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獨立人格與學術交流

人際交往、獨立人格與學術交流

4 人贊了文章人際交往、獨立人格與學術交流

原創 2017-05-26 鍾定勝 哲思天地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社會屬性。一個沒有社會屬性的人,要麼是精神不正常的人,要麼是野人。或者說,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只是在具體的社會屬性上,尤其是社會交往方式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甚至差異巨大。這種差異,不僅和人的性格特徵有關,更和其價值觀有關。

擁有獨立人格的人,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相對平淡,甚至達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缺乏獨立人格者,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得很熱烈,不甘於平靜。但事情遠非這麼簡單,君子之交達到心意相通時,會有從淡如水的平靜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熱情(酒逢知己千杯少,更多的應是言語和心意的交流);心機重重、功利心強者,對上/強勢的交往與對下/弱勢的交往方式往往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熱烈如火,後者冷淡如冰。

什麼樣的人是值得真心交往的,什麼樣的交往是虛情假意的?一般來說,喜歡到處外聯和四處吆喝的人,往往要麼是想做人上人的人(尤其是那種交上不交下的人),要麼是有業務需求甚至利益需求的人,要麼是因為職業所限造成了這種行為習慣的人,要麼是內心不夠充實獨立需要用群體的熱鬧填充內心存在感的人,因此,與這種人的交往需要適可而止、點到為止,這種人往往並非真正值得交往的對象,甚至經常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矛盾衝突。唯有在交往中不帶功利心,卻經常可以從與其交往中收穫溫馨、平靜甚至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值得長期交往和彼此信賴的人。

對於學者的學術交流來說,也有完全類似的現象和道理,只是判斷上可以更加簡潔,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現象會經常出現,比如喜歡到處聯絡和吆喝的人絕非真做學術的人,等等。真正的學者,學術交流是需要的甚至必須的,但這種交流絕不會也不應是利益的交流和酒桌上的觥籌交錯,而一定是以學術本身為交流核心目標的,甚至未必是面對面的交流,而是書信交流甚至是在書籍文獻中與他人和前人的思想交流。

簡言之,不論是日常的生活交流,還是工作交流或是學術交流,適當的人際交往、人際交流是需要的,但都要把握度,什麼事做過頭了,都會走向事情的反面。

推薦閱讀:

和不靠譜的人一起共事是種怎樣的體驗?
利己與自私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大王有這種想法,我還能怎麼辦?
人際交往的3A法則
非暴力溝通 | 中國式父母,可不可以好好說話?

TAG:學術界 | 人際交往 |