消費就會急劇下降。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該買的都買了(住房、汽車、大件)。另一個原因,是開始考慮養老了。
日本就是這樣。一方面,因為老齡化,幹活的人少了,勞動生產率又沒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消費意願受老齡化拖累。所以,GDP沒有增長的潛力,長期半死不活。消費持續低迷,通縮成為經濟的心病。
人口因素是結構性的。所謂結構性,就是財政、貨幣都無能為力。日本經濟有沒有1990年那次危機,都會受到人口趨勢的嚴重拖累。
美國為什麼沒有如此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主要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社會,每年吸收的大批移民,對沖了本土人口的自然老化,使美國勞動力市場能夠保持青春和活力。還有一個原因,除親情、難民外,美國引收移民的標準一定是高素質的。全世界最優秀的人都弄到美國去,使美國勞動人口不僅年輕,而且優秀。
英國、美國這兩個國家,近年來受民粹蠱惑,在移民問題上開倒車。從經濟學的角度,簡直就是對美國的未來犯罪。
日本是一個高度單一的民族,是我見過的最排斥移民的國家。這種排斥不是寫在法律條文上,而是根深蒂固在文化和每個大和子民的骨子裡。沒有移民對沖這個民族的自然老化,我只能眼見它一天天老去、人口一天天減少。
美國行、日本行的第二個原因,是日本失去了互聯網這一波機會。
日本是製造業強國,在這方面,它與德國並列世界第一。這是由兩國的民族性決定的:理性、秩序、紀律。天生的軍人、天生的工人、天生的製造者。
硬幣必有兩面,優點同時也是缺點。因為理性,故缺少想像力;因秩序,故不願顛覆(disruptive);因紀律,故壓抑個性。
所以,日本是一個相對缺少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國度,守成有餘、創業不足。所以,美國在工業化之後,能夠開創「互聯網」這一新局面;而日本,守著製造業,錯過了互聯網。
我很奇怪一點。日本在製造業上擅長學習、模仿的精神,為什麼在互聯網這一塊就看不見了?
反觀我 國,矽谷每有新的模式和業態,我們必第一時間了解、效仿、本土化。從搜索、電商、社交的BAT,到美團、大眾點評的O2O,再到小豬短租滴滴這樣的分享經濟,我們學矽谷學到無不學、再無可學的地步。
日本呢?日本的BAT呢?O2O呢?Uber和Airbnb呢?
日本人天生保守,天生守成,天生自閉。明治維新、二戰復興,只是日本歷史上的另類,是因為生存到了危機關頭,不得不變。但凡可以不變,則以不變應萬變。
因為有了製造業的家底,日本人找不到要做互聯網的動力。這個錯失,不是疏忽,而是習慣。
人口嚴重老齡化、抗拒新技術革命,是日本在危機後失去30年的最根本原因。1990年泡沫破裂,只是將這一天提前到來。
日本的失敗,反襯了美國的成功。美國之所以行,也是兩個根本原因。一是深入骨髓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二是社會對高質量移民高度開放,對沖了人口的自然老化。
那麼我們呢?
一喜一憂。
喜者,我們這個民 族 不太守規矩。我們的規則意識十分淡薄,有時候靈活得過了頭。但靈活有其好的一面,就是適應性強。既可以在威壓或利益誘惑下表現理性、秩序、紀律,也可以不受羈絆,在「雙創」熱潮中展示我們的創業、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我們是界於美國和德日之間的人,可以美國,也可以德日。我們既可以將製造業做到世界工廠,也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互聯國強國。
憂者,我們是世界上最愛歧視、最不寬忍的。我們對 黑
人的歧視,城裡人對鄉下人的歧視,公共汽車上售票員對外地人的呵斥、我 國 遊客在海外對同胞的冷漠,都在證明著我們 對人對已的不寬忍。
這樣一種性格的民 族,能容忍移 民嗎?
沒有移民,這個民 族又不生孩子,這個民 族如何能夠不老去?
綜合上述,全世界只有美、日、中三個國家可以不受外力影響。它們的危機只能起於內部。日、美已先後自殘,並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
我 們 會是什麼結局呢?
當然,首先要做上醫、治未病。美日因寬鬆貨幣,流動性吹起了樓市的大泡沫。我 們 要切記,貨幣寬鬆和樓市是毒藥。不是不可以喝,但要加以千萬倍的小心。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推演。在實踐中,泡沫其實是防不勝防的,不可知,不可防。
如果真發生了美、日那樣的泡沫,沒有什麼「C H I N A獨特」,一樣會流動性枯竭,一樣會去槓桿導致經濟倒退。
應付之策也沒有什麼獨特的C H I N A藥方。一樣是政府加槓桿,一樣是央行放水。
但因為我前文所說的兩個根本問題上,我 們 一喜一憂,所以,危機後的我 們 應該是屆於日本的半死不活和美國的生龍活虎。
如果沒有真真正正的結構性改革,這就是最可能的結局。
推薦閱讀:
※教材解析:七年級下冊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將是什麼結果的改革?
※經濟趣談 | 自我身份認知越「廣」,越愛買「高級」貨?
※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可以把王陽明氣瘋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